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一片树丰碑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yytt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涉大洋路千重,爱我中华情不违。异国生财华运发,故乡改革解囊追。神州开拓助龙舞,西部进军策马飞。力促和平为一统,丹心一片树丰碑。”这首诗是广东的一位诗人对在海外从事祖国和平统一工作、且卓有成效的旅美湘籍爱国华人潘维疆的赞美, 它形象地描绘了潘维疆的一片爱国丹心。
  
  牢记父亲遗训:立志维护祖国疆土完整
  
  潘维疆原籍湖南长沙,1939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兄弟姐妹12个,他排行老六。1946年,他随父母到台湾,1969年毕业于台湾国立中兴大学。1970年,他留学美国,1973年获圣约翰大学硕士学位,197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翌年他出任美台贸易公司总经理。1989年,他联合6家公司成立美国宝山集团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
  定居美国后,潘维疆积极参与美国的政治民主运动,是美国亚裔共和党和亚裔民主党两党部始建发起者。潘维疆不仅热心美国政治,而且对中国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异常热心。对于这一点,潘维疆坦陈受其父亲影响较深。潘维疆的父亲潘佑强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北伐,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国民党高级将领,移居台湾后,多次呼吁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他对儿女们说:“只有一个统一的中国,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立于世界之林的强盛国家。”他给老六取名“维疆”,是希望其以维护祖国疆土之统一完整为己任。潘维疆不负父亲期望,牢记父亲遗训,立志维护祖国疆土统一完整。他身在美国,情系中华。不论在饱尝逆境中的困苦时,还是在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时,他都时常惦记着自己的祖国。
  “客子不忘华夏事,羁旅总望团圆月。”潘维疆深深懂得,这团圆,不是一家一户的团圆,而是整个华夏的团圆,也就是祖国统一的大业。他身体力行,为祖国和平统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其拳拳爱国之心,天地可鉴。
  
  一心盼统一,在纽约创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潘维疆在美国有“既是企业家又是政治家”之称。
  1981年10月,他在驰骋商场的同时,念念不忘台湾海峡两岸统一大业。他反复阅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1979年1月1日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和叶剑英委员长1981年9月30日发表的关于和平统一中国的九点主张后,精神振奋。他感到作为一名爱国华人要为祖国和平统一奔走呼号,作出自己的贡献。
  不久,潘维疆在得到应邀访美的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平杰三等的肯定、支持下,在先期到美积极从事促进和平统一事业的黄企之的鼓励下,开始了“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筹备工作。1982年5月9日,潘维疆撰写了《成立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建议》,发表在美国《华侨日报》上。他在建议中说:成立和平统一促进会,统一研究和平统一可行策略,并团结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主的爱国同胞,以严正、公平、独立立场,敦促国、共双方直接、间接举行正式或非正式谈判。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全国各族同胞,能亲爱、精诚生活在一个统一而且是共有、共治、共享的国度里”。
  一石激起千重浪。潘维疆关于《成立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建议》发表后,海外华人积极响应,报名入会的电话、电报、信函络绎不绝,一些有名望的人士亲自登门拜访潘维疆,如原国民党高官宋希濂就曾主动找他共商过和平统一祖国大计。
  1982年9月12日,“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正式举行成立大会。成立大会上,“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主席潘维疆亲致开幕词。潘维疆阐明该会成立的目的、宗旨和意义。他指出,该会将严守为国、共两党和平谈判起触媒作用的立场,促进海峡两岸尽早直接谈判,早日实现三通。
  会上,宋希濂、沈策、黄企之等侨界名人先后发言。宋希濂回顾了百年来中国人民流血牺牲而至今国家依然分裂的惨痛历史。他说:“凡是没有统一的国家,都会遭到帝国主义的渔利,挑拨离间和蒙受污辱。”他深信和平统一是一个庄严而正义的事业,因此必然成功;“我痛恨战争,因为战争是惨痛无情的!我更痛恨中国人打中国人!”沈策在发言中呼吁:先促进国、共两党和平统一,消除战争危机,再促进两党相互监督,民主建国,全面革新;黄企之在会上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引用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与“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话,指出“世界要和平,美、中要友好,中国要统一,亲人要相见”是海外华人的共同愿望。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成立,受到了中国国内各界的关注。王首道、平杰三、廖承志、卢嘉锡、程思远、朱学范等向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发来贺电,《人民日报》及时报道了该会成立的盛况;新华社纽约9月12日电讯以《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成立——潘维疆、宋希濂等呼吁国、共和谈和平统一祖国》为标题,重点报道了潘维疆和宋希濂、沈策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如今,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在美国已建立近10个区域性统一促进组织,还建立了反“台独”联盟。1988年,祖国大陆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成立。到目前为止,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已经在世界70多个国家成立,形成一股强大的不可阻挡的潮流,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事业。2001年,日本东京、德国柏林先后召开两次“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促进会团体和华侨 、华人代表参加,表达了中华儿女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
  
