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妖怪志

来源 :东方航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ying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9世纪左右,当时的欧洲仍然还是中世纪阶段,人们普遍认为,世界已经发展到六个阶段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认为世界行将灭绝。天主教为此创造了一种“在黑暗时代,亡灵们将重返大陆”的说法。为此,他们创立了一个节日,将每年的11月1日定为“All Hallow’s Day”(天下圣徒之日),而前一天,10月31日,就是万圣节之夜。
  按照天主教的说法,在万圣节的晚上,当年所有死去的鬼魂都会回来聚餐,同时那些恶鬼将会被投胎到畜生身上。9世纪的人们很顺利地接受了这一说法,并开始在那天晚上升起篝火,驱赶恶鬼。这么多年过去了,被吓出来的驱鬼习俗就成为了今天的万圣节。
  现在的万圣节早已成了西方年轻人和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之一,孩子们穿上各种怪异的服装,把自己打扮得足够妖怪,然后走街串巷找邻居要糖果吃;年轻人则把自己精心倒饬一番,带着满脸的眼影和“血浆”去参加各种Party。近几年随着文化的不断传播,中国人也开始过起了这个“吓人”又好玩的洋节,内容和形式都和西方大同小异。和西方一样,我们也会在万圣节这天把自己打扮成吸血鬼、女巫、僵尸……但一个走心的万圣节COS除了形似更要神似,想要让自己在万圣节形神兼备,你就需要了解下这些在万圣节上大出风头的家伙们究竟是何“妖孽”。
  吸血鬼(Vampire)
  嗜血的狂魔,丑陋邪恶;拥有永不逝去的惊人美貌,谈吐高雅,身着华贵礼服,夜夜穿梭于上流社会的晚宴,具有超出常人的能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说的都是同一个事物——吸血鬼。在西方文化史上,不知多少个恐怖的形象曾被想象出来,成为永恒的题材,吸血鬼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起源,与高贵无关
  吸血鬼传说的来源和人类所写的历史一样,吸血鬼也有自己的历史,虽然绝大部分都属于传说。吸血鬼最早的起源据称是《圣经》中的该隐。根据《圣经》记载,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之后来到荒野,生了许多孩子,其中该隐是老大,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三位人类。他是个农夫,和牧羊人弟弟共同生活。有次两人照例向上帝献祭,由于弟弟畜牧之便,奉上的是丰盛的肉食,该隐的青菜萝卜便招来上帝不满。该隐愤而谋杀了弟弟,翌日,上帝问该隐他弟弟哪里去了,他辩称不知。上帝怒道:“狡赖!你弟弟的冤魂向我哭诉你的暴行,所以你得接受我的惩罚!”该隐于是向上帝求饶,但是上帝说:“不,我不会杀你,而且我知道你以后一定会被人唾弃。所以我给你一个与众不同的记号,这样你就会让别人知道你不该被杀,只是尽量折磨你罢了。”该隐被诅咒成为史上第一个吸血鬼。也有传说把该隐和女巫莉莉丝配成一对,莉莉丝在《旧约》中是亚当的第一个妻子,也是上帝用泥土所造,被抛弃后成为妖魔鬼怪的女王。莉莉丝吸食婴儿的鲜血,并教导该隐如何利用鲜血产生力量以供己用。因此,有人认为莉莉丝才是的第一位吸血鬼。另一种说法是,当年犹大为了一袋银币出卖了耶稣,后悔不已,遂上吊自杀,为了惩罚他,上帝将他变成吸血鬼。因此,吸血鬼见不得阳光,害怕十字架,银制品也就成了他们的克星。后来,人们认为任何违背上帝意愿的人都会变成吸血鬼。中世纪时,吸血鬼传说沦为教会统治的手段,一如对女巫的迫害。教会声称,凡是自杀的、不洁的、异教的人死后都会变成吸血鬼。在14世纪到18世纪的东欧,除了长相与犹大类似的人会被认为是吸血鬼的后代外,还有许多人也被认为注定会成为吸血鬼:婴儿出生时便长有牙齿的或长有一字眉(左右眉毛长到一起)的,会立刻被定性为吸血鬼;瞳孔颜色过深、过浅者,酒鬼,自杀者,被开除教籍者,暴毙者,巫师,过早夭折的孩童和所有死后没有进行基督教葬礼的人,未嫁就死者(至少在罗马尼亚如此),则被视为准吸血鬼,死后可能化身为吸血鬼。按照基督教的说法,凡是没有接受临终涂油礼的人或者没有葬入圣地的人,例如自杀或开除教籍的人,都不能得到救赎,他们的灵魂则从炼狱中脱逃,占据人类的躯体,于是变成了吸血鬼。中世纪的教会典籍便记载着被开除教籍的人死后吸血伤人的事件。
  吸血鬼真正形成风气是在14世纪。1347年,黑死病随着十字军从中亚来到欧洲,从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的港口城市墨西拿开始,蔓延到西欧、北欧、波罗的海地区,直到俄罗斯,在6年时间里,席卷了整个欧洲,夺走了欧洲1/3的人口。为了避免传染,许多病人还没确定死亡,就被匆匆掩埋。未死的病人试图逃离墓穴,常常受伤流血,然后挣扎死去。数天后,墓穴被打开,人们看到尸体新鲜、姿势改变并沾有血迹时,便相信是吸血鬼所为。此前,吸血鬼只是一个嗜血的形象,存在于传说与民众想象之中,现在,吸血鬼则从传说和想象中走到了人们中间。吸血鬼的传说借着黑死病的传播大为流行,反映了民众对于现实困境的极大恐惧和自身的无力感,因而急于寻求解释乃至消解现状的方法。历史上大部分传说都是这么产生并大范围传播开来的。其后几个世纪内,鼠疫多次大规模爆发,由此吸血鬼的传说一再流行。
