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开发:语文课堂生命的张力追寻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FL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语文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效果。因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学校内与学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仍然高墙阻隔,相互分离。闭门读书的现象还是十分严重。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切实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代新人,就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概言之,就是要树立大语文观,挖掘与利用母语环境资源,让学生在大语文环境里学习语文,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语文课程应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让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包括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1.自然资源的开发
  自然资源指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日月星辰、风霜雨雪、绵绵山岭、茫茫大海)和人工形态(海堤水库、农田果园、防护林带、园林花卉)。保护自然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宇宙万象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语文课应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满足,从而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由此产生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
  2.社会资源的开发
  社会资源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产劳动和人际交往。语文课程应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进行。为了塑造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教师应让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材料,但更多的资源还在生活世界之中。无论领袖与百姓、业绩非凡的名人与默默无闻的人,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与悄然无息甚至只有自己才能体验到的小事,都是语文学习极好的社会资源。
  3.人文资源的开发
  如果说社会资源指人们的活动的话,那么人文资源更多的是人们活动的结果,是人们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成果,它们的充分利用,一方面可以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今,全球化运动和科学教育的过分强调,使得华人地区的人文教育倍受冲击,因而更应通过同古今中外的人的对话,重构价值观念,重建信仰。
  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筛选
  从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资源都应加以开发和利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语文课程,并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语文课程资源。那么,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呢?这必须通过筛选机制的过滤才能确定。我们心中应有一个筛选机制,这个筛子就是:
  第一,语文课程的总取向,是语文课程面向何方的抉择,它规限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运行航道。因此,课程资源开发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下进行,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只有那些通过了检验的目标,才能取得获准进入语文学科的资格。
  拿蒙学资源开发来说,虽然其中往往蕴涵着一定的道德追求、道德认识、道德规范,具有健康、朴素、纯净、富于经验和积极教育意义的一面,但我们也不能漠视其庸俗、低级、迷信和消极教育效果的一面。如“成事在天,败事在人”“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宣扬封建、庸俗、迷信的俗语对青少年道德认识及其行为的影响仍不可低估。
  第二,课程开发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优质的课程资源应是大量的、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如:一堂高年级习作课,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观察活动,让他们观察宁海市民的周末生活,同学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纯真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拍下了许多生动而真实的照片和录像。
  课堂上,同学们主动提交收集的材料以及提供的理由。
  教师选择了四个场面——“商场外的促销”“中心街道的堵车”“洋快餐店内就餐”“书店购书”的图片和录像带进行展示,让同学们简要叙述看到、听到和想到些什么,然后重点选择“商场外的促销”作场面描写指导。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叙述以及对人物对话、心理的想象,随机点拨,激励和训练学生进行场面描写。最后,留下充分的时间给孩子们自由发言,出示或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场面,谈自己的感受,再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自主拟题。于是,“洋快餐的吸引力”“不一样的促销”等包含各种社会活动的题目、材料应运而生。
  第三,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与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我国课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教师的课程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角色要求和素质要求。
  所以,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特别是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必须反映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
  三、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
  1.低年级“观察—感受”式
  流程:激发兴趣,引导观察→广泛观察,获得感受→引导久留,明确目标→导向研究,指导方法→深入研究,整理成果→汇报展示,评价激励   该模式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各种社会现象,培养学生主动关心生活、关心社会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初步学习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增强语言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小小脚丫走社会》语文资源开发活动,引导孩子们走进社会生活,广泛观察社会现象,然后组织交流,相互启发,确定自己深入研究的内容,包括“爸爸妈妈打娃娃对吗”“路边的烧烤好不好”“我们喜欢的电视节目”等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看一看、画一画、问一问、想一想等方法作深入研究,教师全程指导,最后引导学生整理资料,设计研究成果的汇报方式并展示,教师则相机评价学生在研究中的参与态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表现以及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等,激发学生进一步资源开发的热情。
  2.中年级:“调查—引导”式
  流程:拟订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格→选择调查对象→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调查→整理调查资料,完成调查表格→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调查收获,评价调查过程→交流调查结果,举行辩论会
  “安徽姑娘小娟该不该辞职”这个课题的产生就来源于师生对生活的关注。安徽姑娘小娟在宁波的一家早餐店打工,老板娘因不慎收到10元假币,让小娟把它用出去,但小娟义正词严的拒绝换来的是丢失工作。市民们对此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在班级新闻发布会上也谈到此事。于是,教师敏锐地引导学生将“安徽姑娘小娟该不该辞职”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资源开发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拟订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格,尤其是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鼓励学生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进行调查,广泛地了解市民对此的看法。之后,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查,有的打电话采访亲朋好友,有的上门采访街坊邻居,有的走上街头采访陌生人。采访结束后,教师又指导学生整理采访资料,并对采访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最后,组织学生就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并总结评价自己的学习收获和研究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资源开发水平。
