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为源 丰富延伸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icious_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部分。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学生需习得汉字数量为1600~1800个,占了小学阶段识字量的六成。如此繁重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汉字教学中必须讲求方法,使学生的汉字习得效率提高,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应依据新课标的规定,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识字的意识,从而获得学习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基础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提供条件。
  一、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
  毫无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给予足够的重视,促使学生热爱汉字并拥有积极识字的意愿。所以,教师应当改进教学模式,将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课堂氛围要轻松愉快、民主活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自我、提升自我,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这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目标。
  学生感受到自主识字的好处、乐趣后,就会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自己方法的优劣,从而改进,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在识字能力获得提高的过程中,他们的自信心也不断提升,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每当他们看到生字时,会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思维迁移,探究生字的音、形、义,多角度、多层次地掌握汉字,牢记汉字。
  二、触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自主识字应当以兴趣作为前提,营造其乐融融的识字氛围,使学生受益匪浅。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是注意力较难集中,因此以兴趣作为依托,是自主识字教学的基本手段。
  1.创设自主识字的活动
  依照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活动比赛作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可以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达成自主识字的目标。例如,将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展开讨论、进行交流、学习新字,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赛,能正确无误写出最多生字的小组获胜。通过这种互动竞赛的方式,学生能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提升识字效率,争相为小组赢得荣誉。
  学完生字后,我会专门开办识字活动课,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开展“认识同学名字”“我会读新闻”“我会认商标”等活动,进行生活化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生活元素进行教学,进而促使学生巩固知识,激发自主识字的欲望。
  2.创设自主识字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教师应创设自主识字的环境,让自主识字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实现环境带动学生成长的目的,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所以,通过充分利用教室环境,设置“趣味识字”的黑板报专题,涵盖丰富多样的知识内容,从而赋予教室别样的文化气息,能使学生们在环境的熏陶下,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教室开办“图书角”,学生可以自由借阅书籍,丰富识字量,扩大知识面。阅读识字绝对优于孤立识字,教师应从旁做好督促工作,指导学生积累生字好词,使学生识字兴趣越来越浓。
  三、传授自主识字的方法
  1.培养预习生字的习惯
  预习是自主识字的基本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正向迁移,将已学的字与新字进行联系,在音与义上找寻共同点。像“池、地、他”这样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字,在汉字中不计其数,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中找出生字的“好朋友”,越多越好。
  2.课堂自主识字过程
  (1)使用生字卡片。小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如果教学方法单调呆板,就很难保证教学效率,而生字卡片不但直观形象,而且可以让学生自制小卡片,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们拿着自己做的小卡片在课堂上讲解生字的形、音、义,同时与其他同学交流识字方法和心得,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很高,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取经,掌握认识汉字的规律,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字形识字法。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汉字一般都是基本词汇,从汉字构形上来说,象形字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依照事物的形象来理解、记忆汉字。例如汉字“日、月、车、鸟、刀”等,这些汉字具有象形的特点。也可以依据汉字的结构组成,赋予汉字主观上的联系,巧生新解。例如学习“心”字,可以将它形象地解释为:碗里盛着三粒米,一粒跳到左边,一粒在右边,中间还有一粒米。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不仅避免了传统板书费时费工不讨好的缺点,而且文字、声音、图画、视频的融合,形象生动直观,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挑、跳、桃”三个字,创设的情境可以通过flash动画制作演示出来,生动有趣,比口头讲述效果明显突出。
  四、拓宽自主识字的空间
  课本上的生字是有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视野向课外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1.在校园生活中识字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可以在校园生活的熟悉过程中认识新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包含着新奇的内容,教师可以在低年级学生接触校园生活的过程中,指导他们识字。例如,学生查看每日的课表,加深对科目的认识度;了解同班同学的名字,扩充字词量,在融入校园生活,熟悉学校的环境的过程中,与同学团结互助,产生班级归属感,不断提升自主识字的能力。
  2.在家庭生活中识字