  注重办实事,建议中国大陆向台湾同胞赠送一对熊猫
  
  潘维疆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注重办实事,先从能够被海峡两岸同胞共同认可的事做起。
  1984年,潘维疆发起成立“海峡两岸集邮交流协会”,他任名誉会长,为两岸三通(通邮、通商、通航)积极奔走。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该会委员们欢聚一堂,举杯为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祝酒。在这次聚会上,潘维疆提出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出面提议中国大陆赠送一对熊猫给台湾动物园作为给台湾小朋友的春节礼物。他说:“熊猫解乡愁,白猴寄乡思。”许多到美国旅游的台湾同胞,不是慕名“自由女神”、国会山庄、迪斯尼乐园,而是来看中国送给美国的熊猫。该会愿意承担这个解乡愁的任务。该会在建议北京赠送一对熊猫给台北动物园的同时,亦建议台北方面将台湾的白猴、飞松鼠这两种珍贵动物送给北京动物园。
  潘维疆的倡议得到了该会全体委员的一致同意。很快,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就此向北京致函。中国驻纽约领事曹桂生于3月13日在总领事馆会见了潘维疆,正式通知他,北京方面决定接受该会建议,向台湾同胞赠送一对熊猫。
  为了促成熊猫早日送到台湾,潘维疆和促进会的委员们积极与各方联络,一些知名人士如陈香梅、李政道等也对此表示出特别的热心。《北美日报》3月15日详细报道了此事:“台湾同胞能一睹祖国的珍宝熊猫,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宿愿。”《甲子邮刊》顾问即兴赋诗《闻熊猫赠台感赋》:“莫道重关锁未开,武夷岚气接澎台。白猴不用愁孤独,待遣熊猫渡海来。梦时容易醒时难,国宝须从异国看,千百万人同一望,杜鹃红处是家山。”
  不少外国人也对此表示出极大兴趣,外国人不只是喜爱熊猫,也期望海峡两岸骨肉同胞早日团聚。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吉田实在《熊猫连结海峡两岸同胞的心》一文中,以激扬的文字写出了台湾同胞的心声:“熊猫啊,快快来台北动物园安家吧!你看,台湾同胞正鼓掌欢迎你从天而降呢!”
  
