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与思索在海那边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tion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秋,我受组织选派参加江苏省小学管理者B-M-1团赴英国曼彻斯特接受了为期三周的文化与教育培训考察活动。这是我第二次踏上西方国家的土地,但这一次同2000年到澳洲游览不同,时间长,内容多,并且与当地人有密切接触,培训方式有专题学习,有考察学校,有研究总结,有域外采风,获取了第一手资料,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亲身感受了英格兰的教育。下面从当时我的博客中摘录几篇以飨读者。
  
  英格兰小学参观记(1)
  
  2006年10月2日,我们一组9位校长从苏曼培训中心出发驱车1小时来到隶属于柴郡的The Worth Primary School参观。车刚一到达,Taylor校长就迎候在校门外,在简要介绍了小学对面一所他女儿在读并与小学许多资源共享的High School以后,Taylor校长把我们领到了他的办公室,先上洗手间,再喝咖啡,然后简单介绍学校,接着两人或三人一组观摩课堂教学并参观学校,中午与孩子们共进午餐,午饭后参观他们的计算机教室,下午第一节课接受英国孩子的提问,最后向学校反馈情况并提出意见。这就是Taylor校长给我们安排的从上午10:00到下午2:30的全部内容,看来Taylor对我们这批中国人的来访还是相当重视的(他接待过来自香港的中国人,来自大陆的中国人还是第一次接待)。
  The Worth Primary School是英格兰的一所公立学校,全校有7个班级,215名4至11岁的学生(根据英国法律,应该有一个是学前班),教职员工22名,其中正式教师10名,助教(所谓助教,就是没有教师资格,以帮助学生健康和特殊需要的人员,在中国的幼儿园就是保育员)3名,其他人员9名,学生中60%是就近入学学生,40%是离学校较远的择校生。在英格兰,入学方式完全自由,学生家长可遵循“看广告—电话索取资料—预约参观—申请入学”的程序给孩子选择学校,如果学额超过一定标准,学校按照“近”与“兄弟姐妹是否已在本校就读”的原则安排入学先后顺序,绝没有借读费,也没有学费,但午餐费需由家长承担,学校对失业家长或贫困家长的子女免收午餐费并保密。学校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义务教育拨款(根据学生人数核拨,有一个学生就有一份经费,所以学校之间也存在竞争以便吸引更多的学生)和私人捐赠。
  学校不大,有一块草坪和软质操场(时常也借用对面中学的标准足球场),平房,所有的教室都连通,绝没有一块空白的墙面,让你仿佛置身于童话的世界。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我们听课所在的六年级教室,教室前面是白板、投影仪,左右两边布置着学生作业,靠里边的墙角里是书架;教室靠墙一面分别布置的是世界地图,学生作品,墙角还是书架;教室靠窗一边是书橱,从前到后分别摆放着电脑、盆栽植物、电视、打印机、金鱼缸以及洗手池,窗户上挂着百叶窗帘;教室后面是衣柜,地面铺地毯,整个教室充实而温馨。“让学校成为家”是英格兰教育的传统,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两百年了。
  我们听的是一节六年级的英语课,28个学生,U型排列,句型练习,要求分别是Re-write these sentences on that the actual spoken words come Last&Re-write these sentences on that the actual spoken words come First.一个男教师,没有助教(低年级则有一个教师,一个助教),利用电脑投影仪。学生回答问题语气夸张,自得其乐。中间太阳出来,整个教室溢满阳光,教师则很随意地拉上了窗帘,一个孩子也关掉了电灯;一会儿云朵飘过来,教师又非常及时地打开了电灯,教育蕴涵在每一个细节中,从教室布置到课堂上一个个小小的眼神、动作和表情。
  概括而言,英格兰的小学尤其是低中年级更像幼儿园,中国的小学不管什么年级更像中学,全校除了校长和这个给我们上课的男教师,好像没看见第三个男的。经介绍,在曼城,小学一个班一般不超过30人,小学教师一般有硕士学位,需负责一个班所有课程的教学,低年级教师配一位助手(就像幼儿园的保育员)。英国小学的课程有: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能、电脑、历史、地理、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课程只有教学大纲,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由教师自己选择。
  中午和校长以及孩子们共进午餐,我们成了学校孩子了解中国的一个教育资源,集体接受了孩子们的提问。孩子问的问题稀奇古怪,一共有40多个,还让我们教他们认识了中国的货币和文字,最后离开孩子们的时候他们已经会说“谢谢”了。
  Taylor校长对我们很热情,自始至终陪着我们,当了21年校长了,很专业,很有思想,发表了许多论文,看得出学校里的老师也对他很尊敬,是我欣赏的那一类。
  下午2:30,我们准时作别TheWorth Primary School,感慨良多。
  
