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从水工到水神

来源 :江河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cang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疲)之,毋使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成,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郑国是不幸的。作为著名的水利工程师,凭着专业技术、丰富经验和足够的影响力,他完全可以毕生投身有益于社会民众的水利事业,过上至少是衣食无忧而又受人敬重的日子。但不幸,他生在了群雄逐鹿,狼烟四起,国无宁日,岁无宁日的战国时代,生在了战国后期处于强强环伺之中,力量最小,屡受欺凌的韩国。韩桓惠王一个独出心裁的“疲秦计”,彻底改变了郑国的人生轨迹。
  此前,关东六国已日渐衰落,没有谁可以单独与秦抗衡。韩国也曾多次和秦国较量,实战证明,不是对手。桓惠王九年(前263)秦攻韩,桓惠王献上党郡求秦息兵,岂料却引起秦与赵争夺上党的长平大战。结果,赵国元气大伤,韩国也跟着挨了一闷棍,再也直不起腰来。韩王看得清楚,西秦东进吞并六国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秦军的铁蹄首先踏破的必将是韩国的山河城阙。他夜不安枕,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条在他看来是兵不血刃而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妙计:派一个合适的人以游士身份到秦国去,说服其倾注大力兴修一条300余里的长渠,使劳民伤财疲于工程而无暇东顾。
  实施疲秦之计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郑国肩头——他不仅是一流的水利专家,而且笃诚忠信,敢作敢当。
  毫无疑问,韩王和郑国君臣之间曾有过一场推心置腹的密谈。
  此时的韩王肯定是最能虚怀倾听的国君。
  而郑国,忧心如焚,“朝受命而夕饮冰”,他不能不成为披肝沥胆的直士:
  国有急,士当先。臣一介水工,受王重托,愿赴汤蹈火肝脑涂地而不辞。但臣有诸多忧虑如利剑高悬头顶,不敢隐瞒——
  疲秦之计要生效,首先得让对方相信臣的西去是真心真意想做一名策士,为秦效力,而且认同修渠之议切实可行。三百余里的浩大工程沿途会遇到多少险阻难题?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怎么算?渠成之后的实际效益究竟有多大?这些都是说了以后还要落实的事,非凭三寸不烂之舌可以炫惑人心。想那秦国,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岂肯轻信。臣愿在以往认知的基础上再去关中实地勘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务求有理有据,成竹在胸。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否一定成功,仍是心中惴惴。
  如若有幸游说成功,那么,打从留秦之日起,臣的人生将犹如长行在刀刃上,步步履险,朝不保夕。韩国不明真相的人们,将纷纷议论,骂我背弃国家投靠强秦,对此我可以忍受,使命特殊,委屈算什么!我担心的倒是,郑国入秦实乃大王委派,对此,韩国上下不可能没人知道,天长日久,哪能密不透风?而今天下纷争,外交频繁,国与国间,信息灵通的使臣、游士往来如过江之鲫,臣的真实身份恐迟早会被觉察。一旦事露,必将大祸临身。臣死不足惜,大王的心血化作泡影,臣死而有愧啊!
