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塑灵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an2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打好两项基础:一是要正确理解并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是学会做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激励他们,使他们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恶。
  一、感悟真情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叩击着学生的心弦,能激起他们感情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必须沉进去,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份真情。教学时,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让他们心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感悟真情。如果只是用平淡的语言,进行支离破碎地注释和客观冷淡地叙述,就很难收到沁人心脾的教育效果。
  例如教学《少年王冕》第四自然段时,笔者紧紧抓住此段中反复出现的两个“舍不得”——“舍不得吃”和“舍不得花”来组织教学。首先围绕“舍不得吃”设疑:舍不得吃什么?为什么舍不得吃?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腌鱼腊肉是家常便饭了,可对王冕来说却是难得的美味,但他却要把这难得的美味留给母亲吃。此刻再调动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你们看到腌鱼腊肉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激起感情上的共鸣。此时此刻,讲台下那些已经泪眼盈盈的孩子,难道还不能体会到王冕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吗?其次抓住“舍不得花”设疑:王冕舍不得花什么?这些零花钱是用来干什么的?此时,教师可巧妙设计几个提问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如:孩子们想一想,如果王冕肚子饿了,用东家给的零花钱买点点心填填肚子,这应该吗?这过分吗?可是他却怎么做?这样的反问自然而然地掀起了学生们感情的波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紧扣教材的重点抓住这两个沉甸甸的“舍不得”来组织教学,层层推进,步步加温,让学生们充分体验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深深感受着王冕的勤学好学,并沉浸在王冕与母亲之间那浓浓的亲情中。如此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会就如春雨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
  二、激发深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情感、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巧用文章的精要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激发他们去思索。若不教育学生去“思考”,再好的课文就好似浮光掠影,瞬间消逝,学生得益甚微;不引导学生去“深思”,学过的课文虽能如雁过留声,但尔后回味甘醇则如黄鹤一去。教师在每教一篇有情感教育价值的作品时都要善于挖掘作品中揭示主题、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和精彩段落,开辟思维的蹊径,引领学生感受文中人物高尚的思想,领受较深层次的思想教育。
  例如《少年王冕》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段母子之间的对话,写得生动感人,把人物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但粗读这段对话,学生未必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情。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到母子之间的浓情厚谊呢?我先让学生反复读王冕的话,再通过教师夸张的范读,学生很快就能发觉王冕的话中“闷得慌”和“可以读会书”前后矛盾。此时可抓住契机,向学生设疑:王冕心里想读书,但嘴里却不这样说。为什么他会心口不一呢?这一提问让先前沉寂的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思维活跃的学生或细读文本,或静静沉思,或踊跃发言。他们认真揣摩着王冕的内心世界,除了感受到王冕的勤奋好学以外更多感受到的是他对母亲的孝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文章人物对话的表面去理解,而是由表及里,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进行分析、比较、辨识,提高了学生的理性认识。唯其知之深,学生的心灵才会镌刻上永不磨灭的印痕,造就高洁的灵魂。
  三、 磨砺意志
  意志应该指的是一个人的魂。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建树的人物的思想言行去影响学生,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启迪他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一个人的志向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和磨砺出来的。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花大力气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励他们胸怀大志,勤学苦练。语文课堂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有力阵地,它可以通过文本中一件件鲜活的事例、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一句句至理名言,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因此,语文教师要做育人的有心人,抓住课文的生动感人之处锤炼生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振奋学生的斗志,树立远大的志向。
  例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一篇教育学生磨砺意志的典型教材,为了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作者运用了许多数据,如“一百多里路”、“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400多万字”等。教师可抓住教材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读到这些数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谈迁顽强的斗志,体会其誓死要完成书稿的坚定信念。当文中主人公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志向强烈撞击学生心灵时,学生的意志被磨砺,信念被点燃。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得讲究一个“润”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我们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最高境界。如果我们方法得当,不刻意呆板,力求做到水乳交融,那么在语文阅读课上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教育,感情上得到熏陶。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案例]    在教学《房顶上的大蘑菇》的课堂上,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朗读,学生知道了小兔的房子漏雨了,雨水淋湿了小兔的衣服和被子。  师:正在这个时候,谁知道了,给小兔送来了什么?(课件出示)  1、雨水淋湿了小兔的________,小熊知道了,给小兔送来了。  2、雨水淋湿了小兔的_________,小山羊知道了,给小兔送来了。  (学生读书、回答,教师相机贴图。随后展开了讨论)  师:如果你是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最近,我校语文教研室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六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展示了六节精彩纷呈的阅读教学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用心聆听后,留给我们很多借鉴和指导,也留给了我们不少探究与反思。  一、以读为本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不断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并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创造课堂的精彩。在苏教版第五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
设计思路    1、多思考:从日本果农的回答中思考人与动物、人与人的关系,从照片中思考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对待生命。  2、多实践: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确,抓住构思、语言表达、起草、修改等环节,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3、多鼓励: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拟新颖的题目。    目标预设    1、读图: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多幅图,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画面的内容,表达清楚,说话连贯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游园不值》,写了诗人春日游园时的所见所感,写得形象而富有理趣,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更是脍炙人口。教学这首诗时,我紧扣诗人,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读出“诗”中的“人”来。  一、扣住诗人所见,感受他的“怜春”  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由这个“怜”字荡漾开来,但这不是诗人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由推测园子主人的“怜春”让我们感受到的。因此,我就引
教学重点    记住声母表顺序(尤其是zhch sh r z c s)。    教学难点    根据声母表连线。    教前准备    声母卡片两套,小黑板(写填空题),黑板上出好鱼儿连线题用纸蒙住。    教学过程    一、抓难点,复习部分声母(易混淆的b p d q)  1.认一认样子。  小朋友,我们已经学完了23个声母。他们中间有的样子差不多,你能认清它们吗?(逐一出示b p dq)指名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画面、强大的交互功能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巧用多媒体课件导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因此教师可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的前提下,在读中感受真情,在读中感悟细节的“平淡”,提高体验与感悟能力,渗透“抓住关键细节”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爱的熏陶,培养关注细节,用心体验爱的意识。  难点:体会语言行动神态等细节的“平淡”,读中提高体验与感悟能力。    设计理念: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考察小学生语文素养和书面语言综合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材料作文”是小学语文作文能力考察中一个新的命题方向和考察形式。这种形式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分析、概括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且对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感知力和观察力。反思近几年来的材料作文教学,始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习作轻修改、重课堂轻规划、重作文轻观察的错误现象。材料作文教学流于课堂形式、囿于思想僵化,使材料
“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当老师出示这句话时,“飘落”一词缓缓地从上而下,轻轻落到句子中。  “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老师亲切的话语在耳畔响起。  孩子们眼疾手快,“‘飘落’两个字是从上面飘落下来的。”来不及等老师叫,孩子们已脱口而出。  “看得真仔细,你知道哪些东西是从上面飘落下来的?”老师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到了广阔的大自然。  “雨点儿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树叶从空中飘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