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目前的中高职教育中,语文(或大学语文)课只是作为一门公共课来开设,学生不爱读,学校不重视,语文学科日渐走入一个尴尬境地,课时少甚至不开设,即使开设也形同虚设,。笔者就语文学科在中高职院校的尴尬处境进行了思考,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变这种处境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延伸
任何阶段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又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要教书,更要育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是,现在语文学科却在在高职院校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地位:学生刚走出中考或高考,进入了专业性较强的高职学校,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复合型和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或技能人才,没有升学压力。学生没有了升学压力,又面对众多新鲜的专业课,就不愿再像以前那样把大量精力放在语文学科上, 而是把放在专业课上,语文这门基础文化课就退居二线,由中学时期的主课变成了公共课摞在一边, 教学课时相对来说少得可怜,有些高职学校甚至不开设语文课。学生思想上不重视,语文课也就没有地位, 随之影响语文教师没动力、没精神上课,那么学生就更加不爱学语文,最后形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后,最终学校也不重视,于是就减少课时甚至取缔这门课。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当今的社会对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的需求有关,但高职语文教学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诸如:学生认为高职语文是中学语文的继续,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不能与同学们的专业课联系起来, 不能与高职教育的目的挂钩, 而是单纯的授课与受课的关系。鉴于此,作为高职语文教师,自己首先应该重视这门学科, 不要认为学生学校不重视就敷衍了事,高职语文教学还必需进行改革,才能与高职教育的目的相适应, 才能在课堂上吸引住学生。同时,还要了解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 了解他们专业的特点和教育目标,在教学上要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来改变语文教学中的这种被动的局面,继而扭转这种尴尬的处境。
那要怎样做才能实现上述目的呢?
第一,主动更新教学观念。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复合型和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技能人才, 即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人才。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基于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之上,其他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全面的培养。试想:一个不认字,对于专业语句不理解人如何进行具体工作,更别谈运用高科技手段了;再者,有的高职又是以学习语言为主,与语文学科的联系更大,母语学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外语的学习水平。所以,高职语文教学毫无疑问的要配合这个目标, 不能像高中那样单纯的授受知识,也不能本科学院一样作专业性的讲解研究,而是要体现出高职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知识性和工具性相融合的学科特点。所以, 高职语文教学除了传授知识, 提高同学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人文精神之外,更主要是要激发同学们的动口思辨能力和应用能力, 还要培养他们有创新的意识。在教学上应该针对技能训练或外语学习的特点来设置语文课程课,而且在具体教学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专业来讲授内容的重点。这样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要害怕教学方向的改变, 备课要分专业来对待, 而不是墨守成规,同等对待。
第二,努力实现教学主体的转换。初高中语文往往为了应对考试,教师会抓住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进行各种语文知识的灌输,大多时候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不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主动用脑、用眼、用手、用耳朵来学习, 不再是一股脑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那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语文教育改革的探索意图与学生的积极性统一起来。所以,老师除了讲解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外, 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且,高职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更渴望在语文教学中来表现他们对某个文人,某个观点,某篇文章、某个时代的看法, 那教师就要给学生多一些发表意见的看法,鼓励他们多思考,多讨论。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教学设计者, 设计一些问题, 引导同学们进行自学、思考、辩论,在自学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在思考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理性思维能力, 在辩论中培养他们的听说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他们不再活在别人的见解里,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发表个人见解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才, 克服了内心的胆怯心理,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最后老师在进行评价总结规纳时,学生就会听得更专注,知道自己在这堂课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欠缺哪些知识,以后会更加努力弥补存在的不足。这样转变了教学主体,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既让学生感到被尊重,也激發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敢于革新现有的教学内容。其一,现行的高职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以文学作品为主,可是文学本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跟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教育、军事等联系紧密,人们往往说"文史哲不分家"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左传》《史记》《战国策》等既是优秀的史书,又是出色的文学著作,一方面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历史的资料,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 要注意跳出文学本身的限制,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文学自身的魅力, 还要挖掘文章的人文内涵、历史意义等,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多方面的精华, 并应用到与其专业相关的领域当中。其二,现行的各种高职语文教材内容大同小异,里面的有些篇章很多都在初高中时就已接触过, 在教学时如果还是重复教学的话,学生一定没有兴趣。