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时钟”的话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amis_R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上吃太好可能会得糖尿病,深夜加班可能会致癌,心脏病常常在凌晨发作,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事故大都发生在凌晨……这一切都是生物钟在捣鬼。因此,诺贝尔生理学奖给我们的健康启示就是—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又颁布了,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因为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奖。如果你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那么可以通俗的说,这三位科学家其实是研究“时钟”的,只不过他们所研究的并不是那些可以买得到、戴在手上或者挂在墙上的时钟,而是在我们体内滴答作响的生物钟。
  “时钟”怎样滴答走动?
  生物钟是一种奇妙的生理机能。动物的昼伏夜出、植物的春华秋实是早已被我们熟知的生物钟现象,而跨时区旅行的疲倦以及值夜班时的困意则是生物钟带给我们的最直接的感受。雖然生物钟现象很常见,但很长时间里,科学家并不明白藏在体内的这个小小的时钟,它究竟在哪,又是怎样滴答走动的。
  为了寻找这个时钟,科学家曾经在动物实验中剥离过动物的肾上腺、脑垂体、甲状腺、胰腺,或者施以电休克,甚至还用酒灌醉了这些动物。手段用尽,动物的生物节律仍未改变。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切除了位于老鼠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发现老鼠的生物节律终于消失。科学家这时才明白,人以及其他哺乳动物的主生物钟就是视交叉上核。以人为例,日常活动中,虽然人体的内脏、皮肤无法感光,但视交叉上核可以通过眼睛感受到外界光线的强弱,以此产生“时钟定时”进而调节昼夜节律。
  随后,科学家进一步发现,生物钟现象其实并不一定需要脑的参与,它是一种可以仅在单个细胞内就完成的生物节律现象。比如,地球上最简单的原核生物蓝藻也有自己的生物钟。蓝藻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中获取能量,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生产有机分子和氧气。在生物钟的作用下,蓝藻在日出之前即可提前开启光合作用,这一特性令其能在日光一出现的时候就可摄取能量,比那些纯粹依靠光线启动光合作用的生物抢先了一步。日落之后,蓝藻的光合作用亦会遵循生物钟的指令而关闭,这避免了自身能量在夜间被白白浪费,节约下来的能量可转而用于修复白天被日光晒伤的DNA。
  尽管人与蓝藻调控自身生物钟的机制有很大的不同,但我们的昼夜节律与蓝藻却有一些相似之处。这表明生物钟现象是地球生命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基本生存技能,它必然受到生物遗传物质的调控。于是,科学家又开始从遗传学寻找生物钟的线索。迄今为止,从细菌到果蝇,再到人类自身,科学家已在大量物种中发现了生物钟基因,其中不少基因的命名都使用了“Clock”(意为时钟)、“Per”(Period的简写,意为周期)和“Tim”(Timeless的简写,意为永恒)等字眼。
  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就从果蝇的角度,为我们解释基因如何为生物建立起了一套时钟系统。20世纪80年代,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在果蝇体内找到了两种蛋白质,名为Per和Tim,而Per基因和Tim基因则分别是编码Per、Tim这两种蛋白的基因,后者还对光线敏感。夜晚的时候,Per基因会编码Per蛋白,使Per蛋白的含量升高。当Per蛋白在细胞内越聚越多时,它会和Tim蛋白发生合体反应,然后抑制Per基因的编码活动。在白天,Per蛋白被细胞降解,含量会越来越少,这时它和Tim蛋白对Per基因的抑制作用就会减弱,于是Per蛋白含量到了夜晚又会重新恢复。这样,Per蛋白水平的振荡周期恰好就是24小时,与昼夜节律同步。我们人类所属的哺乳动物虽然更复杂些,但细胞内生物钟运行的机制也与果蝇相似。两种分别叫做Clock和Bmal1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建立了人体细胞的周期性节律。由此可见,仅仅依靠基因与蛋白质这样的分子材料,大自然竟然搭建出了一套准确的时钟。正是三位美国科学家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套秘密,所以他们获得诺贝尔奖是当之无愧的。
  体内生物钟像一支乐队
  科学家已经告诉我们,人脑中的视交叉上核存在一个主生物钟,控制着人体的昼夜节律,而诺贝尔奖得主又告诉我们,人体内的单个细胞仅用基因和蛋白质就可以组装出一个最基本的生物钟。这说明,人体内部的生物钟不止一个,而是有一群。
