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多棱镜》教学案例及反思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ris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广告的定义、分类、形式及作用等相关知识。
  2.掌握理解、鉴赏、创作广告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3.引起学生对广告现象的关注,树立正确的广告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对广告语的品评、赏析,归纳、总结广告创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运用广告创意的基本原理进行广告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广泛收集各种广告语;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广告导入语
  
  1.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会儿电视,好不好?
  播放最新电视广告视频(包括“金立”音乐手机“荷塘月色”版广告、“步步高”学习机“喜羊羊”版广告、“王老吉”饮料亚运版广告、“有空多陪陪孩子”公益广告等)。
  2.师:同学们,刚才大家看的是什么呀?平时我们看电视,看到广告是什么感受呢?
  3.师:其实,不仅仅是电视,如今每当我们翻开报纸、走在街头,琳琅满目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广告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专门来研究平常这不被我们关注,甚至让人烦、让人厌的广告。或许我们换个角度,会有别样的发现。
  
  二、广告知识窗
  
  1.师: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本中第246至’第248页的内容,了解广告的基本知识。学生说出广告的概念、分类和形式等知识。
  2.出示从古到今各种形式广告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出它们的形式。
  
  三、广告点评台
  
  1.广告猜猜看:看看下面的广告语,猜一猜是给什么商品做的广告。
  2.师:老师精选了几则最近比较热门的广告语,读一读,喜欢吗?任选一则谈谈你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爱,就马上行动。(爱玛电动车广告语)
  (暗含电动车的品牌名,前半句的“爱”和后半句中的“马”就是这种车的品牌名“爱玛”的谐音;激发人的购买欲望。)
  ·随心所浴。 (某淋浴器广告)
  (引发辩论;新编成语广告,赞成还是反对?) (明确:利:新颖别致;弊:易误导,用语不规范。)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大冶劲酒广告语)
  (似抑实扬,既达到了促销的目的,又体现出了人文关怀。)
  ·当头发爱上肥料,好得出乎意料。(某洗发水广告语)
  (比喻,生动形象;“肥料”一词无美感。)
  ·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推普周宣传语)
  (扣住语音特点;押韵。)
  ·严禁吸烟! (公共场所禁烟宣传语)
  (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需要运用不同的广告语言,一般场合语气过于生硬;语言须委婉、生动、得体。)
  ·要刘谦,不要流感! (快克感冒片广告语)
  (名人代言,谐音,对比。)
  (讨论:名人代言广告的现象如今比比皆是,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明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利:爱屋及乌,双赢;弊:不负责任的代言误导消费者。)
  ·感受黄山,天下无山。(黄山旅游区广告语)
  (对比,引用徐霞客评价,突出黄山景美。)
  (讨论:广告是不是夸大其词呢?) (明确:适当夸张,不能夸大质量、性能、功用。)
  3.师:生活中还有哪一则广告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4.师:刚才提到的这些广告,仅仅是众多广告中的“沧海一粟”,但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广告的魅力渗透在生活的每个地方。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广告才是我们喜阐乐见的广告呢?请从内容、主题、构思、语言等角度讨论归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明确广告的基本要求。板书:内容实事求是,主题明确突出,构思新颖独特,语言简明生动。
  
  四、广告创作室
  
  师:通过欣赏和比较,我们了解了广告语的基本创作方法。现在让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尝试一下下面的广告创作,至少选写一题。
  1.请你帮助校园中的环保小卫士把宣传语补充完整:
  你丢下的是垃圾,——。
  2.今天新闻记者来到校园采访,向同学们征集一则介绍我校的广告语用到报道中去。下面就请大家开始创作,来介绍我们的学校。
  
  五、广告结束语
  
  师:欣赏广告。创作广告,让我们认识了广告独特的文化张力,吸引着我们进一步走近它、关注它。广告就像一面多梭镜,阳光透过多棱镜可以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我们透过广告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生活。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关注广告,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我们的生活一定也会多姿多彩!    六、广告练兵场
  