  英格兰小学参观记(2)
  
  如果不是再到The Plymouth Grove Primary School 参观,那么我的印象里的英格兰小学就是TheWorthPrimarySchool那个样子了,高贵而典雅。其实不是的,第二天我们又去参观了离曼彻斯特城市中心不远的The Plymouth Grove Primary School,我的印象完全改观了,差距在任何地方都存在,法律可以规定人人平等,但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观念却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存在。
  相较于郊外的The WorthPrimary School是个从学生到教师全部是白人的学校,离市中心不远的ThePlymouth Grove Primary School可就复杂了。全校364名学生的家长来自25个种族,说16种语言,其中259名学生是非英语作为母语的,仔细观察班级里的孩子,30个里面不会超过4个是白人孩子,教育人员也是各色人种都有,显然就学生的家庭背景来说,这些肤色各异的孩子是没法同2002年曾被评为英格兰最好的四所小学之一的The Worth PrimarySchool相比的。但是参观The Plymouth Grove Primary School可以考察英格兰教育是怎样贯彻她的理念“每一个孩子同等重要”(Every child matters)的。
  The Plymouth Grove Primary School的校舍利用的是一幢三层的古建筑改造而成的,原来没有操场,5年前政府拆迁了周围的建筑形成了今天的一块大操场,但是是泥土的,附近的一家工厂也因有噪声污染而停工了,联想到早晨每个学校门口都有一个胖胖的警察手拿STOP的牌子护送小孩进校,再加上政府对学校的拨款是根据学校的招生人数,有一个学生就有一份预算,所以英格兰的“每一个孩子同等重要”首先落实于政府和社会。
  The Plymouth Grove Primary School的三层教学楼安排的正好是三个年龄段的学生,底层是基础段的3~4岁的幼儿(即幼儿园),二层是第一关键段的5~7岁的学生,三层是第二关键段的8~11岁的学生,这三个年龄段的教学主管以及一名负责信息技术的教师、一名助教都在校长P.Cantillon先生的安排下向我们介绍了教学情况并回答了我们的问题,总的来说,364名学生分成12个班级由全校的14名正式教师和8名助教完成教学任务(但学校总的人员也有46人)。8名助教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有困难以及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开小灶,这一点是我们在这个多民族的学校里看到的最多的现象,所以英格兰的“每一个孩子同等重要”在学校里是由人员和机制保证的。
  另外同我们交流的老师也抱怨工作太累。在英格兰小学,教师是没有办公室的,只有一个公共的休息室,中午泡一杯咖啡休息休息,其余时间基本都在教室和孩子们在一起(包班的,小学教师最多要教10门课程),备课也要带回家(并且只有大纲,没有教材,恐怕也不可能有参考教案)。因为7岁和11岁有两个关键阶段的全国统考,并且考试情况公开透明(以学校为单位,不涉及学生个人),所以教师也有压力,也要每天布置学生15~20分钟的家庭作业,看来光听大学教授介绍英格兰教育情况而不实地考察还真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呢。“每一个孩子同等重要”是以教师的高素质以及敬业精神作为保证的。
  格尼女士虽然能说5种语言,但是她仅仅是个助教,她的任务就是给非英语作为母语的孩子提供特别的帮助。她介绍,英国有一个叫做The Diversity and Iuclusion Team的组织,专门为学校提供特殊学生语言上的帮助,当学校招收了不知什么语言的学生而无能为力时,就向这个组织要求帮助,你看英国的“每一个孩子同等重要”想得多么周到!
  因为没有专门的电脑教室,所以四年级的学生两人一台笔记本电脑在自己教室里无线上网上信息技术课。黑人孩子特别喜欢和人交流,跑过来问东问西的,P.Cantillon校长的两个女儿在中国工作,一个在上海,一个在苏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校的招生广告也写得很好,虽然中文版翻译得有些拗口,但仍旧摘录下来:
  1.一所提倡下列事项的学校:
  重视所有人,并将他们当个别人士看待。
  尊重所有人,并互相关心每一个人。
  期望所有人,对所有人持积极的态度——不论其种族、能力或性别。
  2.一所有如下状态的学校:
  清洁、温馨、整齐和舒服。
  每一个人都爱护学校来保持良好状态。
  由其学生和职员享用。
  3.一所有责任和优秀的学校:
  知道本身对家长和监护人的责任。
  帮助所有儿童尽量去发挥其才能。
  快乐、鼓励和安全。
   4.一所提供如下的学校:
  一个与我们学校要培养的学识广博和关心他人的学生有关的均衡课程。
  5.一所对学生有如下期望的学校:
  去明白良好操行的需要和理由。
  
