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对于作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却是现有教学体系的一个薄弱点,出现了一提到写作文,学生、家长都开始犯愁的情形。如何将作文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让学生乐于写作,在教学中有哪些方法和规律可循呢?
关键词:兴趣 信心 思维 个性 方法
一、培养兴趣,增强信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只有培养学生形成不怕作文、爱写作文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写好作文。这种兴趣的培养要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进行。
其一是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生活审美的兴趣。作文即是生活,作文素材源于生活。这种现象随时可见,学生抓破头皮、咬碎笔帽,最终无从下笔,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写什么。因此,只有解决"有米下锅"这一关键,才下笔有神,滔滔不绝。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即是生活"。日常生活中有日落西山、红霞满天和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自然之美;有真诚善良、助人为乐与勇敢坚毅、乐于奉献的人性之美......美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丰富多彩、形式不一。所以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用视觉、触觉、嗅觉及至味觉去感知这个世界,从而实现对美的发现、欣赏与追求,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生活审美的兴趣。这不仅是作文写作的需要,更是使其心灵得到陶冶、净化,使其人格得到完善、升华的需要。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兴趣,才能促使他们"因趣成文"。
其二是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思想认识的兴趣。作文高于生活,无数的文字符号组合成的一篇文章,必定要承载创作者的意识、见解、感悟和思想。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知识水平都在不断地提高,每个人的胸怀视野都在不断地拓宽。而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深层次的疑问、矛盾与他们不期而遇,这些疑问和矛盾甚至已经上升到哲学思想层面了。比如说:"人生是怎么一回事?""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自己之外的世界究竟怎样?""如何处理与老师、与同学的关系?"等等。在对这些问题的亲身体验中,学生们便在自己的头脑里产生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诸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语文教师便要抓住学生这一好奇心,使之产生探究的兴趣,并使之体现在他们自己的写作中,以"我手写我心"。
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写作文而言,在培养其写作兴趣之外,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同样显得迫切和必要。因为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怕写作还表现在缺乏写作的必要信心,不敢正视自己所具有的作文实力。当然,学生之所以缺乏写作文的自信心,主要是因为在过去,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上,批评多、鼓励少;问题多、方法少;要求多、引导少。导致他们最终渐渐完全丧失了写作文的自信心。平时,我们应多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如每周在班内进行佳作分享和经验交流、定期更换班级展示栏内的学生习作、及时更新班级博客内的作品等。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么他就能成为他所希望成为那样的人。可以说,没有写不好作文的学生,只有没有信心写好作文的学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伟大,我们都未能利用或发展不充分的潜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在作文课上找到信心,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当然,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学生努力的基础之上和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科学估价之上的。
二、激活思维,发展个性
所谓"思维",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而作文就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充分运用各种能力和技巧的综合性智力活动。也就是说,作文是思维的体现结果,思维是作文的前期准备。如果没有活跃和敏捷的思维,各种能力与技巧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激活学生大脑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是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学生思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
人们常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里的"运筹"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是战争能否"决胜"的关键。我们的作文写作同样如此,就是要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广泛性、独立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维又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我们即是要激活学生的这两种思维。形象思维也叫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就是要大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生动的语言,使其开阔眼界,扩大生活面,多观察、多体验、多读书、读好书,勤奋写作,热爱写作。
进行形象思维的具体方法又可以包括"夸张法"(对事物进行夸张式叙述),例如一个小姑娘个子很小,将她一夸张就成了"拇指姑娘"了;"移植法"(对同类事物进行移植式描写),例如你要写一座理想的美丽花园,就可以把其他一些公园的美景"移植"到一处来写;"逆向法"(从相反方向对事物进行思考),例如对于"开卷有益"一词,学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写"开卷未必有益",等等。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探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思维活动,其主要特征应用推理的方式进行思维。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向思维法、发散思维法、类比思维法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思维。
如果说在作文写作的准备阶段需要充分激活学生思维的话,那么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则需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形成个性化的写作。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作文理念总是给学生太多的束缚,太多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有些学生甚至一篇相同的作文小学时写,到了中学再写,到了高中仍然还在写。所以长期以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丝毫没有自己的真实情感,没有自己的思想个性。
因此,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的个性风格得到充分的舒展,放飞学生的真实思想。鼓励学生在忠于生活和心灵的基础上,勇于扔掉一些条条框框,勇于突破陈规旧矩,写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生活经历。同时,尽量少进行或者不要进行命题作文,鼓励学生自由写作,不拘形式,不拘字数,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表达方式,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开阔,心灵真正自由飞翔,情绪真正宣泄。 三、提供方法,举一反三
