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与超越——论“五四”女性的自我问题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lu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女性开始用一种崭新的眼光审视自我、追寻自我并超越自我。本文以“五四”女性作品为依托,对女性冲破家庭牢笼进行自我角色的追寻与超越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自我;追寻;超越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人们才开始对“人”这个名词开始关注和尊重。他们除了清算几千年来的人性压抑以外,还把女性从黑暗的地狱里拯救出来,奏响了妇女解放的序曲。这诚如李大钊所言:“二十世纪是被压迫阶级彻底解放的时代,亦是妇女解放时代,是妇女寻觅自己的时代,亦是男子发现妇女彻底意义的时代。”所以,有着敏锐触角的女性作家开始步出深闺,用独特的眼光重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并超越自我,为“五四”文坛开辟了一块独特的女性审美空间。
  
  一
  
  在五四女性看来,要寻求自我,首先要冲出家庭的羁绊,即冲出父亲和母亲组成的家庭屏障。但是,柔弱的女性在跨越父母障碍走出家庭时,必须具有毅然决然的勇气。苏雪林在《棘心》中塑造的杜醒秋可以说是为五四女性做出了表率。这是一个经过“五四”精神洗礼而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新女性。在同父母为其包办的婚姻对象叔健谈恋爱时,始终觉得心中潜伏着一头不安分的“野兽”。后来,当她决定与这个“没有甚么爱情”的叔健解除婚姻时,受到了父亲的严重警告,骂她“有辱门楣”;并告之“若她不听从,他将强制执行,即使她轧死在电车之下,他也要将其一副贱骨归之夫家的坟墓。”面对此,醒秋没有屈服,她大骂道:“老顽固,你要做旧礼教的奴隶,我却不能为你牺牲。婚姻自由,天经地义,现在我就实行家庭革命,看你还拿什么父权来压我?!”这番话语把封建社会中女性被压抑的心里阴影给淋漓尽致地映现出来。当然,我们也由此可知,婚恋自由已经把自我定位与个性的张扬完整地写入每一个浪漫爱情故事中,从而被女性们兴奋的视为做人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冯沅君坦言:如果“人们不知道争取恋爱的自由,那所有的一切都不必提了。”从这些充满着“爱”的言语文本中,我们目睹了这个时代难能可贵的激情与反叛姿态;同时,杜醒秋也以她大胆的表白与热情的行为宣告了一个新女性形象“我”的诞生,并籍此找寻到了不依附于男性的自我形象。
  除了要摆脱父女关系,“五四”女性在追求家庭解放并进而争取社会权利时,还要冲破一道天然的母女屏障。自古以来,母亲——这个神圣的字眼,在封建专制家庭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父权命令的执行者,又是与子女亲密无间的关系。所以,“五四”女性在迈母亲这道门槛时,步履踉跄,极其艰难。如在冯沅君的《隔绝》中,镌华和七轸“为了绝对无限的爱情”,经过严密而周全的计划后,毅然而成功地逃出了母爱这个慈善而温暖的牢笼;杜醒秋在考上留法学生后,在与母亲去留关系上,做了一番艰难而痛苦的抉择:想起母亲曾经省吃俭用地供她上学;想起母亲“头发有些花白、颊上许多皱纹、比从前增添了许多老态”的面容;想起母亲在得知女儿已离开她后的失意与悲痛……这些都令她“疑惑了一阵,痛心了一阵”,但当她想到自己心向已久的心愿,想到亟待丰富和发展自己时,决心对母亲“先斩后奏”,毅然摆脱母亲温暖而有力的怀抱,在更高层次的意义上,完成了“五四”传统女性彻底走出家庭的角色演绎。
  其实,在“五四”众多女性形象中,真正以新的观念塑造了“自我”,并且探寻到“自我”真谛的要数莎菲。她把自我形象进行了有力的张扬与重新定位,使女性不仅回到女人本体,而且成为鲜活的“这一个”。在男女恋爱关系上,莎菲拥有自己独立支配自己、不陷于任何一种不平等关系的主动权。莎菲看重男女人格上的平等。凌吉士在漂亮的现代外壳包装下,夹杂着严重的“男主女从”思想,他常用大男子的口气让莎菲与他保持情人关系,其实这样不但没有驯化莎菲,反而把莎菲推到了被玩弄的传统女性角色上。还有,在莎菲与苇弟的交往中,莎菲曾把自己日记拿给苇弟看,希望得到他的理解。可是苇弟却偏偏不懂莎菲本意,非但没有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莎菲,反而对莎菲与凌吉士的关系非常醋心、嫉恨,并为此抱怨莎菲。这个细节暴露出性格软弱的苇弟的内心深处仍然秉承着传统思想。从这个角度上说,莎菲对苇弟、凌吉士的不屑抛弃显然包含着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彻底反叛,这种反叛是从家庭中父权文化的反叛发展而来,所以,莎菲取得的主动性、自由性是她在寻求自我的这一历史定位的更高程度上的胜利,是在众多传统角色中鲜明而又独立的现代“自我”角色。
  
