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结语,让课堂“余音绕梁”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han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有一个精彩的导入,还要有一个完美的结束语。好的结束语可以让课堂教学意犹未尽,引起学生无尽的思考。教学中设计结束语的方式有很多,但是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们享受到成功探究文本的喜悦,树立自主阅读的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故而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束语,构建精彩的课堂。
  一、概括式,深化主旨
  在设计课堂结束语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总结概括。概括式结束语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对学习重点以及难点进一步巩固,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回顾文本知识,同时深入体会文本的含义,促进学生升华自己的情感,深化感悟,实现深度阅读的教学目标。
  如《泉城》这篇课文,在教學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了美丽的趵突泉,在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教师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为学生搜集整理了关于济南趵突泉的视频资料以及文字介绍,让学生不仅从文字上进行感知,还获得具体形象的深刻感悟,整节课学生们兴致盎然。在课堂结束部分,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概括:“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非常美丽的文章——《泉城》,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趵突泉的美丽,让我们得到了美的熏陶。趵突泉历来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甚至帝王将相都争先前往,是济南著名景点之一,正是因为趵突泉,济南赢得了‘泉城’的美誉。但是,现在的趵突泉逐渐干涸,美丽的趵突泉已经不再美丽,究其原因主要是和现在的环境污染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同学们,我们一定要树立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意识,不仅要保护祖国的青山绿水,也要保护我们家乡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竭尽全力建设我们美丽的家乡。”这样,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对文本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让学生明确了文本的主旨内容,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意识。
  在课堂教学的结束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进一步理解,同时对所学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概括式结束语,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刻把握文本的主题,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二、激情式,升华情感
  在苏教版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有炽烈的爱国之情,还有刻骨的家庭亲情,不仅教会我们真、善、美,还教会了我们坚强和勇敢,而在设计课堂结束语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采用激情性的语言感染学生,熏陶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意识得到升华,实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标。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陪护住院母亲的时候,由于护士需要换床单所以第一次抱起了母亲,发现母亲身体很轻,由此想到母亲平时挑起生活的重担、任劳任怨的情景,内心愧疚万分的故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学生们心中也回忆起了自己母亲的点滴,体会到母亲的付出以及无私的爱,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母亲的崇敬以及爱戴之情。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学生们被文章内容深深感动了,有的学生甚至眼含热泪,于是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进行课堂总结:“同学们,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亲是世界上最无私的人。读《第一次抱母亲》,我们不仅要读出母亲的无私的爱,还要感受到天下母亲的博大以及无畏。每一个母亲都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而我们也要时刻牢记,要以‘寸草心’回报母亲的‘三春晖’。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体会,想一想以后应该怎样爱自己的母亲和亲人。”在这首深情的歌曲的感染下,学生的情感也达到了升华,课堂教学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激情语言的引导以及音乐的感染,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慈母情深,实现了学生情感的升华。激情式结束语让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感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情感,而且能够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获得情感熏陶。
  三、悬念式,引发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制造悬念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从而帮助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思考。同样,在课堂结语中,教师使用悬念式的结语也能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埋下伏笔,同时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渴望,期待下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激活。
  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时,教师在课堂结束部分这样总结:“同学们,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呢?你想不想找到答案?如果你有兴趣的话,那么下课时你可以通过网络或者书籍去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我们在明天的课堂上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小学生本身对于神秘的星球就非常感兴趣,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尤其对火星上人类能不能生存产生了强烈的探究热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悬念式的结束语将学生引入到自主探究的激情中去,大家纷纷搜集资料。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很多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大家分享。如有一个学生这样表达:“火星是地球的邻居,不仅离地球近,而且和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他们都有自己的卫星,都有沙丘以及沙尘暴,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火星上也有明显的四季变化。但是,火星应该不适合人类生存,因为火星非常荒凉,而且二氧化碳的浓度很大,有一些人猜测火星上曾经存在过生命,但是目前没有充足的证据予以支持。”
  听了学生的发言,教师感觉学生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确实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搜集到的资料非常全面。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文本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获得深刻体验。
