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视角下的受难灵魂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m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难的耶稣”形象现已成为原型意义上的文学意象。海明威在其小说《老人与海》中成功地化用了“受难的耶稣”这一原型意象,突出了主人公在受难中所体现出来的男性准则;哈代在《苔丝》中将心甘情愿承受磨难的女主人公苔丝描写成耶稣基督精神的载体,体现了纯洁、忠诚的女性准则。如果说海明威的“受难者耶稣”是被迫选择受难,那么苔丝则是心甘情愿地承受磨难。
  关键词:耶稣意象原型男性准则女性准则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根据基督教教义,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是为“原罪”。“原罪说”在后来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圣经》中描写的诸多使徒如摩西、约伯、耶稣等都历经磨难,然后才得以救赎。其中,“受难的耶稣”形象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及其对西方文化的极大渗透,已经成为原型意义上的文学意象,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对原型的阐释为:“原型即神话原型,是一个种族先在的“原始经验”,是“无数同类经验的心理凝结物。”弗莱把原型转化为文学领域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象征(包括人物、意象或情节模式等,使其近似于主题学研究中的主题与母题,反复出现与程式化是其显著特征)。按照弗莱的阐释,原型“在既定的语境之中,它们常常有大量特别的已知联想物,这些联想物都是可交际传播的,因为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它们”。在西方文學中,耶稣基督已经成为把不同文学作品联系起来的一种“已知联想物”,它反复出现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
  “耶稣受难”的故事出自《圣经》。《旧约》中的《以赛亚书》和《新约》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对“耶稣受难”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述。其中,《马可福音》讲述了耶稣受审、被判死刑、被钉十字架以及安葬的过程。该章记述是基督教义形成的主要载体,突出了耶稣基督的受难经历与牺牲精神,从而体现出基督教爱与救赎的主题。耶稣一生都献给了向民众宣教、传播真理、给人带去天国的福音这一普救众生的神圣事业,最后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以自己蒙受的巨大苦难拯救信徒,为所有的人赎罪,使他们死后都有可能进入天国。耶稣的受难成了典范,它告诉人们,即使被遗弃也不要失望,要耐心地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忍受最不公正、最难以名状的苦难,以寻得上帝这个最后的立足点。
  出生于公理会教友家庭的海明威,尽管他不是个坚定的教徒,但耶稣形象在很多作品中隐约可辨,《老人与海》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哈代也多次将他笔下的人物意象比作耶稣基督,如《还乡》中的克林,《无名的裘德》中裘德、淑和《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等人物与耶稣基督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二者对耶稣原型的处理不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也具有不一样的感染力。海明威将耶稣原型由拯救者形象转化为维护自我尊严、恪守男性准则、具有人格力度的硬汉形象,时时处处表现出“压力下的风度”;而哈代将耶稣意象化用在女人身上,描述了天真、纯洁、善良、忠诚的女人通过自我“救赎”,最终在精神上获得“重生”。这些女性向读者传达的是外表柔弱、内心刚强的女性准则。
  耶稣受难形象是海明威阐释男性准则和哈代表述女性准则的基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濒临绝境却以坚强的意志降伏了体积巨大的马林鱼,终于将其带回海岸。老人出海的全部过程是一次人生受难的经历。作者为了暗示老人与“受难耶稣”的关系,甚至描写了老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勉强回到家里后的形状。他爬到床上后用毯子裹上腿又拉上身,面向下趴着,双臂张开,手心朝上。这个疲惫绝望的姿势极像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的形象。作者通过化用这一原型,彰显男人在“重压下的优美风度”。
