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不厌倦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i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英语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朗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通过激发学生英语朗读的兴趣,在学会朗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等方面帮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读出兴趣,读出水平。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不会朗读英语、不喜欢朗读英语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好学生英语朗读的指导。
  一、英语朗读是英语学习的前提
  学习英语首先要学会朗读,朗读是英语学习的前提。不会朗读英语就等于没有学习过英语,因此要教会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
  1.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小学生对学习英语开始很感兴趣,可是过了一个阶段后,随着英语单词学习量的加大和语法的运用,他们开始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困难。再加上学校缺乏英语学习氛围,他们对英语朗读就慢慢失去了兴趣。要提高学生英语朗读的水平,就要加大英语朗读训练;要加大朗读训练首先要激发学生朗读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特别是对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辅导,帮助他们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困难,让他们会朗读,在不断的训练中提高英语朗读水平。
  2.学生的口语能力在朗读中提高
  英语教学中的听、读、写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很好的读,就不能理解课文的意思,也就不能很好地记住单词。英语朗读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反复地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熟练地记住和运用英语单词。读得熟了,许多英语句子就能自然而然地在口语交流中熟练运用,形成一定的英语会话能力。
  3.学生倾听能力在朗读中锻炼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获取的听力材料只是短暂的记忆。如果只是靠听,就不能很正确地理解所听到的英语材料,因为没有一定的朗读基础,所以无法快速、准确地分辨出近音词或同音词,更听不出升调、降调、停顿、重读、连读、弱读和不完全爆破等朗读技巧所带来的效果,直接影响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和判断。反之,小学生如果能把已经学过的英语课文通过朗读牢固地记忆在脑海里,在做听力试题时,就能准确地判断出正确的单词,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4.学生的英语语感在朗读中感受
  英语朗读是有感情的阅读过程。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把英语朗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朗读中应让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并体会文章的意思、语调等,长此以往,就能培养出一定的语感。
  二、朗读的现状
  一方面,由于考试不检测学生的朗读能力,所以英语教师一般不太重视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教师们几乎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英语语法、句型、单词等的训练上,使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有的教师让学生读的课文很少,甚至只有一遍,也有的教师连一遍也不让学生读,还有的教师用题海战术训练学生,整天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而努力,直接就省略了朗读这个重要的环节。
  另一方面,个别英语教师自身的功底较差,发音不准确、不规范,吐字不清楚或对课文理解不透彻,抓不住读的语气和重点。这部分教师是无法让学生领悟到英语朗读的魅力的。
  三、朗读的训练
  1.讲究循序渐进
  不同层次学生的朗读要有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班级他们受到老师的要求不同,所以朗读方法也各有所异,不同年级的朗读要求也是不同的。如低年级要求读正确、流利、发音准确;中年级要注意升调、降调读出语气;高年级要注意重读、停顿、弱读、连读和不完全爆破等朗读技巧。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教师要逐步提高要求,落实到位。
  2.注意训练要求
  朗读最忌一遍一遍机械地读,那样会让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变成没有营养的朗读。根据每篇英语课文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就会愿读、爱读。英语朗读学习中要给学生制定一定的目标,提出一些要求,那么学生的朗读也就会变得兴趣盎然,事半功倍了。
  3.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1)认真读。小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教师从此就要让学生认真读英语课文。朗读时,不能增一个单词,不能少一个单词,更不能随便改动一个单词,要认清楚每一个单词,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多读书。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都说明了要“多读书”的道理。我们英语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回家读课文,可以读给家长听,读给哥哥姐姐听;在学校里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读,互相听,可以互相评价,做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4.注意指导朗读
  对于小学生的英语朗读,应该注意朗读指导,引导他们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根据课文的特点,掌握节奏。处理升降调,控制语速,变换语气。
  5.注意朗读方式
