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与旧的

来源 :江河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e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售楼部微缩模型前,想象着城市在极具膨胀,尽管我是百米冲刺者,也无法跟上时代前行的步伐。
  附近一带的别墅区簇新而奢华,一栋栋春笋拔节,从新区悄然冒出。我驾车漫无目标地游荡在城市一隅,一条小河,把城市发达的触角砉然斩断。
  路边隆起的山坡,给了我舒展视线的方向,下面是一抹由芭蕉、香樟和竹子构成的林带,疏密错落,让人感到一种寂静的喧哗。站在高处,看万顷绿叶,深浅高低,一浪一浪地缓缓向远处翻卷,楼群在百米之外继续向前,奔跑成一座不着边际的城市。
  从乡村走向城市,如洗脚上楼。但童年永远是屋檐滴漏一样的水珠。自打我记事时,都是生活困难的时候。没米下锅了,早饭母亲好不容易捞几勺粥入瓦罐里,再塞进锅洞烘焙,揭开盖,嗅觉从极度亢奋到极度麻木,米饭的醇香是如此汹涌空旷,在肺脏胃腑里冲撞,搅缠出从未有过的饿与馋,味蕾像兽一样恨不得把人撕碎,可“干货”是为下地干活父亲准备的特别“待遇”,我说的是物质匮乏的年代。
  多少年过去了,我经常回忆童年,一下笔就是童年依山傍水的小村落,我的家茅草铺就,短檐、矮屋、泥土夯实、小窗、板门,它们无论南北东西,都是千城一面。父母言,那三间茅屋还是下放回乡,靠政府安家费盖起的。每到夏天,狂风暴雨,屋内筛子般滴滴哒哒,满眼都是锅碗瓢盆和丁零当啷的水滴声。一豆灯光,流动的阴影,一颗恍惚的心灵。我望着窗外陡峭的夜晚,天空深处释放着绿星的微芒,发光的硕大丛莽。到处是流水和瑟瑟作响的禾苗,内心便觉孤独袭来,蜷缩在被子里,如瑟瑟发抖的小动物,似乎是扑面而来的旷野里有一长排黑漆漆的木椅,在等待巫婆的惨寂之手。此刻,家的气氛格外凝重,父母间相互埋怨,以致演变成一场没有硝烟的冷战,最小的妹妹悄悄拽母亲的衣角:“妈,我饿,我饿……”望着可怜兮兮的三兄妹,母亲抹一抹泪,点燃灶火,熊熊的火焰通透了灶间,通透了三张稚嫩白晰得没有血丝的脸。一会功夫,香喷喷的饭菜让我们顿时忘了刚才的不快,堂屋里又响起我们仨的打闹声。
  冬季的皖中,雪花无涯,我的房间俨然成了家庭仓库,房顶密匝的芦苇,屋角是筒形竹编粮仓,一张木床紧倚其边,若不是蚊账隔出一块天地,我的脚就可以够得着了。晚上只要灯一灭,老鼠开始登堂入室,沿房梁上窜下跳,开始大肆掠夺粮仓。有时候,咬我的脚指,吓得我点亮油灯,一宿坐在床上,一刻不停地盯着房梁。母亲在唠叨,她惋惜一盏灯油的价值。只要稍加体味,本能感受到灵魂深处的孤独与无助。那一刻,多么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划亮手中的火焰,一瞬间,整个世界天光大亮,温暖我的茅屋。这些感觉后来被我还原在散文中。我甚至幼稚地认为,那些纯朴的事物一旦被记录,就会永远地存在。如果用心去嗅,还有深刻的冷、苦、苍茫,渗透我的血液,不可更改地与生命一同生长。
