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ming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经榕  广西钦州人,1990年生,小说见于《广西文学》《滇池》《红豆》及《上海文学》等刊。
  1997年夏天,阿阳在榕树边上咬了我一口,咬到我左脸上,鼻子和左耳中间位置。我用手捂着,拿开来看到手掌上有两排牙状的血印,我往榕树边那片宽阔的稻田跑,阿阳在后面紧紧追着我。我们本来是找鸟窝,找了半天才找了两个,还是空的。孵幼鸟的季节已经过了,阿阳还是拉着我去找。几个月前,树木刚抽完芽,他从树上捣了十几窝刚孵出的幼鸟,它们通体透明,可以看到粉红色的肉体和蓝绿色的血管,正饥饿地向天空张着大嘴。阿阳用手捏住那些幼鸟的细腿,昂起脑袋,张开大嘴,他的嘴比幼鸟的嘴大,幼鸟进入了他的嘴里。他一连嚼了七八个,嘴边全是血,吞完后用袖子一抹,没事般该玩玩该上学就上学。
  那天他没追上我,我藏在路边的一个草丛里偷看着他,他先是钻进了一个树丛,出来时怀里抱着一个东西。走到我那草丛面前停下来,喊我出来,说他早知道我在这了。我怕他咬,没敢出去。他说,你出来,我不咬你,我现在有东西咬了。我扒开草丛一看,他光着膀子,上衣包着一只白色刺猬,卷成一团了。他似乎看出我的恐惧,说,放心,我现在只吃这东西。我从草丛里出来,我们一路往回走,他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到村里后他依旧没能在刺猬身上找出可以下嘴的地方,他突然扭过脑袋问我,这东西当真全身都是刺?我说,听说是这样。他说,不科学啊,岂不是只有它吃别人的份,别人都不能吃它。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神有点怪,我没敢答话。他说,明天我要吃不了这个东西,我就去咬你。
  脸疼,整整一晚我不能向左侧睡。一大早我还没起床,就听到阿阳在窗外喊我的声音。打开窗子,看到阿阳背着太阳,只看到一条黑影竖在黄泥路上。我说,我不会开门的。阿阳说,今天不咬你。我说,你别骗我了,昨天刚说要來咬我。他说,不骗你,早上我刚咬了家里的几只鸭子。我说,那你来干吗?他说,我有一件事想和你说。我说, 你就站在那说得了。他往前挪了几步,想了想,又退回去了,说,这只刺猬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我说,什么有什么东西?他说,反正就是有什么和别的不一样的东西。我说,你到底要说什么?他从怀里掏出那只白刺猬来,依旧用衣服包着,他说,别的东西都能咬,就它咬不得,是不是想告诉我什么东西。我说,想告诉你以后别乱咬东西了。阿阳一跺脚,说,对啊,我昨晚想了一个晚上才想出来,它好像是要告诉我这个。我把窗台上一盘仙人掌往旁边挪了点位置,让手能撑在窗台上,我说,那你今天早上还咬什么鸭子?他说,我也不知道,本来想不咬了,一看那鸭子老长的脖子没忍住。我说,你和我说有什么用,你回去吧,我以后也不会跟你去找鸟窝了。阿阳说,话也不能这么说,我以后不咬你便是。我关了窗子,从窗缝看出去,见他在原地愣了好久,才慢慢转身离开。
