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品课程建设重在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结合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提出了课程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系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建设的方案。实践表明,这一方案适应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课程建设的目标和特色,更容易使课程建设落地实处,收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高校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反映出课程教学水平,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定位,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其学科、专业和课程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而课程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石。从培养目标出发建设适合本校建设应用型建设精品课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
1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学术型本科教育,学术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并能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从而进一步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的科学研究人才。应用型人才要求有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实际岗位的需要,会处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应用型本科教育也不同于以操作技能和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及以上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创新性,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因此,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应该满足培养多类型、多层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为目标。
课程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是指导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总纲,但就确定某一门具体课程的培养目标而言,还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学校自己的办学市场定位与特色;(2)该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3)该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4)课程知识体系的基本特点与要求,以及相关岗位群对该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结合,以确定该课程应有的培养目标。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内容体系改革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新一轮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培养能力化,人才培养工程化,素质教育职业化,专业建设特色化。其核心是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校的竞争力。能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第一线需要的高等高级应用型人才,其关键就在于课程内容体系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忽视课程内容的应用、忽视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综合运用、忽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思维的现代教育理念,结合课程的特点,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应用型本科教育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以培养适应岗位群能力为着眼点,以应用型为特征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就Java课程来说,教学内容的设计立足于应用型本课学生的培养,重视和IT市场接轨,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目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同时,重视知识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典型性、训练性,同时体现教学改革的成果,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重视知识的系统性、精练性、典型性和实用性
先系统、精练地讲解知识,再围绕知识渗透案例。知识内容不强调细而全,但强调系统、实用和精炼,突出市场中常用的内容。同时,为了便于教学和学习,增加了许多辅助理解知识的小例子。
(2)通过新颖的组织方式,将知识和案例有机结合起来
从典型的项目出发,基于项目需要展开知识,围绕知识讲解案例,各项知识的讲解不求全而细,而是强调实用,突出重点。在案例选择上力求典型,注重案例之间的相互联系,案例与知识相辅相承,形成有机的整体,使知识讲解直接化,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有利于指导学生实践。
(3)注意适应市场需求,跟踪Java新发展,及时引进新内容
教材引入了实际应用开发中常用的内容,如可变参数、枚举、线程新特征等;强调了集合的应用;渗透了一些新思想,如MVC设计模式、面向接口编程、分层架构;使用了新的开发环境。教材中配备习题参考了常见的企业面试题,更具训练价值。
(4)立足于应用型性人才的培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教材中既示例又有案例,通过示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及知识的法,通过案例将各知识点结合起来,学会实际应用。案例相对完整,包括说明、技术要点、代码分析,而且都是精选的典型和实用的案例,难度适宜,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和掌握,也便于指导学生实践,使他们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创新案例,适合教学,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材中除对参考其他资料获得的案例进行了加工整理,以适应本教材的需要。多数案例,是根据多年的教学和开发经验研发出来,保证了教材案例的新颖、典型和实用,使案例更适应应用型本科的教学。
3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否有特色,关键就在于是否构建了符合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区别于学术型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 在确定实验内容时,以应用为导向,设计课程的综合实验方案,将综合实验模块化,嵌入到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并与各个单元模块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应、保持同步,以达到循序渐进、边讲边练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上强调在典型案例指导下的引导实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通过扩展实验,激励有能力的学生积极进去,同时鼓励好的学生辅导进度慢的学生,以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 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课外活动、竞赛和科技项目,促进创新实践,如组织Java程序设计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学习Java编程,促进了课外实践;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和实践,如组织学生参加“3G手机创意设计大赛”,指导大学生科技项目,引导学生开展。通过网络系统,加强对实验环节的辅助、引导和过程考核。
4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前提是教学方法改革与手段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课程的特点,实施“启发-示范-引导”教学,突出实践案例示范和项目驱动的作用。通过启发引导、要点精讲、案例示范、知识总结、实践强化、指导扩展、引导创新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以案例教材,案例学习软件为工具,辅助以包含学习资源、交互平台、实践辅助的网络教学系统,加之课外活动、竞赛活动、科技项目作为强化做为支撑,强调教学和学法的结合。主要的教学过程如下:
