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农村空心化的大背景下,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临安市河桥镇在前几年面对空心化的趋势,通过发展社区特色产业、引入余杭塘栖文化、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实施污水治理项目的政策手段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村资源;农村经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47%①,农民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农村面临着劳动力流失、土地闲置等空心化的现状,在这背景下加剧了农村的落后,因此,整合农村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恰好是加快农村城镇化,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手段。
一、"农村空心化"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概念界定
1、农村空心化
对"空心化"这一概念的界定,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从现象层面解释,即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住宅向村庄外围和道路两旁发展, 村庄内部出现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外实内虚"、"新边旧心"的空间形态异化现象[1]。二是从形成原因阐述,即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原宅基地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2]。三是从量化角度审视,即当一个村庄居住用地中的废弃或空闲场地面积占居住用地总面积10%以上,或者说一个村庄实际拥有废弃、空闲场地上的建筑物或宅基地的财产所有权的户数占村庄中总户数的比例达10%以上,就可以把这个村庄认作"空心村"。[3]
以上的观点基本上是从表面现象来界定空心化,但如果只从表象的变化来说明空心化是不全面的,并且这往往会造成空心化的难以界定,所以不能只从形式上来定义。界定"空心化"应该考虑各种因素,结合形成空心化的本质原因从空心化的实质上来界定。农村空心化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农村管理制度缺失,使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农村经济停滞不前的现象。
2、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有学者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中心村建设,张颖举(2011)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的是以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农村居民点为中心,聚集周围一些自然村,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并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经济辐射作用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4]。刘云(2012)更为全面的概括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顺应非农化大趋势,积极推行村庄整合,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扩大社区规模,改变传统农村相对集中,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5]。
综合分析以上的定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定义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农民的充分就业,为农民提供比较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临安市河桥镇的总体情况
河桥镇位于临安西南部,距离锦城48公里,地域狭长,总面积190.8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18094人。2012年,全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3.7亿元,同比增长14.2%;实现农业产值1.6亿元,同比增长7%;工业销售产值11.3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规模企业销售产值9946万元,同比增长20%;工业增加值1200万元,同比增长7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35万元,同比增长12%;完成招商引资8500万元,完成170%;财政收入2052万元,同比减少4%;农民人均纯收入11066元,同比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532万元,同比增长14%;桑蚕增加值10987万元,同比增长18%;旅游景点接待游客60万人,营业收入4400万元,同比增长10%。各项指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呈现了强劲发展上升的势头。②
但在调查访谈中发现,在2002年至2010年间,河桥镇呈现空心化的趋势,河桥镇的年轻劳动力都往城市转移,大部分十几、二十几的人在城市读书毕业后直接留在城市,从而也造成了农村建设的精英人才的流失。留在农村的人大部分是40岁以上的农民,其中老年人占了很大的比例,人口老龄化严重,整个农村缺少发展的动力和生机。在这几年中,河桥镇大约流失人口将近一半,年轻人外出打工,除了生老病死的之外,其他农民留守在农村务农或经商。不管从总人口、小于30岁的人口数量,还是从学校的数量、学生数量或是经济增长幅度等方面看,河桥镇在那段时期都具有空心化的特征。
在空心化的背景下,河桥镇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两年,河桥镇进行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村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空心化的现象有所缓解。在河桥镇合村并点以后,河桥镇通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了第二、第三产业,最近几年实现了河桥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河桥镇的城镇化进程。
三、临安市河桥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1、发展社区特色产业,创造产业经济价值
河桥镇是个农业大镇,蚕桑、山核桃是两大支柱产业,现有桑园9000亩,饲养蚕桑12000张,产值2400万元,有山核桃22500亩,产量600余吨,实现总产值3120万元。竹笋成为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全镇有毛竹18000亩,雷竹、菜竹8000亩,总产值2000万元。不断推广新型高效农产品,新增香榧、杨桐柃木300余亩。畜牧业实现总产值1920万元,成功创建杭州市动物防疫示范乡镇。
