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老妈”时代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23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思潮的演变催生了一大帮满面皱纹、头发斑白的爸爸妈妈,五六十岁生子似乎已不算新闻。但仍有许多人对高龄父母感到不安:他们能完成养育孩子的重任吗?这对孩子的心理是否会有影响?
  
  文‐本刊特约 黎明宗
  
  他们第一次发生亲密关系时,约翰·罗斯发出了一句赞叹,在安娜·玛洛妮听来,那简直是预言:“你有着年轻女孩的身体!你需要生个孩子。”
  这句恭维话听来悦耳,客观来说却并不现实。当时罗斯54岁,玛洛妮47岁。她也许看上去挺精神,但肯定没有一个年轻女孩的身体。不过,玛洛妮当时没有孩子,她想要—很想。年近50时,她终于实现了这一梦想。
  不管负责生育的妈妈年龄有多大,利用卵子受孕成功率约为60%。不过,各家医院设置了不同的年龄门槛。玛洛妮决定要孩子时已经48岁,几近极限。最终,哥伦比亚大学接纳了他们。2001年2月,玛洛妮生下了伊莎贝拉;52岁时她生下莉莉。其间她经历了产后抑郁、更年期和公司改组,准备生莉莉时她不得不使用激素,为怀孕做准备。
  如今玛洛妮59岁,罗斯66岁。莉莉和伊莎贝拉一个7岁,一个10岁,每天有一大堆事要他们去面对:足球比赛、生日派对、姐妹打架等等。“你不知道我们俩精力有多充沛。”罗斯说。
  你可能认识这样的人。他们是你的同事、朋友、老板或妈妈的表亲。你会在地铁里看见他们—就像我最近在Bloom ingdale站看到的那位。从后面看,她就是典型的曼哈顿妈妈:高跟鞋,牛仔裤,金发扎成马尾巴,推着轻便婴儿车。但当我经过她身旁,发现她有一张祖母的脸。在公园和儿童游乐场里,你也会看到头发半白的父母和他们的小婴儿,然后你就开始琢磨这到底是为什么。
  
  姗姗来迟的生育
  整个西方的初育年龄都在提高。意大利、德国和英国是30岁,美国则从1970年的21岁提升到了25岁,纽约州更高,是27岁。但是,在中老年人群中,生育成为潮流。根据疾病控制中心(CDC)的统计,2008年,有8000名婴儿是45岁以上妈妈生下的,比1997年多了一倍。其中又有540名是50岁以上女性所生,较1997年上升了375%。收养方面也是一样。美国被收养的孩子中,有四分之一的父母比孩子大45岁以上。
  这个群体要孩子的欲望是如此强烈,经济危机也不能使之却步。自2008年以来,全美女性生育率下降了4%—面对艰难时世,许多人暂时搁置育儿计划。但在40岁以上人群中,生育率在上升。45到49岁人群中更上升了17%。
  这部分要归功于生育技术的进步。除了捐赠卵子,大龄女性还可以冷冻卵子。它就像生育变压器,可以改变大自然那顽固而不便的安排。和医学进步一样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一种迷恋婴儿、迷恋年轻的文化,跑车和染发都不能像怀抱一个婴儿那样使你显得年轻。
  此外,多年来的权利运动使得同性恋人士也有了选择传统生活道路的自由:恋爱、结婚、带孩子。“他们意识到自己可以拥有原以为不可能拥有的东西。”波士顿代孕机构CircleSurrogacy的创建者和总裁约翰·威尔特曼说。去年冬天,有八卦报道说,51岁的《W》杂志主编斯特凡诺·特奇和比他年轻25岁的伴侣戴维·莫宾结婚了,两人找到一位代孕妈妈,正等待一对双胞胎诞生。如今他们的女儿已来到人世,两人的朋友开始议论特奇如何面对两个会呕奶的婴儿出现在他那豪华公寓中的事实。
  
  “老父母”能做得好吗?