所以在教学前,可以先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语文功底以及他们想在语文方面迫切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这样,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需求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新内容,如:与课本内容相关,文坛上有与其有关的经典之作;还可以关注文坛的最新动态和新人,就学生喜欢文和人进行拓展延伸阅读;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优秀经典的的作品,共读之后,一起分析其利弊,这样让他们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 提高他们对文学的兴趣;还可以就当下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来做辩论、解析。这样,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真正实现了"大语文",让学生真切感觉到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自然而然语文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就变得重要了,作用也突出了,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语文意识,学生在收获的同时会更重视语文。 第四,不断革新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 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高职语文教学上也不应只是简单讲课和听课了, 必需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新的尝试,在传授知识时要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些方法有很多:如采用质疑法, 如《孔雀东南飞》这首诗中刘兰芝与小姑告别的时候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时,有一个问题:刘兰芝的小姑怎么可能在两年多的时间内由一个扶着床学走路的小孩子长成一个一米五六左右的女孩子,长得也太快了,这是不是古诗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后人改写过呢?还可以采用讨论和辩论的方法,《哈姆雷特》一文的 课后题中有一道题是关于哈姆雷特的母亲的,说有人认为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的母亲)具有双重性格,可以先让同学们根据观赏的影片谈谈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然后根据课文节选部分把同学分成两派, 让他们谈谈节选部分乔特鲁德的性格,一堂课就在同学们轻松愉快热烈的辨论中度过了,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老师会发现同学们很多的独到的见解和闪光点。不管运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该充分地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教学手段也要更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中,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已经不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了, 更何况何况语文课堂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同学们的五官感受来欣赏文学的魅力。因此,针对当代学生的兴趣特点, 教学时尽量多用影音手段、PPT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调动学生的形象感受和学习兴趣, 有条件的话还可组织学生进行优秀小说、话剧编演比赛, 中国诗文配乐朗诵大赛等活动来配合课堂教学。这样, 既可调动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又可锻炼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比如:可以用与课文相符的名家朗读带示范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放给学生听,并让他们跟读,体会所学诗词的感情;可以播放与课文有关的影视作品,比如讲授戏剧《雷雨》《哈姆雷特》的时候, 就可以给学生播放《雷雨》《王子复仇记》的电影,让学生既对整个故事情节了解了,也容易把握人物形象,教师再讲书本上的节选部分就容易多了,这比传统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编演,有的教师在讲《孔雀东南飞》时,讲到故事的发展部分中焦仲卿替刘兰芝在母亲面前求情,与母亲发生分歧的这一情节,让学生扮演焦母和焦仲卿,即兴演出这一情节,每个班选三组,稍加准备就登台演出,学生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连连。又比如讲《朋友四型》时,有的教师以周华健的歌曲《朋友》引入课文,一首歌曲引起了學生的共鸣,许多人都跟着轻声哼唱,因为他们终将面临分专业或是毕业,面对的是别离,这首歌恰恰唱出了他们的心声,结果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也很不错。
总之, 高职语文教学要针对高职教育目的, 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特点和效果, 要对同学们的专业有所帮助和提高, 并在教学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有了收获就会重视语文,教师也就会以百倍的精力投入教学,既而全校上下形成主动积极学习语文的良好风气,语文学科得到了重视,自然也就走出了之前没人爱,不重视的尴尬境地。
作者简介:赵静(1982-),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语文教师,讲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延伸
任何阶段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又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要教书,更要育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是,现在语文学科却在在高职院校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地位:学生刚走出中考或高考,进入了专业性较强的高职学校,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复合型和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或技能人才,没有升学压力。学生没有了升学压力,又面对众多新鲜的专业课,就不愿再像以前那样把大量精力放在语文学科上, 而是把放在专业课上,语文这门基础文化课就退居二线,由中学时期的主课变成了公共课摞在一边, 教学课时相对来说少得可怜,有些高职学校甚至不开设语文课。学生思想上不重视,语文课也就没有地位, 随之影响语文教师没动力、没精神上课,那么学生就更加不爱学语文,最后形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后,最终学校也不重视,于是就减少课时甚至取缔这门课。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当今的社会对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的需求有关,但高职语文教学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诸如:学生认为高职语文是中学语文的继续,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不能与同学们的专业课联系起来, 不能与高职教育的目的挂钩, 而是单纯的授课与受课的关系。鉴于此,作为高职语文教师,自己首先应该重视这门学科, 不要认为学生学校不重视就敷衍了事,高职语文教学还必需进行改革,才能与高职教育的目的相适应, 才能在课堂上吸引住学生。同时,还要了解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 了解他们专业的特点和教育目标,在教学上要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来改变语文教学中的这种被动的局面,继而扭转这种尴尬的处境。
那要怎样做才能实现上述目的呢?