  只是这些破败的低矮的老屋,是我童年的胞衣之地,紧跟着村前村后的树下、房舍四周,白色的野杏花也开了,开得格外惆怅、黯然,在我永恒的记忆中像那很快消逝的娇嫩的少女,以一种少年的激情流泻出来,在屋宇房梁,在炊烟鸟语的村落上空飘荡。那儿有我的竹林、池塘、河流、田园、飞鸟和七星瓢虫。带给我来自岁月深处的温情,都有生命的沧桑。老屋曾有过的生机,正如我不知道矾山曾是著名的矾都,这一切恍若幻梦。
  工作像自由的鸟巢,而我一度钟情的老屋已经像一丛荆棘。二十年后的某个仲夏,带着一纸调函的我,来到离家2公里的区委上班,手头宽裕时,想到家里的房子该翻新了,便与父母商量:“难得你有这份孝心,盖房子要花大价钱的,眼下你还没那么大的经济实力。”父亲言语虽轻,却重重地砸在我心口,顿感胸闷、窒息、茫然不知所措、无语,这些名词构成我与父母的对白。我夺路而跑,被一种莫名的伤感和羞愧笼罩了整整两年。成熟的象征來自对故乡毫无理由的热爱。当我决定重新翻盖新房,面对夕阳下那吹入骨髓生凉的穿堂风,年青,就注定我的放纵无羁。白露升起,乡村的空气里有一股烫开水浸润的饭香和稻草的炊烟味。这淡淡的气息将成为一种超越生活和生命的背影,弥漫在我春去秋来的四季里。
  在老房宅基上生长出一幢红砖青瓦的新房,终于告别了“茅屋被秋风所破”的窘境、焦虑和无奈,父母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二弟也开始入职,全家的日子也逐渐好起来。
  彻底离开故乡,已经是很多年之前的事了。
  那是一个炎热的七月,太阳还是那么沸腾,水田冒着蒸腾的白雾,父母掐着立秋前忙抢收抢种,我却捏着一张车票,我是不是不该此刻离开?因为,“双抢”多么需要我帮衬就是我还在犹豫的理由。
  我站在打谷场,午后的天空阳光毒辣,老槐树上的知了在倾诉衷肠,田野里的蚂蚱不停地振羽,村庄宁静得旷远,唯有麻雀在金黄滚烫的稻穗间叽叽喳喳跳跃啄食,那热气烘烘的鸟语像是低低煮沸的歌者,震动在含着烈焰当空的苍穹里……隐藏在古典书籍中的歌唱。我汗流浃背,听着鸟语,感到从未有过的孤单,遥望阳光下的家,我知道,这一切并不是为了安慰我而实际存在的。更确切地说,它作为告别贫困的一个标记,永远提醒我人生所有的明媚都是为了明天那一刻而燃烧。
  令我后悔莫及的是,老房子二十年前卖给了一位远房亲戚,我和父母偶尔回去瞅瞅,那挟带着房檐的树荫和厨房的阴风吹来,使所有的过往不过是同一复制。在这不动声色的过道里,堆放着各种杂物和过时、残损的家具。从窗外和门洞照射进来一缕紫褐的阳光绕着母亲翕动的唇舌。门上的红色对联开始发白。白乎乎的炊烟罩住一个隐匿不见、矮小的老妇人。诚惶诚恐,步骤零碎,脸上却有时光倾泻残存的皱褶,她说话嗡嗡的声息就是生活和劳作的最后纪念。而房子多像温柔可人的“姑娘”某一天被这妇人不打招呼抱走了似的。
  似乎真是那么回事。那房子是我们家留在村子里的唯一脐带,连着筋脉。如今却构成我的暗影或悲伤,失去了我认为人生中见证我生命发展、极具唯一性和不可更改重置性。
  我记得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到:“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头猎犬、一匹栗马和一只斑鸠。至今我还在追踪它们。我对许多旅客描述它们的情况、追踪以及它们会响应怎样的叫唤……”   有人曾就此问过梭罗:“‘失去的’到底是指什么。”梭罗反问到:“那么你没有失去过吗?”