古语说:"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意思是说给人家送鱼,不如告诉人家捕鱼的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在要求他们进行作文写作的时候,给他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作文方法,然后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真正掌握写作的一些技巧,让他们不再害怕写作文,能够写出好的作文,才是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些方法具体来说又可分为审题立意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方法、行文修改的方法等。
在正式写作文的过程中,审题立意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决定着作文的内容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也是写作者根据题目意图初步筛选、整理用以写作的材料的过程。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如果不认真或者出错,作文就有可能出现跑题、偏题的现象,从而导致整个写作劳而无功。
审题立意主要可分为"补题定向法"即为题目补充新成分、以明确写作方向的方法。例如《老师》这个题目,意思很模糊,一时无从下笔,这时学生写作时私底下(只是在意识中)不妨在原题目的前面,补充一些新的成分,如"我的"、"热爱学生的"、"学识渊博的",等等;"捕捉题眼法"即抓住题目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字词方法。例如《我最难忘的一件事》这个题目,"题眼"就是"难忘的",学生写作时一定要突出"难忘";"辨析关系法"即分辨题目中并列的词或词组关系的方法。例如《我和同桌》,在审题时一定要分辨清楚"我"和"同桌"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关系呢?还是相互讨厌、常闹矛盾的关系呢?如果是前者,只要选取几件表现"我"和"同桌"之间互帮互助的典型事情来写就可以了。但是假若没有进行这种关系辨析的话,学生很有可能写成了《我的同桌》了。等等。
所谓谋篇布局,即为文章的构思,它是一篇文章写作的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是写作的起步阶段。只有对应写的东西经过明白而周到的思考,即构思充分,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下笔如泉涌"。下面谈一谈几种作文谋篇布局的具体方法:
一是"分类叙述法",即根据写作材料性质的不同,对事和物进行分类叙述、对道理进行分条论证。例如写一篇《美丽的家乡》的作文,就可以运用"分类叙述法"来写。家乡"美",美在哪儿呢?在构思时,则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写:家乡的山美;家乡的水美;家乡的人更美。这样,将家乡的"美"因性质的不同,分成三个方面来写,就可使文章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二是"时空转移法",即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来安排层次或段落的的构思文章的方法。一般来说,这种构思方法主要适用于构思游记类记叙文。它又分为"时间转移法"、"空间转移法"和"时空经纬法"三种。
三是"镜头组合法"。在完成审题立意、确定文章主题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将大脑中存储的各个素材片断调出来,就像是最能体现主题的摄影镜头一样,然后再依照一定的顺序将之描绘出来,此即为"镜头组合法"。就是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选取人物生活场景的"镜头"或景物的"镜头"来完成题目要求。各个"镜头"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共同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关于作文指导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如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写作指导,挖掘素材,让学生仿写、发挥想象写等。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的成败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刘儒德著
关键词:兴趣 信心 思维 个性 方法
一、培养兴趣,增强信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只有培养学生形成不怕作文、爱写作文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写好作文。这种兴趣的培养要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进行。
其一是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生活审美的兴趣。作文即是生活,作文素材源于生活。这种现象随时可见,学生抓破头皮、咬碎笔帽,最终无从下笔,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写什么。因此,只有解决"有米下锅"这一关键,才下笔有神,滔滔不绝。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即是生活"。日常生活中有日落西山、红霞满天和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自然之美;有真诚善良、助人为乐与勇敢坚毅、乐于奉献的人性之美......美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丰富多彩、形式不一。所以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用视觉、触觉、嗅觉及至味觉去感知这个世界,从而实现对美的发现、欣赏与追求,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生活审美的兴趣。这不仅是作文写作的需要,更是使其心灵得到陶冶、净化,使其人格得到完善、升华的需要。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兴趣,才能促使他们"因趣成文"。
其二是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思想认识的兴趣。作文高于生活,无数的文字符号组合成的一篇文章,必定要承载创作者的意识、见解、感悟和思想。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知识水平都在不断地提高,每个人的胸怀视野都在不断地拓宽。而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深层次的疑问、矛盾与他们不期而遇,这些疑问和矛盾甚至已经上升到哲学思想层面了。比如说:"人生是怎么一回事?""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自己之外的世界究竟怎样?""如何处理与老师、与同学的关系?"等等。在对这些问题的亲身体验中,学生们便在自己的头脑里产生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诸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语文教师便要抓住学生这一好奇心,使之产生探究的兴趣,并使之体现在他们自己的写作中,以"我手写我心"。
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写作文而言,在培养其写作兴趣之外,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同样显得迫切和必要。因为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怕写作还表现在缺乏写作的必要信心,不敢正视自己所具有的作文实力。当然,学生之所以缺乏写作文的自信心,主要是因为在过去,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上,批评多、鼓励少;问题多、方法少;要求多、引导少。导致他们最终渐渐完全丧失了写作文的自信心。平时,我们应多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如每周在班内进行佳作分享和经验交流、定期更换班级展示栏内的学生习作、及时更新班级博客内的作品等。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么他就能成为他所希望成为那样的人。可以说,没有写不好作文的学生,只有没有信心写好作文的学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伟大,我们都未能利用或发展不充分的潜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在作文课上找到信心,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当然,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学生努力的基础之上和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科学估价之上的。