  英国的孩子最幸福
  
  英国的孩子最幸福,那是因为英国的妈妈最尽职。早上8:30从所住的Country House Hotel出发到市里一般都已经差不多9:00了,在车里经常会看到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许多妈妈和她们的孩子双双戴着头盔骑着运动车去上学,到街角处,妈妈则会加快速度绕到孩子前面指导他们怎样过红绿灯。一打听,英国的妈妈有了孩子以后几乎不上班,而是在家全职带孩子(即使上班,政府也会安排足够的照顾孩子的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送孩子(当然是小的,大的很独立)上学是她们的基本任务;双休日,她们则会带孩子去博物馆、公园或者附近的小庄园,让孩子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她们也时常带孩子到B&Q,让孩子DIY,或者带回一盆植物,让孩子照料看管。
  英国的孩子最幸福,还因为英国29%的家庭是单口之家,40%的“家庭”是同居关系,再加上白人妇女不愿意生孩子是全世界所共知的,物以稀为贵,英国人都知道:EVERYCHILDMATTERS。
  英国的孩子最幸福,不但妈妈尽心尽职陪着他们成长,而且全社会都把他们当作宝贝。马路口、校门前,有专门的女警察(胖胖的)拿着一个STOP的牌子,关键时刻,随你什么车都得给我远远地呆着。如果不是以家长的身份,你要造访学校,到警察局开具没有不良记录的证明是必要手续。未经监护人同意不能随意给儿童拍照是培训中心对我们这批校长关照了又关照的大事。
  英国的孩子最幸福,他们9:00上学,3:30放学,上课围坐在一起,特别宽松。他们每学年分三个学期,每学期先上5周,休息1周,再上5周,绝对不能有回家作业,剑桥和牛津并不是每个孩子努力的目标,但是草坪、足球却是每个孩子的最爱。
  英国的孩子最幸福,学习对他们而言真的达到了轻负担,高效率。他们的书包并不沉,因为他们没有教科书,他们实施模块教学,确定主题,涉及各科,学校只发参考书(图书馆里借出来的),笔记和平时的学习与研究决定孩子学习的成败。他们没有习惯背什么东西,甚至连乘法口诀都不背,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英国会在孩子7岁、11岁、16岁、17岁、18岁的时候举行五次全国性的统考,全国所有学校的考试排名情况家长都能上网查得到。你也不要以为英国的考试会很容易,至少对习惯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中国学生来说不会太容易。下面是一道英国11岁国家统考数学2级的试题,凭心而论,让同龄的中国孩子做一下,答对率会是几?
  一个公交公司有62辆面包车,就平均来说,每辆车行驶19英里需耗油1加仑,且每辆车每天行驶284英里,该公司宣称每天需消耗1000加仑油。将这些数字近似处理,然后演示估计该公司这么说是否是真的。你必须演示怎么得到结果的。
  英国的孩子最幸福,他们8:00睡觉,雷打不动,因为英国的孩子都知道,妈妈白天属于自己,晚上属于爸爸(酒吧文化可是英国的特色);他们7:00起床,离上学还早,所以打开英国的电视,早上的节目全是动画。
  想想中国,最累最苦的多半是孩子,这是不对的,但可能也是无可奈何的,国情决定,中国人多,竞争压力大。再看英国,这么肥沃的土地,这么丰富的资源,再加上曾经的对别人的掠夺,养了多少人!6000万,比我们江苏省还少1000万。
  但是有一个观点我却加深了——民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孩子的竞争,孩子的竞争又取决于教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包括家庭、包括社会。
  