河桥是个旅游重镇,境内有柳溪江、瑞晶洞两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柳溪江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浙江国际旅游集团以柳溪江为母体的5家企业组合上市准备工作已基本到位,2010年景区共接待游客48万人次,营业收入3600万元。瑞晶洞公司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优化服务质量,投资50万元改造洞内电线照明工程,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营业收入190万元。 河桥镇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每个社区根据当地社区不同的地理环境拥有的不同特色产业来发展经济。在河桥镇街上的社区发扬老街的历史文化,重点发展旅游业,打造风情小镇。靠山区的社区种植核桃树、竹子等发展农业,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依靠农产品来创造经济价值。还有沿河的社区利用水资源开发漂流等旅游项目,创办农家乐,发展各种餐饮服务业。
2、引入余杭塘栖文化,丰富社区业余生活
河桥镇举办过"城乡统筹山水相连,塘栖文化走进河桥"的活动,河桥与塘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通过文化引进社区的活动,不仅可以传承挖掘历史文化,而且可以促进农村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交流,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加强村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以这个活动为载体,加强了农村社区的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塘栖镇创建风情小镇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为河桥风情小镇的建设提供借鉴,为河桥镇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河桥镇通过文化的挖掘,通过文艺艺术的形式展示,促进了社区村民之间的交流,增进了社区村民之间的感情。
举办文文化活动是社区文化中行为文化的体现和发扬,,这能够反映农村社区的精神面貌、社会风尚、人际关系模式等文化特征。一个小镇的文化或者说是社区文化都是社区建设核心内容,社区文化无论对村民,还是对农村社区本身而言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有融合与规范、传承与导向、娱乐与教育、协调与发展等功能。
3、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根据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河桥镇提倡创办家庭农场。从一开始只当果园来建设,种桃、梨、李各种果树,到现在的别具一格的家庭农场,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相辅相成。
现在的都市人都想远离城市的喧嚣,寻找一个轻松休闲的旅游度假休息地,而家庭农场拥有乡村特色的优美环境,非常吻合都市人的需求。从卖水果到卖风景,经营有机蔬菜种植园,开展特色农业项目,独具特色的家庭式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带来了更多的效益。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折射的是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是农业规范化、组织化经营的新方向、新探索。发展农业无外乎就是地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问题,在农业产业化转型过程中,创办家庭农场的做法不失为很好的一个尝试。河桥镇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遥相呼应,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需要有相应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的产生,而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又是促进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有效方式,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4、实施污水治理项目,保护社区生态环境
在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造成了村民的用水和饮用的质量下降的问题,河道水和饮用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为保证社区村民的饮用水安全,改善和提升各个社区的水环境,河桥镇镇政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已经制定了河桥镇"清水治污"的工作方案。
河桥镇的"清水治污"工作领导小组对农村社区进行科学谋划、统一部署,指定负责人对拟建污水池建设地点、数量、纳管户数、管网长度、选用处理模式等项目进行调查摸底和实地勘察。通过对"重点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美丽乡村综合整治行动、农家乐综合整治行动、畜禽养殖综合整治行动",全面推动集镇"清水治污"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并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调动了社区广大村民参与水环境的监督管理。只有经过污水治理,才能保证社区村民的饮水和用水安全,保护了社区的生态环境,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注释:
①中国统计年鉴-2012.详见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3/indexch.htm
②临安河桥网. http://hq.lanews.com.cn/
参考文献:
[1]秦振霞,杨明金,宋松."空心村"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2009,(3).
[2]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10).
[3]张晖,刘林,左婷.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空心村"的治理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9).
[4]张颖举.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河南省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1,(2).
[5]刘云.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A].林宪斋、王建国编,河南城市发展报告[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96.
[6]田国强.中国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改革[J].经济研究,1995,(3).
[7]张英."空心村"中看的见的孤独[N].中国青年报,2011-09-23.
[8]张茜,张俊.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经济学解释[J].生产力研究,2008,(8).
[9]胡宗山.农村社区建设:"三农"协调发展与乡村共治的生长[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
[10]肖茂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7,(6).
