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锡克政治哲学初探

来源 :政治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erC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在70年代西方政治哲学思潮中,有一位与罗尔斯齐名的思想家,他就是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罗伯特·诺锡克(Roberb Nozick 1938——)。《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1974年初版)是诺锡克的代表作。它被公认为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哲学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诺锡克政治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同罗尔斯的正义论有何分歧?其理论渊源何在?如何看待它的现实意义?这就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其他文献
<正>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弗兰尼茨基教授的代表作。对本书总的评价见仁见智,各不相同,但对于一个时期曾经出现的国家崇拜现象,则可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一要打破对国家的迷信,让我们先回顾一下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国家的论述。马克思认为;政治国家“是作为普遍理性,作为彼岸之物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宗教的领域,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立
<正> 制衡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在自然界,太阳与九大行星之间既相吸引,又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互相制约;在人体中,依照中医学的观点,阴阳、表里、虚实、也是互相制约而保持平衡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制衡也必
<正> 中国政治学会召开在京常务理事会中国政治学会于1989年5月1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召开在京常务理事会。会议议程有二:(1)听取国际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胡其安同志出席1989年4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政治学会执委会议的情况汇报,并作出相应的决议。(2)成立专门小组,研究召开中国政治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有关问题,于下次在京常务理事会上提出报告,并行审议。小组由吴大英、刘
<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全国各族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所制定的法律,作出的决议、决定,都直接间接,或多或少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利益,必须力求内容正确。而要保证内容正确,必须在制定和作出的过程中,采取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议事规则。不能采取个人独裁或少数人操纵的办法。在实际上,由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大权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有效地保证实现资产阶级的意图,在议会里也不能不制定适合于他们需要的议事规则。在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我们的全国人民
<正> 新权威主义主张建立强大的政治权威,用强制的手段推行现代化的政策。对新权威主义的批判指出了新权威主义的弊端和危险。新权威主义确有弊端,然而其对权威的重视却不无道理,或者说这股思潮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对新权威主义的批判维护了民主理论,然而它在批判的同时却未能对我国目前的民主建设作出建设性的分析和贡献。因此,我们目前的讨论应当由批判转入新的建设。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在目前的中国建立过渡性民主权威。
<正> 意识形态同社会实践密不可分。一种思想观念,只有当它行使着指导社会实践的功能时,它才变为一种意识形态。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被称为“意识形态的探索者”的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更是独辟蹊径。在他那里,意识形态被划分为两种:(1)狭义的意识形态:面向他世的、超乎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理想性的思想体系;(2)乌托邦:造反的、革命的、启示式的、救世主式的、在宗教和政治上具有抱负的理想性的思想体系。
<正>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已经进行了整整十年,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果,同时也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困境。走出困境的出路,不是停止改革,而是深化改革、配套改革、系统改革。整顿经济秩序、治理经济环境,需要以党自身的改革为先导,带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为了解这些问题,不妨把我们的理论视线转向列宁晚年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反思与构想。以逐步走向民主化为主旨的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无产阶级执政党自身做起,遏止党内
刘靖华同志不久前采访了我国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任先生的答问主要围绕儒家文化与中国政治传统展开的。这里将经任先生审定的谈话笔录予以刊载,仅供关心这一问题的读者参考。
<正>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邀请,荷兰莱顿大学政治学系讲师科译克(M.KORZEC)于1989年3月1日—4月1日在华进行学术考察。科译克先生此次来华进行考察的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正>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把多元化看成是一种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概念。认为多元化的最终目的是抹杀资本主义的矛盾,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渗透活动。所以,多元化问题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一直是个禁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提出“多元化”的是50年代末苏联“持不同政见者”原苏共产党员、历史学家罗伊·麦德维杰夫,他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