  二
  
  鲁迅曾经所言,娜拉出走以后,要么死去,要么回来。“回来”在这里的意思我理解为回归家庭扮演家庭角色。五四女性们在冲出家庭牢笼后,面对的大多数问题便是婚姻。在传统社会里,妻子角色是由丈夫来界定的,在家庭地位上,“妇,服也”,即男主女从,男命令女服从;在社会角色上,也是“夫受命于朝,妇受命于夫”,妻子的行为范围只是限于居家劳作,而相应的所谓价值便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可想而知,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婚恋关系,是绝少有两相平等的爱情成分的。不仅妻子本身的各种欲望也被漠视、箝制,而且任何户外和社交活动也是妻子不允许参加的。这些种种限制的唯一后果就是使妇女逐渐沦为家庭的奴隶,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男女平等。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是让女性回到公共劳动中去。”即要让妻子迈出家庭走上社会,取得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和职业之后,才可以谈及其他。
  除却封建宗法的限制之后,女性在婚姻里的感情是趋向于丰富多彩的。凌叔华《酒后》、《春天》并没有直接写夫妻情感,而是写妻子对丈夫之外的另一名男子的情感。这些情感是真实的,而对这些情感有所需求的女性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物。从这个层面上说,小说的深刻之外便在于承认夫妻情感的前提下,不否人作为一个正常人情感的复杂性。所以,凌叔华的小说文本不动声色地为我们烘托出一个个女性角色尤其是妻子角色演变的文本,在这些文本中,出现了一种迥异于传统的新型妻子角色。这些正在觉醒的新女性努力挣扎出家的范围,在新天地里担负起与男子同等的职务。《胜利之后》的沁芝并不否认料理家务是妻子的职责,然而她毕竟受过新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所以在家务之外,又在学校担任一些功课。她是在男权文化为中心的社会夹缝里,试图谋求一条相对经济独立、探寻新自我角色的道路。庐隐《一个著作家》里的沁芬,是一位深受封建婚姻毒害的女性。父母棒打鸳鸯而把她嫁给了缺乏感情基础的陌生男子,在父母一手炮制的家庭里,沁芬活得非常忧郁。当终于压抑不住对往日恋人的炽热情感时,她不顾世俗压力,毅然冒死与恋人见了最后一面之后,便杜鹃啼血般地凄艳而死。从这个悲剧里,我们不仅看到舊宗法制社会的残忍和无情,也看到了妇女解放之路的艰辛。
  五四时期处于家庭角色嬗变中的新女性,除了妻子之外,还有母亲形象的变化。于蔓贞(丁玲《母亲》)一改往日“相夫教子”的温良形象,开始读书识字,背诗诵文。她不仅在学校带领孩子上学、上操,而且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放足。虽然她也曾拥有过很多繁琐事务的拖累和牵挂,也曾亲历过人间的世态炎凉,但她迈出的每一步却是对自我女性新形象的追求和超越。
  总之,封建传统文化给女性规定了一系列“标准”: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也就是说,女性在父系话语里只是作为父亲或者丈夫等男性的影子而存在的。所以,她们摆脱单一的家庭角色,冲破牢笼,努力追寻并超越自我,以达到并整合成一个新文化背景下的独立个体,进而塑造自己的多元性格和广阔的发展天地。
  