  潘维疆作词,潘本立谱曲,姐弟共同创作《海峡两岸统一歌》
  
  1982年,潘维疆几经周折,与失散了30多年、家住湖南长沙、当音乐老师的堂姐潘本立取得了联系。从此姐弟之间书信往来频繁。
  潘维疆是一位有情有义的人。他难以忘怀幼年时对自己有哺育之恩的奶妈徐竹义,于是托堂姐潘本立代为寻找。但潘本立找到徐竹义家时,徐竹义已不幸病故,仅留下几张照片。潘维疆手捧着潘本立寄来的照片,久久地望着,眼里涌出一串串热泪,他轻声地呼唤着:“徐妈、徐妈,我的好妈妈呀……”他在万分伤心、悲痛之余,挥笔给堂姐潘本立复信:“……像我这样情形的人,在台湾,在海外很多。父母、兄弟、姐妹,天各一方,这是最痛苦的事。这就是我不辞艰辛在美国各州成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原因。我是多么盼望国家早日统一,海峡两岸亲友早日团聚!”
  潘本立与潘维疆的书信来往,字里行间都闪耀着爱国的思想火花。一天,潘本立在报上看到刘大为发表的歌词《海相隔·心相连》:“中秋的瓜儿甜,中秋的月儿圆,中秋之夜想亲人,岸边望归帆。浪如潮、泪如泉,浪花泪花湿衣裳。莫道离人难相见,海相隔,心相连。”感觉情意绵绵,荡气回肠,深深打动了她的心。决定为歌词谱曲,制作成歌曲成品,寄给堂弟潘维疆,让这动情的歌曲抒发他们共同的心愿。
  1984年春节,潘本立将制作好的《海相隔·心相连》歌曲录音带寄给潘维疆。潘维疆和家人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在遥远的异国播放了这盘录音带,不禁泪如泉涌。他立即给堂姐潘本立复信:“……这首歌太动人了,太感人了!不但从中可以看出你们盼亲人,望团聚之情,而且也唱出了海外炎黄子孙渴望中国统一,家人团聚的心声。”
  《海相隔·心相连》拨动了潘维疆思念亲人、盼望统一的心弦。他想念年逾古稀仍羁留在台湾的母亲,想念远隔重洋近40年未见面的弟弟……更由此想到了海峡两岸千千万万骨肉离散的同胞们苦相思、盼团聚、死不瞑目的惨痛景象,沉沉的思索和悠悠的离情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撞击着他的心灵,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他意识到作为台胞和海外华裔的他,应当用心灵之笔写一首能吐出台湾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心愿的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将自己的想法写信告知堂姐潘本立,潘本立欣然答应合作。
  1986年9月初,潘本立收到了潘维疆寄来的《海峡两岸统一歌》歌词:
  海峡两岸鲜花开,
  统一旗帜升起来;
  “一国两制”风气开,
  统一号角响起来。
  我们本是一家人,
  我们本是亲骨肉,
  我们盼望早团聚,
  没有理由再分开。
  没有理由再分开,
  没有理由再分开,
  ……
  潘本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为《海峡两岸统一歌》谱曲的工作之中。10月初,潘维疆将潘本立寄来的谱好曲的《海峡两岸统一歌》拿到哥伦比亚大学请音乐学院的李教授提意见。李教授认真地推敲吟唱后,肯定地说:“美极了,非常好,有时代意义,是人民喜爱的歌。”
  1987年,四川音乐合唱团300多人四部合唱《海峡两岸统一歌》,并将此歌录音,送到美国和台湾播放。在纽约长岛的一次华人集会上,一位来自台湾的同胞动情地演唱了这首歌曲。台胞唱罢,大家默默不语,30多人的集会鸦雀无声,人们在心中默默祝愿祖国早日统一。
  《海峡两岸统一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新华社及时给予了报道,中国一些报刊和港澳报刊以及北美华侨报刊竞相发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39种语言向海内、外播放。
  
