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据有关调查发现,有20%的职校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已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提出通过体育教育和锻炼,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心理障碍 心理教育 体育锻炼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职校生绝大多数都是在无法进入高中的情况下,在职校为了生存而无一定标准的抢生源的现状下,他们无奈的进入了职校。种种因素和矛盾迫使他们成为特殊群体中的特殊人群,学习不适应(跟不上)、家庭贫困(下岗多,单亲多)、自卑心强、脾气暴躁、人际关系紧张等,使他们产生了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关注这种特殊群体,了解并解决这些矛盾对我们做好职校生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职校生的心理特点
1.1 失落心理
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职校生原本具有优秀学生的各种品质,但经历了中考的失败,把他们挤出了好学生的行列。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父母的抱怨,自己内心的愧疚,使他们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特别是那些好胜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就闷闷不乐,精神抑郁。由于心理作怪,自暴自弃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人为的为自己设下了孤独的环境和氛围,把自己封闭起来与世隔绝,由奋发向上转变为甘居下游,陷入苦闷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产生了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迫使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考试或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及行为,犹如迷失方向的鸟,在空中盘旋、哀鸣,找不到目标和方向。甚至有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没有完整系统地上过体育课,各种体育知识了解甚少,身体素质和个人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较差,在课内外体育活动中常常显得手足无措,自卑感和失落感涌上心头。
1.2 情绪心理
我们的职校生和每个正常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和个人情绪,经常会触景生情,回忆自己美好的过去。面对新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教师,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是许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引起情绪波动现象十分普遍,女生更为明显。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看到,由于他们处在特定的环境中,所以他们就会不自觉的存在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对社会情感表现冷漠,甚至情感压抑、消极,没有抗挫折能力。一旦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得不到肯定或受到批评与委屈,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会失去信心,产生抑郁,出现消极情绪,对未来看不到希望失去信心,就会产生依恋过去,回忆往事,回眸以前美好的一切,以此来平衡自己的心理,安慰自己。当这种安慰无效之后,留在内心的将是无法排除的孤独和失落,就会产生厌世、出走、打架、斗殴、自残、轻生等现象。
1.3妒忌心理
大家都知道,妒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是在他人超越自我时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反映,适度的妒忌心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化作为前进的动力,是超越他人的力量源泉。我们应该承认,绝大多数职校生在进校时,他们的自信心与上进心并没有完全消失。因为妒忌心许多学生刻苦学习,努力实践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应该说这是积极的一面;相反如果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存在着不良性格(狭隘、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那么这种妒忌心理使他们容易走向极端,甚至有些学生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骗、敲诈或偷盗等,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危害性极强的事情。
1.4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时期较为普遍的心理特征,但职校生的逆反心理表现更为突出。由于学习的不适应,心理的失落、人际关系的紧张等原因,他们常常会用过激的言行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以求内心的平衡。这种情绪宣泄所带来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有的男生会去砸教室的门,甚至会去砸窗玻璃,把自己的手弄伤,对自己一点都不珍惜,女同学则会与教师作对,甚至顶撞教师,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面子,情绪才能得到宣泄。那么,他们对待批评和责怪就会用更加过激的行为来回应,甚至对家长和教师不仅产生不满情绪和敌视态度,还会寻机报复,做出一些让人难以预料的事情。
1.5懒惰心理
应该说我们的职校生思想上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我们又清楚的看到他们的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差,特别是面对新的教育模式及新的学习内容,他们一般都不能及时适应,即使适应了,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会不自觉的产生行为上的懒惰,会发生今天的事明天做,能拖就拖,偷工减料,无法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有些学生表现为上课偷懒,教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完成,然后找各种理由来掩饰自己的懒惰心理。
2、充分利用体育的手段来加强学生的心理卫生
2.1 适度的体育锻炼
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 使人陷入痛苦和懊丧之中。 如果这时去进行体育运动,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心的兴奋性,这时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
2.2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
经常进行集体项目的锻炼,能让人慢慢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適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使学生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学生的个性就会变得坚强、果断。譬如,上篮球课时安排一些小型的传球游戏,运球比赛,都是靠集体的力量和能力来完成的,这时就能充分体现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了。
2.3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明显。由于体育运动多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与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心不断努力,不仅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了解了他人,也从中获得了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2.4 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活动
每当学校组织体育竞赛时,大部分学生会积极参与,集体主义观念非常强,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在赛场上,为了集体的荣誉,可以抛开平时的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为班级和集体加油呐喊。通过比赛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培养学生敢于面对现实去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