(1)启发引导:这一个过程,主要通过设问、实例分析、联想,引导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或学习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以诱发他们主动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兴趣。
(2)要点精练:精练地介绍技术要点,使学生清楚本部分的要点内容,初步了解知识的概貌和问题解决的思路。节省出时间讲解案例。
(3)案例示范:案例设计和讲解十分重要,每个案例要有功能介绍,界面,技术要点,程序实现,相关知识及扩展应用。要通过多媒体演示案例,通过案例,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4)知识总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知识总结,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理解。
(5)实践强化:通过课堂案例有一定一致性使用题目,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使学生尝试应用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6)指导扩展:对于一些细节性的或者扩展性的知识,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要提供学习资料,为学生提供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7)引导创新:通过课外讲座、辅导、科技活动,组织竞赛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进一步高设计能力。
针对课程的特点,教学手段主要是案例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平台。
案例教学软件,将案例组织起来。每个案例都包括:案例介绍、案例目的、运行效果、技术要点、程序代码、扩展应用等部分。便于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
教学资源建设包括两部分:资源库平台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由于教学的复杂性,教学的资源经常是动态性的,因此资源的维护和组织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教学平台往往和资源不可分隔。首先,支撑教学和学习的平台软件本身就一种资源,而这种资源更需要优化和加以建设。其次,对资源的分析和组织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关键。网络教学活动是一个双主体的活动。对于学习者来说,真正有效的学习资源是必须经过精心设计的,能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的教育资源。网络教育中的教学者(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为此,资源的建设必须将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结合起来,体现开放性、动态性、互动性及自主性的原则。
实践教学平台是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支持:通过提供动态信息及指导性资料引导和指导学生实践;提供签到、任务控制、评价与考核的支持;提供参考资料、文献下载、环境下载、作品案例等辅助性支持;提供问题答疑、讨论交流、文章发表、作品上传等交互功能;提高动态管理文章、文档及作业任务等功能。
5 结语
本文结合Java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介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思路和经验。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不能一蹴而就,也非一劳永逸。必须立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出发,确定课程的目标,深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把课程建设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研究,这样才可以把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1]吴爱华,邹永松,陈金江.关于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北京: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7:4-6.
[2]初建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12(3):130-133.
[3]孙炯,赫建文,杨联贵.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1:31-34.
[4]杨树林,胡洁萍.简谈软件技术类课程教材建设[J].北京:计算机教育.2011,2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高校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反映出课程教学水平,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定位,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其学科、专业和课程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而课程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石。从培养目标出发建设适合本校建设应用型建设精品课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
1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学术型本科教育,学术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并能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从而进一步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的科学研究人才。应用型人才要求有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实际岗位的需要,会处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应用型本科教育也不同于以操作技能和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及以上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创新性,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因此,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应该满足培养多类型、多层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为目标。
课程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是指导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总纲,但就确定某一门具体课程的培养目标而言,还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学校自己的办学市场定位与特色;(2)该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3)该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4)课程知识体系的基本特点与要求,以及相关岗位群对该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结合,以确定该课程应有的培养目标。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内容体系改革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新一轮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培养能力化,人才培养工程化,素质教育职业化,专业建设特色化。其核心是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校的竞争力。能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第一线需要的高等高级应用型人才,其关键就在于课程内容体系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忽视课程内容的应用、忽视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综合运用、忽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思维的现代教育理念,结合课程的特点,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应用型本科教育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以培养适应岗位群能力为着眼点,以应用型为特征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就Java课程来说,教学内容的设计立足于应用型本课学生的培养,重视和IT市场接轨,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目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同时,重视知识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典型性、训练性,同时体现教学改革的成果,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重视知识的系统性、精练性、典型性和实用性