  如果把这一群生物钟比作一个乐队,那么视交叉上核的主生物钟就是乐队的“总指挥”,而身体各部分的生物钟是演奏不同乐器的“队员”。这些“队员”位于肝脏、肾脏、脾脏、胰脏、心脏、胃、食道、肌肉、皮肤,甚至很小的细胞组织中,具体控制着每个器官和组织的活动。比如,肝脏里的生物钟调控着肝脏中糖分子的生产以及糖分子释放入血的时间;钠、钾以及氯化物的保留与释放取决于肾脏生物钟的命令;在黎明前,心脏的生物钟基因就会给心脏发出信号,提醒它为身体的苏醒做好准备,所以心脏病常常在拂晓发作……
  众位“队员”所处的“环境”不同,调控器官周期性节律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但都要通过“总指挥”来协调一致,才能使人体机能顺利发挥。科学家就做过实验,如果把动物的各个器官中的细胞组织放在体外培养,那么细胞组织即使存活也无法表现出生物钟现象,然而,这些细胞组织中单个细胞的基本生物钟(基因、蛋白质含量的周期性振荡)还在,只不过每一个细胞的生物钟周期都不同,所以无法形成一个能够表现生物节律的整体。随后,科学家在培养环境中放入视交叉上核细胞,那么这些细胞组织又会出现生物钟现象,这说明视交叉上核能够使全身各个器官里的生物钟相互协调。老鼠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视交叉上核已经损坏了的老鼠体内,不同器官之间的生物钟节律逐渐变得杂乱无章,但如果把视交叉上核再植回去,老鼠又可以让一些器官的生物钟周期变得同步。
  那么在人体内,“总指挥”又如何联系身体各处的“队员”,让彼此能够做到协调一致呢?科学家认为,有两条途径。首先,视交叉上核是人脑的一部分,这里充满了神经细胞,它们可以通过与全身各处相联系的神经纤维向全身传达时间信息。其次,视交叉上核也可以先把时间信息传到人脑中的另一个叫作松果体的部位。松果体根据视交叉上核的节律,周期性地分泌一种叫作褪黑激素的物质。这种激素进入血液,再循环到全身,就像一个“报时员”,向各个器官甚至各个细胞报告现在是什么时间。不过,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传递的时间信息,也只有我们的身体能够读懂。这些时间信息不能够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也无法从生物钟的周期知道一天之内的时间。比如我们在黑暗中醒过来,如果不看表,是无法知道当时是白天还是黑夜的,想知道是具体几点就更不可能了。
  不要拨乱“时钟”
  生物钟是无形的“时钟”,它告诉身体应该如何度过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不过,既然人体不止拥有一个生物钟,那么我们最好能够全面维护好这些“时钟”,不要顾此失彼。
  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需要维护的就是主生物钟。它是身体所有器官组织定位时间的标准,主要受到昼夜光线的影响。如果主生物钟被拨乱,那么人体整套生理节律会发生紊乱,产生麻烦。比如,科学家就曾注意到,美国三里岛核电厂事故发生在凌晨4点,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在凌晨1点23分,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发生在午夜……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事故大都发生在凌晨,这绝非偶然。原因就在于夜班的灯光拨乱了人体的主生物钟,这正是大脑本应休息的时间,所以值班人员有较大概率出现工作失误。此外,科学家还发现,经常值夜班的人更加容易患上抑郁症、肥胖病、糖尿病甚至癌症。原因也在于,灯光抑制了褪黑激素的分泌,该激素水平过低时会增加肿瘤突发的风险,同时,身体免疫系统和各个器官的正常节律也被干扰,导致人体的免疫力和代谢能力下降。所以,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深夜加班”列为致癌因素,以作警示。
  想要保持良好的主生物钟,尽量不熬夜并且作息规律就可以了。但如果要长久保持健康,我们还要“迁就”一下各个器官组织中的小生物钟。也就是说,我们最好合理地安排日常活动,让身体的器官和组织在各自小生物钟的“黄金时段”发挥作用。
  科学家给出了一些建议,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比如,凌晨4点是所有器官的生物钟周期的最低点,应该休息;上午7点到9点期间,是血压比较高的时候,这时候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现血管疾病;上午10点到12点期间,身体能量供给充足,大脑反应最快,这是学生和上班族效率最高的时段,不要错过;而晚上8点以后,各器官的生物钟又开始进入“倦怠期”,整体代谢能力大不如白天,此时喝酒,容易醉酒,此时吃得过于丰盛,就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类似的建议还有许多,但每个人的生物钟难免略有差异,生活条件以及职业、习惯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这些建议权作参考罢了。遵循生物钟的变化规律,就能事半功倍,获得健康;利用身体对抗自然规律,率性而为,则会付出代价—这才是科学研究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其他文献