  第二天阿阳背着一个书包到教室去,也不放下来,一直背在背上。他和我同桌,我坐得离他远远的,生怕他咬我。上课的时候,我斜着眼睛看了他一眼,他的嘴唇一直在蠕动,像是很饿的样子。课上了一半,他从后背把书包取下来,拉开拉链,把嘴巴凑上去啃了一口,头抬起来,嘴边都是血。我以为他带了几只鸭子来做零食,细细看了后,发现他嘴唇有几道深深的口子,血从口子里面渗出来。再看他书包里,一团白色的刺。我跟他说,你怎么咬刺猬。他用舌头舔了舔破口的嘴唇,趁着叶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对我说,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一张血红的大嘴追着我,我怎么跑也跑不过它。他嘴唇流的血渗得太快,舔不过来,一些沿着嘴角流到下巴。我说,你快去把血给止了吧。他用衣袖抹了下,衣袖红了几个块,说,我不能再咬东西了,再咬总有一天我会被那张大嘴吃掉。叶老师去哪手臂上都挂着个褐色的手提包,上课的时候她把包放在讲台上。她转身发现阿阳嘴巴在流血,赶忙从手提包里拿出纸巾要帮他擦血,还没擦到,人便晕过去了,横躺在地板上。我们慌了,不知道要先救哪一个。后来不知道谁出去叫了人,村里卫生室的医生老路过来给叶老师烧了艾,叶老师眼睛缓缓睁开,看到阿阳一脖子的血,又昏过去了。老路把叶老师放一边,说,你站一边去,别挡住。便拿纱布包住了阿阳的嘴。阿阳的嘴唇瞬间厚了许多,像一只开壳的贝。叶老师醒来,脸还很白,嘴唇还没回复血色,看到了阿阳书包里的刺猬,说,你回去吧,明天不用来了。阿阳低着头,抱着书包就往外走,走到门口,叶老师又补了一句,以后不准带刺猬进教室。老路给阿阳包纱布的时候,我看了看他书包里那只刺猬,它从拉链的缝隙弹出一截脑袋,耳朵是粉红色的,脑袋上立着尖直的白刺,眼睛很大,黝黑黝黑,细长的吻前有一只深色的鼻子。它发现我看它立即缩回书包里去了,我探头过去看,它已经缩成一团,像只毛球。
  伤口包扎好的第二天,阿阳他妈又带着他到村医室让老路包扎。他妈给老路说,早上他又咬刺猬了。老路看了看阿阳,眉头很浓,眼睛很大,只是眼珠子转得很慢。老路帮阿阳包扎好伤口,示意他妈到里间讲话。老路问他妈,孩子从小就这样吗?他妈说,半岁就咬奶头,戒奶后就开始咬家里的小鸡小鸭。老路说,这是病啊。他妈说,你才是病呢,不就是爱咬东西吗。老路说,随便你说吧,实在不行你多买点鸭子给他咬,别让他咬刺猬。阿阳他妈回去后要把他的刺猬给拿掉,可阿阳和刺猬寸步不离,睡觉也抱着那书包。半个月后的一天,我和几个同伴到河里捞鱼,我们捞得正欢,他抱着书包冲过来,那几个孩子见他过来都溜了。他站在河边,我站在河里,他说,我能不咬东西了。我看到他嘴巴上的纱布已经拿掉了,嘴唇上有几块深色的疤,我说,你怎么不咬东西?他说,我也不知道,我想咬的时候我就跟它说话,说这话时紧了一下怀里的书包。我说,跟刺猬说话?他说,是啊,我说它听,它能听懂。我说,我不信。他把书包放下来,手往后一拉,拉开了拉链,掰开里面向着我说,真的,不骗你。接着对着书包里蜷成一团的刺猬叽里咕噜说了一堆话。我说,你说的是什么?他说,我让它出来耍,没人伤害它。讲了半天,书包里面的刺猬动也没动。我说,它听懂了吗?他想了想,一会儿说,对了,它一定是怕光,我们到那堵墙下。接着抱着书包去到旁边那堵墙下。那是堵老墙,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弹孔,边上还写着“人多力量大”几个褪色的红字。他又在墙下试了一遍,刺猬还是不动。我说,你就扯吧,是不是骗我来着想咬我。他皱起眉头,像是在苦苦思索着什么,之后抱着刺猬扭头走了,不再理我。   阿阳家住在河堤斜侧,河的对岸就是热河镇,去镇上得经过一条老高架桥。阿阳家离桥不过三四十米。那桥高出河面十来米,桥底破了很多洞,用木板覆盖住了。