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乘法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iwi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策略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7.022
  
  《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力求使学生既掌握本节的教学内容,又获得新的体验。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使用教材教学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创设一些有助于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问题的教学情境,使所学的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枯燥为生动。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性地使用教材,把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题材与数学问题有机融合在一起,加深对数学问题及其价值的理解和体会。如在教学时,我借助教材上的插图——小朋友在游乐场活动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与教材有关的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小火车上一共有多少人?”“过山车上一共有多少人?”“游览车上一共有多少人?”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目光集中在解决求和问题上,先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然后计算出来。学生对照课本中的图形,开始积极活动起来,很快算出小火车上的总人数是3+3+3+3=12(人),过山车上的总人数是2+2+2+2+2+2=12(人),游览车上的总人数是4+4+4+4+4=20(人)。这样,使计算过程成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
  
  二、 合作学习,促进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可以结合教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操作学具。学生摆出各种不相同的图形,有的摆小树,有的摆房子,有的摆小伞,有的摆五角星……摆好图形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图形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先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然后算出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摆学具的过程,小组交流摆出的图形各自用了多少根小棒的运算方法,然后组长汇报,教师及时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并写出每个算式是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例如,用4根小棒摆一棵小树,摆6棵小树一共用多少根小棒?可列式4+4+4+4+4+4=24(根),也就是6个4相加等于24。 这样,学生在实际运算中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事实,在他们有了初步的“几个几相加”的感受后,学生会提出“相同的连加算式太长应如何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的认知面临一次重大的冲突,产生疑问。有了疑问就会有探寻问题的欲望,就会从几个几相加这个简单的说法中找出路,联想乘法运算,完善对乘法的认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例如,6个4相加等于24用乘法表示:4×6=24或6×4=24。这样为学生搭设自主探索的舞台,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了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三、 加强练习,深入理解
  
  练习题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有效手段。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要让学生掌握好乘法运算的意义,在教学中应做到如下两点:
  1.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编写应用性练习
  如,一只青蛙4条腿,3只青蛙有几条腿?同学们会想到3只青蛙有几条腿就是求3个4相加是多少?可用乘法运算,4×3或3×4,因为3个4相加等于12,所以4×3=12或3×4=12,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认识同数相加和乘法的联系,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 联系实际设计实践性练习
  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实际能力。如,学完《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我在黑板上画了4个盘子,每个盘子里画了5个梨,问:“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梨?”学生一看,加数相同,可用乘法表示,5×4=20或4×5=20。接着,我又画了4个空盘子,问:“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梨?”学生回答:“盘子里的梨是0个。”我又问:“用式子怎样表示?”学生思考后,有的说:“4个空盘子就是4个0相加,仍然是0,用乘法表示是0×4=0。”我接着画了5个空盘,问:“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梨?”有学生说:“5个空盘是5个0相加,仍然是0,用乘法表示是0×5=0。”依此类推,6个空盘,7个空盘呢?……学生说都可以用乘法表示:0×6=0,0×7=0……教师顺势引导,“0与任意一个数相乘都得0,也就是不管有多少个0相加都得0。”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列举一些生活中用乘法运算的例子。这样,不仅让学生懂得了0与任意一个数相乘得0,更完善了对乘法的认识,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在学习中探究问题的乐趣。
  (责编林剑)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品德 生成 精彩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18    品德课上,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说真话,多调查,有实践才有发言权,因此课堂双边活动增多、密度加大,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变得快乐而自信。同时,活跃的课堂上也常常出现这样的“弦外之音”——   我在
期刊
[关键词]词语教学精彩  叶圣陶先生的诗句“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出了品析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品析词语,首先是要弄明白词语的意思。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实际,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言语训练。笔者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结合学情,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呈现如下:  一、组一组。组出精彩的教学开端  关键词:荒凉富饶  师:(板
期刊
【关键词】 创设情境 《木兰从军》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16    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由于许多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距甚远,导致教学要点与学生的兴趣点难以有机统一,从而出现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的尴尬局面。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联系现实,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实现教与
期刊
【关键词】 《我和祖父的园子》 对比教学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21    在崇尚思想多元、教育形式多样的今天,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一个教育本原问题的探讨:“教与学,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对学生成长更有利?”  一、 课堂疑虑  “是教,还是学?”成了近来我校教研的难题。主张“教”的教师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
期刊
【关键词】 文本生命力 《夜晚的实验》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23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都是依托教材中的课文来推进,“文本”“载体”都说明了课文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把教材视作教学之“本”,又使得很多语文教师把其当做“圣本”来用。也正因如此,使得不少教师对教材望而生畏,不敢越雷池半步。久而久之,原本鲜活的“文本”变
期刊
七月,在漫漫长夜中托起一轮太阳  七月,在风口浪尖上高扬一面红旗  七月,镰刀与锤头镶嵌在鲜艳的旗帜上  七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世界东方    从上海兴业路那座小楼  发出中华生命的最强光  从嘉兴南湖那艘游船  开始历史性的起航  一个苦难深重的古国哟  从此走向光明  ——走向希望    路漫漫呀,赤脚踏平万里坎坷  梦圆圆呀,镰刀锤头创造新的世界  90年的浩瀚史册  写下的篇章是那么滚烫 
期刊
他,是党员中的优秀者,是教师中的佼佼者;他,无私地奉献着自已的青春,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他,是党员的楷模,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活教材!他,就是四案小学校长——韦庆德。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德校长。  1992年,德校长毕业后回到故乡北隆村,为了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为了山区孩子的健康成长,毅然当上了一名代课教师。当时他的月工资仅68元,远不够基本生活开支,而他暑假打工一个月就能赚800元。因此,不少人
期刊
桂林市灌阳县洞井瑶族乡有许多用动物、植物名字命名的村屯,野猪殿就是其中之一。李祖清1956年出生于野猪殿的杉木岭,因家境贫穷,刚小学毕业就辍学了。但在上世纪70年代的野猪殿,他已经是“秀才”了。1974年,“根正苗红”的李祖清幸运地被推荐上了桂林民族师范学校。  1977年7月,李祖清从桂林民师毕业,按“社来社去”的原则回到了灌阳县洞井瑶族乡,被安排在大竹源岔路口教学点任教。当时,岔路口教学点就他
期刊
在广西最西端的西林县,在青山环抱、绿树掩映中,坐落着一所红砖白墙的学校,这就是西林县八达镇第一小学。2009年,这所边远贫困地区学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获得这样高的荣誉,这与该校校长李依娟的辛勤努力分不开。  2003年,李依娟开始担任该校校长。当时的西林县,在一所学校里任中层职务的女领导还是凤毛麟角。作为全县窗口示范性学校,由一个女校长来掌舵,人们更是议论纷纷,表达了对她的疑
期刊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渔歌子品读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7.021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古诗词杰作,它们是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语言文字学习和人文教育的丰富资源,是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增进学生文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  然而,放眼当下,古诗词教学似乎成了置身课改大潮之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