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重塑选择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互联网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飞速发展起来,世界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关于一切的选择似乎都多样化起来,选择的方式也和以前完全不同。
  过去和现在的选择差异
  在过去,你可能穿着在百货商店里挑的衣服,一边吃着早餐铺买来的豆浆油条,一边看着从自家门口邮箱里拿出来的报纸,浏览新闻。工作的选择一般是子承父业,或者是朋友推荐,又或者是附近招工。吃饭基本在家,或在单位吃工作餐,偶尔和朋友家人一起去饭馆尝尝鲜。出行,可能骑自己买的自行车,也可能站在路边苦等公交或的士,要是买机票、火车票那就更麻烦了,得去售票点先问问有没有票,再排队买。
  现在呢?
  买衣服我们不用再去商场一圈又一圈地逛,而是有多种风格不同的网上商城供我们选择。一日三餐,完全可以叫各種外卖,或者从网上超市选择食材买回家来自己做。找工作不用愁,网上发布的岗位应有尽有,关于企业的资料也可以查到很多,还可以发一份简历在网上,等着猎头联系你。而出行更是方便,不但可以用手机软件扫描共享单车来骑,还可以查到所有你所需的公交地铁路线以及到站时间;打车再也不用站在路边等了,可以在手机上选择专业的私人车主、顺风车或者是的士司机来接你;买票更是方便,网上会罗列出所有合适的机票、火车票供你选择。
  谁决定了我们的选择?
  如果说过去我们的选择主要靠自己的习惯、父母朋友的经验,或者没得选只好那样办,那么互联网是如何重塑我们的选择过程的呢?
  首先来看看做出选择所依据信息的获取方式。过去报纸以及电视、电台带给我们的信息是半被动式的,我们可以选择想看哪家报社的报纸、哪个台的节目,却无法精确到只获得我们感兴趣的信息,也无法控制我们想看的节目会在哪一天的哪一个时段播出。今天在网络时代,我们则可以主动去搜索我们想要的信息、我们想看的视频,我们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其次是在线评论。我们在互联网上选择,除了看图片和视频,一般都会看别人的在线评论。这些由消费者自发的评论,对商家的口碑有重要影响。虽然这些口碑不一定是最准确、真实的,但却左右了之后消费者的心理。许多人在网络平台消费都会先看看评论的好坏,从而判断商家口碑的可信程度。
  因此,如果说过去我们的选择主要是看卖家打什么样的广告,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选择主要就是看买家的要求和主观体验了。
  现代的选择方式更好吗?
  那么,互联网时代这种按需搜索,按评论来选择的方式真的更好吗?
  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们说,当我们阅读其他人的体验时,我们大脑的替代作用会预测自己在经历同样的事物时会有怎样的体验,这种做法对于选择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但同时,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我们对同样的事物又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并且我们自身是很在乎我们这些与众不同的见解的。在不需要冒雨等车、不需要排队买票、不需要花时间逛商场,还很方便退换货的情况下,我们的选择明显变得更有效而且更明智了。但是,如果某人有选择困难症,那么一定会在茫茫网海中迷失自己,因为网络上的选择实在太多了!而且看不见摸不着,让这些选择困难症患者更难定夺。并且,过分依赖这种新的选择机制,我们也会错失许多体验。
  就拿餐厅来举例。一名作家去墨西哥海边小镇旅游,途中遇到一个人,这个人指了指海边一个看起来简陋的、稍微有点破烂的烤鱼店,推荐给他。结果,这是他那次旅行中吃到的最难忘的一顿美食。但是,当他过后在美食软件上找这家店时,发现这家店被埋没在了众多星级餐厅和有名或者没名气的餐馆之后。显然,如果这名作家一开始就从美食软件中选择餐厅,他就会错过这家店。
  另外,为了研究人们如何使用在线评价,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做了研究。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软件上列出的两家餐厅,以五星为满分,都只得到了三星,但是一个有500条评论,另一个只有20条评论,你会选择哪一家呢?研究人员发现,同样的得分(或星级),评论数量越多就越靠谱。
  不过,流行的并不一定正确,每个人的口味也都不一样,哪一种选择方式才是最明智的,可能真的要因人而异。
其他文献
现在,虚拟现实(VR)眼镜成为一种时尚,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感观体验。游戏、影视等娱乐产业很看好它。然而作为新科技,虚拟现实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还是一种医疗工具,现在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疗实践,比如治疗病人,训练医师。  缓解痛苦  虚拟现实可以缓解病人的疼痛。目前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表明,当病人沉浸在虚拟现实中时,大脑里与疼痛感知相关的组织—大脑的体感皮层和脑岛就会遭到抑制,活动程度减弱。甚至在某些情