木板破掉的地方,从上往下一看,以为自己悬在高空上。几年前有人在桥的另一侧建了一个皮革厂,排的水把河给染黑了,不久被当地人赶走了。后来改成了玩具厂,我们去偷过玩具,要翻过一道有铁丝网的墙,拿剪子剪铁丝网,剪了一个一米宽左右的洞,然后一人在里面一人在外面,一个抛一个接,我负责放风。抛出来的玩具大多是陀螺、溜溜球、竹蜻蜓,还有铁皮青蛙。看门的是个叫亮得的老头,他大多数时间在睡觉,我们走的时候把铁皮青蛙链子上满,对着他的方向放出去,铁皮青蛙就哇哇哇往他那跳,一会儿就蹦到他大腿上,他吓得一脚把青蛙踢飞去。听到我们在墙角笑后拿根拐杖追过来,喊着要打死我们。我们哪里怕他,跑在他前面一唱一和,一个说,老五,你的电筒还亮不亮得啊? 一个答,亮得亮得啊。他更气了,追到桥边,看着我们像毛猴样在桥上窜,把拐杖甩向我们,没甩到,拐杖砸到桥护栏掉进河里,溅起了一大片水花。
  那段时间我很少和阿阳玩,叶老师怕他咬人,把他调到最后一排自己坐。他来找过我几次,一次是1997年冬天的时候,他来到我家窗户下叫我,我妈不让我下去跟他玩,我就打开窗跟他说话。他说他的刺猬不吃东西,问我有什么办法。我说我又不是医生,让他去找老路。他说不能找老路,老路要杀他的刺猬。我说,那你过桥去找那个猪先生,他专门给猪打针的,也许也能给刺猬打针。他真跑去找了,回来后笑得嘴角都拉到耳垂了,岔了半天气才跟我说明白,刺猬没病,它在冬眠。一次是第二年惊蛰刚过时,他抱着刺猬来找我,说刺猬醒过来了。我还是从窗子看下去,也没看清楚刺猬到底醒没醒来。我说,我看不清楚。他说,你下来嘛,我给你看。我说,我还是在这看吧。他就蹲到榕树下,把书包轻放下来,自己立住不动。半分钟后,小刺猬探出个黑鼻子来,渐渐整个脑袋都伸到外面,看看周围没什么异动,慢悠悠钻出来,好奇地盯着周围看。我发现它比去年大了一些,身上的刺也長了不少,已经不是纯白色了,刺的根部是浅灰色。它去啃旁边刚抽芽的草,啃一下慌慌张张看着四周,确定没动静再接着啃。后来它大约吃饱了,立起半个身子坐着,眼睛还是骨碌碌转不停。整个过程阿阳一动也没动。他第三次来找我是在1998年暑假,他跟我说刺猬不见了。事情是这样,他的刺猬已经差不多有一只手掌那么大了,跟人接触久了,胆子也变大了些。天气好的时候,他经常带它去门口那棵大榕树下遛。本来也不影响什么,他遛他的,大伙忙大伙的。后来周边相继发生了一些不祥的事,先是隔壁赌鬼逢赌必输,接着邻居锯木锯掉了一只手掌,再有晚间有人到河里电鱼,鱼没电着,把自己给电死了,在高架桥下浮了一夜,第二天发现时给鱼啃掉了半个身子。也不知哪来的风声,说在榕树下见过一团白色的东西,飘飘忽忽,怪吓人。很快就有很多人说也曾见过那东西,就有人把最近遇到不快的事赖到那东西身上。到镇上请了个道人来,名叫易伯温,都叫易大师,据说祖上十九代曾是刘伯温的远房亲戚。易大师到榕树下转了一圈,把罗盘往地上一搁,指着阿阳家的方向说,此向有煞。一打听,知道阿阳最近养了一只白色刺猬,赶忙改口说,非煞,仙也。并对众人解释,白仙被困,必生大难!阿阳他妈就想让他把刺猬放了,阿阳不肯,去哪都要抱着。他妈只能想其他的办法。当晚,阿阳抱着刺猬睡觉,半夜起来撒尿,看到榕树下围着一圈人还没散去,似乎有两个人影向他走过来。他撒完尿赶忙回去反锁门,盯着蜷在被子上的刺猬一夜没睡。天亮时撑不住了,眯了一会儿,醒来就没看到刺猬了。
  他弓着身子立在榕树边上,神情沮丧,像是给人打了一顿。我问他,屋子里都找过了吗?他说,怎么回事呢,门窗都锁着,能跑哪呢。我安慰他说,也许藏起来了也说不准。他突然转身往回跑,大约十来分钟后又回来,说,我又找了一遍,还是没有,一定是给人捉走了,对,门口的那帮人。说到后面他似乎在和自己交流,完全忽略了我的存在。他回去的时候走得很慢,左摇右晃的,我家和他家隔着不到五十米,他像是永远走不完这段路般。
