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化学是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学科。教学中,要贴近生活找化学,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源于生活;给化学找个“原型”,把常识用化学进行提炼;调用生活经验,在创造中学化学,发展创新思维;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 生产生活 探究 创新思维理 论联系实际
化学是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学科,在人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初三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阶段,认识事物仍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而化学具有高度抽象,反应原理错综复杂\化学用语枯燥难记等特点,这些决定了学习化学的艰难性,但如果我们从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使学生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化难为易的学,因此,化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第一,贴近生活找化学,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源于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出发,让学生主动地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把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起来,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再仅仅限于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而是浓缩了生命历程中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不仅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使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例如,我在讲授铁的性质时,先问学生都见过用过哪些金属,学生举出多种金属,并总结出生疗胃酸过多,用氢氧化钙可防治土壤,优化作物生长条件。并以它为主要原料制波尔多液和硫合剂与杀菌剂。可以生活中的汽水,啤酒为例,学习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这些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题材,这样做不仅把艰涩难懂又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简单生动,而且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三,调用生活经验,在创造中学化学。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接触到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领域的问题,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皮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食品,其制作过程主要是通过酸碱盐之间的一些化学反应来产生的,为了搞清皮蛋的加工过程,我采取了实验探究式教学只给学生提供原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制皮蛋所需要的药品。学生在急于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渴望中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最终完成这次认知任务,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这一重要思想。
第四,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所学知识,贵在运用。如果束之高阁,那么再先进、再科学的知识也是无用的。要放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活动中去验证、应活中用的大多是铁金属,随后,让每组同学展示本组收集到的生活中的铁制品。并说出总结出的铁的性质,再分发给每组学生一片纯铁比较纯铁与其他铁制品性质是否相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去发现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新知识的殿堂,在进行“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二氧化碳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呢?”这是课后的一段小插曲,学生由二氧化碳的用途想到如何解决自己面临的生产实际问题,教师适时加以引导,激励学生讨论,把生产生活引进课堂,不但巩固了新知识,还联系了生活实际,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上了清晰的印记。
第二,给化学找个“原型”,把常识用化学进行提炼
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例如:日常生活中用碱面所蒸出的馒头膨松可口,就是碳酸钠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原型,同时也是所有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例子。再如,在传授酸、碱、盐的知识时,我们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巩固加深对常见酸、碱、盐知识的认识,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用化学知识。可以在教学中有意的创设把所学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习铁生锈条件后,结合学校车棚已锈迹斑斑的现状,请各小组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如何防锈。又如在讲完酸的通性后,设置一个验证“金戒指”的实验课题,教师先指出:“老师前几天买了一个金戒指,但怀疑它不是真金,而是黄铜,目前有一些不法分子,用黄铜(铜锌合金)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帮老师验证一下好吗?”这就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各组纷纷设计实验,积极思考,最后总结出多种验证方法。通过这一段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及亲身实践,使学生对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并渴望深入学习化学知识,使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培养。
化学教学,要寓化学知识于生产生活实际之中,结合学生成熟悉的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加以点拨,不仅使学生在轻松中接受,并牢牢记住所学知识,同时又扩展了知识范围,让学生了解了课本以外的但与他们未来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使化学教学立足于课堂,超越于课堂。
关键词 生产生活 探究 创新思维理 论联系实际
化学是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学科,在人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初三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阶段,认识事物仍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而化学具有高度抽象,反应原理错综复杂\化学用语枯燥难记等特点,这些决定了学习化学的艰难性,但如果我们从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使学生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化难为易的学,因此,化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第一,贴近生活找化学,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源于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出发,让学生主动地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把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起来,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再仅仅限于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而是浓缩了生命历程中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不仅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使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例如,我在讲授铁的性质时,先问学生都见过用过哪些金属,学生举出多种金属,并总结出生疗胃酸过多,用氢氧化钙可防治土壤,优化作物生长条件。并以它为主要原料制波尔多液和硫合剂与杀菌剂。可以生活中的汽水,啤酒为例,学习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这些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题材,这样做不仅把艰涩难懂又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简单生动,而且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三,调用生活经验,在创造中学化学。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接触到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领域的问题,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皮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食品,其制作过程主要是通过酸碱盐之间的一些化学反应来产生的,为了搞清皮蛋的加工过程,我采取了实验探究式教学只给学生提供原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制皮蛋所需要的药品。学生在急于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渴望中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最终完成这次认知任务,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这一重要思想。
第四,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所学知识,贵在运用。如果束之高阁,那么再先进、再科学的知识也是无用的。要放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活动中去验证、应活中用的大多是铁金属,随后,让每组同学展示本组收集到的生活中的铁制品。并说出总结出的铁的性质,再分发给每组学生一片纯铁比较纯铁与其他铁制品性质是否相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去发现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新知识的殿堂,在进行“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二氧化碳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呢?”这是课后的一段小插曲,学生由二氧化碳的用途想到如何解决自己面临的生产实际问题,教师适时加以引导,激励学生讨论,把生产生活引进课堂,不但巩固了新知识,还联系了生活实际,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上了清晰的印记。
第二,给化学找个“原型”,把常识用化学进行提炼
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例如:日常生活中用碱面所蒸出的馒头膨松可口,就是碳酸钠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原型,同时也是所有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例子。再如,在传授酸、碱、盐的知识时,我们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巩固加深对常见酸、碱、盐知识的认识,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用化学知识。可以在教学中有意的创设把所学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习铁生锈条件后,结合学校车棚已锈迹斑斑的现状,请各小组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如何防锈。又如在讲完酸的通性后,设置一个验证“金戒指”的实验课题,教师先指出:“老师前几天买了一个金戒指,但怀疑它不是真金,而是黄铜,目前有一些不法分子,用黄铜(铜锌合金)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帮老师验证一下好吗?”这就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各组纷纷设计实验,积极思考,最后总结出多种验证方法。通过这一段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及亲身实践,使学生对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并渴望深入学习化学知识,使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培养。
化学教学,要寓化学知识于生产生活实际之中,结合学生成熟悉的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加以点拨,不仅使学生在轻松中接受,并牢牢记住所学知识,同时又扩展了知识范围,让学生了解了课本以外的但与他们未来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使化学教学立足于课堂,超越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