  工程一开,再慢总得有进展,无数双眼睛监视着,你不可能故意拖延。而每一尺进度,都意味着距离竣工近了一步。待渠修成,关中土肥地壮,物产丰饶,虎狼之师也便有了充足的粮草军需。就是说,引泾修渠就眼前看,不战而屈人兵,但从长远看,却是在助敌备战。真无法想象那漫长的修渠岁月里,臣该怎样排遣内心的纠结:整日如履薄冰操劳奔走,究竟是为我韩负重前行呢,还是在为外敌竭力效命?然而,臣除了一心一意认认真真修渠,又能做些什么呢?遥想大渠放水之日,秦地官民欢腾雀跃之时,臣该哭还是该笑……
  桓惠王并不昏聩。郑国的一席话,不曾惹他烦恼,反倒让他欣慰,甚至感动。这是一位已经把疲秦重担压在了自己肩上的志士,他忧虑,是因为看事透彻,想事周密,他纠结,正表明他深谋远虑,心怀家国。面对这样的国士诚臣,你怎能不言出肺腑——
  我卿所言极是,“疲秦”的确不是长久之计,而且是一步险棋。但目下,列国各怀心思,逡巡不前,我们只能自己救自己。寡人愚钝,腹无良谋,唯有这无计之计以求残喘。不过,天意难问,世事难料,如若此计施行,拖他三冬五夏甚或十年八年,说不定真能拖得他喘不过气来,甚至说不定这期间天道有变,给我们重新崛起的机会。如卿所言,“一心一意认认真真修渠”,这便是寡人交给您的使命,别的什么也不用想。万一中途发生意外,那是天不佑韩,谁也没有办法。我看,以卿之胆识、忠勇和术业专长,必能不辱使命,一人敌他千军。至于渠成之后的路怎么走,郑卿啊,说句不祥的话,寡人能不能等到那一天还不知道呢!还是说眼前吧,卿身负大任,此去经年,有什么叮嘱和要求尽管直讲……
  国难当赴,君命难违,刀山火海虎穴狼窝也得毅然前往了。
  秦王政元年(前246),一项浩大的引泾灌溉工程在秦国正式上马,或者说,一个由韩王苦心孤诣设计的旨在“疲秦”的庞大陷阱破土动工,而工程的设计师兼总指挥,正是来自韩国的宾客——水利专家郑国。
  可以肯定,那年那月,天底下没有谁比郑国的精神压力更大。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有千千结。
  這心结那心结,身份暴露的危险如影子一般跟在身后,这才是郑国心中最大的结。
  郑国明白,说千道万,最要紧的是把工程做大、做好,大,才能对秦造成巨耗,才能拖长工期;好,才不至因为奢费、滥用而被怀疑。再说,依着一个水工的职业本能和习惯,哪怕是为仇家干活,也不可拿工程质量作报复。
  然而,“势”与愿违,疲秦之计的预期效果始终只在渺茫的期待中,而引泾工地繁忙喧闹,“风景”依旧,前方的“消息”也依然是秦军势如猛虎。
  不曾料到:浩大的工程竟没有使其显出负重前行的艰窘,连年对外用兵却依然势不可挡。看来,各怀心思貌合神离的东方六国,被秦各个击破不过是迟早的事……
  一切曾经的异想天开被一扫而光。   而今,不存侥幸了,只能踏踏实实修渠了,心中的纠结反倒得以舒缓。
  秦王政八年韩桓惠王的死,让郑国彻底松开了心中的结。其时,工程已过大半,再想泾渠姓韩姓秦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而且也真的难说清楚:说是疲秦之计快要结束可以,说是富秦工程已近收官,也全然不错。韩王逝去,让他哀痛之余更少了一份牵挂。
  该发生的事终于发生:郑国的真实身份暴露,约在秦王政九年。朝堂鼎沸,空气炸裂,“秦欲杀郑国”。
  在身陷囹圄的日日夜夜,郑国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一篇可以命名为《谏修渠书》的答辩词。
  接着,一场“挑战不可能”的历史活剧便在王气森森的秦廷上演——
  “臣确实有罪。当初建议大王凿泾开渠,是奉了韩王之命,其目的在使秦疲于水利工程而无力东伐,以求韩国暂时的安稳。臣向大王隐瞒了真实意图,装作一心为秦的样子,臣有罪。但臣之罪可赦而不当诛……”
  于是,郑国谈及开渠利远远大于弊:“……可以说,臣主持修渠是做了一件于韩、于秦两利的事,但利韩甚小而利秦极大,为韩不过延数岁之命,为秦却有万世之功……”