  落日挂在山坡和渺远的树梢,我喜欢记忆存留在想象中,老屋的房梁、青瓦、灶房、油灯、石磨、猪圈、草垛。我充斥着对老屋的虚幻中。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老房子的时光像流水一次次无声漫过我的脚背,漫过我的心灵,润泽了我遥远而逼近的渴望。
  瞧我,只要说起小时候的事,总是那样兴致勃勃。米兰·昆德拉曾说“人的一生注定扎根于童年和少年中”,因此,少年的故事总是生动而无限美好,乃至贫穷、饥饿、懵懂无知,都成为后天不断自我回忆向人诉说的情怀。
  然而,在我如今蛰居省城,二百平米洁净宽敞的空间,新铺的桧木地板,裁切下来的混凝土水泥板被插入玄关墙上,成为错落有致的景观墙,我常为自己的“安全岛”添置物件,每件器物都将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门外的一切都可視为“世界以外”。
  对大多数人而言,房子是生命栖息之所,它证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证明一切存在,一种尊严。人赤条条地来到世上,要天天向上,衣冠楚楚。人活着太不容易。所以,需要庇护,需要支撑,需要包裹。房子,对抗着一切外来因素,房子是自己的地盘,是遮羞布,是母体。
  对我而言,贵贱无从选择它的出生之路。人入中年,“新”却不再成最高美学,“旧”倒焕发出亲切的吸引。而房子,便是可以推倒与重建的载体,除了安身,还是重生,是希望,是所有人的诗与远方。空闲时,我经常绕道徒步去大蜀山、植物园,甚至是郊区农家小住。看看山场植被,土路塘堰、红墙青瓦、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觉得乡村风情,是城市无法生长的最后诗意。
  去久居的老宅,却有了与人处处相通的气场,在时光的作用下,与人产生了交融,像植物的根深扎泥土。它和这个家庭成员的灰尘、汗渍乃至眼泪等都发生化合反应,有了包浆,这温存的旧气,使“房”成为“家”。
  怅然之余我终于有悟:只是时光如白隙过驹,老屋依然是旧模样,是都市人在追求现代舒适的生活中,蓦然回首,都努力把乡村的味道停留在脑海中,久久不能忘却。其实,你儿时生活的地方,已经融入你的血液,心中不带一丝杂糅,你怀念的并不是老屋,只是在这儿逝去的时光,包括以往的背景、人物和空气。就是生活原汁原味的味道,它们早已乘坐一辆马车消失在苍茫的天宇,不再回头。
  如此同时,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我们的身上都有着老房子的印记,此后,我们又把新的事物或新的文化带回到乡土来。
  旧与新。既存在于当代的叙者之中,这些叙述者如我,如不知名的民间口述者,更存在于失曹河两岸及它的倒影之中。正因为有永在的旧,才会历久弥新,这有着无数往事的老屋,于我的感觉却是如此之新,相对于满眼的高楼大厦,相对于嘈杂得令人生厌的现代文明,旧的、松散的、缓慢的,既久而不生厌,久思而每有所得。老旧如同现代中国式的意识流,而越来越革命,它用先辈的声音教导我:“所有的都是过去的……”
  是的,时代在变,生活和政治格局也在变,这世界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不变的。但是很多人与我一样,挥之不去的记忆中总有那么多对过往的不舍。
  我能理解,全国乡村的整个格局都在变化着,唯一没有变化的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是每个乡村对外的一种表达的重要载体,在我的追怀中,很多老东西几尽消失,至于故乡始终陪伴着黄陂湖旱涝相依的失曹河,还有晨曦铺洒在它上面的波光,我想不会也消失了吧!
  责任编辑:高士林
其他文献
天赐  最高处的几枚酸枣,熟透了  香狸子够不着,醇香被鹊鸟独享  浑圆的小果便飞行于天空  越过金竹林和蓝潭  被衔到瓦沟子里,果皮尽去,浆汁吸干  露出硬核来  今晨我上房捡瓦,扒开青苔  得酸枣籽一捧  每一枚上都有几眼深黑的凹痕  像众多生灵穿越寒冬,立春后来看我  被我冲洗,反复摩挲  在冬阳下发出黄铜般的古意和微光  经历了老树的顶尖,飞鸟的喙  被炊烟煨热,又被积雪洗净  最后经由我
期刊
时间颂:嘴巴  你把嘴巴嘟成圆形的时间  是我把法令纹收得深刻的时间  是你魔笑睡了我佛哭醒了的时间  你迈入世界大战游戏的时间  是我捡拾吊脚楼下的枯枝的时间  是烈士牙关紧咬词语从身体里淌出的时间  景色在摩挲人的眼睛的时间  是土狗咬住什么什么就是土狗的时间  是山谷中露珠跌落跌成更多露珠的时间  时间颂:书写  你在书写中戳中汉语的时间  是我在搜寻中点击中国的时间  是你绑架我生活的时间
期刊