第一,主动更新教学观念。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复合型和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技能人才, 即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人才。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基于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之上,其他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全面的培养。试想:一个不认字,对于专业语句不理解人如何进行具体工作,更别谈运用高科技手段了;再者,有的高职又是以学习语言为主,与语文学科的联系更大,母语学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外语的学习水平。所以,高职语文教学毫无疑问的要配合这个目标, 不能像高中那样单纯的授受知识,也不能本科学院一样作专业性的讲解研究,而是要体现出高职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知识性和工具性相融合的学科特点。所以, 高职语文教学除了传授知识, 提高同学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人文精神之外,更主要是要激发同学们的动口思辨能力和应用能力, 还要培养他们有创新的意识。在教学上应该针对技能训练或外语学习的特点来设置语文课程课,而且在具体教学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专业来讲授内容的重点。这样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要害怕教学方向的改变, 备课要分专业来对待, 而不是墨守成规,同等对待。
第二,努力实现教学主体的转换。初高中语文往往为了应对考试,教师会抓住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进行各种语文知识的灌输,大多时候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不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主动用脑、用眼、用手、用耳朵来学习, 不再是一股脑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那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语文教育改革的探索意图与学生的积极性统一起来。所以,老师除了讲解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外, 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且,高职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更渴望在语文教学中来表现他们对某个文人,某个观点,某篇文章、某个时代的看法, 那教师就要给学生多一些发表意见的看法,鼓励他们多思考,多讨论。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教学设计者, 设计一些问题, 引导同学们进行自学、思考、辩论,在自学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在思考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理性思维能力, 在辩论中培养他们的听说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他们不再活在别人的见解里,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发表个人见解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才, 克服了内心的胆怯心理,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最后老师在进行评价总结规纳时,学生就会听得更专注,知道自己在这堂课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欠缺哪些知识,以后会更加努力弥补存在的不足。这样转变了教学主体,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既让学生感到被尊重,也激發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敢于革新现有的教学内容。其一,现行的高职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以文学作品为主,可是文学本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跟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教育、军事等联系紧密,人们往往说"文史哲不分家"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左传》《史记》《战国策》等既是优秀的史书,又是出色的文学著作,一方面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历史的资料,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 要注意跳出文学本身的限制,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文学自身的魅力, 还要挖掘文章的人文内涵、历史意义等,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多方面的精华, 并应用到与其专业相关的领域当中。其二,现行的各种高职语文教材内容大同小异,里面的有些篇章很多都在初高中时就已接触过, 在教学时如果还是重复教学的话,学生一定没有兴趣。所以在教学前,可以先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语文功底以及他们想在语文方面迫切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这样,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需求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新内容,如:与课本内容相关,文坛上有与其有关的经典之作;还可以关注文坛的最新动态和新人,就学生喜欢文和人进行拓展延伸阅读;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优秀经典的的作品,共读之后,一起分析其利弊,这样让他们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 提高他们对文学的兴趣;还可以就当下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来做辩论、解析。这样,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真正实现了"大语文",让学生真切感觉到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自然而然语文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就变得重要了,作用也突出了,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语文意识,学生在收获的同时会更重视语文。 第四,不断革新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 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高职语文教学上也不应只是简单讲课和听课了, 必需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新的尝试,在传授知识时要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些方法有很多:如采用质疑法, 如《孔雀东南飞》这首诗中刘兰芝与小姑告别的时候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时,有一个问题:刘兰芝的小姑怎么可能在两年多的时间内由一个扶着床学走路的小孩子长成一个一米五六左右的女孩子,长得也太快了,这是不是古诗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后人改写过呢?还可以采用讨论和辩论的方法,《哈姆雷特》一文的 课后题中有一道题是关于哈姆雷特的母亲的,说有人认为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的母亲)具有双重性格,可以先让同学们根据观赏的影片谈谈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然后根据课文节选部分把同学分成两派, 让他们谈谈节选部分乔特鲁德的性格,一堂课就在同学们轻松愉快热烈的辨论中度过了,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老师会发现同学们很多的独到的见解和闪光点。不管运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该充分地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教学手段也要更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中,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已经不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了, 更何况何况语文课堂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同学们的五官感受来欣赏文学的魅力。因此,针对当代学生的兴趣特点, 教学时尽量多用影音手段、PPT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调动学生的形象感受和学习兴趣, 有条件的话还可组织学生进行优秀小说、话剧编演比赛, 中国诗文配乐朗诵大赛等活动来配合课堂教学。这样, 既可调动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又可锻炼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比如:可以用与课文相符的名家朗读带示范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放给学生听,并让他们跟读,体会所学诗词的感情;可以播放与课文有关的影视作品,比如讲授戏剧《雷雨》《哈姆雷特》的时候, 就可以给学生播放《雷雨》《王子复仇记》的电影,让学生既对整个故事情节了解了,也容易把握人物形象,教师再讲书本上的节选部分就容易多了,这比传统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编演,有的教师在讲《孔雀东南飞》时,讲到故事的发展部分中焦仲卿替刘兰芝在母亲面前求情,与母亲发生分歧的这一情节,让学生扮演焦母和焦仲卿,即兴演出这一情节,每个班选三组,稍加准备就登台演出,学生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连连。又比如讲《朋友四型》时,有的教师以周华健的歌曲《朋友》引入课文,一首歌曲引起了學生的共鸣,许多人都跟着轻声哼唱,因为他们终将面临分专业或是毕业,面对的是别离,这首歌恰恰唱出了他们的心声,结果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也很不错。
总之, 高职语文教学要针对高职教育目的, 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特点和效果, 要对同学们的专业有所帮助和提高, 并在教学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有了收获就会重视语文,教师也就会以百倍的精力投入教学,既而全校上下形成主动积极学习语文的良好风气,语文学科得到了重视,自然也就走出了之前没人爱,不重视的尴尬境地。
作者简介:赵静(1982-),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语文教师,讲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