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标题,品读课文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6014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说:“相人莫良于眸子。”因为眼睛乃心灵之窗户。在文章中,标题往往起着眸子的作用,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它起到的作用是,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作为文章线索;或成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或具有象征意义;或语带双关;或设置悬念等等。所以有人用“明眸善睐第一瞥”形容标题的动人魅力。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学者,讲解课文必定不会忽视标题的意义和作用。
   一、从标题看寓意
   给孩子取名字,必定有一定的深意。文章也是一样。从某些标题中,我们仿佛有了从一滴水中看到大海、从一粒沙中见到了世界的感觉,比如曹禺的《日出》、鲁迅的《祝福》等。
   以鲁迅的小说《祝福》为例。祥林嫂一生先是丧夫,继而被卖,接着再嫁,后来子亡,的确是遭遇了人生莫大的悲哀。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是旧社会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祥林嫂就是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不言而喻:在旧社会里,穷人是得不到神灵赐福的。同时,像祥林嫂一样身世悲惨的人在我们这个世上还有很多,对他们,可以“同情”,可以“帮助”,甚至可以去“拯救”,但是,鲁迅先生却偏偏选用了“祝福”二字来作为小说的标题,其间大有深意,他不是随随便便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命才有资格得到鲁迅的祝福呢?我们的祝福该献给谁呢?在那个社会里,祝福有用吗?这些问题都令人深思。透过这个标题,学生就会认真思考,从而把文章内容和当时的社会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把握课文的主题,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从标题看人物性格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是通过人物的刻画来表现主题的。分析这类文章,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即结合相关内容归纳、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就可以从标题体现出来。有的标题干脆直接点出,比如语文七年级课文《美猴王》,一个“美”字就把猴子的性格完全概括出来了;又比如《犟龟》的“犟”也是乌龟性格的精准概括;有的就稍微含蓄一点,例如契诃夫的《套中人》。
   我是这样教《套中人》的。看完课本中的彩图后,我就叫同学穿上我预先准备好的大衣、眼镜、皮靴、帽子、手套等,再左手拿着一本书,右手拿着雨伞。然后请学生讨论、分析:这种人会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思想保守,拒绝接受新生事物。”答案很容易就出来了。带着这样的印象,我转入分析课文。作品开始时先从他的日常生活着手,描绘出他在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套子”:晴天带雨伞,耳朵塞棉花,把脸也躲藏在竖起的大衣领里,把身体藏在套子里,孤僻可笑。然而不仅如此,他把思想也装进沙皇政府压制人民自由的文学和法令的套子里。除此以外,他还要用“套子”去凑合别人的思想。而更令人害怕的是,人们对这个神经质的、变态的套中人妥协让步;可以说许多人也被迫不同程度地钻进“套子”中去了。这也就说明了标题中的“套”不仅仅是肉眼所见的,更是精神上的枷锁。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点拨,为什么会有这种人呢,这对社会有影响吗?能生存下去吗?带着浓厚的兴趣,学生阅读起课文来就会格外认真。对人物形象,对当时的社会也就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从标题看意境
   所謂意境,是指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有些文章我们就可以紧扣标题去进入意境。
   新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夜”字亦可以把读者带入到文章所塑造的意境之中。皎洁的月色、幽微的星光下,古寺沉睡着,寥寥的行人,脚步在四下的寂静里变得清晰而悠长,闪烁的烛光在天边的黑暗中勾勒出殿宇神佛的轮廓,虫鸣声从幽深的林木中传来……一个 “夜”字,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个幽静而神秘的世界。不必去探究那些淡定从容之后世事沉浮的背景,仅仅这深夜古寺、顶月而行的雅兴就令人向往不已。芸芸众生中,能有几个人抱有这样雅到极致的情趣?而人的一生中又有几个这样的机会?这样一点拨,再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和课文的具体内容,一个洒脱、豁达的形象自然呼之欲出。学生也就更好地理解了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豁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可见,标题中的“夜”也就起到了令人回味无穷的作用。
   四、从标题看写作思路
   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这是文章的条理。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条理清楚、逻辑合理、言之有序的。所以掌握文章内容,理清条理往往是重点。有时标题就起到了指路的作用。
   新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第一册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就是按“竹林——竹林深处——深处人家”这条线写的。课文结构非常严谨。先写竹林的多、密、深,越到深处越能体现竹子的丰收。正因为有前面的铺垫,后面写竹乡人用竹之彻底和竹乡人闲适安静的生活也就水到渠成,这样更能体现作者的向往之情。在讲课时稍加点拨,标题就会成为向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把握作者情感。又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同样给读者指明了方向。认识到这一点,就不必大费周章地去划分层次了。
   除了上述四点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些标题中看出文章的体裁、作者的感情、时代的特点等。当然,标题毕竟字数不多,短则几个字,长则十多个字。要领会文章的妙处,我们还是要重点探索课文内容。梁实秋在《窗外》里说:“窗子就是一个画框,只是中间加些棂子,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那幅图画是妍是媸,是雅是俗,是闹是静,那就只好随缘。”我则说,从窗子望进去,同样可以看见一幅图画,那幅图画是妍是媸,是雅是俗,是闹是静,那只有推开大门走进去慢慢欣赏了。我们不可否认,如果透过窗户,看到风景这边独好,那么我们就会更有兴趣推开大门去看。
   总之,一个好的标题,可以发人深思,激起读者的兴趣,揭示文章的主旨。它往往能“画龙点睛”,体现出作品的神韵和风采。因此,我们在分析课文的时候,务必要重视标题的妙用。“题为文之眼”,不妨打开标题这扇窗户,努力使它成为桥梁,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的心脏。也只有充分体会到标题的好处,学生在写作时才会拟出好标题,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其他文献
伴随着甲申年响彻山城上空的第一声春雷,已酝酿运筹多时的建设集团收购南方雅马哈中方股权一事尘埃落定.4月7日,在重庆第三届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拉开帷幕的同时,收购签字仪
无论我们身处何方,身边的BMW K1200RS总是有着超级的雄壮.知道吗?真正的不朽往往是建立在古怪的兽性上的.
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联系。他们由于在家庭中受到父母过度的保护,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这对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影响。  小学生的交往能力现状并不乐观。我曾做过一些初步的调查和了解,发现小学生的交往能力现状表现为有的从小就娇气、骄傲、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正常交往;有的常因一些小事而产生摩擦,经常找老师解决矛
国产良驹2002年,Today在新大洲本田上海基地诞生了,并于当年8月8日在日本全面上市,目前出口日本已突破16万辆大关,打破了中国摩托车单一车型出口日本的销量纪录.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更注重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变化和教材的灵活性,内容的丰富性,更注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让学生收获课本知识,又能达到规范学生行为。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  一、角色互换,营造民主学风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的基础。过去的“一言堂”未能充
老师的朗读吸引了学生  2月25日,这是开学不久的第二周周一下午,学校语文科课题组的十二位成员聚集在四楼的接待室,举行了课题的论证会。这次课题论证会,很荣幸地邀请了深圳市语文教研员赵志祥老师。赵老师为课题组成员作了课题的有效指导,并安排了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工作。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其中有一项工作是“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活动,要求老师选取一本学生感兴趣的书,找时间大声地朗读给自己的学生听,
“微课”是实现翻转课堂的有力工具,通常以“微视频”的形式出现,也就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知识内容,按照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特点划分为若干较小知识模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图文声像等要素而创作的学习资源。“微课”可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环节, 因其时间短,容量小、内容少,结构“情景化”,迅速被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认知为又一个重大课堂教学改革的象征符号受到热捧。但如何合理应用“微课”,发挥“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