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人物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yey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海龙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远洋船长。2011年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在《广西文学》《百花园》《小说界》等刊物发表小说作品。
  刘富贵
  刘富贵只是赋予了一个富贵的名字罢了。听父辈讲,刘富贵十几岁的时候,家里穷得没衣服穿,刘富贵整天光着身子趴在墙角向外看,天黑了才敢跑出来东躲西藏一会儿再跑回去。最初听到这些我们根本不信怎么会穷成那样,架不住父辈们经常玩笑般地说起,再看看刘富贵的现状,不由得不信了。
  刘富贵成年后,家里依旧穷得叮当响,三十多岁了,也娶不到媳妇。后来有人给介绍一个有些疯癫的女人,总算成了家。疯癫女人清醒的时候少,整天满嘴絮絮叨叨的,时间久了,村里人都喊她老疯子。老疯子虽然疯癫,也算对得起刘富贵,先后给刘富贵生了两儿两女。我和他家二小子同龄,从记事起,每次去二小子家,都能看到老疯子坐在炕上,冬季身前还放个火盆,嘴里不停地又说又笑,一根拇指粗的老旱烟抽得小屋里直辣眼睛。我们都习惯了,偶尔冲着老疯子嚷一句,别抽了,呛死了。老疯子清醒时,也会说好的,不抽了,然后把半截烟插入火盆里,或者丢到屋地上。时间不长,老疯子又会卷起一根抽起来,我们冲她再嚷,她撇撇嘴,开始斜着眼睛骂我们了,我们只好笑嘻嘻地跑了出去。
  刘富贵靠着十几亩地,起早贪黑,养活着六张嘴,很是不容易。孩子们陆续大了,能帮上手了,轻松一些的刘富贵,吃晚饭也开始喝上几盅小烧。小烧度数高,烧得刘富贵脾气四窜。我依稀记得一次二小子在外面惹祸后晚上才敢回家,被刘富贵一顿拳脚踹出大门外,吓得二小子跑到一个没有窗户的空房子里蹲了一夜。
  刘富贵闲时喜欢赌牌,是在小打小闹小赢了几次后迂生出来的喜好。老疯子自然不会管他输赢,孩子们不让啊。本来不富裕的家庭,喝上几盅小烧烧得不知自己是谁了,还敢牛哄哄地坐在牌桌上,一脸严肃嘴角向下撇着玩着。二小子胆大,遇见刘富贵又在赌钱,便大声劝别玩了,你兜里有钱啊!气得刘富贵直想跳过桌子去踹二小子,却舍不得丢下手里的牌,只能狰狞着骂二小子滚出去。二小子摔门出去前,捎带着把玩牌的都骂上一句没有好心眼子。时间久了,都了解刘富贵的家庭状况,赌牌时没人再喊刘富贵了。刘富贵很是懊恼一番,二小子也没少挨揍。
  老疯子看着整天疯疯癫癫的,可是两个儿媳妇第一天上门,谁也没指望老疯子干点啥,老疯子却早早起来,去仓房里把鱼肉都端回灶台,又把头发梳理齐整,找身干净衣服换上。刘富贵看到这一幕,不觉老泪纵横,哭出一句,谁说老疯子疯啊!刘富贵的感動没持续多久,便被破坏掉了。老疯子有个毛病,每年进了腊月头几天,会哭上一天,歇斯底里地,谁也劝不住,没人知道为啥。老人们分析可能是父母的忌日吧。老疯子虽然疯了,对父母的忌日没有忘记。往年哭,刘富贵也不当回事,谁没有伤心的时候。那年刘富贵也不知犯了哪根神经,满肚子的邪火,骂咧咧出去躲了一上午,下午回来看着老疯子还在号啕不止,顿时火冒三丈,破口大骂。老疯子哪去理会刘富贵,刘富贵转身抄起烧火棍,冲着老疯子身上抡了起来。