  1998年的暑假特别漫长,先是高温持续了半个月,接着连续下半个月暴雨,电视上整天播放着长江特大洪水的消息。雨水从四面八方汇集,涨满了狭窄的河道,淹了两岸的稻田。沿岸地势低的屋子给水浸了,刚下雨的前几天,水刚浸到脚踝,河岸的人们只是用木板把水拦住,拿着瓢不断往外面瓢水。一个星期后,水漫上了窗户,人们便住不下了,全往地势高的地方跑。水浸到我家床头,我奶奶就嚷着我们收拾东西到山坡上去。山坡上有一圈废弃的屋子,瓦顶,黄墙,没人打理,墙上爬满了藤蔓,中间有一棵大樟树,据说是以前知青下乡种的。我们一家到那,屋里已经有很多人了,地上摆着各种东西,耕田的犁耙、摩托车、单车、收音机、电视机,把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我们在屋角找到了一块地,待了好久,阿阳家才走进来,他慢吞吞跟在后面,两只手依旧抱着一个书包,也不理人,找了一块地便一屁股坐下来。雨密密麻麻,笼罩着整片天空,人们在屋里唠嗑、打牌,还有人不知从哪拉来一根电线,试图接通电视看,折腾半天电视仍是一片雪花。几个老头看不过眼,拿出收音机对着有电视的人说,还是收音机实在,你那东西中看,不中用。粤剧声、段子声、新闻播报声和人们杂乱的声音交织在屋里。外面,雨哗哗下着,没有停歇的样子。
  第二天大人们都出去看自家的房子,我才发现亮得也来了,玩具厂停工一星期了,亮得家住河堤旁,估摸着这会也被淹了。他嘴里咬着一根烟,蹲在一架嘉陵摩托车旁听收音机。下午雨还没有半分变小的意思,我有点困,靠在墙上想眯一会儿。有人绊到我的脚,我一看,亮得打了个趔趄,他骂了我一句,你脚没长眼啊。我说,你脚才长眼呢。他也不理我,几大步走到阿阳面前,蹲下去从阿阳手里抢了个什么东西过来。阿阳要抢回来,抢不过,捉住亮得的裤头扯。亮得对着铁皮青蛙瞅了瞅,说,龟娃子,原来是你!阿阳见他不还,朝着他手臂猛咬了一口,亮得皮老肉粗不怕疼,手里还紧攥着铁皮青蛙。又蹲下去打开了阿阳的书包,倒出来,里面装了十几只铁皮青蛙。亮得把这些铁皮青蛙连书包一齐收缴了去,等阿阳他爸回来直接扔给了他,说,你的儿子你自己处理。那会儿好多人都从外边回来了,阿阳他爸把书包摔到地上,问阿阳,是不是你干的?阿阳摇摇头。他提着阿阳的衣领往外走,屋里有些人跟在他们后面看。阿阳他爸把他推进雨里,说什么时候你认了,什么时候再回来。不到十秒,雨便湿透了阿阳的身子,他不哭,也不闹,安静得像雨里的一棵树。天黑之前,他爸从谁的手里借了根拴牛的绳子,把阿阳从雨里拉到屋檐下,绳子一头捆了阿阳的双手,另一头绕过屋前的横梁,往后一扯,阿阳就升起来了。我看到雨水把他淋得双眼通红,头发贴住脑袋,衣服几乎透明,可以看到他胸前凸起的排骨。他爸把绳子另一头拴到窗框上,拿一根树枝抽他。一直抽到天黑,亮得把他拉住了,说算了,别打了。他爸又抽了十几下,这才停下来,喊他妈把阿阳放下来。绳子缓缓降下来,阿阳踉跄几下又站直身子,自始至终,他没讲一句话。   雨总会停,洪水也会退。1998年夏天收音机某个频道的男主持人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这句。八月底,传来了长江抗洪胜利的消息,河水也在一夜之间退了一半,人们终于看到了他们的屋子、院子、稻田和菜地,被厚厚的淤泥覆盖着。有几间靠岸的屋子给洪水冲走了,里面的人迁到了山坡上,永远离开了河岸。
