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思维视角下的图像系统教学启示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a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效运用图像系统教学,展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揭示地理规律,简化和丰富地理教材相关的文字叙述,能有效发挥学科本质魅力和独特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区域认知和地理思维能力,促进地理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
  图像系统;核心素养;教学启示
  运用地理图像系统教学,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的“地理性”,侧重于地图能力的培养训练,是提高学生地理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此,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以地理图像为载体,探究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措施与方法。
  一、同化要素,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关于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形成过程探究,教材在“活动1”部分设置了“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一幅图,由已经熟悉的热力环流知识逐步拓展对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探究。教材中的活动部分采用“不断设定条件,步步接近实际”的方式续写,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在复习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导入后,引导学生在图2.9上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画出单圈闭合环流示意图。通过构建最基础、最感性的“大尺度地图”,指导学生进行合理地推理和分析:影响该环流形成的因素是什么?赤道与极地间的环流是否能维持?该热力环流做了怎样的假设?推出单圈闭合环流存在的两个假设条件:地球不自转和地表均一。接下来将假设条件之一否定,设置疑问:假设地表均一,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这样的单圈环流还会存在吗?大气环流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正如皮亚杰所说,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过程,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立起来的。不断同化新的假设条件,修正和构建更为完善的图像,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并且有一定规律可循。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以獲取规律,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制作模型,构建学科化的思维模式
  地球上的气压带与风带形成过程较复杂,是本节地理学习的重难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教材在正文部分设置了“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笔者认为,可结合教材中“活动2”先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图”活动,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来促进学生对该图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课堂趣味性。首先,在课前布置任务,讲清具体要求,准备好地球仪(泡沫圆球更好)、彩色卡纸、三种颜色的软铁丝(每一种颜色4~5根,也可在普通铁丝上涂上不同颜色)、记号笔等材料,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北半球为例即可),体验其形成过程;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学生介绍的过程也是再次心理构图的过程,并能将图像转换成表述地理特征、规律、原理和成因的文字,积累了丰富的地理表象,为空间思维提供了载体;最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突出对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观察,分析地球上相应地区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变化,并引导学生修正自己制作的模型,在导学案或模型图相应位置写出气压带、风带名称,结合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绘制出地球上不同区域风带分布示意图。绘图完成后,引导学生从引起大气运动的热力角度和动力角度分析比较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能从空间格局的角度理解低纬环流主要由热力原因引起,中高纬环流圈是在热力原因和动力原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从而理解和掌握全球性的大气运动规律,推动学生分析、推理等学科综合思维发展。通过制作模型、解释过程、问题探究等方式,学生基本掌握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分布、成因,为后续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奠定思维基础。
  三、整合情境,提升空间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开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实践中,有时一个涉及地理空间的概念或原理讲了很久,但学生依然不能理解,而当以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化的图像信息搭建支架,引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图像时,学生往往会豁然开朗。在探究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时,从时空综合的角度逐步分析其变化规律。先运用多媒体呈现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规律图,分步骤动态演示二分二至时气压带风带的整体移动方向,再归纳、呈现教材中“图2.11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设置探究问题: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吗?在表述移动规律时注意强调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在学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时,可先由小尺度情境探究再扩展到大尺度的探究。根据已经学习的热力环流原理,展示海陆风的形成,或者先呈现一张滨海地区景观图,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女演员白天站在海边,要拍摄一个长发飘飘的镜头,该如何站立?如果是晚上呢?理由是什么?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对教材中图2.12中两幅图探究,分析不同季节海洋、陆地近地面气压的差异及形成过程。笔者建议,在教学时可将图2.12与“图2.13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2.14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进行整合,并列表比较1月和7月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大气活动中心分布(见表1),有助于学生理解由于地表性质不均匀,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并据此分析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及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在季风成因这一难点问题上,教材以“活动3”形式提供“图2.15东亚季风”,文字表述较少。另外,该图也呈现了南亚季风及澳大利亚北部风向的变化。笔者认为,从表示的区域范围看,教材中关于该图的命名还有待商榷。该部分教学可以运用图像探究逐步展开,引导学生仔细读图思考:什么是季风环流?全球最典型的地区是哪里?图中东亚、南亚地区的风向有何不同?为什么?结合前面对1月和7月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出我国冬、夏季的季风,加深理解东亚季风成因。关于南亚季风特别是南亚夏季风成因,可采用多媒体演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图,组织学生探讨。最后列表比较东亚、南亚冬季风和夏季风的风向、成因、性质等(见表2),加深理解季风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四、对比分析,促进综合思维能力发展
  在分析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时,既要有综合思维,又要有区域思维。教材中以“案例”和“活动”的形式呈现“图2.16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2.17世界各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此活动的目的是系统地梳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并通过不同气候类型的比较,归纳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读图、析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有着其他教学工具无法取代的作用。在该部分教学中,结合“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降水量柱状图和气温变化曲线图的能力以及归纳气候特征和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教材该部分“案例”中只列举了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三种气候类型,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其他气候类型,但是要明确本课重点是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而不是全面介绍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如以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例,分析太阳辐射(温带)、大气环流(西风带)、地形(山脉)对气候分布的影响;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分析南亚夏季风的成因与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西北风的形成及影响。由影响气候形成的单一因素(气压带、风带)分析过渡到分析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以及对某一区域气候类型与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并通过比较,得出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共性是:低气压→气流上升→降水多;高气压→气流下沉→降水少;气流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降水多;气流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降水少。