  与之相对照,《苔丝》中多次出现的《圣经》典故“红色十字架”和“荆棘之冠’,令读者联想到苔丝身上的耶稣形象。耶稣为了传道布教到处奔波,不被理解,遭人唾弃,历经苦难,最终走向十字架,以死亡唤醒人类沉睡的良知。苔丝为了追求平等的爱情和真正的幸福而遭受了身心两方面的种种创痛和磨难,背负着心灵的十字架,一步步走向人生的终点。
  耶稣受难形象在两部作品中体现了不同的性别准则。对于海明威来说,耶稣的意义并不是那个殉难的上帝,而是那些受尽折磨依然坚韧的人。《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为克服自身的困境而勇敢接受生活的苦难与挑战,体现出一种不可战胜的人格力量。捕鱼虽然失败,但是他没有带着悲戚的神色走向沉沦,而是仍在满怀信心地谋划下一个海上作业;他至死都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为自己的意志在与命运而搏斗。他敢于单身鏖战,蔑视死亡,对痛苦无动于衷,用勇敢换来荣誉和尊严,这一切都体现出了一种男性的力度,也因此诠释了海明威的男性准则。
  如果说海明威的“受难者耶稣”是被迫选择受难,那么苔丝则是心甘情愿地承受磨难。在苔丝眼中,安吉尔就是她的上帝,她的一切,她生活的理由。苔丝对安吉尔,就如耶稣基督对上帝一样无私、纯洁、忠诚,心甘情愿地承受责罚。“苔丝向上帝祈祷,但似乎是向她的丈夫祈祷,但她对这个男人的的崇拜,使她害怕这是一个坏兆头”。在她被安吉尔离弃时她还是说:“我同意这种情况(与安吉尔暂分开),因为你知道我该受什么惩罚。”安吉尔回来之后回想起当时苔丝的情景:“她的眼睛是如此地凝视着我,她是如此地把我的话当作上帝的话语一样!”她像耶稣基督一样在承受完上帝给他的磨难与考验之后,同样被捕受审。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苔丝则被绞死。耶稣生性善良而无辜替堕落了的世人受罪,成为世人的替罪羊。苔丝虽清白无辜却因父母、亚莱克、安吉尔的过错而遭受肉体和精神摧残,成为父母虚荣心、亚莱克肉欲、安吉尔伪善的替罪羊。“受难者耶稣”原型在这里是一个隐忍、善良且无私欲的人,它体现了哈代的女性准则:无私、忠诚、隐忍、无怨无悔。
  “救赎者耶稣”的形象通常是面对一个或多个“迷途的羔羊”,而通过其锲而不舍的努力或奋不顾身的献身,使“迷途的羔羊”们或走出人生现实与心理困境,或走到主的怀抱,体现出基督教的理想主义的献身精神。这一原型在两部作品中均由拯救世人的宗教理想主义变为拯救自我的个人主义。不同的是圣地亚哥是从强者走向强者,苔丝则从弱者走向强者,从天真走向觉醒。
  苔丝的受难缘于她所犯的所谓“原罪”:而她所经历的“救赎”历程——漫长的肉体和精神折磨——则是她为其“原罪”所付出的代价。苔丝既然像夏娃一样犯下了“原罪”,就同样要走上自我“救赎”之路。“探求”和“涉世”是“救赎”原型的不同表现。在“探求”中,人物常常要经历某种漫长的跋涉,其间要战胜难以克服的困难。在“涉世”中,人物常常遭受一系列难以忍受的磨难,最终从幼年走向成年,从天真走向成熟。处于“探求”阶段的苔丝一直处于奔波与劳作之中,暗示出其所受奔波劳累和生活的困难。在“涉世”阶段, 苔丝遭受一系列难以忍受的磨难,最终从天真走向成熟。在与安吉尔相处的日子里,她常常陷入剧烈的内心冲突之中难以自拔。她时刻感到“她的生命之线明显地分成两股,一股是真正的快乐,一股是真正的痛苦”,使她觉得头上戴着“荆棘之冠”,身上背着“最沉重的十字架”。荆棘之冠和十字架在圣经中皆为耶稣承受苦难的象征,在此无疑揭示出苔丝所承受的精神折磨。完成了“探求”与“涉世”,苔丝最终由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转变成有坚定信念的女人。在斯特蘅基面对警察逮捕时,苔丝所表现出的出人意料的平静,实际上也是她坚定的内心信念的外化。而她的内心信念则来自于她对自我价值、对善恶以及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清醒认识。
  “探求”与“涉世”在《老人与海》中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没有发展变化的过程。“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圣地亚哥的话反映出海明威对强者哲学的推崇和对男人的生存信条的定义,要敢于面对命运,唯有坚强、不惧生死才能存活下来。这一精神贯穿全文,为“迷惘的一代”的男人们找回重新站起来的自信和勇气。
  
  参考文献:
  [1] 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2] 托马斯·哈代,张若谷译:《德伯家的苔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3]Wilfred L. Guerin,et al.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M]. New York.