  形象决定命运
  吸血鬼文化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学和影视对于吸血鬼形象的改变,这使吸血鬼文化有了一次质的飞跃。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吸血鬼的形象在这千百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如何一步步从恐怖可怕的怪物形象变成一种高贵美丽的完美生物的。
  初期的吸血鬼是罪人、邪恶之人、品行不端之人,是受到上帝(教会)厌弃的人,因此这时候的吸血鬼都是相貌凶恶、丑陋怪异,不可能出现俊男美女型的吸血鬼。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吸血鬼的形象问题。各种妖魔传说总是能在现实中找到根源,吸血鬼的原型则有可能是卟啉症患者。卟啉是一种光敏色素,它会聚集在人的皮肤、骨骼和牙齿上,大多数卟啉在黑暗中呈良性,一旦接触阳光,就会转化为毒素,吞噬人的肌肉和组织。因此,卟啉症患者像传说中的吸血鬼那样,只能生活在黑暗世界里,不能见光。由于毒素的作用,卟啉症患者的耳朵和鼻子都会被腐蚀,残缺不全,皮肤上也会布满疤痕,看上去格外苍老。腐烂的牙龈血淋淋的,难免会让人联想起吸食鲜血的吸血鬼。这种充满痛苦和绝望的病症跟现在影视剧中俊男美女的吸血鬼形象有着天壤之别,估计会让很多吸血鬼爱好者大跌眼镜。   吸血鬼形象的慢慢改变开始于文学。从19世纪拜伦署名发表的《吸血鬼》小说开始,吸血鬼文学开始风靡,更多的作家加入这一行列,一点点修正着吸血鬼的形象,可以说吸血鬼文学家们再造了吸血鬼形象,令其脱胎换骨。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吸血鬼拥有不老的容颜,举止高雅,身着黑色礼服,在上流社会来去自如。斯托克的小说《德古拉》(电影《惊情四百年》就是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1897年出版,使得吸血鬼传说成为一个流传至今的现代神话,斯托克也因此被称为“吸血鬼之父”。
  恐怖、传奇、丰富性等因素被集中在了吸血鬼的形象中,吸血鬼不再是没有情感的僵尸怪物,吸血鬼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20世纪,电影工业让吸血鬼更富有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从一开始的骷髅一般的恐怖造型慢慢演化到今天的英俊迷人,充满魅力。1994年电影《夜访吸血鬼》中两大帅哥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吸血鬼,不知道迷倒了多少人,吸血鬼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大为改观。
  女巫(Witch)
  巫术来源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史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模式,巫术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史前文明,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幻影,然而,这一幻影却在中世纪的猎巫运动中变成一场梦魇。
  是迷信更是崇拜
  巫术(Witchcraft)在西方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西方关于巫术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以及古希腊和罗马的宗教祭祀活动。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都有巫术文化的痕迹。如在古希腊时期,巫师因其所掌握的医药知识及超自然能力而颇有社会名望,而希伯来人则将巫术记载于《圣经》,如在《出埃及记》中,为迫使法老允许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耶和华曾让摩西施展巫术,在法老面前,将手杖变成了蛇。即使在中世纪早期,西方依然沉迷于巫术文化之中。如当时大部分博学之士依然对炼金术、占星术、魔鬼和预言等巫术十分着迷,而普通民众对巫术更是深信不疑,从治疗疾病到寻找失物,从寻求宝藏到追求爱情,从农耕到畜牧,从婚姻到生育,无不求助于巫术。