   “老父母”们都面对着世人一个预设:他们不知道自己将面对什么。
  更进一步的判断是:他们要孩子是不对的。新生婴儿也许是种祝福,但50岁的人决定要孩子,人们会觉得他们非常自私,让人反感。
  他们首先是为孩子担心。一些产科医生说,许多案例表明高龄人士生育婴儿的冲动决不理性:35岁以后生育,婴儿早产率会上升20%(早产儿可能会有肺部问题、消化问题、大脑出血以及神经方面的并发症,包括发育迟缓、认知障碍等)。40岁以后怀孕的妇女容易惊厥,易患妊娠糖尿病和高血压。“最糟糕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胎儿、甚至妈妈死亡。40岁以后生育,孩子患自闭症的几率也会增加—母亲高龄会增加30%,父亲高龄会增加50%。”凯撒医疗集团高级科学家莉莎·科罗恩说,父亲年龄偏大跟流产、儿童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神经紊乱症状都有关联。
  不过,真正令这些“老父母”的熟人抓狂的是,他们不承认自己的衰老。每个有孩子的人都知道,为人父母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战斗,你永远都只会更加精疲力竭。一会儿蹲,一会儿站,一会儿弯腰,一会儿把孩子举起来,一会儿又得站起来。你把尿弄屎,永远睡不够。那些老父母怎能应付这一切?等到孩子长大点,就需要出去到处跑,呼吸新鲜空气,骑自行车,玩球。男人过了50岁,每年体力会下降15%,他怎能跟得上活蹦乱跳的孩子:在他更可能因此得心脏病的情况下,一个65岁的妈妈怎么有精力和意志实行“宵禁”?
  根据CDC发布的预期寿命表,50岁父母生的孩子将在25岁时失去父亲,30岁时失去母亲。莫尼卡·莫里斯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意识到父母比其他家长要老,并比其他同龄人更担心父母会死亡。莫里斯是一名社会学家,为了写作《最后的孩子》,她采访了22名由“老父母”生养、已经长大的孩子。其中一个回忆说,她小时常会溜下床,跑到父母门前听他们那珍贵的呼吸声。“她就是害怕,”莫里斯说,“担心妈妈会死。”
  作为1973年出版的畅销书《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作者之一,作家南茜·伦登曾经非常相信“生物学绝非命运,女性应该通过计划生育控制自己的生活,在性当中寻找快乐和独立”。2001年,她又出版了《潮热与暖袋》,为和那些发现自我的女性—像她本人一样,44岁才生女儿,必须同时照顾孩子、年老的父母和自己的更年期烦恼提供指导。她现在相信,生物学就是命运,一个女性因为有其他选择就将生育推迟几十年是不现实的。20世纪70年代,第二波女权主义者希望“享有事业,享有旅行,享有性冒险,享有我们认为是自由的一切”,伦登回忆说。“但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生物学不是某种创造出来的父权概念,生育是我们的天性。”她的意见是,既然身体有一个生理期限—绝经期大约在50岁来到,在那之后生孩子不再可能,那为什么不尊重它?在50岁时生孩子打乱了生命的自然规律,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不协调,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这样。“这是不负责任的,”伦登说。但如果你在50岁时才遇到一生真爱,想要开始家庭生活呢?可以考虑收养,或其他“可以一起做的事情,”她说:“找到另外一种服务地球的方式。”
  从历史上看,“自然”一直是个人选择的可怕仲裁者。美国各州过去曾立法反对不同种族通婚,因为混血“不自然”。一些保守派继续反对同性恋婚姻和同性恋父母,因为同性恋“不自然”。宽容的人看得出这些批评的本来面目:“自然法则”背后深藏着偏见和个人好恶。50岁的爸爸妈妈破坏了他们心目中的父母形象,引起了他们的不适。凯特·卡洛斯深切感受到这一点。“如果你不符合人们对于妈妈的期待,他们就不接受。”她说。
  