  参考文献:
  [1]袁世硕.冯沅君创作译文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2]丁玲.丁玲作品欣赏[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3]庐隐.庐隐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4]苏雪林.苏雪林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
其他文献
摘 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看能否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拉近与生活的距离是学生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石;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条件。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准备活动合理、科学及良好师生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了,在这一轮改革中极力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分析和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教师评价体系,倡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成为反思型实践者。  另外,美国教育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一种再创造的学习,也是教师自觉地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和调节的
期刊
摘 要:作为股东获取公司信息的重要手段,股东质询权制度在上市公司中对保护股东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于股东行使质询权的主体、客体、内容及法律救济方面都缺乏具体的规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有困难。本文围绕着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并结合着国外的相关法律规定,对实践中股东如何有效行使质询权提供程序和实质上的可操作的建议,希望能对理论研究及司法实践产生一点作用。  关键词:股东质询权;上市公
期刊
21世纪的高校教育是尊重个性、各展所长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而21世纪的写作教育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必须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写作教育理念,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真才实学的实用性人才”。这就需要研究探讨怎样将写作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  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写作将写作教育仅仅当作一种技能技巧训练,将写作简单地看作是语言的应用与掌握。只注重学生文章写作技巧的提高,却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内在修养与实际
期刊
摘 要:构式语法目前已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但是它的理论本身存在着定义上的不一致和不严谨性,由此引发了各种关于语言问题的的争议。本文对构式语法能否对语言作出全息的解释,能否挖掘语言现象后面的语言机制做出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构式语法;不一致性;语用与语义;语言机制    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是当今语言学界的两大语言流派,两大学派在很多观点是完全对立的,而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苏轼的人生追求,文人画理论以及艺术创作谈三个方面来论述苏轼的美学思想。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念念不住”“无意于佳”“意求”以及“美丑观”。  关键词:人生追求;文人画理论;诗画本一律;无意于佳;无法与有法;美丑观    一、苏轼的人生追求    北宋时期新党和旧党纷争剧烈,而处在这个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悲情人物,他处处受到迫害,一次次远贬他乡,可谓是“半身落魄已成翁”。但是苏轼却不是一个消
期刊
摘 要:该文根据全军后勤保障方式社会化改革的思想,在军以上机关院校、科研院所推行饮食保障社会化的基础上,研究了军以下作战部队如何借助地方资源优势进行保障改革,提出了实行保障过程和保障范围“半社会化”的概念,并对其意义和实现方式進行了探讨。  关键词:航空兵;场站;饮食;保障    随着军队后勤改革的逐渐深入,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饮食保障社会化正在我军非作战部队推广得如火如荼,而对
期刊
摘 要:中国与古朝鲜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到商末周初。在古朝鲜文化中,受中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它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儒教和佛教方面。本文主要从发展史的角度介绍了佛教东传以后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以及佛教在古朝鲜本土化的过程及由此引起的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佛教;古朝鲜;交流;禅宗    中国与朝鲜半岛唇齿相依,自古以来在文化上就有至为密切的联系。中国古有箕子去国的故事,在中
期刊
摘 要:“同罪异罚”是古代刑法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宗法制和等级制在法律上的体现。同罪异罚是“准五服以制罪”,以及“八议”“官当”的具体落实体现,它贯之以等级名分观念,对维护中国的传统法制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它的意识根源于何?本文就此做了思考,粗浅的谈了一下自己的认识。  关键字:同罪异罚;礼治;宗法制    同罪异罚,就是中国古代对实施相同犯罪的人,因其特殊身份而施以不同刑罚的一种制度。中国自周朝
期刊
摘 要:理论联系实际是搞好两课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能协调教与学两个环节,调动两个积极性,使二者达到理想的和谐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两课;实际;教学原则;教学效果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认识活动规律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教学目的——学以致用的要求。两课既是智育课,又是德育课:既要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懂得做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