先系统、精练地讲解知识,再围绕知识渗透案例。知识内容不强调细而全,但强调系统、实用和精炼,突出市场中常用的内容。同时,为了便于教学和学习,增加了许多辅助理解知识的小例子。
(2)通过新颖的组织方式,将知识和案例有机结合起来
从典型的项目出发,基于项目需要展开知识,围绕知识讲解案例,各项知识的讲解不求全而细,而是强调实用,突出重点。在案例选择上力求典型,注重案例之间的相互联系,案例与知识相辅相承,形成有机的整体,使知识讲解直接化,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又有利于指导学生实践。
(3)注意适应市场需求,跟踪Java新发展,及时引进新内容
教材引入了实际应用开发中常用的内容,如可变参数、枚举、线程新特征等;强调了集合的应用;渗透了一些新思想,如MVC设计模式、面向接口编程、分层架构;使用了新的开发环境。教材中配备习题参考了常见的企业面试题,更具训练价值。
(4)立足于应用型性人才的培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教材中既示例又有案例,通过示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及知识的法,通过案例将各知识点结合起来,学会实际应用。案例相对完整,包括说明、技术要点、代码分析,而且都是精选的典型和实用的案例,难度适宜,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和掌握,也便于指导学生实践,使他们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创新案例,适合教学,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材中除对参考其他资料获得的案例进行了加工整理,以适应本教材的需要。多数案例,是根据多年的教学和开发经验研发出来,保证了教材案例的新颖、典型和实用,使案例更适应应用型本科的教学。
3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否有特色,关键就在于是否构建了符合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区别于学术型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 在确定实验内容时,以应用为导向,设计课程的综合实验方案,将综合实验模块化,嵌入到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并与各个单元模块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应、保持同步,以达到循序渐进、边讲边练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上强调在典型案例指导下的引导实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通过扩展实验,激励有能力的学生积极进去,同时鼓励好的学生辅导进度慢的学生,以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 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课外活动、竞赛和科技项目,促进创新实践,如组织Java程序设计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学习Java编程,促进了课外实践;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和实践,如组织学生参加“3G手机创意设计大赛”,指导大学生科技项目,引导学生开展。通过网络系统,加强对实验环节的辅助、引导和过程考核。
4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前提是教学方法改革与手段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课程的特点,实施“启发-示范-引导”教学,突出实践案例示范和项目驱动的作用。通过启发引导、要点精讲、案例示范、知识总结、实践强化、指导扩展、引导创新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以案例教材,案例学习软件为工具,辅助以包含学习资源、交互平台、实践辅助的网络教学系统,加之课外活动、竞赛活动、科技项目作为强化做为支撑,强调教学和学法的结合。主要的教学过程如下:
(1)启发引导:这一个过程,主要通过设问、实例分析、联想,引导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或学习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以诱发他们主动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兴趣。
(2)要点精练:精练地介绍技术要点,使学生清楚本部分的要点内容,初步了解知识的概貌和问题解决的思路。节省出时间讲解案例。
(3)案例示范:案例设计和讲解十分重要,每个案例要有功能介绍,界面,技术要点,程序实现,相关知识及扩展应用。要通过多媒体演示案例,通过案例,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4)知识总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知识总结,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理解。
(5)实践强化:通过课堂案例有一定一致性使用题目,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使学生尝试应用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6)指导扩展:对于一些细节性的或者扩展性的知识,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要提供学习资料,为学生提供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7)引导创新:通过课外讲座、辅导、科技活动,组织竞赛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进一步高设计能力。
针对课程的特点,教学手段主要是案例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平台。
案例教学软件,将案例组织起来。每个案例都包括:案例介绍、案例目的、运行效果、技术要点、程序代码、扩展应用等部分。便于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
教学资源建设包括两部分:资源库平台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由于教学的复杂性,教学的资源经常是动态性的,因此资源的维护和组织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教学平台往往和资源不可分隔。首先,支撑教学和学习的平台软件本身就一种资源,而这种资源更需要优化和加以建设。其次,对资源的分析和组织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关键。网络教学活动是一个双主体的活动。对于学习者来说,真正有效的学习资源是必须经过精心设计的,能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的教育资源。网络教育中的教学者(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为此,资源的建设必须将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结合起来,体现开放性、动态性、互动性及自主性的原则。
实践教学平台是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支持:通过提供动态信息及指导性资料引导和指导学生实践;提供签到、任务控制、评价与考核的支持;提供参考资料、文献下载、环境下载、作品案例等辅助性支持;提供问题答疑、讨论交流、文章发表、作品上传等交互功能;提高动态管理文章、文档及作业任务等功能。
5 结语
本文结合Java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介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思路和经验。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不能一蹴而就,也非一劳永逸。必须立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出发,确定课程的目标,深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把课程建设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研究,这样才可以把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1]吴爱华,邹永松,陈金江.关于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北京: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7:4-6.
[2]初建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12(3):130-133.
[3]孙炯,赫建文,杨联贵.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1:31-34.
[4]杨树林,胡洁萍.简谈软件技术类课程教材建设[J].北京:计算机教育.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