二、激活思维,发展个性
所谓"思维",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而作文就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充分运用各种能力和技巧的综合性智力活动。也就是说,作文是思维的体现结果,思维是作文的前期准备。如果没有活跃和敏捷的思维,各种能力与技巧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激活学生大脑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是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学生思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
人们常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里的"运筹"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是战争能否"决胜"的关键。我们的作文写作同样如此,就是要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广泛性、独立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维又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我们即是要激活学生的这两种思维。形象思维也叫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就是要大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生动的语言,使其开阔眼界,扩大生活面,多观察、多体验、多读书、读好书,勤奋写作,热爱写作。
进行形象思维的具体方法又可以包括"夸张法"(对事物进行夸张式叙述),例如一个小姑娘个子很小,将她一夸张就成了"拇指姑娘"了;"移植法"(对同类事物进行移植式描写),例如你要写一座理想的美丽花园,就可以把其他一些公园的美景"移植"到一处来写;"逆向法"(从相反方向对事物进行思考),例如对于"开卷有益"一词,学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写"开卷未必有益",等等。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探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思维活动,其主要特征应用推理的方式进行思维。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向思维法、发散思维法、类比思维法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思维。
如果说在作文写作的准备阶段需要充分激活学生思维的话,那么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则需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形成个性化的写作。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作文理念总是给学生太多的束缚,太多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有些学生甚至一篇相同的作文小学时写,到了中学再写,到了高中仍然还在写。所以长期以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丝毫没有自己的真实情感,没有自己的思想个性。
因此,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的个性风格得到充分的舒展,放飞学生的真实思想。鼓励学生在忠于生活和心灵的基础上,勇于扔掉一些条条框框,勇于突破陈规旧矩,写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生活经历。同时,尽量少进行或者不要进行命题作文,鼓励学生自由写作,不拘形式,不拘字数,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表达方式,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开阔,心灵真正自由飞翔,情绪真正宣泄。 三、提供方法,举一反三
古语说:"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意思是说给人家送鱼,不如告诉人家捕鱼的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在要求他们进行作文写作的时候,给他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作文方法,然后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真正掌握写作的一些技巧,让他们不再害怕写作文,能够写出好的作文,才是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些方法具体来说又可分为审题立意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方法、行文修改的方法等。
在正式写作文的过程中,审题立意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决定着作文的内容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也是写作者根据题目意图初步筛选、整理用以写作的材料的过程。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如果不认真或者出错,作文就有可能出现跑题、偏题的现象,从而导致整个写作劳而无功。
审题立意主要可分为"补题定向法"即为题目补充新成分、以明确写作方向的方法。例如《老师》这个题目,意思很模糊,一时无从下笔,这时学生写作时私底下(只是在意识中)不妨在原题目的前面,补充一些新的成分,如"我的"、"热爱学生的"、"学识渊博的",等等;"捕捉题眼法"即抓住题目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字词方法。例如《我最难忘的一件事》这个题目,"题眼"就是"难忘的",学生写作时一定要突出"难忘";"辨析关系法"即分辨题目中并列的词或词组关系的方法。例如《我和同桌》,在审题时一定要分辨清楚"我"和"同桌"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关系呢?还是相互讨厌、常闹矛盾的关系呢?如果是前者,只要选取几件表现"我"和"同桌"之间互帮互助的典型事情来写就可以了。但是假若没有进行这种关系辨析的话,学生很有可能写成了《我的同桌》了。等等。
所谓谋篇布局,即为文章的构思,它是一篇文章写作的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是写作的起步阶段。只有对应写的东西经过明白而周到的思考,即构思充分,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下笔如泉涌"。下面谈一谈几种作文谋篇布局的具体方法:
一是"分类叙述法",即根据写作材料性质的不同,对事和物进行分类叙述、对道理进行分条论证。例如写一篇《美丽的家乡》的作文,就可以运用"分类叙述法"来写。家乡"美",美在哪儿呢?在构思时,则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写:家乡的山美;家乡的水美;家乡的人更美。这样,将家乡的"美"因性质的不同,分成三个方面来写,就可使文章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二是"时空转移法",即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来安排层次或段落的的构思文章的方法。一般来说,这种构思方法主要适用于构思游记类记叙文。它又分为"时间转移法"、"空间转移法"和"时空经纬法"三种。
三是"镜头组合法"。在完成审题立意、确定文章主题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将大脑中存储的各个素材片断调出来,就像是最能体现主题的摄影镜头一样,然后再依照一定的顺序将之描绘出来,此即为"镜头组合法"。就是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选取人物生活场景的"镜头"或景物的"镜头"来完成题目要求。各个"镜头"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共同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关于作文指导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如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写作指导,挖掘素材,让学生仿写、发挥想象写等。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的成败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刘儒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