  创建“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大同盟”,加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力度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字,香港在“一国两制”的大框架下,朝着九七回归的道路向前迈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问题从而突现出来。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潘维疆决定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思想指导下,成立“一国两制统一大同盟”,把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作为重点,加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力度。
  1985年夏天,李先念、李鹏、王兆国、姬鹏飞等应邀访问美国,在美国期间亲切接见了潘维疆等美籍华人代表。李先念说,为了结束分裂,实现和平统一,我们经过反复酝酿,形成了一种设想。这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根据这个设想,中、英解决了香港问题。这一设想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他表示,希望海外侨胞利用自己所处的方便地位,为沟通台湾同大陆的联系,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手足之情,更多地发挥桥梁作用。
  李先念、李鹏、王兆国的接见与讲话使潘维疆倍受鼓舞,增强了他创建“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大同盟”的信心。
  1987年10月24日下午1时,“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大同盟”在纽约华埠大礼堂正式宣布成立。来自大陆、台湾、港澳和世界各地的华人代表济济一堂,握手言欢。大家讲共同的语言——汉语,抒发着共同的情感——中华同胞情。大会播放了潘维疆与其堂姐潘本立共同创作的《海峡两岸统一歌》,并将此歌定为大同盟的盟歌。通过“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大同盟”的宣言,潘维疆当选为大同盟第一任主任委员。他在致词时说:“一国两制”是惟一而且是最理想的合情合理的方式,祖国终将统一,我们每一个成员都将为这一伟大统一事业竭尽全力。
  全美亚裔民主党主席时以诺博士参加了大会,并发表了积极促进中国统一的讲话。潘维疆父亲潘佑强的黄埔同学、老友、从事祖国统一活动的张钧应潘维疆的邀请,不顾年事已高,千里迢迢从中国重庆赶到美国纽约来参加成立大会,发表了《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讲话。张钧的讲话饱含热情,字字千钧,令海外华人倾听到大陆12亿同胞的心声。
  潘维疆作为该会第一任主任委员,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潘维疆付出了许多,台湾当局曾把他们的名字列入黑名单,甚至当潘维疆的父亲在台湾逝世后,潘维疆也未能获准进入岛内奔丧。
  
  成立“全美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促进会”,支持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对中西部地区倾斜政策逐步出台,开始创造了一个更加解放生产力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潘维疆对祖国大陆的经济建设始终给予密切关注。他认识到,沿海5个特区、14个开放城市,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了示范作用,而未来中西部的起飞,将为中国沿海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的持续发展,提供原材料和基础产业的坚实基础。
  潘维疆认为报效祖国的良机已到,支持中国中西部开发和建设是海外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潘维疆第一个在海外吹响了“向中国中西部地区商务进军”的号角。
  1996年春,潘维疆经深思熟虑和周密计划后,发表了“全美中国中西部经济技术发展促进会成立宣言”。“宣言”像一颗启明星,使海内外有识之士在中国中西部上空看到光明和希望;“宣言”像一块磁石,将海内外的人才、技术、资金吸引到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经过各方认真协商和积极筹备,“全美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促进会”于1997年3月23日在纽约皇后区成立,美国宝山集团总公司董事长潘维疆担任首任会长。此后,该会在中国20多个省、区、市建立了联络处。
  在成立大会上,会长潘维疆呼吁美国的金融界、商界、科技界人士把握千载难逢的机遇,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友好合作、互惠互利的平等的原则下,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发中西部,发展该地区经济,使之脱贫致富。潘维疆成为“海外开发中国大西北第一人”。
  潘维疆十分关心中共中央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决策。他注意到:1999年以来,江泽民多次强调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前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2000年3月5日,朱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列入中国政府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
  潘维疆感到自己在中国西部开发事业中先行一步的路子走对了。他在每年召开一次的“美国与中国中西部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上,邀请美、中两国知名企业界、商业界及相关部门和行业的知名人士及经济学家出席会议,组合太平洋两岸各界的优势,进一步扩大美、中两国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建立沟通联系渠道,以促进美、中经济的发展。
  从1995年至1997年,潘维疆帮助四川雅安市引资2.3亿人民币,成功建立了木材加工厂,产品外销日本,并将政府颁发给他的奖金全部捐赠灾区和贫困山区的教师、儿童、残疾人搞慈善事业。1998年,潘维疆协助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妇联成功组织有影响的20几个国家举办专业性展(博)览会,帮助中国企业家开拓国际市场。
  1997年10月28日, 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美国。10月31日中午,江泽民在纽约会见来自纽约地区、芝加哥和波士顿地区的经贸、文化、科技及其他各界华侨华人代表约300人。潘维疆作为旅美华人参加了会见,并单独和江泽民主席合影留念。
  