巫术使得当时的人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这个变幻莫测的自然世界,并藉此处理他们的社会关系,因而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历史客观条件下,巫术确实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某种心理上的慰藉,有着一定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例如丰收的仪式会减轻农民对于天灾的忧虑和不安,驱魔的仪式会增强人类战胜魔鬼的信心,而医疗中的巫术则会增强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西方的巫术传统中,女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社会存在的时间非常漫长,使得巫术文化打上了深深的女性烙印,同时也为中世纪猎巫运动对女性的血腥迫害埋下了伏笔。
  火刑架上的受害者
  从15世纪开始,因气候突变而导致的农业歉收引发了饥馑和瘟疫在欧洲的流行,同时,欧洲当时还存在由民族国家兴起引起的政治纷争以及由宗教改革引起的宗教冲突等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一系列社会危机,人们陷入了一种集体的歇斯底里状态。这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当教会将巫术和魔鬼联系起来之后,人们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这些灾难是女巫和魔鬼结盟的结果!女巫被认为是魔鬼的情人,用鲜血向魔鬼宣誓效忠,骑着扫帚在暗夜里飞行,到处散播罪恶和灾难,暴戾而邪恶。就这样,女巫遂成为人们转嫁危机的替罪羔羊,巫术恐慌在欧洲迅速蔓延,猎巫运动于是应运而生。在猎巫运动中,数以万计的无辜女性被指控为女巫,遭到审判和处决,酿成了一幕幕人间惨剧。
  猎巫运动发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督教对异端的不宽容。事实上,在基督教发展早期,各宗派为争夺信徒和生存权,就萌发了对异端的不宽容精神。在《圣经》中,正是夏娃受了蛇的诱惑,吞食禁果,才使人类犯下原罪,因而,基督教认为女性的虚荣心和报复心更强,更容易受到魔鬼的诱惑,沉迷于巫术,进而威胁到了基督教信仰的正统性和纯洁性。而《圣经》中“行邪术的女人,不可容她存活”的圣训更成为基督教残酷迫害女巫的依据。随着基督教在欧洲逐渐站稳脚跟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遍布欧洲各国的宗教法庭便开始了对女巫旷日持久的血腥迫害。
  女巫形象逐渐符号化——她们的脸上皱纹密布,身形干瘦,肤色黝黑,长着弯钩状的鼻子、向前突出的尖下巴,三角形的眼睛隐藏着肃杀之气;她们头戴黑色的圆锥形尖帽,身披一袭肮脏的黑色长袍,脚穿黑色的长袜和尖尖的皮鞋……因而,中世纪一位牧师认为:“如果一个老女人长着一张有皱纹的脸,眉毛处看起来像羊皮,长着有软毛的嘴唇、尖牙、眼睛斜视,具有尖利的嗓音或者如同责骂人一样的音调……并且有一只狗或者猫在她旁边,那么她就不仅仅是被怀疑,而是要被宣布为女巫了。” 逮捕、审判和处决被指控为女巫的女性,从15世纪下半期一直持续到18世纪。
  迫害带来的大量冤魂栖息在欧陆大地,五月时节人们会制作女巫模型加以焚烧,这是至今依然普遍可见的习俗之一,这项风俗以及许多庆祝春天来临的仪式,都是为了纪念那些不幸的牺牲者。美国的万圣节除了庆祝秋日丰收,也有祭奠亡灵的目的。节日期间,孩子们会骑上扫帚扮作女巫,提上点着蜡烛的南瓜灯,到邻居家要糖,这一西洋“鬼节”的传统习俗被成为“trick or treat”。
  和女权一起复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新时代运动(New Age Movement),随后扩展到世界各地并发展成为一场旨在复兴东方思想和原始文化(以巫术为代表)的精神觉醒和泛生态运动。这场运动的前身是具有反文化性质的嬉皮士运动,几十年来,已逐渐发展成为反叛现代性的文化思潮,风靡全球。其参与者摒弃对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推崇,转而注重心灵和精神层面的探索,试图在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之外寻找更加符合人的自然天性的生活理想,在传统的基督教信仰之外重新找回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状态。为反叛西方文明中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占主导的文化传统,新时代运动提出要重新审视原始文化,从而掀起巫术文化的复兴狂澜,希望从中找到克服现代性危机的精神文化,发现治疗西方病态现代性的灵丹妙药。而作为一种被边缘化已久的非主流文化,巫术文化在新时代运动中也得以重构和复兴。因而在现代的女巫观中,巫术并非“复活”,而是一种对抗几千年来支撑欧洲伦理的基督教的反体制文化(Counter Culture)。结合了欧美女性主义思潮,女巫摇身一变成为抵抗男权与体制的化身。   僵尸(Zombie)