疼得老疯子浑身着火般大哭着跑出大门,边跑边喊救命,追在后面的刘富贵举着烧火棍,嘴里嚷着,打死你个疯婆子!老疯子跑到打粮场院正遇到康大胡子,便慌忙躲到康大胡子身后。康大胡子是刘富贵姑父,康大胡子看着刘富贵冲到眼前,挥舞着烧火棍还在骂骂咧咧,气得眼珠子溜圆,指着刘富贵鼻尖骂道,刘富贵,你出息了,敢打媳妇了,你个什么东西,老疯子这些年容易吗?刘富贵火气正窜,听不进去,嘴里嚷嚷着,这老疯子号一天了就是揍得轻,舞着烧火棍要冲过去。康大胡子是长辈,不能看着混蛋刘富贵当面打侄媳妇啊,只好伸手拖住刘富贵。一来一往,四周聚满了人,刘富贵火气更加不可压制,嗓子欲喊破大天,烧火棍几次险些抡在康大胡子头上,气得康大胡子实在没辙,直接抡起大巴掌打在刘富贵的脸蛋上。热闹的场面瞬间静止了,刘富贵被打出一个趔趄,蒙住了。浑身是汗的康大胡子弯腰喘着气,继续指着刘富贵鼻尖骂道,你个混账东西,几口尿酒就不是你了,老疯子疯疯癫癫还给你生了四个孩子,哪个没伺候长大,她容易吗?你好日子过够了,是吧?你去打吧,你去把她打死吧!冷静下来的刘富贵也感觉过分了,看着惊恐的老疯子躲在一旁浑身乱抖,心里一阵愧疚,眼圈红了。有人忙上前把刘富贵拉走,几个女人上去把老疯子哄回屋。
  几年后,我家搬去了外省,路途遥远,回家的次数少了。在外多年,老家的消息多是从父母和老邻旧居的联系中获得,断断续续中,知悉了村里不少老人相继不在了,老疯子也在一场大病中走了。这个消息不免让父母为老疯子可怜的一生哀叹。剩下的刘富贵像个瘪了气的皮球似的,在两个儿子中间来回传动着。
  父亲经常在饭桌上,几盅酒后谈起老家。谈及刘富贵时,仍不忘说起曾经救过老疯子一命的光荣事迹。父亲说那天晚饭后去刘富贵家溜达,看见老疯子正躺在炕上哼哼,几个孩子趴在炕沿上哭,刘富贵满脸通红在地上转圈。地上还站着一位村里的老李大夫,老李大夫说,老疯子犯病了,需要马上去镇医院,刘富贵没钱愁得转圈呢。那天也巧,父亲裤兜里正好揣着从生产队领回的一年工分钱。救命要紧,父亲没多想直接把裤兜里二十多元钱塞进刘富贵手里,惊得刘富贵险些跪下,老李大夫一番惊叹连呼几声父亲大名,说你可救了老疯子的命啊!父亲满脸自豪地喝尽盅里的酒,说,所以那些年,刘富贵对咱家一直很好,只要有活忙不过来,喊一声,刘富贵肯定到。
  
  大 姜
  大姜年轻时长得又高又帅,要不是家里穷,娶了个又矮又黑的媳妇,生了两个孩子后,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也不会举家挑着行李卷,一路跟头把式地逃荒到了东北。在一个逃荒老乡多的村落扎了根后,大姜媳妇又先后生了四个子女。子女都有大名,村里人偏偏喊大姜喊习惯了,喊大姜子女前面也要加上大姜,大儿子姜宝库,喊大姜库子,大女儿喊大姜燕子,喊到后来人们都想不起真名叫啥了。
  孩子们上学,不爱学习,成绩不好作业也完不成。大姜看着一个个晃晃荡荡也不上进,隔几天要钱买这买那,买酒钱都快没有了,索性发话都下来回家吧。大的可以出去打工,小的帮着父母伺候庄稼地,或买几只羊去放。孩子们或多或少能帮上手了,大姜轻松了许多,饭桌上的小酒盅,更是喝得绵长。那年大姜四十出头,瘦得大嘴瘪瘪着,说起话慢吞吞的,有些絮叨,喝上酒后,车轱辘话更是一圈又一圈。   大姜喝酒自私。90年代中期,鸡蛋在农村是蛮金贵的,除了来了亲戚、逢年过节,鸡蛋是很少上桌的。小心翼翼从鸡屁股攒下的鸡蛋凑到满筐或成百,要去卖个零花钱,好买个油盐酱醋。