作者简介:邵静(1989-),女,浙江临安人,浙江财经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管制。
关键词:农村资源;农村经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47%①,农民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农村面临着劳动力流失、土地闲置等空心化的现状,在这背景下加剧了农村的落后,因此,整合农村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恰好是加快农村城镇化,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手段。
一、"农村空心化"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概念界定
1、农村空心化
对"空心化"这一概念的界定,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从现象层面解释,即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住宅向村庄外围和道路两旁发展, 村庄内部出现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外实内虚"、"新边旧心"的空间形态异化现象[1]。二是从形成原因阐述,即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原宅基地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2]。三是从量化角度审视,即当一个村庄居住用地中的废弃或空闲场地面积占居住用地总面积10%以上,或者说一个村庄实际拥有废弃、空闲场地上的建筑物或宅基地的财产所有权的户数占村庄中总户数的比例达10%以上,就可以把这个村庄认作"空心村"。[3]
以上的观点基本上是从表面现象来界定空心化,但如果只从表象的变化来说明空心化是不全面的,并且这往往会造成空心化的难以界定,所以不能只从形式上来定义。界定"空心化"应该考虑各种因素,结合形成空心化的本质原因从空心化的实质上来界定。农村空心化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农村管理制度缺失,使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农村经济停滞不前的现象。
2、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有学者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中心村建设,张颖举(2011)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的是以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农村居民点为中心,聚集周围一些自然村,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并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经济辐射作用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4]。刘云(2012)更为全面的概括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顺应非农化大趋势,积极推行村庄整合,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扩大社区规模,改变传统农村相对集中,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5]。
综合分析以上的定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定义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农民的充分就业,为农民提供比较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临安市河桥镇的总体情况
河桥镇位于临安西南部,距离锦城48公里,地域狭长,总面积190.8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18094人。2012年,全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3.7亿元,同比增长14.2%;实现农业产值1.6亿元,同比增长7%;工业销售产值11.3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规模企业销售产值9946万元,同比增长20%;工业增加值1200万元,同比增长7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35万元,同比增长12%;完成招商引资8500万元,完成170%;财政收入2052万元,同比减少4%;农民人均纯收入11066元,同比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532万元,同比增长14%;桑蚕增加值10987万元,同比增长18%;旅游景点接待游客60万人,营业收入4400万元,同比增长10%。各项指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呈现了强劲发展上升的势头。②
但在调查访谈中发现,在2002年至2010年间,河桥镇呈现空心化的趋势,河桥镇的年轻劳动力都往城市转移,大部分十几、二十几的人在城市读书毕业后直接留在城市,从而也造成了农村建设的精英人才的流失。留在农村的人大部分是40岁以上的农民,其中老年人占了很大的比例,人口老龄化严重,整个农村缺少发展的动力和生机。在这几年中,河桥镇大约流失人口将近一半,年轻人外出打工,除了生老病死的之外,其他农民留守在农村务农或经商。不管从总人口、小于30岁的人口数量,还是从学校的数量、学生数量或是经济增长幅度等方面看,河桥镇在那段时期都具有空心化的特征。
在空心化的背景下,河桥镇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两年,河桥镇进行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村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空心化的现象有所缓解。在河桥镇合村并点以后,河桥镇通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了第二、第三产业,最近几年实现了河桥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河桥镇的城镇化进程。
三、临安市河桥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1、发展社区特色产业,创造产业经济价值
河桥镇是个农业大镇,蚕桑、山核桃是两大支柱产业,现有桑园9000亩,饲养蚕桑12000张,产值2400万元,有山核桃22500亩,产量600余吨,实现总产值3120万元。竹笋成为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全镇有毛竹18000亩,雷竹、菜竹8000亩,总产值2000万元。不断推广新型高效农产品,新增香榧、杨桐柃木300余亩。畜牧业实现总产值1920万元,成功创建杭州市动物防疫示范乡镇。
