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学具操作,知道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立体实物模型若干个,长方体形状的盒子若干个,组装棱框架所用小棒若干根,小插头若干个,米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放有立体实物模型的盒子,问:请同学猜猜看,盒子里放的是什么东西?学生猜测后教师打开盒子让学生验证,又问:你能挑出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来吗?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摸一摸形状是长方体的物品,说一说你摸到了长方体的哪些部分,感觉如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应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并思考: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有几条棱?
(2)汇报、交流、评价。师: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质疑。
(3)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引导学生用小棒和小插头,小组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教师巡视并适当进行指导。
(2)汇报、交流、归纳。
师: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的12个棱可分为4组;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不相等但互相垂直。)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长方体的位置固定后,通常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长,较短的叫宽,和底面垂直的叫高。
(3)练习。教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让学生分别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4.认识立体图
师:把你们的长方体放在桌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三、实践应用
用五块这样的玻璃片做一个鱼缸。

1.这个鱼缸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宽各是多少?和这个面相对的面是哪个?
3.哪个面的长是6分米,宽5分米?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作者单位:江西省余江县第一小学)?茺
□责任编辑 邓园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学具操作,知道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立体实物模型若干个,长方体形状的盒子若干个,组装棱框架所用小棒若干根,小插头若干个,米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放有立体实物模型的盒子,问:请同学猜猜看,盒子里放的是什么东西?学生猜测后教师打开盒子让学生验证,又问:你能挑出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来吗?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摸一摸形状是长方体的物品,说一说你摸到了长方体的哪些部分,感觉如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应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并思考: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有几条棱?
(2)汇报、交流、评价。师: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质疑。
(3)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引导学生用小棒和小插头,小组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教师巡视并适当进行指导。
(2)汇报、交流、归纳。
师: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的12个棱可分为4组;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不相等但互相垂直。)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长方体的位置固定后,通常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长,较短的叫宽,和底面垂直的叫高。
(3)练习。教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让学生分别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4.认识立体图
师:把你们的长方体放在桌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三、实践应用
用五块这样的玻璃片做一个鱼缸。

1.这个鱼缸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宽各是多少?和这个面相对的面是哪个?
3.哪个面的长是6分米,宽5分米?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作者单位:江西省余江县第一小学)?茺
□责任编辑 邓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