3、职校生的心理教育与疏导
我感到,必须正确认识我们职校生的现状,正视困难,坚定信心,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苏霍姆才斯基这样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育,教学的技巧在于使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成功的。”所以面对职业教育,我相信和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职校的许多专业老师,都不是师范毕业,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这一课,所以我认为有必要补上这一课,才有利于我们对职校生的心理教育。
3.1 用爱心来解决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
根据上述学生心理分析,使我们了解和发现了学生许多复杂的心理矛盾,这些心理矛盾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总是抱着消极的态度来应对学习,要把他们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变为积极的学习动力,我感到只有用爱心来作桥梁,要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像家长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关心爱护我们的职校生,多与他们接触和交流,尊重他们的人格,做他们的真心朋友和知己,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们就不难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到职校生美好的本质。当然,这种爱绝非溺爱,它是建立在责任上的爱,是包含着严厉的爱。
3.2 信心比黄金还珍贵
温家宝说得好“信心比黄金还要贵”。我认为,根据我们职校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必须潜移默化地利用各种手段、各种途径,树立起他们的信心,这样才能让他们始终对成功保持期待,同样也要求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成功抱有信心,同时要把这种期待和信心暗示给他们,从而增强他们对期待的信心。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优点。行为心理认为:学生的优点是被强化出来的。相反缺点也是被强化出来的。要使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如何正确运用好强化的原理,简单的说,就是以鼓勵为主,多表扬、多赏识、多奖励等方法,来强化他们的优点。就拿我现在上课的班级来说,有一个女生,体重超重,平时上课时她不管练什么项目,都很困难,特别是练到800米时,简直就是让她受煎熬,整个800米根本跑不下来,更何况有时间的规定,要她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完,简直是比登天还难。这时,她总是找各种借口逃避锻炼。我就根据她的身体情况,先让她走下来,然后慢慢跑一小段路,她觉得能跑下来,然后第二次课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几米,就这样让她慢慢来。后来她对我说:老师,在初中时我基本不上体育课的,现在你让我有了信心,更有了自信,因为你没抛弃我,以后我会加紧锻炼的。我也不失时机地开导她,鼓励她,以后的体育课她都会主动地参加一些运动量小的项目的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是多么的重要。同时需要多包容、多宽容,甚至忽略他们那些非原则性的缺点,让他们身上那些非原则性缺点自生自灭,从而增强他们做人的信心,这就是对他们最大的精神支持,从而让他们明白信心比黄金还珍贵的道理。
3.3 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我从教的近三十年中,深感教师以身作则非常重要,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比如我们体育课,热天晒太阳,要求学生不能戴遮阳帽,我自己先做到不戴太阳镜、遮阳帽,冬天学生不能戴围巾、手套、保暖帽等,我自己也不戴。按规定,我们体育教师是可以戴任何的防护用具的,这也是国家对我们体育教师的关心。但有时学生会说教师能戴,我们为什么不能戴?我认为与其跟学生解释,还不如自己干脆不戴,宁可被太阳晒,被冷风吹,也要以身作则,这样学生才会尊重你,信服你。如果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是建立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学生能自觉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我们的教师还要学会用自己丰富的感情去感染我们的学生,给他们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满朝气和快乐,让沉闷的课堂充满春色,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交融,心灵距离的缩短,可以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我认为对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捕捉和肯定,因为职校生都有渴望成功被关注的欲望,一旦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学习情绪就会高涨,就能自然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4 疏导学生心理障碍要科学、主动和信任
3.4.1 疏导心理障碍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地发展,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理论依据、灵活多样的形式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能耐心正确地研究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摒弃主管武断的做法。
3.4 .2 体育教师要能主动、敏锐地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可能把工作做在学生心理冲突、心理障碍产生之前,做在问题行为形成之前。
3.4.3 信任是一种感召力量,是双方的。体育教师在心理障碍击破过程中,要真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着想,理解和爱护他们,促其敞开心灵大门,自觉地接受心理障碍疏导,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疏导心理障碍的实效性。
3.5 疏导心理障碍的方法
3.5.1 形象转变法
从改变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是改变其心态和克服其心理障碍的一条捷径。
3.5.2 语言激励法
语言是思想的暗示,语言是思维的有效刺激物,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用“我能行”、“我能成功”之类的积极语言为自己打气,在语言激励后,再满怀信心地去学习、练习。
3.5.3 预演胜利法
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每当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学生战胜面对困难时的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显著的效果。
3.5.4 扬长避短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疏导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办法。
3.5.5 积累成功法
成功是自信的保证,自信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他们建立成功的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很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能使人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和战胜困难。
3.5.6 降低追求法
对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无数小的目标,做到一个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每时每刻都有成就感了。
总之,我们要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针对职校生的特殊心理,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促使每个学生都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少卿、郑李茹《论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教论坛 2007.9