  2003年9月,我没还没弄懂初中的意思,便成为了热河中学初一的学生。小学毕业拍合照时,年过六旬的韦校长握着一个喇叭站在国旗下对我们说,从今天开始,你们将会离家越来越远,去开始你们的新生活。有几个同学起哄,谁愿意留在这洪水一来就抹着屁股溜的地方啊。我那时想象,所谓的新生活无非是多了几本书,班上多了几个同学。后来发现不仅仅是这样。热河中学里分了众多派系,以地理方位分为城东帮、城北帮、城西帮,没有城南,城南就是高架桥以南,是我们住的那个地方,他们称之为高架村佬。几大帮派平时大多都内部活动,隔一段时间就约一场大架。为了免受欺凌,我们高架桥以南的所有人也联合起来,去哪都是一帮人浩浩荡荡。那时的阿阳已经不是以前的阿阳,他人狠,话少,热衷于打架,常冲在前面揪住一个人就往死里打,我们怕出事,只能拉住他。他发明了一种折磨人的方式,把人双手捆起来,吊到门顶窗上,脚下离地十厘米距离。这样踮脚脚又累,不踮脚手又累,吊久了谁也受不了,好几个平时的狠角色给他折磨得哭爹喊娘。我们整天在学校里晃荡,放学就去网吧玩CS,2003年热河的网吧刚兴起,电脑里只有一个CS游戏。好多个夜晚,我们离开宿舍,钻到厕所的内墙边,爬上一棵高高的桉树,再从桉树跨上围墙,从围墙跳下去,通宵达旦去玩CS。
  那是个秋夜,雨刚停,空气有点湿冷,他们都窝在宿舍睡觉,只有我和阿阳出去。一路上,阿阳和我说他已经掌握了狙击枪的精髓了,几乎是一枪一个,并且枪枪爆头。围墙边的桉树上挂满了水珠,我们一碰树干水就掉下来,树干湿滑,可我们还是爬得轻快。阿阳先爬,站到围墙上摇树,滴了我一身湿。我还没跨上围墙,阿阳便跳了下去,我听到阿阳落地的一声闷响,接着是他的喊声,快回去叫人!我立马从树上下来,往宿舍跑去。七八分钟后,我们最后一个人翻出了围墙。地上散乱着血块,阿阳靠着路灯杆坐着,外套绑在大腿上,虚弱地抽着一根烟。见了我们就说,我记住了一个人。
  整个寒假,阿阳都待在家里养伤,自从他下巴长了胡楂、嗓子变粗后,他爸再没敢打他。有一次他爸喝醉酒,看见阿阳坐在门前大榕树下无所事事,操起一把扫把要走过去。还没到阿阳面前,阿阳就站起来说,你敢?他爸步子没站稳,一个踉跄醉倒地上,睡去了。除夕前一天,阿阳跟我说他的腿没事了,已经能跑了。他说他要去做一件事,我问他什么事,他没跟我说,他只说是一件小事。我问他需要帮忙吗?他说不用。他把一把西瓜刀磨得锐利,插在皮带两个布扣间,就往高架桥上走。这件事是亮得后来跟我讲的,那天他从玩具厂下班回家,经过高架桥时,看见阿阳在高架桥上追着一个人,那人踩空了桥上一块木板,从桥上跌了下去。那人叫阿呆,家住在高架桥南侧,也就是玩具厂旁边。亮得认识那孩子,他和他奶奶一起生活,平时性子软弱,怎么也不像会去打架的样子。捞起来人是醒的,只是手脚全不能动弹,送去了卫生院,说手脚多处粉碎性骨折。阿阳回去躲了一阵子,没敢去学校,然而这件事像许多未成年人伤害事件一样,结果总是不了了之。半个月后,听说阿呆的状况好了些,有人还说估计几个月后能下地走路,也不见有人找阿阳麻烦,只是那以后他没再去学校。我猜他是害怕报复,但什么缘由又有什么意义呢,总之他离开了学校,结束了他的读书生涯。
  那年三月,高架桥上徘徊着一个老太太,见人就问,有没有看见一个核桃雕成的观音菩萨。人问她,什么菩萨?她说,阿呆以前戴在脖子上的。人说,十有八九掉到河里去了。她看着脚下泛黄的河面,嚅动着凹陷的嘴唇。人又说,去找人再刻一个,这东西也不麻烦。她说,那是他母亲走前刻的,刻了两个,一个她带去了,一个阿呆一直戴着。人只好安慰她,你去找撑船的下去看看吧,兴许能找着。她到高架桥上游一公里的船坞找了一圈,没有人答应她的要求,都说,别说一个菩萨,就算一个人沉下去也未必能找着。后来好多人经常看到她撑着一艘竹筏,在河心晃晃荡荡,像是随时都会沉没的样子。