  一番了陈词,出乎所有人意料,秦王嬴政听完郑国的答辩,竟“以为然,卒使就渠”。
  历史的大戏到此出现了不可预期的反转,像“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原本的对手变成了合作者。自然,是秦王决定了剧情的这一走向。也许,李斯《谏逐客书》让他眼前豁然敞亮的一瞬间,他的脑际便闪过郑国的名字;也许,廷讯之前他已派人勘验过泾渠工程的质量,当听到“堪称一流,无可挑剔”的回话后,他的胸火已消减了三分。又或许,当日郑国的答话既没有推卸遮掩的奸巧,也没有颤栗讨饶的卑怯,这倒让本性刚毅戾深的嬴政心生一种莫名的欣赏……不管怎么说,其最后决断都显示着一种王者应有而难得的大度。
  正因秦王的包容与郑国的担当,战国后期的历史平添了奇绝惊世的一笔:
  “渠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郑国是不幸的,命运赋予他至少十年的尴尬人生。但郑国也是有幸的,历史终究还原了他平民英雄的本色。
  郑国渠渠首在今陕西泾阳县仲山西麓瓠口,泾阳地处灌溉的上游,受益在先,泾阳人自然也对郑国爱之更深——
  是谁带领我们凿山开渠,把原先的盐碱地变为肥田沃土?众手举锸,就像天空涌起了湿漉漉的云;渠口一开,水流哗哗,如天降救命的及时雨;谷子糜子垂着沉甸甸的穗儿,桑园麻圃散发出泥土的芳香?是郑水工。他为韩国尽忠,也为秦国建功,他不裂天行事,又不惧怕强暴,他不忘自己的本分,一心修成大渠造福天下万民。这是什么?是英雄,是大贤,是行走在大地而耕云播雨的神!于是,知恩图报的泾阳人在泾河洪口堰上修起一座郑国庙,与司水之神龙王的庙宇并峙西东,自汉至清,“民以时祀之,历代重修”。
  時移势变,郑国庙毁于民国时期。
  近年来,泾阳人又以雕像的方式纪念恩人,而且不止一处。泾河峡谷的郑国渠景区9.5米高的花岗岩塑像,郑国昂首执锸,足登麻履,风尘仆仆,衣袂飘飘,一派垦拓实干的风范……
  “恩公不问来处”,这便是民间的逻辑。你为山河民众献身,人间就为你塑像焚香。
  责任编辑:高士林
其他文献
摘要:“九一八”事变前,以织布业、缫丝-丝织业为代表的中国乡村手工业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生产工具的改良与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农村手工业产品产量与质量进一步提高,区域外市场迅速扩大。“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及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沦陷区市场丧失,生产基础遭到摧毁性破坏,乡村手工业从技术进步的、以区域外市场为依托的半工业化生产向一般商品生产、甚至向自然经济退化,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的良好发展势
期刊
《朝阳光海岸飞》(刊发于《长江丛刊》2019年2期)是作家肖静以自己独特视角,刻画一位虽饱经磨难却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商界女强人的中篇小说,充分展示出作家在女性文学叙事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介入力量。其包罗万象,信息量大,以女性的婚姻、爱情、事业等为多棱镜,立足于书写一个女性意识觉醒与崛起的历程来反映新时期女性的艰难追梦,通过女主人公林格的成长史、情感史、心灵史的书写突出现代女性的自强精神,女性特有的生命意
期刊