大姜媳妇也是,过日子心细,孩子又多,吃饱一顿得多少个啊。可是架不住大姜一上饭桌便絮叨,咸菜怎么喝酒呀,我拼死拼活都为了啥,累一天了也吃不上个顺心饭,还不如死了算了,磨磨叽叽个没完,捎带着抓住哪个孩子不顺眼,发火臭骂。大姜媳妇脾气好,也被磨得没辙了,只好做晚饭的时候,单给大姜炒一个或两个鸡蛋。大姜怕孩子筷头长,嘱咐媳妇把炒好的鸡蛋放在菜板上剁剁,剁碎了。孩子即使来夹,也夹不了多少,自己夹得也少,能多吃几口,还能多喝几盅。孩子们不愿听大姜一盅酒絮叨半个钟头,低头几口扒拉完饭都出去玩了。大姜媳妇也想下炕去收拾一下灶台,大姜不让,拉着媳妇给他倒酒,陪他继续絮叨。
  一直活得憋了巴屈的大姜,忽然一天膨胀了。村支书家的姑娘看上了大姜的二儿子大姜军子,竟然派媒人来提亲了。有些懵圈的大姜想都没想直接说我没意见,然后瞪着眼睛看大姜军子,看见大姜军子红着脸,笑了笑,才松开揪紧的心。大姜和村支书老汤住在一个队,一年也说不上几句话。老汤每天忙上班忙开会,没时间搭理大姜像个娘们似的黏人絮叨。大姜军子是个好孩子,长得像大姜年轻时的样子,脾气好,手巧,庄稼活干得也好。村支书老汤想什么,大姜顾不上考虑,大姜考虑的是老汤是村支书,村里的土皇帝啊。你看看人家五间大瓦房,屋里的摆设,屋外的大拖拉机,大铁门,那个气派。和土皇帝搭上亲家,等于变成了皇亲国戚。尤其亲家正式见面后,老汤家再来了客人,老汤也派人把大姜喊去吃饭喝酒。支书家的场面大,喝的是瓷瓶酒,大姜喝到肚子,舒坦得几天都不过劲儿,逢人便口沫横飞大说特说吃得多好,喝得多香,一口一个亲家汤支书。
  姑娘要出嫁了,来的亲戚多,老汤便买了台大电视,把换下来的十二英寸小电视送给了大姜。大姜家两间小土屋里顿时人满为患。那年代电视绝对是个稀罕物,满队也没几台,正赶上播放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偶尔周六还播放《西游记》。常常大姜家的晚饭桌还没撤,炕沿儿、屋地上已经挤满了半大小子丫头。炕桌上剩下的大姜还在端着酒盅,满脸褶子大声和来人打着招呼,大姜媳妇站在地上笑嘻嘻催促着,快点喝吧,都看着呢。大姜更来劲了,喝上一口,还要哼上几句河北梆子。
  大姜军子结婚后,大姜喝完酒,哼完河北梆子,兴致更高了,开始对着左邻右居的老娘们开起了荤嗑儿。尤其是老陈婆子,不管人多少,只要看见老陈婆子,大姜立马像打了鸡血。老陈婆子老伴几年前得病走了,自己寡居,人憨,有些二乎乎的。看着大姜拿自己耍笑,也跟着哈哈,气急了便骂句你个死老犊子。大姜媳妇看见大姜这副德行,又羞又臊又气又没辙,直想钻进地缝。子女们劝也没用,气得也不愿多看他一眼。老汤也被大姜的胡闹行为气得不愿搭理他,多大岁数的人了,一脸褶皮,竟这般没羞没臊的。
  大姜没羞没臊的快活日子,有一天突然搁置了。村支书换届,老汤年岁偏大没选上。没选上,老汤没多大落差,大姜受不了了。大姜大嘴憋憋屈屈的,似乎有着无数的委屈,逢人说不上几句就老泪哗哗的。然后便是无休止地叹气,叹得老腰弓弓着,像只疲倦的大虾。
  大姜叹气,小屋里还是人来人往不断,看着电视,开着玩笑,不时扭头看看还在端着酒盅的大姜。大姜垂头散目盯着剁碎的鸡蛋叹气,盯着酒盅叹气。酒盅几番举起,几次递到嘴边,却又被無端地放下。然后是一声声地叹气,好似败走乌江,偶尔还哑出一句苍凉的河北梆子,梆子跌跌撞撞地挤破窗缝,跌落在黯然的窗外,窗外模糊一片。
  陈老田