[2]陈黎明 吉林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中教论坛 2007.8
关键词:心理障碍 心理教育 体育锻炼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职校生绝大多数都是在无法进入高中的情况下,在职校为了生存而无一定标准的抢生源的现状下,他们无奈的进入了职校。种种因素和矛盾迫使他们成为特殊群体中的特殊人群,学习不适应(跟不上)、家庭贫困(下岗多,单亲多)、自卑心强、脾气暴躁、人际关系紧张等,使他们产生了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关注这种特殊群体,了解并解决这些矛盾对我们做好职校生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职校生的心理特点
1.1 失落心理
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职校生原本具有优秀学生的各种品质,但经历了中考的失败,把他们挤出了好学生的行列。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父母的抱怨,自己内心的愧疚,使他们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特别是那些好胜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就闷闷不乐,精神抑郁。由于心理作怪,自暴自弃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人为的为自己设下了孤独的环境和氛围,把自己封闭起来与世隔绝,由奋发向上转变为甘居下游,陷入苦闷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产生了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迫使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考试或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及行为,犹如迷失方向的鸟,在空中盘旋、哀鸣,找不到目标和方向。甚至有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没有完整系统地上过体育课,各种体育知识了解甚少,身体素质和个人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较差,在课内外体育活动中常常显得手足无措,自卑感和失落感涌上心头。
1.2 情绪心理
我们的职校生和每个正常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和个人情绪,经常会触景生情,回忆自己美好的过去。面对新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教师,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是许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引起情绪波动现象十分普遍,女生更为明显。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看到,由于他们处在特定的环境中,所以他们就会不自觉的存在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对社会情感表现冷漠,甚至情感压抑、消极,没有抗挫折能力。一旦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得不到肯定或受到批评与委屈,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会失去信心,产生抑郁,出现消极情绪,对未来看不到希望失去信心,就会产生依恋过去,回忆往事,回眸以前美好的一切,以此来平衡自己的心理,安慰自己。当这种安慰无效之后,留在内心的将是无法排除的孤独和失落,就会产生厌世、出走、打架、斗殴、自残、轻生等现象。
1.3妒忌心理
大家都知道,妒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是在他人超越自我时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反映,适度的妒忌心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化作为前进的动力,是超越他人的力量源泉。我们应该承认,绝大多数职校生在进校时,他们的自信心与上进心并没有完全消失。因为妒忌心许多学生刻苦学习,努力实践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应该说这是积极的一面;相反如果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存在着不良性格(狭隘、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那么这种妒忌心理使他们容易走向极端,甚至有些学生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骗、敲诈或偷盗等,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危害性极强的事情。
1.4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时期较为普遍的心理特征,但职校生的逆反心理表现更为突出。由于学习的不适应,心理的失落、人际关系的紧张等原因,他们常常会用过激的言行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以求内心的平衡。这种情绪宣泄所带来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有的男生会去砸教室的门,甚至会去砸窗玻璃,把自己的手弄伤,对自己一点都不珍惜,女同学则会与教师作对,甚至顶撞教师,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面子,情绪才能得到宣泄。那么,他们对待批评和责怪就会用更加过激的行为来回应,甚至对家长和教师不仅产生不满情绪和敌视态度,还会寻机报复,做出一些让人难以预料的事情。
1.5懒惰心理
应该说我们的职校生思想上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我们又清楚的看到他们的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差,特别是面对新的教育模式及新的学习内容,他们一般都不能及时适应,即使适应了,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会不自觉的产生行为上的懒惰,会发生今天的事明天做,能拖就拖,偷工减料,无法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有些学生表现为上课偷懒,教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完成,然后找各种理由来掩饰自己的懒惰心理。
2、充分利用体育的手段来加强学生的心理卫生
2.1 适度的体育锻炼
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 使人陷入痛苦和懊丧之中。 如果这时去进行体育运动,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心的兴奋性,这时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
2.2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
经常进行集体项目的锻炼,能让人慢慢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適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使学生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学生的个性就会变得坚强、果断。譬如,上篮球课时安排一些小型的传球游戏,运球比赛,都是靠集体的力量和能力来完成的,这时就能充分体现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了。
2.3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明显。由于体育运动多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与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心不断努力,不仅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了解了他人,也从中获得了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2.4 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活动
每当学校组织体育竞赛时,大部分学生会积极参与,集体主义观念非常强,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在赛场上,为了集体的荣誉,可以抛开平时的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为班级和集体加油呐喊。通过比赛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培养学生敢于面对现实去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
3、职校生的心理教育与疏导