  课后习题:
  1.农忙季节总是会遇到秸秆禁烧难的问题,请你为当地的秸秆禁烧拟一则宣传口号。
  2.请你为家乡的一种特产拟写一则广告语,让更多的游客欢心购买。
  教学反思:
  《广告多棱镜》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专题,贴近生活实际,内容丰富有趣。本课教学立足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后形成以下反思:
  
  一,语文教学是专题教学的统称。
  
  “专题”是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编排中的具体体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学科渗透,符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也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从而使语文课程更具活力。但专题教学容易走入误区,教学的尺度难以把握,将专题教学变成专科教学,造成“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的“非语文”现象。
  专题教学仍然是语文课,是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语文课。“浓缩的都是精华”,好的广告语言约意丰、令人回味,不仅有商业气息,更有文化韵味,以极其高度的概括性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因此本课教学在“广告知识窗”环节快速了解广告的综合性知识后,便重点抓住广告语,通过“广告点评台”对广告语的赏析提高学生鉴赏语言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通过“广告创作室”进行广告语的创作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能力。
  
  二、生活是学习语文最好的老师。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广告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能够激发出学生求知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智慧的熏陶、语言的积累、思想的提升。本课导入播放的是“金立”音乐手机等近来的新版广告,更是一下子引发了学生对广告的亲近感,唤起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广告这扇生活中的语文之门自然就被打开了。当欣赏到身边所熟悉的各种广告形式的图片,并在“广告猜猜看”环节竞猪所熟知的各类商品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进一步激发。
  这时出示了几则最近比较热门的广告语,有的近乎眼前,有的犹绕耳边,学生兴致盎然,自由点评便能畅所欲言。当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一则广告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学生 侃侃而谈。“广告创作室”的主题也来自于身边、时下,校园环保、学校推介都让学生感到了现实的需要,创作起来有想法,有创意。第一题是改编了一道中考题,学生在“你丢下的是垃圾”后面补充了“我捡起的是公德”、“践踏的是文明”、“破坏的是美丽”等句子,闪烁着思维的灵动性。并不比原有的“我捡起的是品质”逊色。第二题是为所在学校创作广告宣传语,提出是为来访记者征集,同时配上校园照片激发爱校情感,学生的创作激情一下被点燃,像“踏入文明校园,领略青春风采”这样的精彩创作层出不穷。下课铃声响起,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结束,课后作业的设置是对整个教学目标完成的补充和保障,因此秸秆禁烧、家乡特产的广告创作题就给学生留下了富有吸引力的思考空间。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师生之间的活动应该是双向交流和相互驱动的过程,教学重心必须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曾考虑将重点环节“广告点评台”一分为三,拆分成“广告精品屋”、“广告诊疗所”和“广告研讨会”三块,尽管流程更为清晰明朗,但板块设计过细过碎,在对广告的自主赏析这一块教师暗示过多,代替了学生充分的思考,容易湮没学生具有独特个性的体会和见解。
  因此,“点评台”出示的八则各具代表性的广告语,着重从谐音新奇与用语规范、语言生动与情感亲近、主题突出与场合区分、品牌打造与夸张适度等角度引导学生全面感知,由学生任选一则说出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学生既能赏析出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广告精品”的妙处,如大家一致认为爱玛电动车的广告语品牌名称嵌入其中,吸引人们“心动不如行动”;又能“诊疗”出某些广告语的不妥之处并创造性地提出“治疗”方案,如“严禁吸烟”应用于严肃庄重的场合,在一般的公众场合语气要委婉,经过各种禁烟广告语的比较一直认同改为“烟害少一点,健康多一点”就比较合适;还引发了对新编成语广告利弊、广告能否夸大、名人代言广告等话题的热烈“研讨”。这样的“点评台”才有了包容学生个性思考、丰富见解的广阔空间。
  基于以上反思,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专题教学应该关注的五个着力点:联系生活,注重体验性;自主探究,凸显合作性;挖掘资源,突出开放性;拓展创新,体现创造性;综合涵括,强化语文性。向着这样的目标努力,专题教学必将绽放出语文教学的长盛奇葩。
其他文献
最近听了由如东实验中学李旭东执教的《幽静悲剧》一课,我感受到教者对作者季羡林思想的认识之深入,对作品悲剧内涵理解之深刻,对学习主体点拨之适时。而这一切,皆源于教者有效设计的“主问题”,唤醒了学生思维的潜能,促进思维活动紧张充分。使課堂教学呈现教与学的生命的丰盈。下面我们不妨先看看其中的案例。  情境描述之一:感知凄美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后,老师请学生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一位学生借用鲁迅