  陈老田早前的辉煌是不容置疑的。陈老田年轻当兵退伍回来后,被分配到镇里农机站做采购员,风光得很。听父亲讲,陈老田每天下班回家手提包里都是钱。后来农机站改制,陈老田回村做了队长。陈老田长得高大,擅长说故事讲段子。那时候生产队每家每户的劳力每天要上地出工,出工累了饿了的时候,队长陈老田便会从后面慢慢走上来,穿过一扇蹲着爬着除草间苗的人群,转过身倒着边走边讲一些赵钱孙李妖魔鬼怪的故事。故事的情节记不住了,陈老田便临时编凑,总之掌握着这个故事的节奏让眼前的劳力们竖起耳朵,抓紧手里的活,争先恐后跟上陈老田不急不缓的步伐,以防漏下一丝细节。
  生产队解散后,陈老田五十多岁,队长不干了,在自家东厢房开了个粮食加工坊。加工坊里面有一台高大的磨面机、一台玉米机。闸刀一合,两个机器轰隆隆响动起来,很是威武。
  家家都要磨米磨面,加工坊挺挣钱。几年间前村后屯又多出几家加工坊,机器新规模也大,挤得陈老田生意越来越差。年岁大了又没有帮手,陈老田索性把两台机器卖了,加工坊关门了。接着齁了气喘多年的老伴走了,大儿子大女儿早已结婚另过,身边只剩下小女儿陈华陪着自己守着那三间三十多年的老房子。
  那年距离春节还有一个月,陈老田突然派人给父母递话,说陈华看好我大哥了,让我家去提亲,这是我家始料不及的。我家多年来一直处于贫下中农的地位,和那些显贵家庭天生有着不好逾越的屏障。尤其父亲一贯耿直,不愿仰脸看那些假面孔,导致这些年我家和陈老田家没有多大的交集来往,碰面了顶多打声招呼。父母对陈华是了解的,也是看着她长大的。陈华比我大哥小两岁,有些娇气,耍小性,花钱大手大脚的,但是身高模样还是过得去的。父母征求大哥的意见,大哥腼腆的脸上红通通的,低头偷笑,这桩婚事基本就定下来了。一周后,两家正式见了面,谈好了礼金,过了头茬礼,一切只等着明年选个好日子结婚了。喜事临门,父母高兴,买了很多礼品,备着过年期间大哥领着陈华拎着四瓶四罐走亲戚,看媒人。
  春节过后,父亲还没等出去干瓦工活,陈老田来找父亲去帮着看一块房身地。房身地离我家不远,是一所多年没人住快要趴窝的老土坯房子,被陈老田低价买下后,打算推倒重新盖三间大砖房。亲家盖房子是好事啊,做瓦工多年的父亲有经验,二话没说开始帮着量房身,买砖买水泥买沙石料。大哥正跟着父亲学徒,于是耿直的父亲和腼腆的大哥从立春到秋初,一直帮着把三间大砖房盖起来上门上窗到搬家入住。房子收尾了,地里的活也快结束了,父母商议着把大哥和陈华的婚事提上议程,年前选个好日子把婚事办了。
  媒人被父亲请到家吃了午饭,喝了茶、抽着烟去了陈老田的新房子,晚饭前才回来,一脸愁容。父亲把烟递上,小心问咋样。媒人吸口烟说,陈华年前不想结婚。母亲说那就年后吧,也不差这几天。媒人叹口气说,年后陈华也不想结婚,陈华年后想去日本打工,两年后回来再考虑结婚。这个消息有些突然,父母一时没反应过来,等明白过来,傻眼了。等上两年,这不是胡闹吗?俩人感情本就不深,分开两年,基本就是没戏了。再说大哥二十岁了,等不起呀!父亲问,陈老田啥意见?媒人说,陈老田说自己劝了多次,也劝不了,这孩子从小就犟。母亲还是有些主意的,说年后去不去日本再说,年前先把婚结了,年后坚持要去,让小两口一起去,也有个照应。父亲和媒人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次日中午媒人才过来,回复了一句话,陈华年前不结婚,年后自己去日本打工。媒人诉苦一上午嘴皮快磨破了,陈华绷着小脸就是不同意结婚,陈老田也是一脸女大不由爹的无奈。理由太冲,父亲被噎得不知说啥,酱着脸立在屋地上喘粗气。