  四、延伸式,拓展视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走向课外,帮助学生链接课外资料,拓展其视野,实现教学深度、广度的拓展。在课堂结束语的设计上,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加丰富的知识,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教师可抓住文本中的“发愤”一词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深入体会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心理变化的复杂过程,整个故事的描写细腻感人。在课堂结束部分,教师为学生做了这样的延伸:“同学们,司马迁堪称中华男儿。他虽然遭受到常人不能忍受的刑罚,但是能凭借自己坚强的心智度过人生的低潮,完成了《史记》这部辉煌巨著。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一部空前巨著,在世界哲学史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更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老师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的时间阅读这部著作,相信经过你对《史记》的深入了解,一定会对司马迁这个人物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这样的结束语的引导下,虽然这节课结束了,但是学习并没有停止,学生们又进入到新的探究领域,为第二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通过教师的激励,学生们利用文本所学去探求未知,让学生的阅读面进一步扩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
  结束语的设计,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本文中提到的概括式、激情式、悬念式以及延伸式等,都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激情,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提升,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深度阅读文本,获得丰富的知识,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巧设结语,让课堂余音绕梁,余味无穷。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古诗词中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思意趣的文化物象。教学古诗词,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在意象中寻觅诗词之美,就是在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仅能让学生深悟诗词的优美意蕴,还能在学生心田播下文化的种子。  一、虚实相生,解构诗词之美  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是虚实相生。通过虚实相生,诗人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景巧妙融合起来,在实境中营造出虚空的境界,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意象
家教案例  孩子要秋游去,我和孩子逛了超市,回来后又忙着做些小点心,把它们一一整理好,放进孩子的小背包里。孩子爸爸看我忙这忙那的,对孩子说:“你瞧,妈妈为了你的秋游,多累呀,快,谢谢妈妈。”哪知孩子说:“妈妈应该的,不用谢的!”孩子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他怎么这么想呢?联想到平时,孩子总是对我说:“妈妈,我的袜子呢,快给我拿来!”“我要吃鸡大腿,妈妈买给我吃!”我也总是满足他。我确实说过“妈妈照顾宝
朗读是学生感知文本、获取信息、发展能力的重要方法。纵观当下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训练偏向形式化、经验化的机械指导。这种完全偏离目标的机械朗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借助多种形式和路径,增强学生朗读的趣味性,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强化学生的快乐体验,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一、拓展想象式朗读,体悟文本语言之韵味  1.朗读关键字词  对于识字量不大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朗读
狮子迷路了  谁去送它回家  鳄鱼哭了  誰给它一块手帕  灰熊寂寞了  谁去陪它聊天  犀牛受伤了  谁去给它包扎  鲨鱼害怕了  谁去亲亲它  但愿我们的爱  任何地方都能到达
统编本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列的方式编排。其中,“语文要素”指向语文课程工具性建设层面,不仅自成体系,且为每个单元的教学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对于语文要素在统编本教材单元中的呈现,教师不仅要明白和理解要素内涵,更需要借助扎实的语文教学路径加以推进和落实。笔者以为,这种推进和落实的最佳方式就是语言实践。笔者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一文为例,谈谈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  一、全面解读
所谓“叙事性文本”,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包括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名人故事等。对于叙事性文本,教學中应当教什么?应当怎样教?又为什么这样教?这些取决于教师对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包括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其解读策略。在这个维度上,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文本是语文教师的漂亮的倒影。”  一、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  在对叙事性文本解读中,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专注于将各种写作知识灌输给学生,包括如何有序写作、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统编本教材要求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还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在习作教学中要注意这一点,教师要设计有效写作形式,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整理各种信息,提出自己的质疑,寻找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结点,这样能让学生展开高阶
《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南宋的叶绍翁,主要讲述了自己孤独在外,因秋风落叶联想到自己的孤苦伶仃,后看到远处篱笆旁还有一丝灯光,猜想是孩子正在捕捉蟋蟀,进而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的故事。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因而在具体讲解分析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理解注释并结合联想、同桌交流等方式说说诗句的意思。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能熟读这首诗,现在请用老师教给你们的方法
语文这门学科具有非常典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特点,应充分落实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以及用法,让学生更有效地交流。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也是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语用”的含义,同时也指出应结合有效的教学举措,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悟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仍存在以下误区:  1.不予评价。语文课上,有时教师叫学生单独朗读,当他读完,教师不予置评,直接叫下一位学生继续读。在理解文本,发表自己见解的环节,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价值取向相悖或不符合教师的预期时,教师也常常不做评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