全球带薪假期最多的八个国家中,前七位都是欧洲国家。奥地利和葡萄牙以年均35天的带薪假期位居榜首,法国、比利时也以年均帶薪假日30天的傲人数据光荣入围了这项榜单。  法国和比利时虽然未能在最长带薪假期的竞争中胜出,却凭借众多的法定节假日,成为了世界上假期最多的国家。如果周二或者周四有节假日,人们会使用自己的带薪假,连同周一或周五一起休息。配合着国庆节、劳动节、耶稣升天节、圣母诞生节、停战纪念日等一系
期刊
電影《灵异空间》中,一群大胆的医学院学生进行了一个危险的实验,他们通过药物促使心脏停跳,再快速施救,体验死亡的感觉,寻找关于生命背后的秘密。  通常情况下,当人的心跳停止后,生命体征逐渐消失,大脑的血液供应便被切断了,大脑几乎在瞬间就会出现功能暂停,脑干迅速死亡,脑干反射停止,2~20秒左右脑电图再也探测不到脑部活动。接下来,脑细胞也会逐渐死亡,但这一过程可以持续数小时。意识的消失远晚于肌体死亡,
期刊
一位男子被村民用镰刀砍死,但所有村民的镰刀都一样。法官让他们把自己的镰刀都放在地上,不久便观察到有一把吸引了苍蝇,它的主人—也就是罪犯,立即坦白了。  这是电视剧《洗冤录》里宋慈“晒镰刀”的故事。对于肉眼不可见的罪证,古人已具有了很高的断案智慧,那么结合前沿科技,那些肉眼不可见的蛛丝马迹又如何帮助我们抓到罪犯?  指纹新解揪出更多细节  我们都知道指纹在案件侦查中往往是关键的证据,但是有些嫌疑人却
期刊
随着我国航空业的发展,对制造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却长期依赖国外公司的供应。形成这种“心病”的一大原因是发动机涡扇中的单晶叶片难以制得,对材料和生产工艺的要求很高。不过,一种超级金属—铼的发现让“病情”出现了转机,随着铼镍合金单晶叶片制备工艺的发展,这种“心病”有了“新药医”。  “铼”之不易  1872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预言,根据元素周期律,自然界中还存在一种尚
期刊
1995-2010年间,皮克斯是地球上世纪之交最伟大的动画电影制造商。它的辉煌如日中天,其他动画制片商无法企及。  皮克斯创新一流  皮克斯动画室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了电脑创作动画电影的时代,当时其他公司仍是靠手工繪画创作(如动画巨头迪士尼)。80年代,皮克斯动画室被乔布斯(那时已离开苹果公司)收购,正式成为独立的动画制片公司。然后连续创作了几部动画短片,皮克斯因此名声大振,1995年上
期刊
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  20世纪30年代,为打破旧金山发展遇到的壁垒,美国人打算建立一座桥梁,横跨金门海峡。金门海峡深度超过了91米,最窄的地方也有1632米长,由于直接与太平洋相对,海峡常年受到强大潮流的冲击,水速保持在每小时15千米以上。它还距离1906年的旧金山地震震中很近。在海峡上建造桥梁,谈何容易!  尽管困难重重,旧金山的市民还是决心把它建起来。1933年,结构工程师约瑟夫·施特劳斯提交
期刊
亚麻短袖衫在夏天带来了清凉,轻盈的羽绒服圆润温暖,柔软的莫代尔睡衣帮助人们一夜好眠,优质的运动服平滑而富有弹性……服装店的衣架上,不同款式、面料和品牌的衣服琳琅满目,总有一件能带给人们愉悦的舒适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错的“贴身伴侣”。不过,在人们享受穿衣感觉的时候,科学家却思考着另外的问题:穿衣的舒适感源自何处、受何驱动?以及,弄清楚这些是否能帮助人们挑选到适合自己的衣服呢?  触觉演奏的交响乐  
期刊
2017年8月,在新加坡海域,美国海军一艘驱逐舰与另一艘大型油轮相撞。军舰被撞出一个大洞,险些沉没,还造成10名海军士兵失踪(部分人员遗体已找到)。无独有偶,仅仅在此之前两個月,日本海域也有一艘美国军舰与另一艘巨大的集装箱货轮相撞,造成7名海军士兵死亡。  毫无疑问,美国军舰装配着各种高科技产品,除先进武器外,还有雷达、导航系统,GPS定位跟踪系统,自动识别系统和无线电通信系统。在如此“严密武装”
期刊
如果你已经是一个胖墩了,还经常抵制不住食物的诱惑,那么也许这不能怪你意志薄弱,而要怪你的基因,是它们使你沦为吃货。  6年前科学家鉴别出一个跟肥胖症有关的FTO基因,如今我们大致知道它是如何塑造吃货们的:它一方面阻止人在饭后产生正常的饱感,另一方面还使高热量的食物更加诱人。  在人群中,FTO基因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为区别起见,科学家把一个“版本”叫“A”,另一个叫“T”。我们知道,每个基因在D
期刊
现在,虚拟现实(VR)眼镜成为一种时尚,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感观体验。游戏、影视等娱乐产业很看好它。然而作为新科技,虚拟现实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还是一种医疗工具,现在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疗实践,比如治疗病人,训练医师。  缓解痛苦  虚拟现实可以缓解病人的疼痛。目前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表明,当病人沉浸在虚拟现实中时,大脑里与疼痛感知相关的组织—大脑的体感皮层和脑岛就会遭到抑制,活动程度减弱。甚至在某些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