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闪耀于炼钢厂中的海(组诗)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y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夜时分的炼钢厂
  午夜时分的炼钢厂,一切都沉寂了
  但有一样东西还活着
  其他的都睡了,睡得实实在在
  像厚重的无边无际的尘土,像梦
  无论如何也挣脱不出的梦魇
  呼噜,呓语,眼皮滞重的昏聩
  一切都沉寂了,这午夜时分的厂区
  却唯有一样东西活着,韧劲十足的
  一样东西!活着,活着,拉动了风和呼吸
  拉动大地由此向东倾斜
  我不说也许你也会猜到,像路灯
  偶尔眨一下眼睛。风推开一扇没关紧的门
  窥见某张困顿、迷惑的脸,矿工的脸
  和转炉的脸。他们把倦怠的歌谣断断续续
  传唱。像马厩中的马
  以铁铸的鼻音说话
  就这样,黑暗中,总有一样东西独自活着
  而钢铁厂的心跳,隐隐有力
  那是海与大地的心跳,长河般的脉动
  使这人世蒙羞
  当岁月以青铜面容装扮历史
  当历史由纸本回归那炽热铁水……
  那闪耀于炼钢厂中的海
  那闪耀于炼钢厂中的海,也闪耀于
  我们身上。我们骨盆的钟在敲响
  我们火焰的舌头在吹奏,我们召集死亡
  我们指认黑暗,我们也把子宫中的灯盏
  一一点亮
  我们是以红彤彤的钢水的喧腾来指引风的
  而风来自青铜草原,来自海和海的远帆
  那闪耀于炼钢厂中的海也闪耀于
  年代的钟表盘上,狂妄的人打掉太阳
  打开夜的酒瓶,我们啜饮那血
  铁流的热血淹没大雁和鹰鹫的族群
  土地平躺着母亲,丰收使母亲更荒凉
  我什么也不想。我在每一块矿石下翻找
  那泪珠,我也把啼哭的婴儿挂上月亮的臂弯
  熔化的铁水会带着我向远方流淌
  我像天空一样高高地隆起,如同空虚
  如同铁,那纹丝不动的另一种黑暗
  那闪耀于炼钢厂中的海,也闪耀于
  我们古老的灵魂,闪耀于岩层深处
  那矿脉的律动。我们能捣毁花岗岩的心脏
  能吗?新鲜的风正擦亮今夜的星星……
  钢厂的玻璃总是被人打破
  黄昏的天边,诸神的手总是沾满鲜血
  钢厂的电线杆上,一群生锈的麻雀仍在争吵
  邻居的后院里,咯嗒嗒的母鸡正在下蛋
  街边的肉铺旁,苍蝇忙于对一只懒狗表达抗议
  而我是那蚂蚁,正把厂区的道路一遍遍测量……
  这世界止于一个念头、一块抹布和一沓用过
   的安全套
  如果你能在一只叮当响的空饭盒里展开想象
  我就能令在炉膛中奔跑的孩子,自窗口飞出
  我就能让这恰好一百年的冶炼停下来,让火
   熄灭
  使黑暗大面积降临,我就能带领你们
  沿着钢铁厂那条被一代人的脚掌
  反复践踏的街道,回到遍地横陈的旧钢材中间!
  铁青色的海
  铁青色的海,铁青色的高原
  不是病入膏肓者他绝对不敢进来
  在到处都是呼救的遇难者周围
  一个刚刚降生的婴儿大放异彩
  而灶炉里的火仍然在大声疾呼并奔跑
  火造就了穷人、帝王,也造就了强盗
  古老的土地浓缩成一块石头。石头饥饿
  僧侣起火,火自己把自己灼伤
  人要讲出非人的故事,讲到铁
  和命运中最大的失败
  我要把太阳挂在钢铁厂的墙壁上
  我对这世界一无所知,只能把語言献给天空
  而铁站起来,支撑住摇摇欲坠的理想
  铁水向四面八方的低凹处行进
  铁青色的波涛,是盲者才能看见的
  最美的容颜
  铁青色的高原,成为这世上最伟大的深渊!
  在钢铁厂面前读一本书
  在钢铁厂面前读一本书
  我一半的身体已然被掏空
  我承认那本书的名字与这庞然大物有关
  与一代人的奋斗和理想有关
  但书中的情节早已被我忘掉
  我只想与那个美丽又病态的女主角藕断丝连
  十月的马儿驮来黄金
  秋风却卸下一地枯枝败叶
  年轻时我曾想用一张纸包裹住钢铁厂
  现在,我不得不用夜色
  我不得不放弃月亮的骨头,星粒的玻璃碴
  我不得不沿着血管一路狂奔
  以余生喂养心头的另一只野兽!