  从三月底开始,热河被一场大雾笼罩着,四处飘飞着细细的雾粒,人们迎面打招呼,却看不清对方的脸。到四月末,雾仍未散,天气预报说,南方将进入漫长的梅雨天气。四月末的一天,阿阳决定离开热河,至于去哪,他没告诉我们。他只说出去走走。走前一天,我们关系最铁的几个人在邓灯家楼顶给阿阳送别。邓灯家在热河镇上,站在他家楼顶,可以看到整个热河镇全景。土灰色混乱散布的房子,高耸的砖厂烟囱,一条河把小镇和村子分成两半。邓灯从他家冰箱拿了他爸卖剩的几斤猪肉,我去河边菜地里摘了一些菜,阿海去买啤酒。那天我们四个人喝到傍晚,喝了三件啤酒,都有点醉。我们谈论了好多,关于学校的事,关于热河的事,关于未来的事。喝罢,几个人在楼顶栏杆上排成一排,看着浓雾里夕阳像一个散掉的蛋黄。浓雾里传来若隐若现的歌声,阿海说,你们知道那首歌叫什么吗?他那时候在学吉他,说要在毕业晚会上弹一首歌。我们摇摇头,他说,那是前几年朴树专辑《我去2000年》里的一首,叫《白桦林》。没人说话,《白桦林》在小镇上空的白雾里缓缓飘荡。
  阿阳出去后,每年春节才回来,和我们喝一顿酒,过完春节再出去。后来逐渐隔年回来,再后来就很少回来了。我最后一次见他是在2012年夏天,他爸去世,他回来守灵。守完灵他来找我。他已经没了初中时那股锐气,又回到了小时候的样子,沉默,眼神呆滞,性子也变得柔和。他买了一件啤酒来到我家,两人喝完,都醉了。他站在窗子上玩弄着仙人掌,那盆仙人掌已经长到窗子一半高了,浑身刺。他说,酒量没以前好了。我斜躺在床上,打着嗝说,是啊,都不年轻了。他说,记得以前我来找你,你总是站在这个窗子前跟我说話。我说,没办法啊,我妈不给我下去。他说,你现在说我小时候咬人,我总是不信的。我说,我也不太确定了,不过我有一张八岁的照片,左脸就有一块牙印,我妈说那就是你小时候咬的。我说,你还记得那只刺猬吗?他说,刺猬?不记得了,好多事都忘了。不过我记得被我爸吊在横梁上打那件事。我说,那是1998年吧,那年发大洪水。他说,是啊,那铁皮青蛙真不是我偷的,我在河边捡的,隔几天有一个,也不知道是谁扔的。我说,其实那是我们从玩具厂偷出来,然后扔一个调戏亮得的。他说,哦,原来这样,亮得还在吗?我说,还在,玩具厂倒闭后就在家待着了。他说,你还记得阿呆吗,他怎么样了?我说,也出去打工了,掉河里起来后,神经受损,说话结结巴巴的。他说,跟你说实话,我进江里捞过那尊菩萨。我说,捞着没?他说,捞不着,河底下都是淤泥,足有膝盖那么深。我说,这事也不能怪你。他说,我也没打算把他怎的,只是想问问他刺我的那个人是谁。我说,终究不知道啊。他说,也不重要了,都过去了。那以后我经常做梦,梦到自己站在一片没有边际的荒原上面,或者在海里撑着一艘船,怎么划也划不到边。再后来,还梦见阿呆,从水底伸出手抓住我的腿,我看见他的手骨从关节处刺出来,白森森的,上面还咬着几条色彩斑斓的鱼。我听着听着就睡过去了,醒来的时候他躺在沙发上睡着了。窗外,夏天风吹过,摇动榕树的枝叶,蝉和麻雀在远处叫着。
  夏天过后,我便回到南边的一座小城市上大学,跟以前的同学联系越来越少。有时偶尔在聊天软件上看到他们的头像亮着,想跟他们说点什么,又不知道从何说起。点进去看了他们最近的动态,就退出来了。后来听说阿阳失联的消息,联系了几个以前的同学,都说已经好久没联系,电话也不知。问了他妈,他妈也不知道他电话,说他已经有几年没跟家里联系了。她已经很老了,时常拄着拐杖迷茫地看着远方。
