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孩子学习语文的能力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ry_2005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这是我在磨这堂课时问自己最多的问题。从一开始的只注重文本内容的分析,到后来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我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真正做到让学生有所习得,有所收获。结合本次公开课,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感悟较深的几点。
  一、对话朗读教学
  《青蛙看海》这篇课文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篇幅较长,特别是对话较多。怎样使学生学得明白又不显得拖沓?在教学时,采用了长文短教的方法,把对话列出来,让学生读熟,读透。本文教学中,对话朗读是一个很重要的训练点。我们知道,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体悟内涵、发展语感的基本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教材文本的朗读训练资源,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指导和扎扎实实的训练,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关注对话中的标点,关键词,把小苍鹰轻松的心情和小青蛙惊讶、害怕、失望的心情,以及小松鼠对小青蛙的鼓励都读出来了。
  例如,苍鹰来指路:“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喏”字让人感觉很轻松。“只要……就……”表现出对苍鹰来讲登上山顶就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还有小青蛙说的话“我没有一对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感受到小青蛙的没有自信和失望。还有“这么高的山!”一个感叹号读出了小青蛙的惊讶。“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读出了什么?”是小松鼠在夸小青蛙呢!一个感叹号,读出了小松鼠对青蛙的鼓励和赞赏。
  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读出苍鹰、青蛙、松鼠的不同语气,少讲多读,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二、创设情景教学
  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學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课要让学生充分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和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登上山顶。课上,带着学生学青蛙跳楼梯的台阶。
  师:小青蛙们,跳一级够不够?(不够)再来一级(板书:一级),两级够不够?到底要跳多少级?(板书上省略号)
  预设:
  师:那我们就一起往上跳吧。(一级一级)小青蛙你渴了怎么办?(生:喝点儿山泉水)你累了怎么办?(生:在草丛中歇一会儿)你登山这么辛苦,一级一级地往上爬,真不容易,你还要上去吗?
  师:好,那我们继续往上跳,一级一级……
  师:瞧,天黑了怎么办?(在野地里睡一觉)
  师:我们再跳,一级一级,啊呀,你摔倒了,腿都流血了,你还是放弃吧。
  生:我不会放弃的,我一定要登上山顶,看大海。
  师:你真是一只坚持目标的小青蛙呀。为坚持目标的小青蛙鼓掌。
  (相机板书:坚持目标)
  师指导学生做手势:左右手交替往上一级一级地跳。
  有了自己的经历来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不停地跳着,寓教于乐,亲历登山,感受真切。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加深了内心体验。学生的兴趣很浓,思维很活跃,表演和朗读都挺到位。
  三、识字教学
  本次教学中,设计了四个生字的教学,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随文识字”教学在本质上来说就是边学文,边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苍”和“登”这两个字是通过抓主笔,引导学生把字写美观。“级”和“吸”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字的不同点,渗透给学生汉字书写中“因字随形”的书写原则。这样的教学设计,将汉字书写落实到实处、细处,学生不光掌握了这四个字,还领悟到汉字书写的一般规律,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这是我们平时在识字教学中所欠缺的,这堂课为我今后的识字教学指明了方向。
  另外,不管是朗读训练还是识字教学,都将迁移学习化为无痕,学生在不经意间有了从认知到运用的提升。如“苍”的教学,是老师教给学生主笔的概念,而到了“登”字,学生就能通过刚刚的学习,找到主笔,并能写好这个字。还有在教学小苍鹰和小青蛙的对话时,老师是扶着学生走,引导他们找到关键词、主要标点,带上动作神态读出心情,感悟情感。而到了小青蛙和小松鼠的对话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练读,学生也能在朗读中关注到以上要点,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真正将对话读到位。因此说,这堂课学生是有所习得的。我们语文课教学的目的不正是如此吗?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这是我一直为之奋斗的方向。
  编辑 孙玲娟
其他文献
(江苏省南京市清水亭学校)  摘 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通过回顾美术课堂教学经历,从而比较并浅谈老师在美术课堂上的魅力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以及对于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爱的教育;专业魅力;个性教学;创新  一、爱的教育——“民主与尊重”  教育成功的前提是尊重,谁懂得了尊重,谁就学会了育人的艺术,谁也就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我曾经在实习过
摘 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可见,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健全的发展,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借助多种教学活动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及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关键词:自主学习;预习;思考;阅读;写作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
摘 要:科学课离不开实验,实验操作少不了实验记录,实验记录单在科学课中的价值地位更是毋庸置疑。在实施科学活动时,实验记录单的使用能帮助学生关注问题、启动思维,是表现实验操作过程的重要手段。教师从应用实验记录单入手,设置合适的记录单,激发兴趣,让学生成为记录单的主导者,并结合不同的评价,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实验探究,点亮探究科学的领航灯,推动科学课上探究活动的开展,追求科学课堂的高效。  关键词:
(江苏省宜兴市丰义小学)  摘 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关键的一环,学生说、听、写能力能否得到训练和发展都可从朗读中延伸出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朗读提出了多种要求,以低年级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从为什么要重视朗读的审美性,如何提高审美的朗读性及其深远影响三方面来叙述。  关键词:语文朗读;范读;审美素质  一、朗朗书声,沉吟至今  教育应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来进行教学的设
摘 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新课改的颁布,教育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在幼儿教育方面。在进行幼儿的创意绘本剧表演的教育培养时,可以用绘本着重进行锻炼,利用绘本激发幼儿在创意上的发挥和表现。在幼儿的教育中,绘本本身不但可以作为阅读的载体,同时还能利用其特点与优势,将其充分运用到幼儿在绘本剧表演方面的创新力培养方面;由于绘本相比纯文字的故事而言,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在创意表演
(江苏省新沂市港头镇中心小学)  摘 要:从抓住知识关键点、确定教学新迄点、考虑教学切入点、把握课堂兴奋点、预留课外延伸点等论述抓住科学教学的“五点”,实现小学科学有效课堂的几点实践性策略,以期共享。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教学;五点;有效课堂  科学作为三年级起始学段的学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热情不亚于英语。然而,长期以来,科学课程备受歧视。教学中,要关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课堂的构建是每一位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民主镇民主小学)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针对农村小学生在习作中存在写作兴趣不浓、作文内容空洞、作文修改意识淡薄、写作能力低下的状况,结合教学实践,从修改内容、修改方法、修改步骤及课外阅读等几方面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修改;方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在生活中学习和发展是幼儿的显著特点,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对象,又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途径,并以更好地适应生活为学习目的,通过生活来学习。在一日生活中如何引导幼儿学习规则、遵守规则、完善规则呢。对当前集体生活常规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常规培养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基于“生活就是学习,一日生活即课程”,提出利用环境暗示标志以课程开展推进式培养幼儿生活常规,让生
摘 要:爱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的灵魂。  关键词:爱;班主任;尊重学生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工具——真心和爱心却始终没有改变。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曾经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
平时学生不会做数学题时,我们有的老师总认为学生没读懂题,让学生反复读题。殊不知,你让学生按语文的读题方法去读,哪怕他读上一千遍一万遍,他做不来还是做不来。数学的建模与分析非常重要,有了规范的数学模型,就能正确地进行数学分析。只有明确了题目中各种信息及问题间的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迅速地解决较难的数学问题。笔者以“盈亏问题”的解题方法为例,谈谈怎样建立数学模型和进行数学分析。  一、他人的经验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