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daxia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大力倡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引导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传承迫在眉睫。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中传统节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也是重大的文化遗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合理有效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认识传统节日体系,了解不同节日的由来
  进行传统节日传承的首要前提是认识传统节日体系。在二年级下册中有一篇题为《传统节日》的课文,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体系进行了简单介绍,具体提到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七、中秋节、重阳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这篇文章为基础,鼓励学生通过询问父母、查找资料等方式,进一步补充家乡拥有而文中未提到的传统节日,如填仓节、寒食节、腊八节等。这样,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体系才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那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由来,情节生动、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民间传说故事正是很好的素材。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讲给学生,如“春节贴门神的由来”“除夕点旺火”“寒食节的来历”“清明时节吊金鸡”“端午节”“七月七鹊桥会”“八月十五杀鞑子”“九月九重阳节为何又叫登高节”“吃‘腊八粥’的传说”“冬至饺子为何呈耳形”“灶王爷”“祭灶节为何要供奉糖瓜”等。此类传说故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可以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来由有一个初步了解。
  二、理解传统节日内涵,明确不同节日的价值
  传统节日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展示了创造者的精神世界。随着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传统节日正遭受着来自现代节日、外国节日的挑战,其内涵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正确认识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直接关系到传统节日的良好传承。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辞旧迎新是春节永恒的主题,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是填仓节的主题,祭祀祖先、慎终追远是清明节的主题,驅邪纳福、希望安康是端午节的主题,乞巧是七月初七的主题,团圆是中秋节的主题,敬老爱老是重阳节的主题……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文,如(元)赵孟頫《岁月》、 (唐)孟浩然《田家元日》、(唐)杜牧《清明》、(清)李静山《端阳》、(五代·后唐)杨璞《七夕》、(宋)苏轼《水调歌头》、(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来展开。教师可以组织古诗配乐朗诵比赛,也可以组织诗歌知识抢答,让学生通过凝练的文字、优美的韵律感受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总之,传统节日蕴含着热爱生命、尊老敬祖、崇尚和谐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去体悟、学习并传承的文化精髓。
  三、熟悉传统节日习俗,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节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摸的生活。传统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即沿袭至今的节日习俗,包括特定饮食习俗、仪式活动、民间曲艺等。当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域的节日习俗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原因而各具特色,只有对身边的节日习俗进行仔细观察、详细记录,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实践,才能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式的活动方式,围绕某一传统节日按“吃什么”“做什么”等主题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在感受家庭过节氛围的同时,通过拍照、录音、画画、做手工等方式搜集与特定传统节日相关的习俗,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查找其他地域的节日习俗,并通过多媒体进行呈现,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化差异理解家乡习俗的独特魅力,并进一步思考和分析差异背后的原因。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变迁予以关注,让学生通过访谈来对比父母小时候的过节形式和自己现在所处时代的过节形式,并进一步思考和分析背后的成因。总之,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小学语文课堂的引导让学生对自己所在家乡的节日习俗进行了解,并身体力行地实践,是切实有效的办法之一。
  2006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六个传统节日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假日,并与春节并列为四大传统节日。2016年,岁时节日的前身“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我们这个时代,传统节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在教学中有效开展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让学生不仅认识传统节日体系,了解不同节日的由来,还要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明确不同节日的价值,更要熟悉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自觉进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进而使他们从小就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培养后备力量。
  (作者单位:山西柳林县青龙示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家教案例  孩子要秋游去,我和孩子逛了超市,回来后又忙着做些小点心,把它们一一整理好,放进孩子的小背包里。孩子爸爸看我忙这忙那的,对孩子说:“你瞧,妈妈为了你的秋游,多累呀,快,谢谢妈妈。”哪知孩子说:“妈妈应该的,不用谢的!”孩子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他怎么这么想呢?联想到平时,孩子总是对我说:“妈妈,我的袜子呢,快给我拿来!”“我要吃鸡大腿,妈妈买给我吃!”我也总是满足他。我确实说过“妈妈照顾宝
朗读是学生感知文本、获取信息、发展能力的重要方法。纵观当下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训练偏向形式化、经验化的机械指导。这种完全偏离目标的机械朗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借助多种形式和路径,增强学生朗读的趣味性,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强化学生的快乐体验,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一、拓展想象式朗读,体悟文本语言之韵味  1.朗读关键字词  对于识字量不大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朗读
狮子迷路了  谁去送它回家  鳄鱼哭了  誰给它一块手帕  灰熊寂寞了  谁去陪它聊天  犀牛受伤了  谁去给它包扎  鲨鱼害怕了  谁去亲亲它  但愿我们的爱  任何地方都能到达
统编本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列的方式编排。其中,“语文要素”指向语文课程工具性建设层面,不仅自成体系,且为每个单元的教学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对于语文要素在统编本教材单元中的呈现,教师不仅要明白和理解要素内涵,更需要借助扎实的语文教学路径加以推进和落实。笔者以为,这种推进和落实的最佳方式就是语言实践。笔者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一文为例,谈谈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  一、全面解读
所谓“叙事性文本”,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包括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名人故事等。对于叙事性文本,教學中应当教什么?应当怎样教?又为什么这样教?这些取决于教师对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包括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其解读策略。在这个维度上,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文本是语文教师的漂亮的倒影。”  一、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  在对叙事性文本解读中,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专注于将各种写作知识灌输给学生,包括如何有序写作、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统编本教材要求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还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在习作教学中要注意这一点,教师要设计有效写作形式,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整理各种信息,提出自己的质疑,寻找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结点,这样能让学生展开高阶
《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南宋的叶绍翁,主要讲述了自己孤独在外,因秋风落叶联想到自己的孤苦伶仃,后看到远处篱笆旁还有一丝灯光,猜想是孩子正在捕捉蟋蟀,进而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的故事。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因而在具体讲解分析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理解注释并结合联想、同桌交流等方式说说诗句的意思。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能熟读这首诗,现在请用老师教给你们的方法
语文这门学科具有非常典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特点,应充分落实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以及用法,让学生更有效地交流。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也是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语用”的含义,同时也指出应结合有效的教学举措,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悟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仍存在以下误区:  1.不予评价。语文课上,有时教师叫学生单独朗读,当他读完,教师不予置评,直接叫下一位学生继续读。在理解文本,发表自己见解的环节,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价值取向相悖或不符合教师的预期时,教师也常常不做评价。  2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有一个精彩的导入,还要有一个完美的结束语。好的结束语可以让课堂教学意犹未尽,引起学生无尽的思考。教学中设计结束语的方式有很多,但是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们享受到成功探究文本的喜悦,树立自主阅读的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故而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束语,构建精彩的课堂。  一、概括式,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