  地带性气候也会呈现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如巴西东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等地区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非洲赤道地区东部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等,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各地气候形成因子的差异。
  五、图文转换,完善抽象概括能力
  在本节内容教学结尾,笔者尝试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运用线条、颜色、中心词、符号等元素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小结(见图1),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激活学生的有效记忆。小结时也可以分小组绘制一份共同的的思维导图,遵循简单、基本、容易记忆等原则,并及时指导学生逐步修改,使其进一步完善。课堂小结形式很多,常见的是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小结。根据奥苏泊尔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的过程。通过构建概念图或思维导图,可使学习有意义,能够有效评估学生對概念以及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有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整合,掌握知识的系统性,使基础知识的学习更为生动有趣,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及相互合作精神。
  近年来,地理高考也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的图像系统分析与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实质上,运用地理图像系统教学,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的“地理性”,侧重于地图能力的培养训练,是提高学生地理素质的重要方面。在运用图像系统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当一幅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时,要先看图像的名称,明确这是什么类型的图;再看图像上的图例,知道图中各种符号代表什么;最后,根据教学的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图中总结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及数量特征,观察图中事物的地理位置、分布等信息。
  [参 考 文 献]
  [1]姜加明.地理教材中地理图像的设置及应用分析[J].地理教育,2015(6).
  [2]徐亚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过程设计[J].地理教学,2011(20).
  [3]赵俊川.重视地理图像系统教学 培养学生地图能力素质[J].地理教学参考,1998(4).
  [4]张萌萌,路洪海,时晓元.高中地理图像系统分析及教学策略[J].地理教学,2014(19).
  (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应区别于宏观、长远的课程目标,但目前的一些课堂教学却显示出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的泛式化倾向,有意无意地忽略和放松了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结合实际教学片断进行探讨,阐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原则:主次分明,有所侧重,合理取舍。  关键词:小学数学;目标;主次;细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它既是教学设计的起源,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课
下面我以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锥体积公式推导》一课的教学为例,浅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设置实验、在实验中又如何引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    一、创设实验情景,从生活导入    记得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圆锥的体积这一节内容是通过实验来推导体积公式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一上课我便
[摘 要]化学核心素养是化学教学新的指导思想。在“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中厘清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讨论探究,发展认识化学反应的全新视角,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素养取向;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经历了由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再到素养取向的两次重大变革。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出,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育人要求悄然发生了改变。现代化学课堂的关键在于树立学生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后,中学化学教学更加注重将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并服务于生活实践,STSE教育给中学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在STSE教育视角下,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新的教学实践探索。  [关键词]  STSE教育;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STSE教育内涵及对化学教学的价值  (一)STSE
[摘 要]  教学神话故事类的课文,不能走“内容分析”的老路子,要关注文本特点,引导学生读中想象,产生共鸣,方法引路,讲述故事。只有“洗”去浮躁,“漂”掉杂质,才能“亮”出与众不同的风景。  [关键词]  “神话”;洗课;读中想象  “一个神话,就是浪花一朵;一个神话,就是泪珠一颗……听万民百世轻唱,只留下神的飘逸,神的传说。”神话传说总能引起人的遐想,唤醒人内心的真善美。苏教版教材中就录选了许多
[摘 要]  以高中《化学2》中《化学平衡状态》作为案例,利用CPUP模型对构成课堂教学内容的板块内容、构成板块内容的单元内容和构成单元内容的基元内容进行解析,找出板块内容之间、单元内容之间和基元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走进化学课堂内部,剖析化学课堂教学内容,找出内在规律,为化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并对授课教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CPUP模型;单元内容;基元内容
摘 要 “典型论”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与理论工具,将其应用于语文教育教学之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话剧《茶馆》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秦仲义就是其中之一,教师运用“典型论”分析其实业救国的环境、原因及结果,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训练学生文本解读的技能。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典型论 《茶馆》 学习任务群  一、“典型论”的引入  “典型论”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与理论工具
[摘 要]  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故事,对历史故事的选择,应该遵循真实性、趣味性、针对性、深刻性的原则。教师要合理选择历史故事开展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历史故事;教学;核心素养  “故事”在汉语中本义即为“旧事”“已经发生的事”或“过去的事情”,我们平时所说的“历史故事”,就是指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呈现出的情节连贯、富吸引力、能感染学生的人类往事。历史教学离不开历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三、四自然段  面队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小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小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小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
关键词:人工智能 VR AR 互联网科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每个时代的教育,都因每个时代的发展有着各自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在今天互联网科技时代,要想培养出更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教育就必须与人工智能、VR以及AR技术相结合。一、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经过几千年的教学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教育体系。但是,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深入发展,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教育体系,正在被不断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