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指和所指的角度来解读《鸟啼》的象征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具有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的符号系统,它们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劳伦斯作品《鸟啼》的象征效果,使文本结构上具有双重性,作者用自己建立起的符号意象给读者带来一种审美愉悦。
  关键词:能指所指第一涵义系统第二涵义系统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
  
  法国的罗兰·巴特认为文字有兩个系统:即能指系统和所指系统。他从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当能指与所指、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得以维持时,词义就与这两方面的关系一致,这是第一涵义系统,称之为“所指意义”。但当能指与所指、符号与对象的关系不一致时,常常出现更大的符号系统,其为第二涵义系统。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鸟啼》就是运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象征意味。
  
  一能指与所指的内涵
  
  能指是指书写形式,即第一符号系统中的本义,罗兰·巴特认为,在神话中存在这样的三度空间类型:即能指、所指和符号。可见语言符号里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语言学的体系,这是神话为建立系统所要掌握的语言。而神话本身,我们称之为元语言,因为它是第二语言,人在第二语言中谈的是第一语言。当他回应元语言时,他也不再需要考虑语言策略的细节了,当这个名词为神话所用时,他只需要知道它的整体名词或是普通符号。我们类推,就可以将冬天、严寒解读为生活中的困难、恶劣的环境,所指的鸟啼就是困难中新的转机,对新生活的向往。这样一来,《鸟啼》这篇作品便有了鲜活的象征意味和极其深刻的哲理性。
  
  二“二指”张力下的象征效果
  
  1能指和所指下作品的多义性
  作者这样建构使作品产生了多义性,用自己建立起的符号意象给读者带来一种审美愉悦。当然这种超越并非是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能指这一现实意义的基础之上的。在第一符号系统中,能指在创作中都是有原型的。《鸟啼》中作者对鸟儿尸体的描写,鸟儿啼鸣的叙述,无疑是以鸟儿这一真实存在为对象的。如第一自然段:“田间与灌木篱下,横陈着田凫、椋鸟、画眉等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横陈”的意思是“纵横杂乱地摆放着”这形容鸟的尸体横七竖八地重叠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读者的眼前会浮现出种种关于严寒的情景,可见能指意义还是真实存在着的。
  以上仅仅是从能指意义上来理解,若再进一步挖掘,我们就会发现在这现实描写的基础上,作者又进行了超越:严冬、尸体是生命被摧残的惨烈场面,而鸟儿的啼鸣又别有用意:先是 “海上漂来了温暖和慰藉”有了温暖和慰藉,预示着转机的到来。然后是鸽子“缓慢而笨拙的”叫声、野鸟“微弱的”啼鸣……关键是第三自然段“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他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这表面上是呼唤春天的到来,实际上轻而易举地就给读者暗示了其所指意义即对新生活的渴望。
  第四、五自然段中这种所指意义更为明显:“新生活在鸟儿们的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它开辟了银色的通道。”“银色”是光明的颜色,和前面死亡的阴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生与死,在这里不单单是具有强烈对比效果的图画,在这里,它已变成一种意象,一首生命流转的歌曲,长久地留在我们心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
  我们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意图是以所指意义为载体的象征意义,这种关于困难与哲理之间的思考可以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思考不再是中心思想式的提炼,而是在人生、社会的整体关照下的思考,使小说有着多元的主题。
  
  2 能指和所指使作品在结构上具有双重性
  关于《鸟啼》第一部分能指与所指的意义上文已做论述,下面只说第二部分:第六至第十五自然段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采用平直、单调的言说方式,而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用象征性的语言给人们以启发。
  如第七自然段:“不必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也无需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以及重压在我们身上的酷冷”这从能指意义上讲是在对鸟说话,从所指意义上讲是说我们人类本身。面对困难的环境,我们不要惧怕,不要让已过去的事情束缚着自己。
  第十四自然段:“他们禁不住放声高唱,似乎从来就这般炽烈。”能指意义是在描写鸟儿,而所指意义是指人类要为了新的生活尽最大的努力、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去拼搏、去奋斗。
  至此,文章的双重结构已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从显性上,鸟儿熬过冬天复苏了,同时,这也构成了一个隐性体系,以此来变换审视的角度,阐释作者对鸟啼的理解,实际上,只有赋予散文以一定的象征意义,才能真正超越时空,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表达作者的意图。
  