我感到,必须正确认识我们职校生的现状,正视困难,坚定信心,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苏霍姆才斯基这样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育,教学的技巧在于使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成功的。”所以面对职业教育,我相信和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职校的许多专业老师,都不是师范毕业,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这一课,所以我认为有必要补上这一课,才有利于我们对职校生的心理教育。
3.1 用爱心来解决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
根据上述学生心理分析,使我们了解和发现了学生许多复杂的心理矛盾,这些心理矛盾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总是抱着消极的态度来应对学习,要把他们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变为积极的学习动力,我感到只有用爱心来作桥梁,要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像家长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关心爱护我们的职校生,多与他们接触和交流,尊重他们的人格,做他们的真心朋友和知己,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们就不难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到职校生美好的本质。当然,这种爱绝非溺爱,它是建立在责任上的爱,是包含着严厉的爱。
3.2 信心比黄金还珍贵
温家宝说得好“信心比黄金还要贵”。我认为,根据我们职校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必须潜移默化地利用各种手段、各种途径,树立起他们的信心,这样才能让他们始终对成功保持期待,同样也要求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成功抱有信心,同时要把这种期待和信心暗示给他们,从而增强他们对期待的信心。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优点。行为心理认为:学生的优点是被强化出来的。相反缺点也是被强化出来的。要使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如何正确运用好强化的原理,简单的说,就是以鼓勵为主,多表扬、多赏识、多奖励等方法,来强化他们的优点。就拿我现在上课的班级来说,有一个女生,体重超重,平时上课时她不管练什么项目,都很困难,特别是练到800米时,简直就是让她受煎熬,整个800米根本跑不下来,更何况有时间的规定,要她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完,简直是比登天还难。这时,她总是找各种借口逃避锻炼。我就根据她的身体情况,先让她走下来,然后慢慢跑一小段路,她觉得能跑下来,然后第二次课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几米,就这样让她慢慢来。后来她对我说:老师,在初中时我基本不上体育课的,现在你让我有了信心,更有了自信,因为你没抛弃我,以后我会加紧锻炼的。我也不失时机地开导她,鼓励她,以后的体育课她都会主动地参加一些运动量小的项目的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是多么的重要。同时需要多包容、多宽容,甚至忽略他们那些非原则性的缺点,让他们身上那些非原则性缺点自生自灭,从而增强他们做人的信心,这就是对他们最大的精神支持,从而让他们明白信心比黄金还珍贵的道理。
3.3 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我从教的近三十年中,深感教师以身作则非常重要,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比如我们体育课,热天晒太阳,要求学生不能戴遮阳帽,我自己先做到不戴太阳镜、遮阳帽,冬天学生不能戴围巾、手套、保暖帽等,我自己也不戴。按规定,我们体育教师是可以戴任何的防护用具的,这也是国家对我们体育教师的关心。但有时学生会说教师能戴,我们为什么不能戴?我认为与其跟学生解释,还不如自己干脆不戴,宁可被太阳晒,被冷风吹,也要以身作则,这样学生才会尊重你,信服你。如果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是建立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学生能自觉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我们的教师还要学会用自己丰富的感情去感染我们的学生,给他们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满朝气和快乐,让沉闷的课堂充满春色,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交融,心灵距离的缩短,可以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我认为对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捕捉和肯定,因为职校生都有渴望成功被关注的欲望,一旦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学习情绪就会高涨,就能自然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4 疏导学生心理障碍要科学、主动和信任
3.4.1 疏导心理障碍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地发展,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理论依据、灵活多样的形式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能耐心正确地研究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摒弃主管武断的做法。
3.4 .2 体育教师要能主动、敏锐地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可能把工作做在学生心理冲突、心理障碍产生之前,做在问题行为形成之前。
3.4.3 信任是一种感召力量,是双方的。体育教师在心理障碍击破过程中,要真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着想,理解和爱护他们,促其敞开心灵大门,自觉地接受心理障碍疏导,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疏导心理障碍的实效性。
3.5 疏导心理障碍的方法
3.5.1 形象转变法
从改变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是改变其心态和克服其心理障碍的一条捷径。
3.5.2 语言激励法
语言是思想的暗示,语言是思维的有效刺激物,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用“我能行”、“我能成功”之类的积极语言为自己打气,在语言激励后,再满怀信心地去学习、练习。
3.5.3 预演胜利法
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每当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学生战胜面对困难时的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显著的效果。
3.5.4 扬长避短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疏导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办法。
3.5.5 积累成功法
成功是自信的保证,自信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他们建立成功的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很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能使人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和战胜困难。
3.5.6 降低追求法
对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无数小的目标,做到一个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每时每刻都有成就感了。
总之,我们要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针对职校生的特殊心理,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促使每个学生都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少卿、郑李茹《论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教论坛 2007.9
[2]陈黎明 吉林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中教论坛 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