  情系中国灾民,在美国发动组织“爱心送灾区,蓄余捐灾民”活动
  
  潘维疆与黄爱婵于1981年结为连理。他们结婚多年尚无子女,他们说:“中华下一代就是我们的儿女,帮助穷困人民的儿女是我们的心愿。”
  潘维疆夫妇认为在当今世界上,哪个国家能掌握高科技和拥有众多掌握高科技的高素质人才,那个国家就会发达强盛。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上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要使中华振兴,只有从教育入手,提高中国人的整体素质。为此,潘维疆夫妇已通过法律立下遗嘱:将他们多年的积蓄2.8亿美元捐献给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用来教育祖国下一代的独生女们。该基金会所以为潘维疆夫妇所选中,因为其宗旨是:促进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和福利事业的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促进国际青少年间的友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这正是他们夫妇所殷切希望的目标。不仅如此,以潘维疆为首的美国宝山集团也在1996年4月董事长会议上决定,每年以10%的盈利献给中国慈善机构,以此表达宝山集团全体同仁对中华故土的热恋和厚爱。
  1997年夏,中国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发生大型山体滑波,泥石流淹没了好几个村庄,人畜伤亡惨重。潘维疆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和美国长荣基金会负责人杨鸣泉联手倡议并全面开展赈灾活动,以实际行动献爱心。潘维疆说:“我是一个身在他乡30余年的华侨,身在异乡,心在故乡,祖国有难,日夜牵肠,我本炎黄,岂能旁观。”他毅然在美发动组织“爱心送灾区,蓄余捐灾民”活动,号召华侨、华人为灾民捐款、捐药。他们发起的“送爱心到凉山”的救灾义捐活动得到了美国各界人士尤其是华人的响应。他们视灾区所需,主动捐款捐物,计捐赠抗菌素25万盒,解热镇痛药10万瓶,止泻药5万瓶,外用药布与绷带各5万筒,以及各类卫生器械等,对灾区伸出援助之手,表达了心系祖国、 热爱人民的关切之情。
  与此同时,他的夫人黄爱婵对中国大兴安岭漠河原始森林遭受严重火灾,寝食不安。她在美国发动“一人一元”捐款活动,以其真诚朴实、热情无私赢得人们信任,共筹集了13.7万美元献给灾区人民。
  1998年,中国从南到北暴雨骤降,洪水泛滥成灾。潘维疆焦虑不安。他上书中共中央,建议加快三峡工程,缩短工程工期,防止洪灾再度发生。同时他致函李鹏委员长,在信中写道:“近两年多来,我国长江流域、东北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相继成灾,二亿余同胞的生命财产受到严峻威胁,但好在江泽民主席、朱基总理、李瑞环主席及委员长您,领导灾区和百万灾民,万众一心,不畏艰难险阻与洪魔拼搏,阻止这次洪水肆虐,灾民得到适当安置……我对中共领导灾区军民英勇抗洪由衷的敬佩。经过这次洪水成灾才感到三峡大堤应早日兴建好,18年工期太长,应适当缩短,先做防洪堤坝蓄洪,其次发电,假如长江大堤已修妥,哪会有今天这么大的灾难?愿三峡大堤早日完工,下游二亿同胞才能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海外游子的赤子之心,溢于言表。
其他文献
陈克鑫(辑)    编者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本刊编委会主任陈克鑫同志坚持20多年,从浩如烟海的书籍报刊中摭拾做人、做事、特别是做一名领导干部的智慧。从本期起,本刊特辟《为政史观》专栏,分专题摘发他新近辑录的《修养语丝》方面的资料,以求开阔历史视野,以助资政育人。    毛泽东注意李世民执政治世之道。唐朝贞观二年(公元
期刊
2000年9月18日,来自湖南的土家族姑娘杨霞,在女子举重53公斤级的比赛中以舍我其谁的霸气,以5次打破世界纪录的骄人战绩,站在了第27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这是女子举重首次进入奥运会后,中国女子运动员在该项目上获得的第一块奥运金牌。  正是这枚关键的金牌见证了湖南省体育管理体制迎来的一场重大改革,湖南举重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湖南举重历来成绩优秀,湖南发展举重有极大的优势,为了让举
期刊
从采访长沙市卫生局局长曾正国那一刻起,衣着朴实,举止随和,笑容可亲的形象,就让我们感到格外亲切。从他的谈话中,我们知道,他属于学者型的领导,是从一名医师走上现任岗位的。  曾正国的工作经历诠释着人民健康正朝着又好又快的目标发展。曾正国从一名内科医师到长沙市卫生局局长,始终坚持治病救人的工作宗旨。30年来,无论是当一名医师、医院院长,还是卫生局局长,他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人民的健康。从看病难、看病贵到
期刊