  [4] 诺思洛普·弗莱,王逢振、秦明利译:《批评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5] 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三联书店,1987年。
  [6] 邹溱:《〈老人与海〉的圣经隐喻》,《国外文学》,1993年第4期。
  
  作者简介:罗海鹏,女,1975—,山东德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外语部。
其他文献
摘要萧红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创作正是她寂寞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的弱点,书写她的生命意识,吟唱着寂寞的歌谣。  关键词:萧红作品生命意识寂寞情绪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30年代,日伪统治阴霾笼罩下的东北,那条流淌着泪水与叹息、美丽而忧伤
期刊
摘要艺术的“美”在性质上非常接近道德意识中的“善”,“因此凡是从事美的艺术创造的作家,往往总是比一般人更能超越自身社会地位的限制,从普世的观点来思考和评判社会人生”。阿Q作为鲁迅笔下的经典尽显了人性的弱点,但从中却寓含着鲁迅的人性思考,并最终显示出一种智者的普世情怀。  关键词:阿Q人性鲁迅普世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笔者认为,作为鲁迅笔下的经典,阿Q这一人物的魅力不
期刊
摘要《哦,香雪》是铁凝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在今天依然散发着艺术魅力。对其从生态诗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可发现潜藏在文本中被人所忽视的精神生态家园,它是人类诗意的栖息之所。本文结合文本,从都市想象、人的主体性寓言、精神生态家园三个方面予以阐释。  关键词:《哦,香雪》精神生态家园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铁凝的《哦,香雪》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20年过去了,“香雪”依
期刊
摘要 梁启超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新小说”的诞生和中国小说史新纪元的到来。该书虽然为梁启超所自创,但无论从情节发展,还是从文体风格方面来看,明显受到了日本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和《经国美谈》等书的影响。  关键词: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日本小说影响  中图分类号:I131文献标识码:A    在中日两国的文学交流史上,有着长期的相互影响。中国文学曾在题材、主题、体裁、语言各方面
期刊
摘要沈从文对生态伦理有着深刻思考和形象表达。他赞美自然生态的天赋价值,关注湘西人、物的“德性”之美,表达基于生态伦理的沉痛隐忧。他以文学创作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并同时在启蒙和现代思潮的影响之下,使生态伦理观念成为他建构生态信仰的基础,重造理想和人生选择的导航。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生态伦理的构建,人类的伦理观念逐渐超
期刊
摘要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钟爱的作品。在这篇作品中,凯蒂虽然从未以第一人称叙述者出场,却是整个小说的聚焦点。她分别是三个兄弟或怀念或热爱或仇恨的对象。她本是一个“南方淑女”,却最终背叛传统走向堕落。福克纳通过凯蒂这一形象,向读者刻画出一幅南方贵族家庭没落的图景。凯蒂的堕落象征着整个美国南方的失落。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凯蒂堕落失落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问世于19
期刊
摘要 爱伦·坡在自己的幽默讽刺小说中构建一个夸张的虚妄的世界,以此来反讽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现象。本文试通过分析《辛格姆·鲍勃先生的文学生涯》中的人物形象与对比夸张等手法的运用,说明爱伦·坡的小说至今仍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爱伦·坡幽默虚妄反讽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但因生错了时代,在其
期刊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至30年代,这正是美国的20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作者弗·司哥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象征,他是二三十年代美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通过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告诉我们:以物质追求为目的的“美国梦”是必然破灭的。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对比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
期刊
摘要 19世纪是英国小说取得卓越发展的时期。从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到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等,恋爱、婚姻成为这时期英国小说的共同主题,各个小说家从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而形成了独特的爱情婚姻观,本文试就《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婚爱观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19世纪小说婚姻爱情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19世纪,随着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
期刊
摘要 长期以来,简·爱作为传统女性叛逆者形象化身已深入人心。事实上,叛逆只是构成简·爱心理状态的一个极为表面化的因素。从现代个体心理学角度考察,简·爱的心路历程,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一个自卑——超越自卑的过程。  关键词:简·爱自卑情结反抗超越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简·爱》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作者“诗意的生平”的写照,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