  → 巴音博罗 满族,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发表文学作品四百万字。著有诗集《悲怆四重奏》《龙的纪年》,油画散文合集《艺术是历史的乡愁》以及小说集《鼠年月光》等多部。
其他文献
人们经常通过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不少人是因为想当作家才拿起笔。我从小就爱读小说,爱听老人讲故事唱山歌。上初中时就喜欢写作文,搜集民间故事,编仫佬山歌,朦胧中有当作家的梦想。但因年少无知,不知从何处入手,十分迷茫。  大学毕业分配回罗城县宣传部工作,搞新闻报道,看了一些关于文学创作的书籍,结交了一些作家朋友,学到了很多文学知识和写作技巧,逐步提高了写作水平,偶尔在报刊发表些“豆腐块”文章。有一次,写
期刊
1  七月还没过完,台风已经来了三次,大风大雨一路奔袭,到达北安市仍然是大军过境一般。下午,我收拾行李,省预警中心发布的暴雨红色预警短信群发传到我的手机里:北安市未来三小时内将出现大暴雨,并伴有雷电,请防范。我从窗口往外看,乌云已经压到额头,风在城中村的建筑之间卷起灰尘和垃圾飞向空中。母亲焦急地提醒我带上这个带上那个,仿佛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她和父亲站在我狭窄的出租屋内,像两只落单的蚂蚁,他们感觉到
期刊
本期推出的广西女诗人作品专辑和由六位广西诗坛“猛男”排行并予点评的专辑,形成了当代文坛一道奇异的景象。在这场奇异的艺术的张望与围观中,我们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一种诗潮与思潮、创作与观念冲突的浪打浪涌。  诗坛“猛男”们的遴选与排行都是背对背的,最终综合统计的结果还算比较公允和贴近广西女诗人的创作现状。  十年前我们也曾为广西女诗人做过诗歌专辑,我们欣喜地看到,而今她们中的大多数早已在诗坛成名并且青春
期刊
最早是在崇左哪个文学活动和其龙打过一次照面。一个热情礼貌刚毕业的年轻人。然后没了联系。隔了几年,他在QQ上说:我多么希望和你交流文学。我一时默然。我开始看他的散文,交流一些看法。  其龙的散文多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关,写天等的大石山区、南疆的甘蔗林,写故乡亲人,写自己的奔波和呐喊。在《父亲的花事》中,亲情和三种花递进式结合起来,最后写到稻花时,已经开阔起来了,在稻作文化中,土地是根性的意象,稻花则是指
期刊
《鹿城图谱》是作者对鹿城的审美释解。  散文历来有两个传统,古典的和现代的。两者是互相打通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感怀和叙事上的偏好,成为散文写作的擅长。《鹿城图谱》分出三部,即“地理”“风物”和“人物”,正是遵循着传统指向,看得出作者深谙散文寫作路径,全方位地在展现写作功力。由此,成就这样一部深挖鹿寨古镇文化的散文集。正所谓,一书在手,人文鹿城尽显。  文学与地理有紧密联系。在某种情况下,地理环境对文
期刊
廖献红第一部作品集以《鹿城图谱》为书名,颇有用意。在我看来,它宣示着作者的写作原点:从故乡出发。  “鹿城”,我理解它的所指不仅仅是鹿寨县城,而且是指整个鹿寨县域。廖献红力图以自己的文字,呈现一幅幅鹿寨这片土地、这方山水的斑斓画卷。  这一幅幅畫卷,是山水画,也是风俗画,更是人物画。这部散文集分为“地理”“风物”“人物”三部分,实际上是一个统一体,如“地理”部分同样有“风物”和“人物”,三个部分是
期刊
有话说,光阴如流水,转瞬无踪迹,确是如此。记得1991年6月,为庆祝《广西文学》创刊四十周年,我奉主编之意,去敬请时任广西区党委副书记的丁廷模题词,他欣然写下“人民是文学的母亲”,刊登在该年为庆祝刊庆而编发的那期刊物上。自此匆匆一瞬间,又三十年过去,如今《广西文学》又步入七十周年的生日了。  过去了的光阴,已凝成历史,而回眸一看,昨天深藏于心的那些故事,依然生动异常,历历在目,确实令人难以忘怀。 
期刊
翻开廖献红散文,一股颇具辨识度的地域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这是一个人的地理记忆,与鹿寨这个地方相关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来自一个女性视角的细致观察和敏锐捕捉。然而,你无法否定,这些文字不只是地方风物的记录,也不只是展现一幅幅异常丰富的人文地理,而是以创作主体的个人记忆去检视时代经验,再次刷新了地理刻度,激活了人文精神。廖献红企图为她的故乡写下地方志,一个鹿寨人为鹿寨写下的地方志,同时它不止于地方人文
期刊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广西的广大文学工作者多年来积极参与本土的扶贫工作,并借助自己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倾情书写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作为对艺术家们这一劳动成果的回顾或展示,《广西文学》近期特别推出来“扶贫攻坚·广西故事”增刊(四篇报告文学、三篇小说、十篇散文和五组诗歌),深入、具体地记录了广西脱贫致富的艰难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果,热情讴歌了党的正确领导和广西人
期刊
我躲在这堵墙下是为了躲避阳光,但是,这堵墙的影子不在我所在的这面,所以我失败了。  当然,我躲避阳光,我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墙,而是因为阳光现在是垂直照射的。墙的另一面兴许也没有影子,所以我失败了。  但是,我的确见过影子了,在那根电线杆破土而出的马路中央。影子是湿漉漉的。影子湿漉漉地蠕动。  那里的阳光同样垂直照射,所以我没有选择电线杆的影子。阳光垂直照射,我猜想电线杆一定是倾斜的,所以才有影子。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