  之后,我经常失眠,多梦,有时半夜醒来大睁着眼睛无法入睡。特别是在家待的时候,脑子总会陷入一些混乱的画面中。有好几夜,在半梦半醒间,我看到夏天的大榕树下,那只白色的刺猬安静地趴在那里,阳光明亮得耀眼,好多鸟在榕树上跳跃。清醒后我跑去窗前,往外看去,外面是安静的夜,没有阳光,没有鸟,只有一些草虫在鸣叫。有一夜我确信看到了它,那天晚上月光明净,大地泛着一层白光,我半夜起来上厕所,往窗外看了一下。就看到它在榕树下徘徊着、蹲着、趴着,嘴里嚼着榕树落下的叶子,它体积还是没变,动作比以前变迟钝了,毛色却依然是白色,在月光下闪闪发亮。后来几夜我又看到了它,以同样的姿势趴在树下。我把这事告诉我妈,说我看到阿阳以前养的那只刺猬了。我妈不信,说刺猬没那么长寿,都二十多年过去了,可以死几回了。我跟她说,下次我拍照片给她看。然而,之后我再也没看见过它。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热河镇的一家单位上班,也在热河镇有了自己的房子。我妈让我尽快搬到镇上去,去做一个镇上人。搬家那天,我在窗子里对着榕树等了一夜。它没来。其实我早已知道,我只是想跟它道个别,就仅仅道个别。
  责任编辑   李路平
  实习编辑   祁十木
其他文献
《鹿城图谱》是作者对鹿城的审美释解。  散文历来有两个传统,古典的和现代的。两者是互相打通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感怀和叙事上的偏好,成为散文写作的擅长。《鹿城图谱》分出三部,即“地理”“风物”和“人物”,正是遵循着传统指向,看得出作者深谙散文寫作路径,全方位地在展现写作功力。由此,成就这样一部深挖鹿寨古镇文化的散文集。正所谓,一书在手,人文鹿城尽显。  文学与地理有紧密联系。在某种情况下,地理环境对文
期刊
廖献红第一部作品集以《鹿城图谱》为书名,颇有用意。在我看来,它宣示着作者的写作原点:从故乡出发。  “鹿城”,我理解它的所指不仅仅是鹿寨县城,而且是指整个鹿寨县域。廖献红力图以自己的文字,呈现一幅幅鹿寨这片土地、这方山水的斑斓画卷。  这一幅幅畫卷,是山水画,也是风俗画,更是人物画。这部散文集分为“地理”“风物”“人物”三部分,实际上是一个统一体,如“地理”部分同样有“风物”和“人物”,三个部分是
期刊
有话说,光阴如流水,转瞬无踪迹,确是如此。记得1991年6月,为庆祝《广西文学》创刊四十周年,我奉主编之意,去敬请时任广西区党委副书记的丁廷模题词,他欣然写下“人民是文学的母亲”,刊登在该年为庆祝刊庆而编发的那期刊物上。自此匆匆一瞬间,又三十年过去,如今《广西文学》又步入七十周年的生日了。  过去了的光阴,已凝成历史,而回眸一看,昨天深藏于心的那些故事,依然生动异常,历历在目,确实令人难以忘怀。 
期刊
翻开廖献红散文,一股颇具辨识度的地域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这是一个人的地理记忆,与鹿寨这个地方相关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来自一个女性视角的细致观察和敏锐捕捉。然而,你无法否定,这些文字不只是地方风物的记录,也不只是展现一幅幅异常丰富的人文地理,而是以创作主体的个人记忆去检视时代经验,再次刷新了地理刻度,激活了人文精神。廖献红企图为她的故乡写下地方志,一个鹿寨人为鹿寨写下的地方志,同时它不止于地方人文