  与吸血鬼和女巫不同,西方的僵尸文化兴起于20世纪初的美国,但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发展中,僵尸文化迅速火遍全球,成为了文学、影视甚至游戏里长盛不衰的题材。而在世界各地,更有数之不尽的人以扮演、模仿僵尸的方式成为僵尸文化的一份子。相比于影视作品里的僵尸病毒,僵尸文化的传播显得更加肆无忌惮。
  来自非洲的“奴隶”
  关于现代西方僵尸传说的起源,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僵尸起源于海地的伏都教,这种宗教诞生于西非,16世纪开始随着“黑三角贸易”传播到了美洲中部加勒比海沿岸地区。在伏都教巫师中流传一种借尸还魂的秘术。首先巫师对看中的人下毒,使之进入假死状态,当不明所以的亲人将“死者”安葬后,巫师再将其偷偷挖出来解毒,另下以迷魂药,控制受害者的身心。巫师除了自己偷偷使用这种巫术外,还会将秘方卖给想买的人,令这种巫术一度在当地泛滥成灾。当地人有时会看见已经死去的某人,在大街上痴痴游荡,因此产生了大量死者复活的传说。而“Zombie”一词最早就是指由伏都教巫术创造出来的还魂尸。
  1937年人种学作家左拉·尼尔·赫斯顿来到海地,听到了僵尸故事,其中一个故事特别引起她的注意,一个叫菲丽西娅·费利克斯·曼特的人在被埋葬三十年后重新回到人世了。赫斯顿以及之后的许多人种学者都有较为开放的态度,认为僵尸现象可能是一种临床事实,通过一种西方医药未知的强大神经药物产生作用。不论这是否有道理,很明显僵尸是一种巫毒象征,直接来源于或者说代表了奴隶制经验:僵尸是一个无脑的工人,完全被恶毒的主人操纵。
  僵尸狂潮
  20世纪20年代,僵尸故事已经被印在街头小报和畅销读物上供人们消遣取乐,通俗小说家洛夫克拉夫特等人记载大量海地白人观光客关于巫术的耸人听闻的故事,并“大谈特谈”。在文学作品中,空洞的眼睛、满脸鲜血,以及出没时绵延不绝的巫毒鼓声成为“美国僵尸”的标志。不过,“僵尸文化”在美国真正流行却是由影像作品推动的。
  1932年7月,由美国环球电影公司制作、维克托·哈普林兄弟导演的恐怖电影《白色僵尸》在纽约上映。这是美国人第一次将僵尸故事搬上大银幕,也让美国民众心中的僵尸形象开始定型,而该故事的背景就设在海地。根据哈普林兄弟的自述,这部电影取材自当时百老汇一部名为《僵尸》的歌剧。
  “美国僵尸”的兴起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并延续到后来的二战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灾难时期,僵尸故事成为美国人“绝望之余寻求刺激”的一大精神依靠。一些美国民俗专家则认为,“美国僵尸”迎合了美国人的种族主义观念。因为在早期的美国恐怖电影中,僵尸故事往往和非洲、加勒比的文化建立文化意象上的关联,僵尸代表着黑人奴隶,而操控他们的则是庄园奴隶主。
  现在,伴随着僵尸题材影视作品的流行,僵尸文化也席卷全球。除了各种与僵尸有关的产品,每年,在全球各地都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僵尸游行”。数以千记的人会在这一天打扮成活死人的样子,他们衣衫褴褛,走路跌跌撞撞。几千人摇晃地走过市中心,一支半死不活的僵尸大军在提醒你,现在是僵尸的时代了。
其他文献
一生只此一次的婚礼时刻,不玩儿点儿出格,怎能让人铭记?瑞士著名制表品牌天梭表在这个空气中弥漫爱意的甜蜜季节,为最幸福的你甄选四款情侣对表,带你脱离传统婚礼,呈现不一样的浪漫与刺激。无论是出乎意料的特殊求婚、浪漫刺激的空中宣誓、玩味科技的纪录大片,还是与众不同的骑行蜜月,让象征一见倾心的PR100情侣对表、充斥法式优雅与浪漫的杜鲁尔系列、寓意双喜临门的力洛克喜字款、以及动力十足的腾智太阳能系列,用时
期刊
8月26日,由绿城集团主办的“绿城·深蓝中心品鉴盛典”圆满落幕,宣告着深蓝中心将为青岛这座海滨之城开启新的恢弘蓝图。出席品牌发布会的嘉宾包括中交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经理胡国丹,著名经济学者、青岛市政府经济委员会顾问李立,绿城房产集团董事长李永前,绿城房产集团青岛城市公司总经理虞沁文等,深蓝中心意向客户与青岛主流媒体也悉数到场。  虞沁文在致辞中说:“这次的梦想品鉴盛典,将让世界看到一个光芒璀璨的深蓝中
期刊
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原指那些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他们既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又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但在如今的网络上,公知已被彻底污名化,众口铄金的力量扭曲了公知原本的模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若要举一例离我们最近、最富盛名的公知,苏珊·桑塔格是不二之选。荒漠中的童年  作为一个在社会评论、文学、摄影、电影等众多领域都有不俗成就的全能型“公知”,桑塔格自身的知识储备自然