期刊
晚上吃太好可能会得糖尿病,深夜加班可能会致癌,心脏病常常在凌晨发作,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事故大都发生在凌晨……这一切都是生物钟在捣鬼。因此,诺贝尔生理学奖给我们的健康启示就是—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又颁布了,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因为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奖。如果你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那么可以通俗的说,这三位科学家其实是研究“时钟”的,只不过他们
期刊
如果你想改掉一项恶习,但一直不能成功,那么你会不断尝试,并采取一些方法辅助吗?  据报道,美国一位女孩决心戒掉睡前在床上玩手机的坏毛病,将一只特别的智能手环戴在手腕上。设制好各项参数,这只手环就会发出电流,以电击来“惩罚”主人,如果她玩手机的话。这手环名叫“巴甫洛夫”电击手环,喻意借助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的条件反射原理,通过电击惩罚使人改掉坏习惯。  奖励与惩罚效果不一样  条件反射原理不只存
期刊
80小时跑出563千米,一次性完成10507个俯卧撑,拳击比赛连续打了7小时,64岁高龄在海上不停歇地游出177千米,在水下静态闭气长达近12分钟……人生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非常神奇的人,他们的表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比如有的人智商爆表,也有的人体能潜力令人惊讶,下面就是一些创造了我们想都不敢想的运动奇迹的故事。  跑男来了  2005年,一个叫做迪恩·卡纳泽斯的男子完成了
期刊
大凡历史名城都有一道亮丽风景线,就是纪念碑。首都北京有人民英雄纪念碑,美国首都华盛顿有华盛顿纪念碑,而英国首都伦敦,则有一座大火纪念碑。  伦敦大火纪念碑,是一座高62米的巨大石碑,内部中空,建有300多阶旋转台阶,可步行至碑顶。台阶设计得非常漂亮,像一刀削掉的整条苹果皮一样,螺旋而连续,连通上下。现在它是伦敦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前几年翻修时,纪念碑顶安装了360度全景相机,可以提供天气、建筑和城
期刊
2017年5月,世界上诞生了三个“人”,轰动了世界。也许你会觉得,每天有人出生,有人死亡,这算什么大事?不过,这三个“人”来历可不简单,它们分别是新西兰的旺格努伊河、印度的恒河和亚穆纳河。新西兰和印度高级法院通过法案,各自宣布自己国家的这些河流变成了法人,如果你再侵犯这三条河流的权益,它们可能会“起诉”你哟。  不过,河流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它们怎么能跟人扯上关系呢?实际上,在法律意义上,人分为“
期刊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冷战、越南战争、石油危机等,让美国经历了近乎13年的“经济寒冬”,这个时期美国经济严重衰退,美元持续贬值。普通美国人承受着极大的痛苦,许多人失去了工作,没有住所,靠领救济金过日子。连富人们都焦虑万分,他们忙着抢购黄金来抵御通货膨胀,囤积罐头来防止食品短缺,因为许多人相信美国经济会崩溃,将来美国人只能靠钓鱼来填饱肚子。  当然,美国经济并没有崩溃。1980年,里根当选美
期刊
酿花蜜的好手一杆进洞!蜜蜂不仅仅是勤劳的代名词,其实它们还非常聪明。近期一项“高尔夫”搬运实验证明了它们非凡的智慧。  研究人员在一个放置了许多小球的圆形场地中间凿了一个小洞,蜜蜂成功将小球运到小洞里即可获得糖水奖励。实验人员用一只固定在小棍末端的塑料蜜蜂向其他蜜蜂示范如何将球推入洞中。真蜜蜂不仅从塑料蜜蜂身上快速学会了这项技能,而且在一次次的练习中不斷优化路线,选取最接近小洞的球,以最近的路线完
期刊
灾难影响深远沉重  2011年,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随后而至的是巨大的海啸,地震及海啸导致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露,至今让日本人仍心有余悸。这场大灾难后,日本的自杀率不断攀升,患上创伤后精神压力症和心血管疾病等与压力相关病症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在福岛,因承受不住精神压力而死亡的人数达到了1656人。这一数量已超过地震、海啸和核电站危机加在一起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  而这次大地震对日本民族所造成的精神
期刊
现代的动物权利运动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并逐渐在全世界推广开来。这项运动旨在阻止或减少对动物的虐待和疏忽,并帮助动物改善生活条件。19世纪末,人们为动物建立了许多动物庇护所和保护组织,有的一直延续至今。动物保护主义的主要主张包括反对动物实验,反对使用动物毛皮制造服饰,并倡议保护濒危动物,等等。  然而,动物权利运动发展至今,保护方式五花八门,并且往往伴随着动物保护人士之间的派系斗争。对于某些人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