知识焦虑背后的贪欲与错觉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s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中国人享有免费东西的时间已经太久,知识付费的时代应该要到来了。
  知识付费是不是一种趋势,我不知道,但这种事情对于写字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我对世界那少得可怜的认知告诉我:要想得到好东西,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然而又听说,在知识付费这种事情的背后,居然会有读者产生“知识焦虑症”这种东西。
  这实在令我惊讶:什么时候,我们曾对知识如此渴求过?
  假如我们的求知欲真有如此强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假货横行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
  传统文化领域里的那些“大师”,已经被多少人指出,他们的著作有多少箩筐的错谬,但仍然不妨碍他们的出场价高涨以及作品畅销。
  完全可以想象到的一件事情是——
  即便一个并不具备相关专业水平的读者,只需要在网上多方检索,对比一下那些评论文章以及“大师”本人的作品,自然就能分辨出“大师”的真伪来。

  但是,又有多少人会去做这件事呢?
  说白了,我们并没有那么渴求真知。
  那么,所谓的知识焦虑症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发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的产生流程是这样的——
  一些极其聪明的人,通过不断重复甚至是冒犯读者的方式(是的,看他们的语言形态,似乎都读过《乌合之众》),去告诉世界上的人,“你们都有成功的可能”。
  在煽动起一群人希冀成功的欲望后,同时又不忘提醒这群人说:“你得时刻为自己的学习加码,不要做失败者”。
  不得不承认,这个心理把握得非常好,好處就在于紧紧抓住了人的贪欲,然后乘势而为。
  古人形容一个人贪心,常用的说法有“得陇望蜀”,今人比古人厉害,未得陇,先望蜀。
  为什么这样说呢?有成功,自然就有失败,这是人所共知的真相。
  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少人并不具备成功的条件,这也是事实。
  然而我们看到,有人连一家机构里的螺丝钉工作都还没做好,却也有了知识焦虑症。
  比如,在写字这个行当里,一些工作多年的人士,正常的缀文能力都成问题,更夸张者连“的、得、地”都分不清,不是说他们没有成功的可能,而是说他们此时最应该做的,无疑是回炉学好中学语文,而不是去购买那些教人如何成为写作高手的“知识”。
  发达的互联网让我们容易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我们在听取了一些中介性质的陈述之后,就以为打破了各门类知识间的壁垒。
  事实上,我们可能只是用望远镜看到各领域里的轮廓而已,要想知道这些领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就需要沉潜进去学,这也意味着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与汗水。
  可以说,焦虑于获取各门类的知识,本质上是一种贪欲,这种表现,一不能在知识上真正疗饥,二也未免太不尊重前人所付出的努力。
  王安石题写张籍的诗集说:“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这首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传世名作,大概是因为它说出了一个普遍事实:在很多领域,“成如容易却艰辛”是常态。
  一个人的征途可以是星辰大海,但此人须是一艘经得起风浪的巨轮。
  如果只是一叶扁舟,那么麻烦先去成为巨轮。
  若是在成为巨轮之前,整天对着星辰大海流口水,这大概就是非分之想了吧。
  又或者,商机就潜藏在那些被鼓噪起的非分之想里?
其他文献
氧化锆涂层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例如高熔点、高沸点、导热系数小、热膨胀系数大、耐磨性好、抗腐蚀性能优良,因此作为热障涂层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从20世纪
一堂好的英语课就像是一首优美的曲子,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英语教学也一样,我们教师也应想方设法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艺术的加工,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给学生以美的体验,使学生把自己对美的体验和情感融入课堂,自觉地力求将一般性的听、说、读、写升华到美的欣赏和创造活动,变苦为乐,化紧张为轻松,使其愿学、乐学、会学、善学。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还有着孩子的天性,对自己感兴趣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只是简单被动的“复制”活动,而是学生认识结构主动建立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应该是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具体的数学知识,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遗忘,但思想方法却能长存,使其受用终生,所以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精髓。下面试就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谈点看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