期刊
9月20号,鲁能集团战略发展创新成果展暨全球品牌战略合作签约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启幕!鲁能集团品牌形象大使贝克汉姆、全国200家主流媒体、近百名业主代表及品牌合作商齐聚北京,见证鲁能集团传奇绽放。  峰会上,鲁能集团的全球性品牌战略合作签约再次取得重大进展。其中BBC环球旗下BBC地球主题乐园、TOP GEAR巅峰拍档两个全球性品牌与鲁能达成合作协议,为鲁能集团所倡导的“国际休闲生活新方式”
期刊
创造性自主游戏,是幼儿园在实践自主游戏这一基本形式的教育活动中探索而成。它完全尊重幼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将幼儿作为游戏活动的主人。不仅让幼儿发挥个人想象去创设自主游戏,我还将幼儿创设的不同自主游戏串联起来,这种方式本身就带有高度的主动性及创造性,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更显自觉、自然,这正是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玩中学”“学中玩”。  创想成游戏——  游戏伴着心境生,所思所想巧妙引导  所谓游戏
期刊
喜爱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开展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而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过:“只要音乐是形象的,即使是不同的体裁,都能使孩子接受。”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去帮助幼儿熟悉和了解音乐。  歌曲《泡泡不见了》活泼欢快,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歌曲中的间奏和休止符是活动中的难点部分,也是整节教育活动的重点目
期刊
2016青岛大剧院艺术节在享誉世界的云门舞集《水月》的唯美画面中惊艳开幕,随后更多精彩演出值得期待。最值得乐迷期待的是10月22日由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之一捷克爱乐乐团带来的一场盛大的交响音乐会。捷克爱乐乐团早在1896年1月4日就在布拉格鲁道夫音乐厅进行了首演,德沃夏克任该场演出的指挥。在乐团的辉煌历史中,担任过乐团指挥的还有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 。捷克著名指挥基里·贝洛拉维克自2012年起担任捷克
期刊
一、教研背景  排图讲述是幼儿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图片,通过想象进行合理排序及创造性讲述的活动。排图讲述作为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一种方式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其广阔的交流表达空间、创造想象空间、思维活动空间,不仅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分析、判断及推理能力,更为创造性思维及求异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4~5岁是幼儿人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在这期间幼儿的听觉和言语器官逐步趋向完善,具备了正确发出语音的条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教师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
期刊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好好做!”这是第56号教室的班训。所有的成员都在为之努力:阅读、写作、自然实验、遨游世界、玩摇滚、看电影、打棒球、演莎翁剧……看上去多么美好,听上去热血沸腾,似乎,这就是我理想中的“教育”,那些孩子就是我理想中的学生,而我,似乎曾经也梦想过立志做这样的老师。  然而,“值得”,我忽然间难以找准这个词语的真正涵义“好好做”,细细想来,我现在好像特别热衷于认真地、不厌其烦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