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忧郁之花”——论东篱诗集《从午后抵达》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zhang_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诗集《从午后抵达》中,东篱的诗歌忧郁而圆润,这与诗人的城乡生活经历以及他对诗歌抒情的理解有关.前者是基础,而后者是条件.东篱的质朴与中庸都贯穿于诗歌中.他的诗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诗歌的忧郁气质便从此诞生.东篱的诗歌鲜有能够唤醒读者视听神经的大喜大悲之作,只是,他的关怀大多处于自发的情绪而非理性的思考与审视.诗集《从午后抵达》是东篱诗歌道路上的里程碑.
其他文献
崛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成型于90年代的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是中国当代文坛史上一个特殊的诗歌现象.通过对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诗歌创作中对传统诗脉的传承和对现代中西方
沈从文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赫赫有名的作家,一生著作繁多,其文学成就主要集中于小说作品,其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深化了作者的文化追求与思索.“神性”是沈从文
著名翻译家奈达曾提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本文通过比较分析鲁迅小说《故乡》的四种日译本,探讨奈达的翻译理论在
目的探讨颈部Ⅵ区淋巴结清扫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通过对治疗的9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颈淋巴结清扫的意义。结果患者Ⅵ区淋巴结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郭沫若的《女神》自出版以来便被认为是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其意义价值不仅表现在诗歌全新的形式,独特的风格,深刻的思想与蓬勃的气势上,还表现在独特“大海”意象的运用.本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学创作领域有名的散文家,小说《秦腔》的创作在关中方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对传播文学,加强人们对文学
长期以来,史学界在提到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以下简称“一劳大”)时,基本上是一带而过的,迄今还没见到专门论述这次大会历史地位的文章。我认为,这次“破天荒的劳动大会”①
受西方后现代的解构主义思潮影响,我国掀起了一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文论研究间的较量.学术界主张借用西方解构主义反思本质主义,继而在反本质主义语境中,重构本质主义.
诗歌是人们情感情绪的外在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也是作为诗人思想凝练的物质载体,通过诗歌中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文字表现出诗人寄情山水的内在意蕴,这也正是主、客观情感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