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中的儒家思想探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ei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诸葛亮的《出师表》自问世以来受到世人推崇,被视为文章之典范,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将其收入《古文观止》。纵观诸葛亮一生,他始终以儒家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通过修身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出师表》所饱含的儒家思想是它成为“至文”的最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武侯出师表儒家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诸葛亮的《出师表》持论通达严密,行文情浓词切,被视为文章之典范。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将其收入《古文观止》。读其文,想其人,诸葛亮“自任以天下之重,是知其不可而为”的爱国情怀时时拨动人们的心弦。本文试就《出师表》所蕴含的儒家思想作一探析。
  
  一危难为国忧,忠心贯日月
  
  从整体内容来看,《出师表》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从“先帝创业未半”到“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主要写诸葛亮出师北伐临行之时对后主的忠谏,后一部分表明诸葛亮出师取胜的决心。从文章主旨来看,前一部分三条建议仿佛是闲笔,与出师离得较远,其实是为后面出师服务。两部分相得益彰,更见老臣忧国之深。
  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并不是开门见山,而是先把人带入一个十分艰难的险境,下笔造势。表文的第一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令听者痛彻心扉,振聋发聩,把追念先帝功业作为话头,志在高远,点准穴位。随后作者以“今天下三分”承接前句,把读者的思绪再次提起。先帝的“中道崩殂”,使蜀国大业受挫,情况危急,这不能不让人忧心如焚。“天下三分”已经预示着一场兼并战争的爆发,这是蜀国不可回避的现实。接着一句“益州疲弊”点明了蜀国仅有一州之地,地少将寡,很难与魏吴同日而语,进而点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表面上看,这几句话是写蜀国恶劣的生存环境,其实背后所隐含的是诸葛亮寝食难安的忧虑。仔细考察,诸葛亮的忧愁不是因为一己之利,而是因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更是因为那个少不更事的后主。他曾说:“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不出其位。”他的“思近虑远”、“思不出其位”源于孔子《论语·泰伯篇》。《出师表》开篇的三句话可谓写尽儒臣的忧虑。
  从表文我们不仅体察到诸葛亮为国担忧、知难而进的思想境界,更彰显了儒家所倡导的礼乐精神。隋朝王通说:“使诸葛亮而无死,礼乐其有兴乎!”恪守臣礼,尽职尽责,为国而忧,为君而忧,这无不体现出儒家的思想,可以说,诸葛亮以自己的行为对儒家思想作了最好的诠释。
  
  二谨慎谏后主,真心扶季汉
  
  作为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位卑不敢忘忧国”是一种特别值得赞赏的美好品格,但仅仅忧国,国家就会从此改变自己的不幸命运吗?诸葛亮不仅忧国,而且能够趋利避害,在不利的环境中,清楚看到蜀国“人和”的优势,并提出三条执政建议,表现出真挚的爱国情怀。
  表文说“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积极为后主谋求“兴复汉室”的可能。他不满足于仅仅发发历史兴衰的浩叹,更希望自己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表文提出三条建议,由主而次,先后有序。表文把“开张圣听”作为总纲,放在建言献策的首位,而把“赏罚公平”、“亲贤远佞”放在后面分述,有纲举目张之效。因为只有打通忠谏之路,才有可能做到执法公平和亲贤远佞。谈执法公平,先总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接着分述宫中之事,不论大小,都应该向郭攸之、费、董允等人请教;府中之事则向“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向宠请教。建议宫中、府中执法要统一标准,并且着重推荐了一批贤良之臣,让后主咨询,可谓用心良苦,具体而微。
  “诸葛一生唯谨慎”,他的谨慎在向后主的进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谨慎表现其一是建言献策的时机把握准确,选择在出师北伐之前,激励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努力振兴汉室,发愤图强。其二是建言献策的内容切中要害,言简意赅,三项建议既是诸葛亮总结历史得出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是他跟随先帝大半生艰难创业的心得体会。其三是建言献策的方法得当,委婉曲折,循循善诱,体现出老臣对后主应有的尊重。
  诸葛亮没有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侧面迂回,用父亲刘备的态度和感情来引导刘禅,他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面对后主刘禅,作者用危急的形势告诫他,用大臣们追念先帝的恩情感动他,用三项具体的建议引导他,用美好的未来激励他。《晋书》说:“览诸葛亮训励,应璩奏谏,寻其终始,周、孔之教,尽在中矣。”武侯的爱国情怀通过平和委婉的进谏,展示了大臣的彬彬之礼和儒家的道德风范。周详中凸显谨慎,仁爱中充满智慧,而其背后所蕴含的正是儒家的忠义思想。
  
