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一面镜子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iy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老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有独特的感悟与思考,苦心孤诣地创作了《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一书,见解独特而新颖,论述精辟而深刻,在语文界引起强烈的反响。于2009年,在温儒敏老师的指导下,孙芳经过调查分析,写了《北大学生看中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一文[1],分析了北大一年级学生的小论文——《我观中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共100篇,其中95篇是北大中文系一年级本科生所提交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鲁迅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观中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该文从七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分析,概而言之如下:
  1.首先是对中学教育中的鲁迅印象的基本描述。2.关于教材选文。3.关于课堂教学。4.关于语文老师。5.关于考试及高考。6.关于作文教学和课外阅读。7.对中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的总体思考。
  以上分析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与代表性,其中对中学生最具启示性、最发人深省的是关于“课堂教学”与“语文老师”的论述。现摘其要点进行分析:
  一、关于“课堂教学”
  关于“课堂教学”,“85%的同学看来问题不小,而且应该直接为中学时片面化的鲁迅印象负责。”[2]“有28篇文章直接提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现象,甚至有5篇文章认为是‘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3]该文紧接着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三个原因:首先是教学内容上的千篇一律;其次是教学模式中存在问题;再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也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
  面对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课堂教学”,为什么会有“85%的同学看来问题不小”?为什么会出现“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现象呢?
  “问题不小”,说明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问题很大,有待于语文教育战线上的“有志之士”来共同思考,进而共同解决。
  “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是否可以理解成两个因果关系的复句?试分解为:因为“老师难教”,所以“学生难学”;因为“老师不愿教”,所以“学生不愿学”。由于教师的“难教”,导致了学生的“难学”;由于教师的“不愿教”,导致了学生的“不愿学”。
  教师怕“难”,学生亦怕“难”,谁不怕“难”呢?“教”的重任谁来担起?
  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谁愿意“教”?谁愿意“学”?谁又愿意“教”与“学”合为一体呢?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出现如此尴尬的现象,为人之师亦尴尬,那责任谁来承担?身为语文教师,那是责无旁贷的。只能“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4](《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二、关于“语文老师”
  “任何一位教师讲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都显得力不从心,好像不知从何下手。”“备课过程中没有认真研读鲁迅作品(包括课文及相关的时代相近的鲁迅作品),缺少对课文的亲身体验和理解,在讲授时难免捉襟见肘,既不能结合具体背景和鲁迅个人经历、心理讲解,又难以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感动打动学生,于是照搬泛政治化观点,引起学生反感心理”。
  面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语文老师为什么会显得“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呢?关于鲁迅作品的难懂难学,冯光廉教授如是分析有五点:其一,创作背景的隔膜。其二,语言的变异。其三,作品的思想内容过于深邃复杂,表现手法过于隐晦曲折。其四,学术界的争论。其五,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不当。
  冯教授较冷静客观地分析了鲁迅作品难懂难学的原因,但并未从语文教师的角度,分析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在鲁迅作品教学中扮演着指挥者的角色,属于一堂语文课的指导者。面临着鲁迅作品教学所处的尴尬境地,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鲁迅作品教学的种种困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何以解忧?唯有老师”。
  鲁迅有言“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反省自己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董云川教授曾说“教育者常常忙于教育别人而忘记了教育自己”,我们应该对其有所思!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我们语文老师只要不断研读鲁迅,思考鲁迅,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所处的“沙漠之地”定能变成“绿洲”,这块“贫瘠的土地”定能逐渐“肥沃”!
  钱理群先生在《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一文中说到,“鲁迅和我们一样:他不是神,是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鲁迅又和我们,和大多数中国人不一样:他是一个特别,因而稀有的人。因此,我们才需要他”。鲁迅对我们的意义有二,“他是另一种存在,另一种声音,另一种思维,因而也就是另一种可能性。其二,能促使我们独立思考,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有自由思想的、独立创造的人”。由此可见,鲁迅对我们现实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的确,我们现在的时代太快餐化了,太浮躁了。因此,我们需要鲁迅,需要倾听鲁迅的诉说;需要走进鲁迅,感悟鲁迅情怀;需要重温鲁迅,唤回曾经消失的鲁迅精神。让这个世界依然绽放出具有鲁迅色彩的鲜花,让鲁迅的呐喊之声响彻我们的耳畔,让鲁迅韧性战斗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又一代。
  参考文献
  [1]孙芳.北大学生看中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J].鲁迅研究月
  刊,2009(12).
  [2]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M].鲁迅全集(第1卷),2005.
  [3]冯光廉.中学鲁迅作品选编及编排问题之切磋[J].鲁迅研究月刊,2010(10).
  [4]钱理群.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M].鲁迅九讲,2007.
  作者简介:张怀信,1983年生,男,云南省宣威市第八中学,中学一级职称,研究方向:孔子与鲁迅。
  (编辑:陈 岑)
其他文献
【摘 要】中等职校學生构成复杂,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表扬和鼓励原则,通过目标教学和语文课外活动等方式,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职生;成功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出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诸多原因,即便是编班时成绩相对整齐的班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水平总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这时候,学生的心态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在面对写作时的畏难情绪,以及学生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生搬硬套、毫无真情实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当下社会,网络和媒体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如何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服务于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在写作教学中加以实践,总结出了如下三种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一句话时事”?——了解时事风云,尽展学子担当;“一周热点人物评说”——关注热点人物,活化考场作文;“看广告,
【摘要】连锁调是传统儿歌形式之一,运用顶真、押韵等手法,注重音韵节奏,想象大胆奇趣,是了解儿童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学界对此却几乎无人问津。鉴于此,本文试着从它的分类上作简单描述,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连锁调;分类;想象;音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连锁调又称连珠体、连环体、趁韵歌,是传统儿歌形式的一种。它一般由各色事物串联而成,通过顶真、押韵等手法,在这些事物之间建立
【摘要】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是审美教育,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品味生活中的美,以及创造生活应有的美。语文教材和资源是很好的美育载体,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渗透;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语文教学即生活教育,它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审美和向善。笔者在语文教学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激发兴趣、创新方法、能力养成、强化积累四个方面对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力求促进阅读教学与新课改的统一融合。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长期以来,阅读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摘要】“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设计直接关乎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设计,才能衍生出精彩、高效的课堂。笔者认为,一个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需要彰显“生本”理念。  【关键词】高效、教学设计、“生本”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
【摘要】要引导学生在读书中领悟和训练以下两个重要的艺术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别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含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  【关键词】学生;观察;阅读;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由于薄弱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校管理和生源质量等方面都比较薄弱,从而导致学生在读书时,总是缺少领悟和自信。
【摘要】“千江水有千江月”本是佛家偈语,意为:月本一轮,由于不同的水质和风景,千江映出的月亮也有万千的意象。诚如美文之于学生,学生一个个极具个性差异的鲜活的个体,他们兴趣不同、生活的环境和经验不同,理解和感悟力有别,如何在时间有限的课内,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切实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修养,让不同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笔者作了一些实践。  【关键词】课内;个性化阅读;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
【摘要】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抵御异族的侵略而修建的,最早建于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语文;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
【摘要】语文素养这一时代性概念的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全面提高我们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促进当代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将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努力的方向。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首先要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然后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解决语文基本功问题;引导学生感悟真实的生活,做一个有心之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课外实践空间,提倡学生多观察多动笔;学校在这方面要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