  每一个孩子同等重要
  一晃儿,在英国接受培训时间已经过半了,如果有人问我当今英国在基础教育阶段最流行的口号(尽管英国人没有提口号的习惯)是什么,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每一个孩子同等重要(Every childmatters)。
  许多教授在讲课中反复强调,英国教育的重要事项之一是为孩子们提供全面丰富的教育大纲,而大纲就是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服务的。英国在1944年制定的教育法强调教育为全体孩子服务;在1988年教育改革时又在全国统一了教育大纲;1996年修订的教育法中,进一步提出,大纲应全面丰富,根据需要制定,不仅仅是满足孩子精神上的需要,而应帮助孩子今后走上社会,为孩子今后成人生活打下基础。
  英国教育把“每一个孩子同等重要”放在了首位,包括五个方面:
  1.健康成长
  2.安全成长
  3.愉快享受学校生活
  4.为社区作出积极贡献
  5.在经济上有保障
  在我们参观小学的过程中,我们也确实发现并证实了这一点(参见英格兰小学参观记(2))。
  反观现阶段的中国教育,虽然也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以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出了“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这样鼓舞人心的口号,但是我们的许多理念仍然停留在口头上,面对着升学压力和质量评估,再好的想法在实践中也要大打折扣,否则只能像唐吉珂德一样可笑,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戴着镣铐跳舞”,但是即使戴着镣铐跳舞,也要把舞跳好啊,否则就对不起中国的孩子了。■
其他文献
在党和国家政策大力的推动下,我国近年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正值第三个发展高峰期,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7年全国中等职校的招生人数首次突破800万人,在校生人数已达2000万人,总体基本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协调发展的目标。尽管如此,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弱势教育”、“边缘教育”地位,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更是弱势中的弱者、边缘边的边缘地带。在我省
期刊
目前,职业高中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学生学习及心理状态不佳。如何教育好学生,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重点关心和探讨的问题。冰心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这番话非常在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针对目前职业高中学生状况,在班级管理上,职高班主任只要始终如一地用爱心去对待自己的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力求爱心渗透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期刊
在教学中爱是春风,它能吹暖孩子的心灵;爱是雨露,它能滋润孩子茁壮成长;爱是世上最灵巧的双手,它能为孩子插上羽翼丰满的翅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爱,是师德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叩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作为教师就要把真挚的爱融入到学生身上,不但对好学生给予爱的呵护,对那些学习较差、缺点较多的学
期刊
从事职业教育以来不知不觉已近五个年头了。通过与老教师和学生的接触,对如何做好一个教师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周围教师平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所见所闻,以及对自己学生问题的处理的过程中,使我深深体会到,做好一个教师很难,要做好一个让学生真正喜爱的教师更难。因此,在职教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
期刊
众所周知,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义不容辞地应发挥其德育的重要作用。然而,从平时与学生的接触和学生对政治课的总体反映中,我们不难发现,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与理论值之间尚有较大差距,学校德育对学生渗透力仍相当不够。平时的考查中,偏重于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以及日常活动中有没有道德情感支持
期刊
看到“数学实验”几个字人们不禁会问:做数学题不是靠一张纸、一支笔就行了吗,怎么像物理、化学一样要做实验了呢?对了,这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引入教学后出现的新事物,是数学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一项尝试。用mathematica进行数学实验是指借助于mathematica的快速运算功能和图形处理能力,模拟再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笔者利用Mathem
期刊
陈小娅指出东部地区要率先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建立和形成有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新年伊始,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广东佛山主持召开了国家督学和专家座谈会,专题研究东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问题。教育部总督学顾问、部分国家督学和专家参加了座谈会。  陈小娅指出,新时期推进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基础教育发展要有新目标、新举措,东部地区率
期刊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和独特的工具性,在作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应试作文中迷失了方向,写作时或无病呻吟,空洞地胡编乱造;或东拼西凑,苦不堪言,写作的兴趣、激情荡然无存。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细致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写作时缺乏真情实感;平时没有时间阅读课外精美的文章、名著等,也不注重积累素材;教师们迫于升学压力,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做练习
期刊
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广阔的农村,在习作教学中同样要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有“自由呼吸”的空间。我们要引导孩子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和草木交往,与虫鸟倾谈,从中探索搜奇,增加学生自我体验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明确地指出习作必须联系生活。“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对教师而言重在设计、策划、指导学生走进生活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实施,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心中已逐渐扎根。与原来教学目标的维度相比,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的地位日益凸现,这也提醒着我们在学科教育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基本技能、价值观念,更要关注学生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条件很多,而最关键的则在于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我认为历史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