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以下简称“动委会”)是抗战初期中共领导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是共产党在一个战略区范围内同国民党地方当局合作、一致抗日的战争动员机关,同时也是组织和指挥敌后游击战争的指挥部。1937年9月,“动委会”成立于全面抗战开始两个月之后。1939年6月,“动委会”被迫撤销于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前夕……     “动委会”在中共对阎锡山又打又拉下成立    “动委
期刊
欢乐与进步伴随着整个求学时代    1936年8月24日,刘隆亨出生在湖南省祁阳县睦关头乡凹头坪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43年,8岁的刘隆亨到离家很近的市门前小学接受国民教育。两年后,进入赵公坳一家私塾读了半年,学习了《三字经》、《学而》、《增广贤文》等。半年的私塾学习对他的影响很大。随后,他跟随父亲搬迁至荷叶渡,在附近的下马渡小学读书。刘隆亨深得老师谢晋仁的喜爱。经谢晋仁推荐,刘隆亨到了下马渡高小
期刊
1998年8月下旬的一天,在北京301医院的一间病室里,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老一辈革命家杨尚昆静静地躺在病榻上,身旁放着一份文稿《追念彭大将军》,这是他为纪念亲密战友彭德怀元帅百周年诞辰撰写的,已经修改四遍。他要工作人员给他再读一次,做最后的推敲。这时他的病情已经很重,无力阅读。在一字一句地仔细倾听中,他又陷入半昏迷……  早在当年3月,杨尚昆就酝酿要写这篇文章。那时年过九旬的
期刊
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描述:“部队在12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3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这一论述,精辟地道出了通道转兵的重大历史意义。中央红军长征胜利70年了,让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穿越时空隧道,去感受当年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探寻永载史册的通道转兵的历史背景。    湘江战役的启示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
期刊
萧华是著名组诗《长征组歌》的作者。他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11岁就因投身革命、才华出众成为江西老革命根据地有名的“赤崽”,13岁任兴国第一任团县委书记,17岁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18岁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19岁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20岁任八路军东进抗日纵队司令员。1955年,他39岁即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我军最年轻的上将。少年英雄的萧华,忠诚、激昂、浪漫,多才多艺,深得毛泽东、周恩来
期刊
红军长征队伍先后经过湖南42个县(市),足迹遍及三湘四水,湖南人民满怀革命的朴素情怀,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为红军带路,站岗放哨,洗衣做饭,缝制军衣,安置伤病员,还把大批青年送去当红军。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期间,全省参加红军的达1万人以上。他们不怕牺牲,与英勇的红军生死相依,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赞歌。    白石渡扩红    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在赣县玉母渡至信丰县新田之间
期刊
湘桂边界,湘江源区,古朴幽静,山奇水碧,风光旖旎。但在1934年11月,这片宁静的土地上却发生了红军长征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湘江战役。  当时,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将中共中央机关和数万中央红军包围在湘南和湘桂边境地区,在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下,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冒险西渡湘江。  在此生死存亡之际,彭德怀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安危,在湘江战役中承担起了最紧迫、最困难的任务,为中国革命度过这一最危急的时刻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