  3 能指和所指的运用使整篇散文都具有象征意味,句句蕴含哲理
  如第九自然段中:“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鸟儿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鸽的沸腾,不能滞留美好世界中丰饶的创造,他们不可阻挡地振作自己,来到我们身边,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春天”能指是“春天”所指为“希望、转机、新的生活”;“鸟儿”能指是“鸟”,所指是困难中的一切主体;“大野鸽”所指是所有生命的代表;“月桂树”所指是春天的到来即转机的到来;绵羊和大野鸽一样是有生命的代表;白屈菜的“闪烁”是闪烁的希望的光芒,是新生活的颜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能指与所指的运用,使小说充满了象征意味。作者放弃了直观地论述、讲道理,以一种看似单纯却通篇蕴含象征、隐喻的手法来寄托对现实的思考。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散文的主旨趋向不定性和多元化,从而更值得品味,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 于晓丹:《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2] 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李瑾,男,1986—,河南商丘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梁启超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新小说”的诞生和中国小说史新纪元的到来。该书虽然为梁启超所自创,但无论从情节发展,还是从文体风格方面来看,明显受到了日本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和《经国美谈》等书的影响。  关键词: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日本小说影响  中图分类号:I131文献标识码:A    在中日两国的文学交流史上,有着长期的相互影响。中国文学曾在题材、主题、体裁、语言各方面
期刊
摘要沈从文对生态伦理有着深刻思考和形象表达。他赞美自然生态的天赋价值,关注湘西人、物的“德性”之美,表达基于生态伦理的沉痛隐忧。他以文学创作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并同时在启蒙和现代思潮的影响之下,使生态伦理观念成为他建构生态信仰的基础,重造理想和人生选择的导航。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生态伦理的构建,人类的伦理观念逐渐超
期刊
摘要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钟爱的作品。在这篇作品中,凯蒂虽然从未以第一人称叙述者出场,却是整个小说的聚焦点。她分别是三个兄弟或怀念或热爱或仇恨的对象。她本是一个“南方淑女”,却最终背叛传统走向堕落。福克纳通过凯蒂这一形象,向读者刻画出一幅南方贵族家庭没落的图景。凯蒂的堕落象征着整个美国南方的失落。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凯蒂堕落失落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问世于19
期刊
摘要 爱伦·坡在自己的幽默讽刺小说中构建一个夸张的虚妄的世界,以此来反讽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现象。本文试通过分析《辛格姆·鲍勃先生的文学生涯》中的人物形象与对比夸张等手法的运用,说明爱伦·坡的小说至今仍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爱伦·坡幽默虚妄反讽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但因生错了时代,在其
期刊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至30年代,这正是美国的20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作者弗·司哥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象征,他是二三十年代美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通过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告诉我们:以物质追求为目的的“美国梦”是必然破灭的。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对比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
期刊
摘要 19世纪是英国小说取得卓越发展的时期。从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到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等,恋爱、婚姻成为这时期英国小说的共同主题,各个小说家从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而形成了独特的爱情婚姻观,本文试就《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婚爱观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19世纪小说婚姻爱情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19世纪,随着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
期刊
摘要 长期以来,简·爱作为传统女性叛逆者形象化身已深入人心。事实上,叛逆只是构成简·爱心理状态的一个极为表面化的因素。从现代个体心理学角度考察,简·爱的心路历程,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一个自卑——超越自卑的过程。  关键词:简·爱自卑情结反抗超越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简·爱》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作者“诗意的生平”的写照,而
期刊
摘要“受难的耶稣”形象现已成为原型意义上的文学意象。海明威在其小说《老人与海》中成功地化用了“受难的耶稣”这一原型意象,突出了主人公在受难中所体现出来的男性准则;哈代在《苔丝》中将心甘情愿承受磨难的女主人公苔丝描写成耶稣基督精神的载体,体现了纯洁、忠诚的女性准则。如果说海明威的“受难者耶稣”是被迫选择受难,那么苔丝则是心甘情愿地承受磨难。  关键词:耶稣意象原型男性准则女性准则  中图分类号:I1
期刊
摘要艾丽丝·沃克,美国黑人小说家、诗人、短篇小说作家。她清晰地认识到女性主义必须联合男性,将他们看作妇女斗争的伙伴,才能赢得女性的独立与解放。而女性运动的未来发展目标并不仅局限于此,女性运动的终极目标是争取消除性别主义和其他形式的群体压迫。  关键词:女性主义自由解放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女权主义为女性告别受歧视地位,取得应有尊重和自我价值进行了不屈的战斗。然而长期的思
期刊
摘要李清照的心始终被现实生活困扰着,虽然具有大丈夫的豪迈个性,也不缺乏过人的才学,但是,无法超越现实的精神活动,使她不能够昂首挺胸地自由高歌,她的心灵始终带着枷锁,她只能深情地诉说,形成了婉约的创作风格。苏轼之所以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是因为他的生命活动进入了超越性精神追求的层面,他实现了生命的自我圆成,所以不论面对多么困苦的处境,他的心灵能够无拘无束地自由放歌,成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