  三出师忘生死,决心图大业
  
  《出师表》后半部分诸葛亮自叙生平,先说先帝对他的信任、器重,后写他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报答,向后主表明自己出师取胜的决心。这一部分写得更是意味深长,催人泪下。
  每个人爱国的感情深浅不同,这种感情直接决定著人们献身国家的方式。诸葛亮六次出师北伐,报效国家,以身殉职,这是他爱国行为的最高体现,也是他对先帝托孤受命所做的真情报答。诸葛亮与先帝情同手足,相互信任,这使诸葛亮视国如家,尤其是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写了自己“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的忧虑。
  诸葛亮对国家所担当的责任并未因先帝的“中道崩殂”而减少,反而使他更加感受到只手擎天的困难和压力。他肩膀上挑的不仅仅是整个蜀汉的安危,还挑着一件更大的事情,那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先帝对他的期望,其实也是很多人的希望。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十三次提及先帝,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深深怀念,更以此引起刘禅对父亲创业的珍惜。他多次督促后主“深追先帝之遗诏”,目的是提醒后主要化悲痛为力量,帮助自己一道努力完成讨贼兴复的大业。诸葛亮的北伐与其说是形势所迫,不如说他的“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一种自觉自愿的选择。
  虽然先帝托付大事,但这只不过是死者对生者的期待,并不是上级对下属的威逼,当他人的意愿与自己心灵契合的时候,人们的行为才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撑而显示出必然的坚定与执着。诸葛亮从前边“爱国”的进谏之言转化为“报国”的出师之行,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一往情深打动了他,“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先帝的信任与欣赏、谦和与尊重,最终赢得了诸葛亮从情感的认同到行动的鼎力支持。
  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结束,这些眼泪饱含对先帝的怀念,这种怀念之情既是君臣之情,又是战友之情,更是知己之情。诸葛亮把自己一生的政治抱负全部寄托在兴复汉室的大业上,与先帝产生了强烈共鸣。
  中国古代士人都有政治理想,特别身处战乱年代的读书人更是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诸葛亮深知兴复汉室任重道远,但他知难而进;面对昏弱之主,他的苦闷和孤独、失望和悲伤,从未动摇他坚定的人生信念。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先帝的感激,对后主的忠谏,对蜀汉的责任,全部化作对人生的积极进取,对事业的热爱,以及对国家的忠诚。
  纵观诸葛亮一生,他始终以儒家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特别注重修身,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把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融会贯通,通过修身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他在《教令》说:
  “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
  这些论述把治国理政同修身紧密联系起来。他把修身不仅看作人生的第一要务,而且看作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关键。他的修身格言至今为读书人所喜爱。也正是他杰出的儒学修养,使他获得“三代而后第一人”的美誉。他用儒家的“仁义”思想出师理国,宋代洪迈评价道:“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只有其人的盖世超拔,才有其文的古今卓绝。陆游在《书愤》诗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确,《出师表》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礼赞,而《出师表》所饱含的儒家思想是它成为“至文”的最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游诸葛武候台》,《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
  [2] 张连科、管淑珍:《诸葛亮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3]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中华书局,1959年。
  [4]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5] (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卷八),中华书局,2005年。
  