唐诗宋词中,或限于格律要求,或出于表达需要,特意把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变成不合语法规律的句式;或者不按通常的顺序描孽景物、叙事抒情,这种现象叫倒置。  唐诗宋词中的结构倒置现象,首先是由于格律的需要。唐诗大多为格律诗,不仅要求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严格按照韵书押韵,而且还有平仄的要求,尤其是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即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
问者:贾老师,首先恭喜您的长篇小说《秦腔》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夺魁。获奖消息传来后,您最初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现在,您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答者:谢谢!获奖消息传来后,我当时说了四个字:天空晴朗!然后,我给自己收藏的佛像都上了一炷香,在我爸我妈的像前上了香,告诉了他们一声。因为,当初我写这部书的时候,我父亲去世了,我母亲还在世,我《秦腔>后记里还写过,我曾经给我父亲说过,我将来要写家族、写故
毋庸讳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多,效率低,师生共陷题海,乏味乏力。  重资料而轻教材。轻视教材,只讲其中与高考题联系紧密的内容。劣质辅导资料或套卷却满天飞,这些资料内容上大都无梯度、无新意,粗制滥造。大部分教师使用资料时不筛选,不分轻重缓急,盲目搞强化训练。资料把高一新生搞得晕头转向,因为从初中到高中存在很多知识的盲点和断层,有很多不衔接的地方。  重读写而轻听说。只重视“阅读”和“写作”训练而轻
考点解读:  正确使用成语,已成为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固定考点。成语题的设题方式一般是辨析正误,题型为选择题。做好这类试题,一要注重平时积累,二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准确把握成语意义的方法,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了解试题设误类型,形成一定的解题技巧。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①成语的意义、色彩与使用对象;②容易混淆成语的辨
一,现代诗歌中的“我”和“你”现象    “诗言志”,现代诗歌总是或借助形象含蓄地表达情意,或直抒胸臆。“我” (抒情主人公)和“你” (抒情对象)是诗歌所创造的主要形象。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的现代诗中,大都“我”“你”共存。苏教版的《发现》《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人教版的《致青年公民》,直接在诗面上呈现了“我”和“你”。苏教版的
我读五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姓葛。他给我们讲苏东坡轶事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下了苏小妹的诗:“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我们一致认为这句诗用在他脸上最合适。每天早晨他总是比我们来得早,花白的头发三七开,一丝不乱。爸爸说他以前是“右派”,现在平反了。这个“右派”很“坏”,逼我们把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背下来,尤其是古诗,必须背诵,打一个结,罚抄一遍。我背《登鹳鹊楼》因为紧张,打了三个结。回到家里,我把
如果问《木兰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那么估计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脱口而出,讲了一个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因为我们就是被这样灌输教学的。如果再问木兰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也是几乎所有的人全会说木兰是个巾帼英雄。当然这些都有道理,也都正确。但问题在于我们读《木兰诗》这个文学作品是为了感受诗歌之美,而不仅仅是为了得出一个枯燥的“英雄”或“巾帼英雄”概念。那么我们要怎么去感受《木兰诗》的美呢?我想我们还是从《木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文字距离、时空距离、心理情感距离、文化和认知距离等等沟通障碍,所以,如何指导和引导学生顺利走近、走进文本,与文本相遇相知,汲取和内化所需,最终提升语文素养,便成为每一个语文老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实践中,我摸索出,采用体悟教学可以有效地突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障碍。所谓体悟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实践、
审美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文学教育的神圣天职,也是文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效的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来影响学生,鼓舞学生,特别是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即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通过对审美对象——课文的审美感知,获得从形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