母亲也没料到会出现这种局面,不知怎么接招了。最后三个人研究了半下午,让媒人再辛苦一趟,直接摊牌,如果年前不让结婚,把彩礼钱退回来吧!结果陈华说彩礼钱盖房子都花了,等打工挣到钱再还。这就有些不讲理了,母亲的火气也上来了,父子两人大半年的出苦卖力不说,彩礼钱还要不给,这不是明显欺负人吗?火气上来了,态度也变得不友好起来,问题有些僵化了。母亲最看不惯陈老田一脸假兮兮的苦衷,见面就会唉声叹气,说陈华不懂事,对不起你家大小子了。有个屁用,大砖房你还不是如愿住上了,老狐狸!彩礼钱来来回回扯到最后就要撕破脸时,陈华才松口。彩礼钱要回来了,看似略胜,母亲却窝囊得躺了一周,父亲也是动不动便发火,摔东西。
  大砖房宽敞亮堂,陈老田也没住上几年。陈华去了日本,临走前,陈老田劝得快跪下了,陈华还是毅然地去了。陈老田一个人守着大砖房整夜地唉声叹气,后来叹出了肝血管瘤,熬了半年,走了。
  陈老田下葬,陈华也没回来。大砖房又像之前老土坯房没人住,空置起来,时间久了,满窗灰垢,房顶上长满了蒿草,招引着成群的麻雀忽起忽落。到了秋天,蒿草变得枯黄,在一阵阵秋风中折落飘零,偶有一粒麻雀弹出,一弧灰线,几声秋鸣,给平静的村庄平添了一份瑟瑟与凄凉。
  责任编辑    李彬彬
其他文献
有话说,光阴如流水,转瞬无踪迹,确是如此。记得1991年6月,为庆祝《广西文学》创刊四十周年,我奉主编之意,去敬请时任广西区党委副书记的丁廷模题词,他欣然写下“人民是文学的母亲”,刊登在该年为庆祝刊庆而编发的那期刊物上。自此匆匆一瞬间,又三十年过去,如今《广西文学》又步入七十周年的生日了。  过去了的光阴,已凝成历史,而回眸一看,昨天深藏于心的那些故事,依然生动异常,历历在目,确实令人难以忘怀。 
期刊
翻开廖献红散文,一股颇具辨识度的地域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这是一个人的地理记忆,与鹿寨这个地方相关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来自一个女性视角的细致观察和敏锐捕捉。然而,你无法否定,这些文字不只是地方风物的记录,也不只是展现一幅幅异常丰富的人文地理,而是以创作主体的个人记忆去检视时代经验,再次刷新了地理刻度,激活了人文精神。廖献红企图为她的故乡写下地方志,一个鹿寨人为鹿寨写下的地方志,同时它不止于地方人文
期刊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广西的广大文学工作者多年来积极参与本土的扶贫工作,并借助自己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倾情书写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作为对艺术家们这一劳动成果的回顾或展示,《广西文学》近期特别推出来“扶贫攻坚·广西故事”增刊(四篇报告文学、三篇小说、十篇散文和五组诗歌),深入、具体地记录了广西脱贫致富的艰难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果,热情讴歌了党的正确领导和广西人
期刊