摘要:“九一八”事变前,以织布业、缫丝-丝织业为代表的中国乡村手工业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生产工具的改良与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农村手工业产品产量与质量进一步提高,区域外市场迅速扩大。“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及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沦陷区市场丧失,生产基础遭到摧毁性破坏,乡村手工业从技术进步的、以区域外市场为依托的半工业化生产向一般商品生产、甚至向自然经济退化,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的良好发展势
期刊
《朝阳光海岸飞》(刊发于《长江丛刊》2019年2期)是作家肖静以自己独特视角,刻画一位虽饱经磨难却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商界女强人的中篇小说,充分展示出作家在女性文学叙事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介入力量。其包罗万象,信息量大,以女性的婚姻、爱情、事业等为多棱镜,立足于书写一个女性意识觉醒与崛起的历程来反映新时期女性的艰难追梦,通过女主人公林格的成长史、情感史、心灵史的书写突出现代女性的自强精神,女性特有的生命意
期刊
赫城中學有个年轻老师叫黑一明,他上课,极少有学生翘课、打游戏、看漫画书……  为啥?这个黑一明教学能力一般,但惩罚违规犯纪的学生却很有一套,常常能因地制宜想出一些奇招怪招,而且不重复使用。学生们都怕他,以至于有人一提黑一明的名字,被他惩罚过的学生就会感到如有一股寒气直袭后脖梗。  这天上课,黑一明正在讲台上费劲地讲解二次函数,忽然教室里响起了高亢的手机铃声。黑一明停顿了下来,脸色变得非常难看。他的
期刊
去大茅山,最应该去的是梧风洞峡谷,而去梧风洞峡谷最值得一看的是那里的水那里的瀑布。梧风洞峡谷是泉潭瀑与森林生态景观的完美结合,那一泓碧水自远处的笔架山倾泻而下,仙女潭、奇石滩、五花海、天鹅潭、河马潭、观音瀑、银河飞瀑、天鹅瀑……似景从天来,穿谷而过,有瀑布,白练如玉;有深潭,青葱如翠,纯得让你一阵阵地激动。  走进梧风洞峡谷,漫步于山林溪流之间,吮吸大自然的精华,确能让人心肺通达、心灵净化。两岸荫
期刊
小婉喜欢吃苹果,每天清晨小婉喜欢站在阳台上,细细地啃一个脆脆甜甜的苹果。小婉觉得所有的水果数苹果最宜人,别的水果可以替代,唯独苹果不可以,就是拥有桃子、西瓜、香蕉,但还是需要一个苹果。就像爱一个人,这个人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  小婉遇见高原,是在候车室里等车,小婉靠在候车室的排椅上,一边漫不经心地啃着苹果,一边翻看着一本杂志。高原就坐在她旁边,高原从塑料袋里拿出一个苹果,然后很优雅地拿着小刀
期刊
怕生。小时候,屋门外就是一条村路。每天凌晨,从第一声鸡鸣开始,村路上就有行人经过了。我那时最爱听的,是挑水人家担着水,水瓢在水面晃呀晃,发出的叮当叮当的声音,好像是最本真的音乐,从我的梦中流过。  天明以后,村路上的行人更多了。要是妈妈不在家,每当有行人经过,我都会预先把自己藏起来,悄悄地躲在墙后,只探出一双害羞的眼睛,偷偷看看是谁路过。要是有陌生人要进屋来喝水,我就会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有人来
期刊
我小时候时常“盼病”,道理很简单,纯粹是为了多多获得母爱。作为母亲最心疼的小儿子,偶尔身体不适,吃饭没有胃口时,妈妈就会颠着小脚来到套间,从纸缸里小心翼翼地挖出一小瓢大麸面,为我煿我最喜欢吃的千层饼。  那时候细粮高贵,好年景每人每年也只能分上三、四十斤麦子。头麸面只能用作待客、年节和走亲戚做饽饽用,能吃上用大麸面做的千层饼已经是很奢侈的了。  母亲煿的千层饼堪称美食,大麸面是浅褐色的,母亲煿出的
期刊
进入腊月,我在宜昌自然就想起了腊梅,想起那黄柏河畔的腊梅花真香啊。  黄柏河天福庙水库大坝前腊梅的鹅黄,梳枝上那团毛绒绒的嫩黄,像刚出壳的小鸡小鸭的黄毛毛,你紧紧盯着凝视几秒,朵朵梅花的芳香自然就会沁人心脾。一场不期而遇的暴风雪银装素裹,仿佛考验腊梅的意志似的。腊梅在大坝前的雪野傲人绽放。不经意间路过的人们,都会行注目礼,寒冬腊月的日子,腊梅花的风采。  当然,城区公园里也是有腊梅花的。可我固执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