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那人”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xin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词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理解词意,把握思想是关键。对于《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笔者通过“那人”展开一条线索,引导学生对整首词的内容、手法、思想达到深刻的把握。
  【关键词】诗词;那人;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设计理念:诗词的教学有两大难点。一是诗词字面含义的理解;二是诗词意境、思想情感的把握。《青玉案》一词在字面含义的理解上较作者其他词作要容易一些,难的是词中“那人”的寓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境界。本节课笔者力图摒弃对这首词传统的教学形式,去寻求智慧的新颖的教与学的方式。努力使课堂更紧凑,学生理解层层深入。通过学习词人高超的写作手法,使学生对诗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内容;2.感受本词的语言美、形象美以及本词的艺术手法;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重难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读这首词其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是哪一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这句话大家并不陌生。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众说纷纭。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引用这句话作为治学的三境界之一。王国维在这里把“那人”理解为治学的收获,或者取得的成功。那么辛弃疾的原词中 “那人”又作何理解呢?让我们走进词作去找寻一番。
  二、诵读感悟
  1.听录音;2.自由诵读,小组推荐一人诵读,小组间比较评价;3.了解内容。鉴赏一首词的关键在于读懂它,读懂的标准就是大家能不能知道这首词写了什么,能不能把每一句用现代的语言翻译出来。小组内讨论预习作业。理解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对于不同意见或理解有难度的地方老师指导。
  三、品味鉴赏
  (一)“那人”之境
  1.“那人”身处于怎样的环境?该环境有什么特点?
  元夕。元夕之景:满天烟花灯火璀璨车水马龙音乐动听;元夕之人:盛装丽服欢声笑语。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词人在写这些元宵节的意象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调动了哪些感官系统?收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A.“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视觉;暗喻;表达效果:极为形象地写出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B.“宝马雕车香满路。”嗅觉;表达效果:写出了元宵之夜一派奢华的景象。
  C.“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听觉、视觉;暗喻;
  附:元夕的诗词。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無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唐伯虎《元宵》
  (二)“那人”之形
  1.在这热闹非常、盛况空前的元夕之夜,作者在最后一句塑造了一个想要远离喧嚣的“那人”。大家读来觉得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与众不同、甘于寂寞。
  2.现在我们回头看看,词人写元宵节的盛况仅仅是为了写元宵节吗?意图是什么?
  反衬“那人”。
  (三)“那人”之意
  1.作者写这样一个人物有什么寓意呢?可结合背景和作者生平谈一谈,也可按照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2.后人评价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梁启超《艺蘅馆词选》
  “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胡云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总结全词
  我们这节课通过“那人之境”“那人之形”“那人之意”来探寻“那人”的寓意。“那人”如何理解?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有所延伸拓展。我想这正是优秀词作的魅力所在。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正确有效地品味语言文字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了解写作特色,感悟人物形象,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者,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做出有效质疑,化被动为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关键词】有效质疑;语言文字;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
【摘要】审美教育是语文课中的一任重要任务,《语文新课标》中也强调了“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一目标。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建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激发引导学生感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景设置;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审美情感的培养。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机械地讲授课文
【摘要】新课标中对“阅读”的目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写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和自身在阅读教学中的执教心理机制,促进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使整个阅读教学的课堂有效进行,是每个教师应该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心理;教师;学生;文本  【中图分类号】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课堂上的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做人,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三观”养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本文首先阐述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然后在开展课外实践的时候也应该渗透德育教育,最后将作业的方式变得开放化,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中关键能力之一——书面表达能力,在当下颇受关注,如何求得“活水”,让学生如鱼得水,这必须从小学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剖析,进而寻求策略。  【关键词】命题;范文;实践;训练;修改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人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阶段在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发展中尤为重要,但作文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众所周知,小学作文难教,原因是多样的,而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巩固识字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但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汉字书写不规范、书写姿势不规范等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有助于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的养成,还有助于儿童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因此,笔者通过分析上述提到的问题,以为可以通过亲近书法、传授字理、多元评价等手段为学生的规范书写导航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福建 漳州 363005)  【摘要】《植树的牧羊人》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从事着一项职业,最后创造了伟大的奇迹。本文对牧羊人的人物形象进行解析,最后得出结论:“牧羊人不仅是个平凡的人,也是个伟大的 人。一个平凡的人,只要拥有宝贵的品质,就能造就伟大的奇迹,就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关键词】牧羊人;文本解读;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本文在研究中以农村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为核心,分析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索初中语文生活元素,整合生活元素,构建完善的语文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生活元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体会和感悟其中的文
【摘要】探究有法,问题设计也有规律可循。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六个“度”,对传记阅读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注意切  入的“角度”,掌控适中的“难度”,保证必要的“浓度”,呈现一定的“梯度”,达到精准的“效度”,获致较强的“力度”,就一定能设计出优质、高效、有趣的问题,从而引导传记阅读教学走向成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传记阅读;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摘要】因材施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不只在学科教学中应该遵循,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教育中必须得到运用。本文试图从孔子关于“勇”、关于“仁”、关于“孝”三个教育事例中阐明以下道理,那就是因材施教对于塑造学生的社会自我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因材施教还是为师者的自我教育,是教学相长最生动的体现。这是孔子的教育实践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圣人留给我们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财富。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