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2010年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实际蒸散的影响

来源 :地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1981-2010年青藏高原80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通过改进的LPJ动态植被模型,模拟并分析了青藏高原实际蒸散及其与降水的平衡关系(P-E)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三十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背景下,降水量整体略有增加,潜在蒸散呈减少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前减少趋势显著;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实际蒸散呈增加趋势,P-E的变化趋势呈西北增加—东南减少的空间格局。大气水分蒸散发能力降低理论上会导致实际蒸散减少,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实际蒸散增加,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增加,实际蒸散呈增加(减少)趋势的区域中86%(73%)的降水增加(减少)。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从教师的教学准备起始,教学设计是第一个环节,一个合乎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会让学生感觉45分钟的短暂,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探究、创新的教学目的.本
本文对《诗经·国风》中透过委婉、细腻、缠绵、含蓄、温柔敦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性压抑和苦闷,与《圣经·雅歌》中的淋漓尽致、热情奔放、自然流畅、优美田园牧歌似的不同欲
青海云杉林分布格局深受环境影响,量化其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该种群管理、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仍然缺乏量化研究成果。本研究选择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林为研究
本试验证明用 CHCl_3萃取 Ni-丁二酮肟,镍量高达100毫克也能萃取完全.萃取前采用2克酒石酸钾钠络合铁铝等元素,0.2~0.4克盐酸羟胺将锰还原成低价以消除其干扰,0.5克硫代硫酸
四川盆地南部的自贡—宜宾—带,因受燕山运动影响,导致以滨湖沉积为主的新田沟组向上突变为以河道边滩和洪泛沉积的沙溪庙组。它们沉积特征各异,其间地层缺失明显,接触类型复杂。
基于华东气象站点1961-2005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分析了华东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45年间,华东年均高温日数为15.1天,高温日平
在阅读教学领域,文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诸多弊病也越来越突出,教师对这一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文体意识在教师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促成学生真实课外阅读等方面具有不可
利用青海三江源地区12个气象站1961-2010年月气温资料及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样条函数插值、Mann-Kendal检验等方法对气温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三江源地区及3个源
1978年以来,在全球变化与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影响到国家尺度上的粮食供销格局,也影响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业生产的受灾风
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建立了基于混凝土绝热温升试验的早龄期混凝土温度场计算模型。模型中,温度对水泥水化及其放热量的影响通过等效龄期法进行了修正。同时,采用数字式温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