赫城中學有个年轻老师叫黑一明,他上课,极少有学生翘课、打游戏、看漫画书……  为啥?这个黑一明教学能力一般,但惩罚违规犯纪的学生却很有一套,常常能因地制宜想出一些奇招怪招,而且不重复使用。学生们都怕他,以至于有人一提黑一明的名字,被他惩罚过的学生就会感到如有一股寒气直袭后脖梗。  这天上课,黑一明正在讲台上费劲地讲解二次函数,忽然教室里响起了高亢的手机铃声。黑一明停顿了下来,脸色变得非常难看。他的
期刊
去大茅山,最应该去的是梧风洞峡谷,而去梧风洞峡谷最值得一看的是那里的水那里的瀑布。梧风洞峡谷是泉潭瀑与森林生态景观的完美结合,那一泓碧水自远处的笔架山倾泻而下,仙女潭、奇石滩、五花海、天鹅潭、河马潭、观音瀑、银河飞瀑、天鹅瀑……似景从天来,穿谷而过,有瀑布,白练如玉;有深潭,青葱如翠,纯得让你一阵阵地激动。  走进梧风洞峡谷,漫步于山林溪流之间,吮吸大自然的精华,确能让人心肺通达、心灵净化。两岸荫
期刊
小婉喜欢吃苹果,每天清晨小婉喜欢站在阳台上,细细地啃一个脆脆甜甜的苹果。小婉觉得所有的水果数苹果最宜人,别的水果可以替代,唯独苹果不可以,就是拥有桃子、西瓜、香蕉,但还是需要一个苹果。就像爱一个人,这个人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  小婉遇见高原,是在候车室里等车,小婉靠在候车室的排椅上,一边漫不经心地啃着苹果,一边翻看着一本杂志。高原就坐在她旁边,高原从塑料袋里拿出一个苹果,然后很优雅地拿着小刀
期刊
怕生。小时候,屋门外就是一条村路。每天凌晨,从第一声鸡鸣开始,村路上就有行人经过了。我那时最爱听的,是挑水人家担着水,水瓢在水面晃呀晃,发出的叮当叮当的声音,好像是最本真的音乐,从我的梦中流过。  天明以后,村路上的行人更多了。要是妈妈不在家,每当有行人经过,我都会预先把自己藏起来,悄悄地躲在墙后,只探出一双害羞的眼睛,偷偷看看是谁路过。要是有陌生人要进屋来喝水,我就会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有人来
期刊
我小时候时常“盼病”,道理很简单,纯粹是为了多多获得母爱。作为母亲最心疼的小儿子,偶尔身体不适,吃饭没有胃口时,妈妈就会颠着小脚来到套间,从纸缸里小心翼翼地挖出一小瓢大麸面,为我煿我最喜欢吃的千层饼。  那时候细粮高贵,好年景每人每年也只能分上三、四十斤麦子。头麸面只能用作待客、年节和走亲戚做饽饽用,能吃上用大麸面做的千层饼已经是很奢侈的了。  母亲煿的千层饼堪称美食,大麸面是浅褐色的,母亲煿出的
期刊
进入腊月,我在宜昌自然就想起了腊梅,想起那黄柏河畔的腊梅花真香啊。  黄柏河天福庙水库大坝前腊梅的鹅黄,梳枝上那团毛绒绒的嫩黄,像刚出壳的小鸡小鸭的黄毛毛,你紧紧盯着凝视几秒,朵朵梅花的芳香自然就会沁人心脾。一场不期而遇的暴风雪银装素裹,仿佛考验腊梅的意志似的。腊梅在大坝前的雪野傲人绽放。不经意间路过的人们,都会行注目礼,寒冬腊月的日子,腊梅花的风采。  当然,城区公园里也是有腊梅花的。可我固执以
期刊
在售楼部微缩模型前,想象着城市在极具膨胀,尽管我是百米冲刺者,也无法跟上时代前行的步伐。  附近一带的别墅区簇新而奢华,一栋栋春笋拔节,从新区悄然冒出。我驾车漫无目标地游荡在城市一隅,一条小河,把城市发达的触角砉然斩断。  路边隆起的山坡,给了我舒展视线的方向,下面是一抹由芭蕉、香樟和竹子构成的林带,疏密错落,让人感到一种寂静的喧哗。站在高处,看万顷绿叶,深浅高低,一浪一浪地缓缓向远处翻卷,楼群在
期刊
百丈树木,必有其根,千里长河,自有其源。在这尘世为人,生命的根本自然是不能忽略的,如果连这都做不到,又凭什么而称为万灵之长?寻根的过程是辛苦的,也是很有意思的,你会慢慢发现自己原来在这人世并不孤单,单个的你,也许就是一粒小水滴,无数的小水滴汇集到了一起,那也就形成了波涛汹涌的河流了。置身于河流之中,渺小的生命也便超越原先的卑微,不知不觉地变得厚重起来。  2018年新年之初,一众寻根者来到省城合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