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阶段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9265358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习有两种方式,即“语言——语言”与“言语——语言——言语”。我国传统的语言学习采取的基本就是“语言——语言”的学习方式,古代文学家学习语言都是如此。吕叔湘和朱德熙先生曾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谈到这两种方式。他们认为“语言——语言”这种方式在古代有点“效验”,在今天就不行了,而“言语——语言——言语”这种方式在今天是必要的,由于学习条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得养成一种鉴别好和坏、正和误的能力,然后阅读的时候才能判断别人的文章哪些地方应该修正。这就不得不有点语法和修辞学的知识,而这两者之中,又应该先从语法入手。”①两位先生充分肯定了语法对于今天母语学习的重要性。北大曹文轩教授认为“语文教育承担着母语规范化的责任”,“语文对纯洁和规范母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今天这个网络化的时代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学习语文就要了解我们民族语言的字词是怎样使用的、懂得我们母语的语法是怎样的、能够用母语写出好的文章。语文本身要阐明语言是怎样使用的,多少种修辞方式等等。”②
  具体到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和学习又有它独特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文言文教学。高考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具体指的是“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虽然2005年的考试大纲把这一部分定为选择性考查,但对语文老师和学生而言,它的重要性还是没有变化。试想,如果没有现代汉语中有关词类以及句式的知识,又如何理解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和句式?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感知整体领悟阅读材料,尤其鼓励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但是这种方法效果如何呢?《为学习而阅读》一文的作者用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有关对阅读能力评价的方法测试了一下,认为“当我们的学生还在感悟文章的基本意义时,其他国家的学生早已在整合、分析、推理、思考、评价文章的意义了”,“更有甚者,新课标主张文章是多义的,学生不需把握其中心意思,只要体会感情就行了,混淆了文章阅读和文学欣赏。而PISA却要求深刻的理解和精确的理解”。③其实,我国目前对阅读理论和教学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丰硕的成果,程汉杰的速度教学是最具代表性的成果。程先生就非常重视语法在高效理解文中句子中的作用。在他的高效理解文中句子的七个技巧中有六个是需要良好的语法知识作基础的,它们分别是“复杂长句抓主干;长句化短句;根据关联词理解复句;利用语言标志,直接摘引句子主旨;估计逻辑关系分析概括理解句意;由表及里地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④可见,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的确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水平。
  (三)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与提高。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语感,认为语感的形成靠积累,靠直觉和经验,与语法没什么关系。就组成要素说,语感由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等构成。语音感是对口头言语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等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语义感是对词语的思想意义和情感色彩的敏感,语法感是对语法现象的敏感。语感的形成与提高不应该只依靠纯感性和经验。从客观上说,语感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感受过程,而是与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过程。实际上语义感与语法感的提高都需要语法知识的帮助。例如,在听话时如何才能听出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话中之话和“潜台词”呢?话语本身会为我们提供线索。说话人的话语必然带着主观色彩,这些主观色彩主要会体现在词语(一些言外之意往往是由虚词传达的)、句式和语气的选择等方面。如果有一定的语法知识作基础,对这些因素我们就会做出有准备的反应。再例如,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病句,也要依靠语法知识。要知道语法规则提供给我们的是语言使用的规范,但是总是有言语现象与语法规则相违背,这其中有些是病句,有些是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如何分辨?除了要依靠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当然也要依靠语法知识。因此,语法不仅是语感的内容,而且还是训练和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
  (四)汉语语法知识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最直接的应该是英语。此外,从汉语本身的发展来说也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语法,研究语法。
  我们认为在中学阶段,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选择、有步骤地讲授一些语法知识,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有目的地学习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因为要“淡化语法教学”而因噎废食,完全不讲或完全不学都是走了极端。
  
  注释:
  ①吕叔湘、朱德熙 1979 《语法修辞讲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②曹文轩 语文:民族文化的薪火传承者 母语规范化的责任承担者——访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教授》,《语文建设》2005 第1期。