  “老父母”:风险中的幸福
  人们以担心孩子为由,反对老年父母,但这种理由是不成立的:据皮尤调查中心报告,从2000年到2008年,成为孩子第一监护人的祖父母人数上升8%,达到260万人,他们并不因为其年龄、扔球能力和熬夜能力而被认为不适合照顾孩子。此外,尽管人们对于老年父母怀有轻蔑之情,科学研究却表明,他们的孩子成长得不错。有无数办法可以给孩子带来不幸和痛苦(包括过早地生下他们),高龄生育本身所含有的风险需要认真评估,但选择做一个老父母,这个决定本身对孩子没任何伤害。
  2008年,艾奥瓦州大学生育医院负责人布拉德·冯·乌尔希斯想看一看通过人工受孕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表现如何。他和手下团队对比了463名8到17岁、通过人工受孕诞生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在标准化考试中的得分,发现总体来说前者在每项考试中都表现得更好:阅读、数学、语言能力等等。他们还发现,妈妈年龄越大,孩子表现就越好。
  冯·乌尔希斯猜想,“老妈妈”的孩子之所以超越同龄人,是因为她们等了很久才有儿女,养育起来格外投入。事实上,这是一个成功秘诀:家里孩子越少,孩子享受的关注和教育投入也就越多。一项研究发现,与三四十岁的父母相比,50多岁的父母心中的“管教压力”要小,而其精神机能和疲劳感则与前者处于同一水平。此外,他们更少雇佣保姆,更加尽职。
  一些证据甚至表明,晚生孩子可以延长女性寿命。波士顿大学的托马斯·珀尔从1995年开始研究百岁老人。他发现,与40岁以前生育的女性相比,40岁以后生育者活到100岁的几率多三倍。长寿是个复杂的问题,珀尔猜想这可能跟养育孩子有关。“你得跑来跑去,负起责任,你得参加那些社交活动野餐、交友聚会等等”,这些都有助于保持健康。此外,愿意投一大笔钱来生小孩的人一般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而把自己照顾得很好的人活得更久。
  在珀尔看来,更年期,即女性自然生育能力的终结是进化过程的遗留。一万年前,当人类50岁就死亡、在任何年龄生育都很危险的时候,更年期具有进化学者所谓的“生存红利”,它允许女性在最后的岁月全心全意照顾存活的儿女和孙辈,不用担心怀孕,从而保证了整个种族的延续。但现在女性平均寿命为81岁,50岁离死还远着呢。
  而且,即便在孩子成年之前父母有一方死去,孩子也可以正常成长。在2009年发表于《发展心理学》的一项研究中,亚历桑那州大学的研究者要求91名大学生戴上监控器,以记录他们的血压变化与日常压力之间的关系。这些学生有一半在17岁前失去了父亲或母亲,另一半来自完整的家庭。研究发现,与剩下的亲人感情良好的丧亲学生善于应付生活中的烦恼,而被剩下父母忽视的丧亲学生碰到一点小问题就恼怒不已。但最让人惊奇的是,那些父母均健在、被研究者归类为“高度受保护”的学生跟后者一样,会因很小的问题出现情绪波动。
  最后也是最微妙的一点是,50岁选择生孩子的人往往很有钱。使用捐赠卵子平均成本为2.5万美元,如果是常青藤学校精英女孩的卵子,可能高达3.5万美元;代孕成本为1.1万美元,保险公司通常不支付这种费用;收养则在2万到4万美元之间。
  “老父母”的富有给孩子带来了微小然而重要的好处。休斯敦大学女性研究教授伊丽莎白·格里高利说,与30多岁的同龄人相比,50多岁的女性“拥有金钱和权力”。功成名就的她们可以轻松地陪着孩子参加实地考察旅行,而没有工作上的焦虑,财务上很有安全感的她们在孩子出生时可以请更长的产假。
  相对的富裕弥补了“老父母”在其他方面的不足。研究证明,有钱的父母活得更长。美国健康与公共服务部的统计发现,1980年以来,最富有人群和最贫困人群的预期寿命差距从3年扩大到了四五年。这些数据显示了令人讨厌的不公平,但从孩子福利的角度考虑,富有的确是可以加分的。
  
  老妈的双重压力