  在训练学生英语朗读时,朗读的方式要丰富多彩,不能形式单一,使学生朗读起来枯燥无味。朗读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如分小组读、抽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朗读、击鼓传花读等,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的颁发,明确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学习掌握“语用”能力?纵观目前课堂,很多教师心中其实是茫然的。  本人认为,其中原因有三:  一、新课程标准中 “语用”教学目标的内涵不明确  虽然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分年段进行了条例说明。然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还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大部分教师仍无法冲破应试教育的瓶颈——“考什么,就教什么,就做什么作业和练习”,而学生做作业——做什么,怎么做,除了完全服从于老师,毫无发言权。于是面对着大量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实用价值的作业,学生或是苦不堪言,望题兴叹,或是照虎画猫,草草了事。那么,如何让学生由苦做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推进,小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是让他们将学习作为一项艰巨任务来承担,还是作为一件珍贵礼物来欣然接受,已经成为了教育者所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入数学故事,可以点燃小学生学习热情、活跃数学思维,赋予小学课堂生命力的“神奇功效”,如何积极合理地将数学故事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以下是笔者结合实际经验,对具体做法进行的详细
中国传统教育是怎样的呢?每想到这个问题, 我的脑海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周一贯老师的一篇《我是怎样变成一只小板鸭》的教育童话:一只原本十分天真活泼的小鸭, 经历“填”“考”“酱”三个阶段, 最终被磨练成了一只规格标准且唯一的“板鸭”。这算不算是传统教育的悲哀呢?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不需要乃至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独到的见解。课堂上, 教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教师的“问”剥夺了学生的“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只读这诗题,已让人心动。“真想变成……”一声轻叹,满怀向往,一下就将你的思绪带入一池荷塘——那里,叶如华盖,四溢清香。一个“变”字,透着烂漫天真和无限的曼妙遐想。  这是一首夏天的美丽小诗,短短二十三行散发着夏日的浪漫芬芳;  这是一曲诗人心底的轻吟浅唱,也让读它的人儿为之痴迷,心神飘荡。沉浸其中,你会感到浑身每个毛孔都被打开的舒畅。  如何带着这种久违而难得的纯净与清新体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教材富有创意的编排,它以准韵文的形式,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串起一组有内在联系的词语,用来表现某个画面、场面、意境等,让儿童借助韵文的形式和韵文的情境以及情境图来识字。这种识字教学方法,继承传统蒙学的精髓并融入现代教学理念的编排,其教学效果得到实践的检验、大家的一致认可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借鉴“词串识字”的优点,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词串教学”的巨大价值远没有被大家发现和认识。以
在独生子女在学生中占大部分比例的今天,儿童独立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给现在的小学生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小小年纪的他们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在家长的期望下学习特长。对于在心理、生理都处于成长期的儿童来说,一上学就被成绩所左右,被望子成龙的家长灌输各种各样的理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这些小朋友们的内心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从而缺乏学习兴趣,情绪不稳定,时有焦虑、自卑心理,交往不主动,与同伴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要上好一堂课,进行充分的预设是必要的。现在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们都有着充分的预设,在课前进行充足的准备,而且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考虑。而要想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一成不变的模式,还应善于捕捉一些意外的生成。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
自从参加了福清市语文重点课题的《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子课题研究之后,我便摸索着建立一种以“感受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性的课外阅读活动量化评估机制,并在五年级进行了一学年的尝试。虽受农村小学的各种因素的制约,但收获甚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飞速增长,每学期每个学生的平均阅读量达到150多万字。但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学生更侧重量,似有走向“浮光掠影”式阅读的不良倾向。为突破这一瓶颈,在师生共读《
怎么让数学课堂更有效、更精彩?我们常常看到同组教师在共同研究一个教案之后,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完全不同的演绎。也有教师抱怨自己设计了精巧独到的教学预案,甚至沿用了某位特级教师的教案,但实际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理性反思这些现象,我们不得不追问:从理想的预设到理想的课堂,我们究竟需要什么?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的理念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他认为:教师的功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课之前的钻研教材,二是课堂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