  教师应当向家长传授相关经验,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通过与家长进行全面的沟通,可以在家里实行以下方法:在学生的房间内设置生字表,购买适宜的少儿刊物,张贴词卡等。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他们不自觉地感受到文字朋友的妙处,从而加深对字词的记忆。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当利用闲暇时间,指导学生自主识字。例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少儿刊物,使学生通晓文本内容,同时认识生字词;在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有意地提升学生的认字能力。如此反复地灌输知识,会让学生形成学习生字的主动意识,他们也会越来越有自信,成就感油然而生。
  总之,汉字学习是一个长期且不易的过程,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让他们选用喜欢的方式进行汉字学习,学生们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所以教师们应当改进识字教学方法,让识字学习趣味无穷,提升学生汉字学习能力,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其他文献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只读这诗题,已让人心动。“真想变成……”一声轻叹,满怀向往,一下就将你的思绪带入一池荷塘——那里,叶如华盖,四溢清香。一个“变”字,透着烂漫天真和无限的曼妙遐想。  这是一首夏天的美丽小诗,短短二十三行散发着夏日的浪漫芬芳;  这是一曲诗人心底的轻吟浅唱,也让读它的人儿为之痴迷,心神飘荡。沉浸其中,你会感到浑身每个毛孔都被打开的舒畅。  如何带着这种久违而难得的纯净与清新体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教材富有创意的编排,它以准韵文的形式,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串起一组有内在联系的词语,用来表现某个画面、场面、意境等,让儿童借助韵文的形式和韵文的情境以及情境图来识字。这种识字教学方法,继承传统蒙学的精髓并融入现代教学理念的编排,其教学效果得到实践的检验、大家的一致认可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借鉴“词串识字”的优点,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词串教学”的巨大价值远没有被大家发现和认识。以
在独生子女在学生中占大部分比例的今天,儿童独立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给现在的小学生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小小年纪的他们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在家长的期望下学习特长。对于在心理、生理都处于成长期的儿童来说,一上学就被成绩所左右,被望子成龙的家长灌输各种各样的理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这些小朋友们的内心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从而缺乏学习兴趣,情绪不稳定,时有焦虑、自卑心理,交往不主动,与同伴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要上好一堂课,进行充分的预设是必要的。现在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们都有着充分的预设,在课前进行充足的准备,而且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考虑。而要想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一成不变的模式,还应善于捕捉一些意外的生成。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
自从参加了福清市语文重点课题的《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子课题研究之后,我便摸索着建立一种以“感受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性的课外阅读活动量化评估机制,并在五年级进行了一学年的尝试。虽受农村小学的各种因素的制约,但收获甚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飞速增长,每学期每个学生的平均阅读量达到150多万字。但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学生更侧重量,似有走向“浮光掠影”式阅读的不良倾向。为突破这一瓶颈,在师生共读《
怎么让数学课堂更有效、更精彩?我们常常看到同组教师在共同研究一个教案之后,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完全不同的演绎。也有教师抱怨自己设计了精巧独到的教学预案,甚至沿用了某位特级教师的教案,但实际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理性反思这些现象,我们不得不追问:从理想的预设到理想的课堂,我们究竟需要什么?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的理念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他认为:教师的功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课之前的钻研教材,二是课堂上师
小学英语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朗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通过激发学生英语朗读的兴趣,在学会朗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等方面帮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读出兴趣,读出水平。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不会朗读英语、不喜欢朗读英语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好学生英语朗读的指导。  一、英语朗读是英语学习的前提  学习英语首先要学会朗读,朗读是英语学习的前提
现行的小学语文各版本教材中都安排有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这是老师引导学生参加语文实践的好机会,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好途径。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掉这部分内容,有的一带而过,有的不知如何上,有的干脆不上,主要原因有:一、受应试教育影响。小学语文考试内容中考基础知识的多,考课外拓展的少,老师们抱着不考就不教的思想,舍弃了语文综合实践;二、怕麻烦的思想。老师明知道这部分语文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背景经验上。基于这样的教学原则,教学情境的精心创设与灵活运用就显得尤为关键,它是维系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纽带,是连接抽象概念与具体经验的桥梁,能够有效地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活化数学教学内容,活跃数学课堂氛围,可谓小学数学教学的“通天法宝”。值得关注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活动的情景化,脱离学生的认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这句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该遵循作者的文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应该以作的写作思路来理解教材,钻研教材,结合编者的编排意图及其学生实际来“用教材教”,以期获得教学效益最优化,实现语文教学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一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自信的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