  作者简介:杨开飞,男,1970—,陕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书法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爱伦·坡在自己的幽默讽刺小说中构建一个夸张的虚妄的世界,以此来反讽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现象。本文试通过分析《辛格姆·鲍勃先生的文学生涯》中的人物形象与对比夸张等手法的运用,说明爱伦·坡的小说至今仍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爱伦·坡幽默虚妄反讽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但因生错了时代,在其
期刊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至30年代,这正是美国的20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作者弗·司哥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象征,他是二三十年代美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通过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告诉我们:以物质追求为目的的“美国梦”是必然破灭的。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对比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
期刊
摘要 19世纪是英国小说取得卓越发展的时期。从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到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等,恋爱、婚姻成为这时期英国小说的共同主题,各个小说家从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而形成了独特的爱情婚姻观,本文试就《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婚爱观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19世纪小说婚姻爱情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19世纪,随着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
期刊
摘要 长期以来,简·爱作为传统女性叛逆者形象化身已深入人心。事实上,叛逆只是构成简·爱心理状态的一个极为表面化的因素。从现代个体心理学角度考察,简·爱的心路历程,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一个自卑——超越自卑的过程。  关键词:简·爱自卑情结反抗超越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简·爱》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作者“诗意的生平”的写照,而
期刊
摘要“受难的耶稣”形象现已成为原型意义上的文学意象。海明威在其小说《老人与海》中成功地化用了“受难的耶稣”这一原型意象,突出了主人公在受难中所体现出来的男性准则;哈代在《苔丝》中将心甘情愿承受磨难的女主人公苔丝描写成耶稣基督精神的载体,体现了纯洁、忠诚的女性准则。如果说海明威的“受难者耶稣”是被迫选择受难,那么苔丝则是心甘情愿地承受磨难。  关键词:耶稣意象原型男性准则女性准则  中图分类号:I1
期刊
摘要艾丽丝·沃克,美国黑人小说家、诗人、短篇小说作家。她清晰地认识到女性主义必须联合男性,将他们看作妇女斗争的伙伴,才能赢得女性的独立与解放。而女性运动的未来发展目标并不仅局限于此,女性运动的终极目标是争取消除性别主义和其他形式的群体压迫。  关键词:女性主义自由解放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女权主义为女性告别受歧视地位,取得应有尊重和自我价值进行了不屈的战斗。然而长期的思
期刊
摘要李清照的心始终被现实生活困扰着,虽然具有大丈夫的豪迈个性,也不缺乏过人的才学,但是,无法超越现实的精神活动,使她不能够昂首挺胸地自由高歌,她的心灵始终带着枷锁,她只能深情地诉说,形成了婉约的创作风格。苏轼之所以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是因为他的生命活动进入了超越性精神追求的层面,他实现了生命的自我圆成,所以不论面对多么困苦的处境,他的心灵能够无拘无束地自由放歌,成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关键
期刊
摘要语言是具有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的符号系统,它们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劳伦斯作品《鸟啼》的象征效果,使文本结构上具有双重性,作者用自己建立起的符号意象给读者带来一种审美愉悦。  关键词:能指所指第一涵义系统第二涵义系统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    法国的罗兰·巴特认为文字有兩个系统:即能指系统和所指系统。他从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当能指与所指、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得以维持时,词义就与这两方
期刊
摘要 J·M·库切在《等待野蛮人》中运用梦境的描写,通过隐喻讲述了一个有关文明、人性和灵魂救赎的故事。其中梦境的演变、故事本身与梦境的两条线索的平行发展和交融,梦境中意象的塑造使整个故事成为一个发人深省的寓言。通过解读故事中的城堡、空白、蛮夷少女等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库切通过这一故事所表达的对于古老非洲文化的敬仰,和对于善良人性的向往。  关键词:《等待野蛮人》梦境隐喻寓言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东郭姜是西汉刘向《列女传》中典型的“红颜祸水”形象。通过考证对比《左传》中东郭姜的原型形象,分析东郭姜种种事迹的实质,我们发现她并不是导致崔家灭亡的根源。实际上,东郭姜的形象是刘向在其个人意识和当时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支配下,加入其个人的审美标准精心塑造的用作教化女性,并劝戒天子的反面形象。  关键词:《列女传》齐东郭姜刘向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西汉刘向编撰的《古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