期刊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广西的广大文学工作者多年来积极参与本土的扶贫工作,并借助自己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倾情书写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作为对艺术家们这一劳动成果的回顾或展示,《广西文学》近期特别推出来“扶贫攻坚·广西故事”增刊(四篇报告文学、三篇小说、十篇散文和五组诗歌),深入、具体地记录了广西脱贫致富的艰难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果,热情讴歌了党的正确领导和广西人
期刊
我躲在这堵墙下是为了躲避阳光,但是,这堵墙的影子不在我所在的这面,所以我失败了。  当然,我躲避阳光,我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墙,而是因为阳光现在是垂直照射的。墙的另一面兴许也没有影子,所以我失败了。  但是,我的确见过影子了,在那根电线杆破土而出的马路中央。影子是湿漉漉的。影子湿漉漉地蠕动。  那里的阳光同样垂直照射,所以我没有选择电线杆的影子。阳光垂直照射,我猜想电线杆一定是倾斜的,所以才有影子。我
期刊
午夜时分的炼钢厂  午夜时分的炼钢厂,一切都沉寂了  但有一样东西还活着  其他的都睡了,睡得实实在在  像厚重的无边无际的尘土,像梦  无论如何也挣脱不出的梦魇  呼噜,呓语,眼皮滞重的昏聩  一切都沉寂了,这午夜时分的厂区  却唯有一样东西活着,韧劲十足的  一样东西!活着,活着,拉动了风和呼吸  拉动大地由此向东倾斜  我不说也许你也会猜到,像路灯  偶尔眨一下眼睛。风推开一扇没关紧的门  
期刊
糖  看到她哭红的眼睛  我就心软了。  买一支草莓味的棒棒糖吧  她又可以变得那么欢喜  真希望她等一会  再撕开糖纸——  想起年轻时,我总是无法忍住  对喜欢的人说话  真希望她能不那么像我  再等一等吧  尽管她还不需要懂得  什么才是真正甜美的忍耐。  明天见  第一次,我想和  我的小婴儿  横着睡,正对着窗子  明天她依旧会很早醒来  睁开眼睛就能看到  杜仲树的叶子,在风里笑得  
期刊
下午的幻想,或者下半辈子  下半辈子我不无希望  经营一家小杂货店,贩卖零食  进出是有需求的人,购买油盐  一瓶水,或者饮料、烟。他们带有生活的目的  和那些只拥有几块零钱的孩子  每天来几次,挑选糖果  和玩具。我懂得其中的诱惑  生活并不简单,我用抹布清理  每天的灰尘,陈列每天的希望  下半辈子遥遥无期  下半辈子说到就到了  我的夜晚比白天多  我的夜晚比白天多  因为夜晚我在上班只能白
期刊
读完晨田的诗,我的脑海里很自然地“浮出”了“生活在眼前,诗歌在别处”的想法,我立刻把这个想法作为晨田《我的夜晚比白天多》(组诗)的读后标题。  如果说,疼痛给诗人的灵感以出路,那么,是给其灵感的残余以出路;而灵感的残余又要经受时间和生活的双重考验。就拿晨田的这组诗歌来说,在简单、刻板的生活圈里,也许只有怀才不遇者才会有着“被简单”的苦涩与期许。故有“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语)那种惺惺相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