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时大国”地位得而复失的原因探析(1941-1945年)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mi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提升国际地位的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在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国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国际地位的极大跃升;然而好景不长,开罗会议后中国的大国地位开始下降并最终丧失。本文通过对1941—1945年中国大国地位得而复失历史演变的原因剖析,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在反法西斯阵营中所拥有的“大国”资格是一种特殊的“战时大国”,与之相对应的国际地位是一种特殊的“战时大国地位”,中国要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傲立于世界舞台,必须以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后盾。
其他文献
西方传媒对中国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歪曲报道,其本质是西方传媒裹挟“信息恐怖主义”对中国实施“凝视暴力”的话语架构行为。从话语批判的视阈来看,这种架构进程势必涉及他者论述机制中西方民族主义的“挪用”,语境重置进程中西方文化心态的“殖民”,以及信息恐怖主义下中西话语互动的“缺席”等三个方面。
善是人类道德的一个永恒话题。亚里士多德将幸福论界定为“德性——实践——幸福”的理路,他一方面强调德性,另一方面更崇尚人的“德性实践”与“善行”。德性是能够促使一个事物实现良好状态的实践性品质,它置根于人的现实活动中。德性的展开与实施需要由具有德性的个体进行“思量”,这种思量就是德性的实践智慧。实施“中道”与避免不自制是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两个方面,两者共同决定了德性“至善”的达成。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看,德性的养成源自教导和社会习俗的生成,为此,教育尤其是德性教育为个体德性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不仅如此,亚
陆贾无为思想属于儒家的“道德导向无为”,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黄老道家的“自然无为”;源自儒家的仁义,而非黄老道家的道。故与其说陆贾属于黄老道家,还不如说其属于儒家更确切,而其书《新语》有启“文景之治”,故此,“文景之治”很大程度应归功于儒家及其“道德导向无为”,而非通常我们认为的黄老道家及其“自然无为”。
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和复杂性使侵权行为不仅造成了个人的权利受到损害,还增加了不必要的社会成本,降低了社会福利水平。现有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不能有效解决社会整体利益损失的补偿和恢复,实践中也不能很好地控制普遍性侵权行为和隐蔽性侵权行为。因此,损害赔偿制度应当考虑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确立社会性损害赔偿制度,通过在社会和个体之间损害赔偿的分配,既可有效降低侵权行为的发生,又可补偿个人和社会的损失。
将环境权这一人权导入以人权为价值内核的宪法,是环境权实在化和21世纪宪法面临的重要课题。环境权的诞生发展了传统宪法的人权原则,并在人权主体、人权内涵和人权形式等方面拓展了宪法人权内容,而且环境权是实现民主宪政的途径;是对传统人权观的超越。这势必要求重新审视宪法人权的主体、含义和构成要素;关注国际环境义务承担者的问题、司法救济保障环境权实现的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又必然给宪法哲学和宪政实施的发展带来挑战。
文章分析独立学院的产生、发展过程,提出了独立学院的大学发生学时序特征:创办期、羽化发育期、发展期,并明确了处于不同时期的独立学院的办学思路。针对目前独立学院的现实状况,提出了独立学院不同时期的办学能量积累策略。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构建合理的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机制,努力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本文就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现实意义、核算体系以及如何构建成本控制系统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政府在均衡城乡教育发展中至少应负有三种责任:规划责任、投入责任和维护公平责任。政府应该如何承担这些责任,怎样做才能使政府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呢?这就需要确立目标责任制,引入教育问责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勒克莱齐奥的创作借用物化的视角看待世界,使纯粹物质世界具有了与人类思维相同的观察事务的眼光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获得了对抗现代物质文明的精神力量。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发现给人以希望的新的理由”,是他获得世界普遍尊重的重要原因,也是他的世界主义情怀的核心理念。民族主义情绪浓烈是中国读者难以接受他的主要原因。
战乱、灾难、死亡,使穆旦切实感到大地的黑暗与颤栗,命运的不可琢磨和身不由己。作为拯救与归属,有着厚重西学渊源的穆旦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与自己相对的“神”、“主”、“上帝”之类的意象。并在诗中以凄厉的语言展现了独特而引人深思的精神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怀抱着破碎、绝望心灵的人向主祈求救赎,祈求主使他从这世界的混乱、精神的破碎中解脱出来,以求获得心灵的清净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