我躲在这堵墙下是为了躲避阳光,但是,这堵墙的影子不在我所在的这面,所以我失败了。  当然,我躲避阳光,我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墙,而是因为阳光现在是垂直照射的。墙的另一面兴许也没有影子,所以我失败了。  但是,我的确见过影子了,在那根电线杆破土而出的马路中央。影子是湿漉漉的。影子湿漉漉地蠕动。  那里的阳光同样垂直照射,所以我没有选择电线杆的影子。阳光垂直照射,我猜想电线杆一定是倾斜的,所以才有影子。我
期刊
午夜时分的炼钢厂  午夜时分的炼钢厂,一切都沉寂了  但有一样东西还活着  其他的都睡了,睡得实实在在  像厚重的无边无际的尘土,像梦  无论如何也挣脱不出的梦魇  呼噜,呓语,眼皮滞重的昏聩  一切都沉寂了,这午夜时分的厂区  却唯有一样东西活着,韧劲十足的  一样东西!活着,活着,拉动了风和呼吸  拉动大地由此向东倾斜  我不说也许你也会猜到,像路灯  偶尔眨一下眼睛。风推开一扇没关紧的门  
期刊
糖  看到她哭红的眼睛  我就心软了。  买一支草莓味的棒棒糖吧  她又可以变得那么欢喜  真希望她等一会  再撕开糖纸——  想起年轻时,我总是无法忍住  对喜欢的人说话  真希望她能不那么像我  再等一等吧  尽管她还不需要懂得  什么才是真正甜美的忍耐。  明天见  第一次,我想和  我的小婴儿  横着睡,正对着窗子  明天她依旧会很早醒来  睁开眼睛就能看到  杜仲树的叶子,在风里笑得  
期刊
下午的幻想,或者下半辈子  下半辈子我不无希望  经营一家小杂货店,贩卖零食  进出是有需求的人,购买油盐  一瓶水,或者饮料、烟。他们带有生活的目的  和那些只拥有几块零钱的孩子  每天来几次,挑选糖果  和玩具。我懂得其中的诱惑  生活并不简单,我用抹布清理  每天的灰尘,陈列每天的希望  下半辈子遥遥无期  下半辈子说到就到了  我的夜晚比白天多  我的夜晚比白天多  因为夜晚我在上班只能白
期刊
读完晨田的诗,我的脑海里很自然地“浮出”了“生活在眼前,诗歌在别处”的想法,我立刻把这个想法作为晨田《我的夜晚比白天多》(组诗)的读后标题。  如果说,疼痛给诗人的灵感以出路,那么,是给其灵感的残余以出路;而灵感的残余又要经受时间和生活的双重考验。就拿晨田的这组诗歌来说,在简单、刻板的生活圈里,也许只有怀才不遇者才会有着“被简单”的苦涩与期许。故有“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语)那种惺惺相惜
期刊
宁经榕 广西钦州人,1990年生,小说见于《广西文学》《滇池》《红豆》及《上海文学》等刊。  1997年夏天,阿阳在榕树边上咬了我一口,咬到我左脸上,鼻子和左耳中间位置。我用手捂着,拿开来看到手掌上有两排牙状的血印,我往榕树边那片宽阔的稻田跑,阿阳在后面紧紧追着我。我们本来是找鸟窝,找了半天才找了两个,还是空的。孵幼鸟的季节已经过了,阿阳还是拉着我去找。几个月前,树木刚抽完芽,他从树上捣了十几窝刚
期刊
余 烈 1984年生于湖南。小说作品发表于《作家》《西湖》《芙蓉》《山花》等刊,有作品入选《中华文学选刊》。  有一个认识的姑娘要搬进一处地下室,在我单位附近。那时候,城里的地下室准许出租,成千上万手头拮据的年轻人都有蜗居地下的经历。我早就跨过了那个阶段,但是难保身边的年轻朋友还在过这样的日子。  过年前她打算搬家的时候把一箱子书寄存在我的住处。她来送书的那一天带来了一个柚子。我的房子小,通风不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