  ③尹雨《为学习而阅读——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阅读能力评介》,《中学语文教学》2005 第5期。
  ④韩雪屏 2000《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研究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章燕,语文教师,现居湖南邵阳。本文编校:秦晓燕
其他文献
问者:贾老师,首先恭喜您的长篇小说《秦腔》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夺魁。获奖消息传来后,您最初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现在,您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答者:谢谢!获奖消息传来后,我当时说了四个字:天空晴朗!然后,我给自己收藏的佛像都上了一炷香,在我爸我妈的像前上了香,告诉了他们一声。因为,当初我写这部书的时候,我父亲去世了,我母亲还在世,我《秦腔>后记里还写过,我曾经给我父亲说过,我将来要写家族、写故
毋庸讳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多,效率低,师生共陷题海,乏味乏力。  重资料而轻教材。轻视教材,只讲其中与高考题联系紧密的内容。劣质辅导资料或套卷却满天飞,这些资料内容上大都无梯度、无新意,粗制滥造。大部分教师使用资料时不筛选,不分轻重缓急,盲目搞强化训练。资料把高一新生搞得晕头转向,因为从初中到高中存在很多知识的盲点和断层,有很多不衔接的地方。  重读写而轻听说。只重视“阅读”和“写作”训练而轻
考点解读:  正确使用成语,已成为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固定考点。成语题的设题方式一般是辨析正误,题型为选择题。做好这类试题,一要注重平时积累,二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准确把握成语意义的方法,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了解试题设误类型,形成一定的解题技巧。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①成语的意义、色彩与使用对象;②容易混淆成语的辨
一,现代诗歌中的“我”和“你”现象    “诗言志”,现代诗歌总是或借助形象含蓄地表达情意,或直抒胸臆。“我” (抒情主人公)和“你” (抒情对象)是诗歌所创造的主要形象。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的现代诗中,大都“我”“你”共存。苏教版的《发现》《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人教版的《致青年公民》,直接在诗面上呈现了“我”和“你”。苏教版的
我读五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姓葛。他给我们讲苏东坡轶事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下了苏小妹的诗:“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我们一致认为这句诗用在他脸上最合适。每天早晨他总是比我们来得早,花白的头发三七开,一丝不乱。爸爸说他以前是“右派”,现在平反了。这个“右派”很“坏”,逼我们把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背下来,尤其是古诗,必须背诵,打一个结,罚抄一遍。我背《登鹳鹊楼》因为紧张,打了三个结。回到家里,我把
如果问《木兰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那么估计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脱口而出,讲了一个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因为我们就是被这样灌输教学的。如果再问木兰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也是几乎所有的人全会说木兰是个巾帼英雄。当然这些都有道理,也都正确。但问题在于我们读《木兰诗》这个文学作品是为了感受诗歌之美,而不仅仅是为了得出一个枯燥的“英雄”或“巾帼英雄”概念。那么我们要怎么去感受《木兰诗》的美呢?我想我们还是从《木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文字距离、时空距离、心理情感距离、文化和认知距离等等沟通障碍,所以,如何指导和引导学生顺利走近、走进文本,与文本相遇相知,汲取和内化所需,最终提升语文素养,便成为每一个语文老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实践中,我摸索出,采用体悟教学可以有效地突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障碍。所谓体悟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实践、
审美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文学教育的神圣天职,也是文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效的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来影响学生,鼓舞学生,特别是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即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通过对审美对象——课文的审美感知,获得从形式到
教学目标:  1.了解广告的定义、分类、形式及作用等相关知识。  2.掌握理解、鉴赏、创作广告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3.引起学生对广告现象的关注,树立正确的广告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对广告语的品评、赏析,归纳、总结广告创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运用广告创意的基本原理进行广告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广泛收集各种广告语;多媒体课件等。 
考场作文有它的特殊规律性,它是在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写作的特定文章,与平时作文不全相同。平时作文与考场作文的差异,主要有两点:其一,依赖性与自主性的差异。平时作文,有老师的引导、批改、讲评、校正,考生容易多一分依赖性。考场作文没有任何“外援”,完全靠自主操作,最能展示风采;不过,稍不注意也很容易离题。其二,时间的宽松性与严格性的差异。平时作文,时间有一定弹性,环境宽松,心态平稳,易于表达得准确、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