河桥是个旅游重镇,境内有柳溪江、瑞晶洞两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柳溪江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浙江国际旅游集团以柳溪江为母体的5家企业组合上市准备工作已基本到位,2010年景区共接待游客48万人次,营业收入3600万元。瑞晶洞公司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优化服务质量,投资50万元改造洞内电线照明工程,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营业收入190万元。 河桥镇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每个社区根据当地社区不同的地理环境拥有的不同特色产业来发展经济。在河桥镇街上的社区发扬老街的历史文化,重点发展旅游业,打造风情小镇。靠山区的社区种植核桃树、竹子等发展农业,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依靠农产品来创造经济价值。还有沿河的社区利用水资源开发漂流等旅游项目,创办农家乐,发展各种餐饮服务业。
2、引入余杭塘栖文化,丰富社区业余生活
河桥镇举办过"城乡统筹山水相连,塘栖文化走进河桥"的活动,河桥与塘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通过文化引进社区的活动,不仅可以传承挖掘历史文化,而且可以促进农村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交流,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加强村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以这个活动为载体,加强了农村社区的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塘栖镇创建风情小镇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为河桥风情小镇的建设提供借鉴,为河桥镇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河桥镇通过文化的挖掘,通过文艺艺术的形式展示,促进了社区村民之间的交流,增进了社区村民之间的感情。
举办文文化活动是社区文化中行为文化的体现和发扬,,这能够反映农村社区的精神面貌、社会风尚、人际关系模式等文化特征。一个小镇的文化或者说是社区文化都是社区建设核心内容,社区文化无论对村民,还是对农村社区本身而言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有融合与规范、传承与导向、娱乐与教育、协调与发展等功能。
3、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根据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河桥镇提倡创办家庭农场。从一开始只当果园来建设,种桃、梨、李各种果树,到现在的别具一格的家庭农场,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相辅相成。
现在的都市人都想远离城市的喧嚣,寻找一个轻松休闲的旅游度假休息地,而家庭农场拥有乡村特色的优美环境,非常吻合都市人的需求。从卖水果到卖风景,经营有机蔬菜种植园,开展特色农业项目,独具特色的家庭式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带来了更多的效益。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折射的是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是农业规范化、组织化经营的新方向、新探索。发展农业无外乎就是地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问题,在农业产业化转型过程中,创办家庭农场的做法不失为很好的一个尝试。河桥镇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遥相呼应,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需要有相应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的产生,而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又是促进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有效方式,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4、实施污水治理项目,保护社区生态环境
在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造成了村民的用水和饮用的质量下降的问题,河道水和饮用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为保证社区村民的饮用水安全,改善和提升各个社区的水环境,河桥镇镇政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已经制定了河桥镇"清水治污"的工作方案。
河桥镇的"清水治污"工作领导小组对农村社区进行科学谋划、统一部署,指定负责人对拟建污水池建设地点、数量、纳管户数、管网长度、选用处理模式等项目进行调查摸底和实地勘察。通过对"重点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美丽乡村综合整治行动、农家乐综合整治行动、畜禽养殖综合整治行动",全面推动集镇"清水治污"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并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调动了社区广大村民参与水环境的监督管理。只有经过污水治理,才能保证社区村民的饮水和用水安全,保护了社区的生态环境,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注释:
①中国统计年鉴-2012.详见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3/indexch.htm
②临安河桥网. http://hq.lanews.com.cn/
参考文献:
[1]秦振霞,杨明金,宋松."空心村"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2009,(3).
[2]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10).
[3]张晖,刘林,左婷.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空心村"的治理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9).
[4]张颖举.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河南省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1,(2).
[5]刘云.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A].林宪斋、王建国编,河南城市发展报告[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96.
[6]田国强.中国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改革[J].经济研究,1995,(3).
[7]张英."空心村"中看的见的孤独[N].中国青年报,2011-09-23.
[8]张茜,张俊.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经济学解释[J].生产力研究,2008,(8).
[9]胡宗山.农村社区建设:"三农"协调发展与乡村共治的生长[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
[10]肖茂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7,(6).
作者简介:邵静(1989-),女,浙江临安人,浙江财经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