  “50岁跟50岁可不一样。”生殖医学医生们喜欢这样说,意思是有的人50岁抽烟、患糖尿病,有的人却在50岁时生了双胞胎。保尔森以帮助绝经后妇女怀孕而闻名。保尔森还会以人工手段帮病人恢复月经,看她的子宫能否经受怀孕的考验。通过这些测试,就可以开始了。“有些50岁的人真的非常年轻。”他说。
  她们必须年轻。因为即使健康状况良好,50岁生育也不够理想。社会学家曾论证说,女性怀孕生子的最佳年龄是30.5岁。那时她已经接受完教育,找到了合适的伴侣,可以成为成熟的母亲,未来还有足够时间生育第二个孩子。
  但对一些女人来说,这个年龄才刚刚起飞。此时生孩子成本太高,因为职业女性收入水平与推迟生育有着直接、正向的相关关系。分析人口普查资料发现,具有专业学位的女性20岁初育者要比35岁初育者每年收入少5万美元。
  2003年,美国家庭与工作协会调查了美国十大企业的高管,发现35%的女性高管推迟初育年龄,而男性高管中只有12%的人这样做。它还发现,四分之三的女性高管是与全职工作的男性结婚,而四分之三的男性高管是与完全不工作的女性结婚。一个必须在工作中与男性竞争的女性正是那种可能在48岁时出现在生殖医院中的人。
  残酷的是,人们常常把女性的进取心与自私联系在一起,并期待热爱事业的女性放弃母亲本能。推迟生育的女性在这方面的遭遇比男同性恋更糟,如今男同性恋者决定投身家庭生活时,会受到热烈祝贺,而当著名女摄影师安妮·勒布维茨通过代孕妈妈产下一对双胞胎时,迎来了无数嘲讽。
  不错,一些女性是纯粹的物质主义者,但大部分人之所以推迟生育,是因为她们想要工作带来的独立性和职业成功的感觉:丰厚薪水、健康保险,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稳固可靠的位置。2010年,将近四分之一的妻子赚得比丈夫多(1970年为4%)。“我们正处于不合理的压力之下。”安吉尔·拉·利伯特说,她在加州开设了一家专为高龄妈妈服务的网站,“人们期待我们理家,期待我们赚钱,又期待我们在一定年龄段内生孩子。”
  说老父母们出于冲动生孩子是不正确的。不管是人工受孕还是收养,50岁的父母都要经历一系列繁琐的手续——文件准备、血检、问卷调查、等待、申请、情绪波动、婚姻不幸福、调整期待,最后才得到孩子。这是最受期待的孩子。父母可以给他们那些年轻的父母不能给予的东西:年龄带来的智慧,以及珍惜生命的耐心。
  我们所期待看到的,无非就是每个生命个体都受到尊重,而这种幸福,也许与年龄无关。
  
  (请原作者Lisa Miller联系本刊 实习生陈琼对此文有贡献)
其他文献
大爱压岁的精神已经处处体现在美国的每个角落。仿佛每个人都可以是那仁慈而神秘的圣诞老人,帮助人们实现节日的愿望。    假日的“索要”  圣诞节来临。人们行色匆匆,往返于各大超市、商场采购圣诞装饰、食物和礼物。沃尔玛超市门外,一位男子穿着“救世军”(Salvation Army)的工作制服,左手提着一个小红桶, 右手不停地摇着小铃铛。“祝您假日愉快,向救世军捐款,帮助社区极度贫困的家庭也过一个愉快的
期刊
有人在纪录片《现成品》里看到个人崇拜的复活,有人看到符号学,有人看到政治,有人看到意识形态,还有的人因为人物的卑微而再也看不下去。而张秉坚说,“透过镜头我看到了一种变迁,这种变迁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往往会兴师动众和头破血流,但是在玩世不恭的今天,一种幼稚的、赤裸裸的和廉价的自娱自乐行为轻松地完成了这种变迁。”    2011年,奥地利维也纳国家电影资料馆举办了一个以“中国电影和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影展
期刊
2010年12月27日,由当红影星吴彦祖主演的90秒短片《一触即发》在网络首映,瞬间点燃“微电影”的传播火种。此后,一场明星草根全参与,政府民间齐互动的微电影热潮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铺开。  关于“微电影”,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官方或权威的解释。无论怎样,它必须同时具有“微”和“电影”的双重特征:它既有电影的完整形态(如完整的策划、制作体系和故事情节),又具有微小的特性。一般来说,时长为30秒至30