  3.高年级“研究—发展”式
  流程:自选合作伙伴,组成研究小组→协作选择,研究题目→围绕主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理归纳→撰写研究论文,得出研究结论→交流研究结果→评价研究过程→确定目标,纵深发展
  许多人认为,小学生写大论文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但事实证明,只要给学生广阔的空间,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老师恰当引导下,小学生照样可以写大论文。像部分教师结合校大队部组织的“绿色地球村——环保教育”,鼓励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环境问题、现象,引导学生在自主选题的基础上,自选合作伙伴组成研究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选择的主题之丰富,大大地出乎教师的意料,如“论水的学问”“论森林保护”“长岭河水质污染的研究”“论垃圾的处理和利用”等。接着,学生就围绕主题收集资料。教师鼓励学生学习从书刊、电视、数据库以及专家、家长那里获取信息,并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资料,会辨别、筛选、加工,整理信息。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又指导学生撰写研究论文、得出研究结论、交流研究成果。更值得提出的是,教师没有满足于学生的一篇篇论文,而是引导学生反思回顾研究的全过程,对研究过程中的探究途径、探究方式、合作态度、情感体验以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评价,还确定了纵深发展的目标,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今天的教科书已经不仅仅指学生课桌上的书本,如何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小学语文课程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据与归宿的语文课程,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小学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小学语文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强调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小学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这样的小学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
其他文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要上好一堂课,进行充分的预设是必要的。现在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们都有着充分的预设,在课前进行充足的准备,而且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考虑。而要想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一成不变的模式,还应善于捕捉一些意外的生成。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
自从参加了福清市语文重点课题的《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子课题研究之后,我便摸索着建立一种以“感受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性的课外阅读活动量化评估机制,并在五年级进行了一学年的尝试。虽受农村小学的各种因素的制约,但收获甚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飞速增长,每学期每个学生的平均阅读量达到150多万字。但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学生更侧重量,似有走向“浮光掠影”式阅读的不良倾向。为突破这一瓶颈,在师生共读《
怎么让数学课堂更有效、更精彩?我们常常看到同组教师在共同研究一个教案之后,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完全不同的演绎。也有教师抱怨自己设计了精巧独到的教学预案,甚至沿用了某位特级教师的教案,但实际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理性反思这些现象,我们不得不追问:从理想的预设到理想的课堂,我们究竟需要什么?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的理念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他认为:教师的功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课之前的钻研教材,二是课堂上师
小学英语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朗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通过激发学生英语朗读的兴趣,在学会朗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等方面帮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读出兴趣,读出水平。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不会朗读英语、不喜欢朗读英语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好学生英语朗读的指导。  一、英语朗读是英语学习的前提  学习英语首先要学会朗读,朗读是英语学习的前提
现行的小学语文各版本教材中都安排有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这是老师引导学生参加语文实践的好机会,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好途径。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掉这部分内容,有的一带而过,有的不知如何上,有的干脆不上,主要原因有:一、受应试教育影响。小学语文考试内容中考基础知识的多,考课外拓展的少,老师们抱着不考就不教的思想,舍弃了语文综合实践;二、怕麻烦的思想。老师明知道这部分语文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背景经验上。基于这样的教学原则,教学情境的精心创设与灵活运用就显得尤为关键,它是维系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纽带,是连接抽象概念与具体经验的桥梁,能够有效地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活化数学教学内容,活跃数学课堂氛围,可谓小学数学教学的“通天法宝”。值得关注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活动的情景化,脱离学生的认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这句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该遵循作者的文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应该以作的写作思路来理解教材,钻研教材,结合编者的编排意图及其学生实际来“用教材教”,以期获得教学效益最优化,实现语文教学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一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自信的扫路
汉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部分。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学生需习得汉字数量为1600~1800个,占了小学阶段识字量的六成。如此繁重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汉字教学中必须讲求方法,使学生的汉字习得效率提高,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应依据新课标的规定,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识字的意识,从而获得学习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基础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  《船长》一课的教学:  师:“诺曼底”号被“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黑暗中”传来“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境。  (学生有的默读,有的朗读,有的分角色练读。当其他同学读完后,有一个学生还在激情朗读,其他学生哄然大笑,读书声戛然而止,这个学生满脸通红。结果教师精心创设的课堂情境完全被破坏了。)  【思考
儿童诗语言通俗、形式自由、充满童真童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对儿童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并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儿童诗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把诗歌引进课堂,让孩子读诗赏诗,对他们进行美的教育,因美而真,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