期刊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独立纪录片策展人。曾导演多部电影及纪录片,著有多本和电影、纪录片相关的著作。    马拉松男孩Marathon Boy(美/印/英)  导演:Gemma Atwal    这部史诗般的纪录片记录了一位具有超人运动天赋的印度贫民窟男孩五年的成长故事。男孩Budhia Singh在两岁时被她母亲卖给街头小贩,幸运的是,一位在贫民窟经营孤儿院的运动教练Biranchi营救了他。B
期刊
回归田园是中国古代文人最热衷的话题,在他们对山水、田园的感怀中,也是中国人流传千百年的一种梦,我们没有乌托邦,但有桃花源。  50年前,一批西方年轻人用公社式群居和流浪的方式,试图探索现代城市生活新的出路,除了拥有汽车、房子、更多的物质之外,我们还需要什么?在1967年“爱之夏”的嬉皮士风潮下,现代生活的乌托邦俨然有了更多新选择。  寻找生活的更多可能,回归田园,建设乌托邦,50年来,成为很多人的
期刊
看来天真烂漫的想象力真是设计师不可缺少的创意源泉,如若不然,Maria Cristina Bellucci怎么会尝试用彩色铅笔头做出如此让人惊讶的首饰呢?她将铅笔头排列粘贴起来用不同的手法切割打磨,将色彩缤纷的铅笔芯和质感强烈的木头裸露出来,结合银质部件打造成每一只都独一无二的彩铅首饰。不知道首饰的表面有没有涂些保护层,不然岂不是要给生活到处留色?       天空花盆    见惯了花草欣欣上荣,
期刊
2006年年末,加拿大籍华人导演范立欣和他的团队开始记录一个家庭的春运故事,三年里,当列车继续在四川和广东之间按既定路线往复穿梭,这家人的命运都已发生不大不小的改变:服装厂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工厂倒闭,张昌华夫妇另寻出路;日渐成年的女儿张琴叛逆地选择退学离家,从广州的服装厂到深圳的夜店,和她的父母踏上似而不同的道路。  用导演范立欣的话说,生活是最伟大的导演,我们永远不知道生活为我们准备了怎样的情节
期刊
2011年12月12-16日,2011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这个得到了代表国际纪录片最高权威的IDFA(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的认可和支持的纪录片交流论坛,吸引了众多纪录片导演和爱好者的参与。活动期间,展播了22部世界上最新最好的纪录片,包括芬兰纪录片导演皮尔乔·汉卡萨罗(Pirjo Honkasalo)、加拿大著名纪录片导演莱瑞·韦恩斯坦在内的五位纪录片领域的杰出导演
期刊
本地的还是进口的?传统的还是有机的?如何才能选择正确的食物,既保证营养又有助减少碳足迹?怎么样才能吃得环保?我们的食物选择真的会影响全球气候吗?    追寻碳足迹  我们吃的食物导致的温室气体是汽车的两倍,这大概是很多人没想到的。  最近一项研究显示,普通美国家庭每年因食品消费产生的碳足迹为8.1吨CO2eq(二氧化碳当量,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各种不同温室效应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
期刊
“没有因施舍产生的道德优越感,没有因感动引致的一掷千金,这里是故事和爱的集中地,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看到一个更好的自己。”英国归来的徐璇站在人头涌涌的会场上滔滔不绝地讲述着。    2011年1月,中国第一家“在线慈善商店”——善淘网正式上线。这家基于互联网,又套上时下流行的“众包”概念的社会企业,成为了不少年轻人关注的对象。而随着“社会创新”成为一个公益热词,徐璇和她的善淘团队俨然成为了这个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