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师德 树师表 铸师魂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23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实施,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心中已逐渐扎根。与原来教学目标的维度相比,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的地位日益凸现,这也提醒着我们在学科教育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基本技能、价值观念,更要关注学生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条件很多,而最关键的则在于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我认为历史教师在做好既有的专业引领之外,更应成为学生美好心灵的启迪者和培养者,成为一名优秀的德育工作者。
  
  前提:要有育人的意识,为学生点亮“心灯”。
  
  思想引领行动。历史教师应对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有充分、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习惯。事实上如果没有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情感投入与实践付出,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全方位的德育渗透。
  河北省衡水中学用十年的文化积淀向人们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素质教育亦能提高高考升学率。的确,在新时期,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和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高考分数与育人的关系。我认为“分数”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育人成功与否在“分数”问题上也有一定的体现。因为“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育效果的。
  而我们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在训练历史思维能力,还渗透着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是难于截然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德育,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基础:要有良好的师德,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
  
  为师者要有很好的师德。历史老师首先必须自己学会做“人”——一个爱党爱国的人;严于律己、治学严谨的人;感情丰富、善于合作的人;胸怀宽广、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人。老师的一言一行、人生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事实的关键,不是在于我们历史教师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完全有理由质问,如果老师不爱国,怎样引导学生爱国?如果老师治学不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如果老师缺少真情实感,怎样激发起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老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老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途径:抓住课堂主渠道,全面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因此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牢牢抓住历史课堂这一载体,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来全面渗透德育。
  
  一、教材内容的感染
  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就是德育教育的素材。如各种历史人物成才的史实:司马迁忍受非人的痛苦著《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司马光耗费大量心血,十九年才写成《资治通鉴》;等等。教师可根据这些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成功来之不易,都需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再如教材中介绍理学大师程颐、朱熹有关认识论的时候,设计了一道思考探究题:请谈谈“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这道思考题让学生理解对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有严谨的求学态度。
  
  二、教学方法的再现
  不同类型的德育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直观教学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时,如果把学生带到本地博物馆,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啊?讲列强侵略中国的暴行,我们可以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会油然而起吗?
  此外探究式学习也能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提高自身修养。如我们对大航海家哥伦布的认识仅限于教材,那如何更好地了解其人呢?我们可以设计探究题“我眼中的哥伦布”,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找资料、合作探究,从而更加深刻了解这位历史人物。
  
  三、教师情感的熏陶
  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在讲述必修三《文学的繁荣》一课时,教师感情充沛地朗诵19世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诗歌明快的节奏,丰富的想象,再加上老师优美的音调和富有激情的朗诵,仿佛将学生带回19世纪初欧洲中世纪那新旧交替的时代。诗人雪莱以自己的笔触大胆向封建主义发出了挑战,他的愤世嫉俗、他的爱国激情深深感动了学生,进而使他们产生振兴中华、报效国家的决心。
  历史教学渗透德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点一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它同时也告诉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做“以德育人”的楷模,充分挖掘各类德育素材,细心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认真上好每节课,对学生“细水长流”地实施德育渗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德育工作者。■
其他文献
那是一次全校性的公开课。同年级的周老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小露珠》一文。为了向老师们展示近半学期的教研成果,她很看重这次公开课,所以,发挥了备课组的优势,在文本的研读、教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上都做了精心的准备,甚至对于教学的流程,都已预定了好几套方案,以便于能及时准确地调整思路,力争做到万无一失。  课堂上,一切都按预设方案进行着,我们几个平行班的老师都向周老师投去赞许的目光,这是对她极大的鼓
期刊
在党和国家政策大力的推动下,我国近年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正值第三个发展高峰期,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7年全国中等职校的招生人数首次突破800万人,在校生人数已达2000万人,总体基本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协调发展的目标。尽管如此,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弱势教育”、“边缘教育”地位,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更是弱势中的弱者、边缘边的边缘地带。在我省
期刊
目前,职业高中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学生学习及心理状态不佳。如何教育好学生,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重点关心和探讨的问题。冰心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这番话非常在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针对目前职业高中学生状况,在班级管理上,职高班主任只要始终如一地用爱心去对待自己的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力求爱心渗透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期刊
在教学中爱是春风,它能吹暖孩子的心灵;爱是雨露,它能滋润孩子茁壮成长;爱是世上最灵巧的双手,它能为孩子插上羽翼丰满的翅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爱,是师德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叩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作为教师就要把真挚的爱融入到学生身上,不但对好学生给予爱的呵护,对那些学习较差、缺点较多的学
期刊
从事职业教育以来不知不觉已近五个年头了。通过与老教师和学生的接触,对如何做好一个教师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周围教师平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所见所闻,以及对自己学生问题的处理的过程中,使我深深体会到,做好一个教师很难,要做好一个让学生真正喜爱的教师更难。因此,在职教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
期刊
众所周知,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义不容辞地应发挥其德育的重要作用。然而,从平时与学生的接触和学生对政治课的总体反映中,我们不难发现,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与理论值之间尚有较大差距,学校德育对学生渗透力仍相当不够。平时的考查中,偏重于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以及日常活动中有没有道德情感支持
期刊
看到“数学实验”几个字人们不禁会问:做数学题不是靠一张纸、一支笔就行了吗,怎么像物理、化学一样要做实验了呢?对了,这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引入教学后出现的新事物,是数学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一项尝试。用mathematica进行数学实验是指借助于mathematica的快速运算功能和图形处理能力,模拟再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笔者利用Mathem
期刊
陈小娅指出东部地区要率先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建立和形成有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新年伊始,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广东佛山主持召开了国家督学和专家座谈会,专题研究东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问题。教育部总督学顾问、部分国家督学和专家参加了座谈会。  陈小娅指出,新时期推进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基础教育发展要有新目标、新举措,东部地区率
期刊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和独特的工具性,在作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应试作文中迷失了方向,写作时或无病呻吟,空洞地胡编乱造;或东拼西凑,苦不堪言,写作的兴趣、激情荡然无存。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细致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写作时缺乏真情实感;平时没有时间阅读课外精美的文章、名著等,也不注重积累素材;教师们迫于升学压力,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做练习
期刊
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广阔的农村,在习作教学中同样要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有“自由呼吸”的空间。我们要引导孩子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和草木交往,与虫鸟倾谈,从中探索搜奇,增加学生自我体验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明确地指出习作必须联系生活。“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对教师而言重在设计、策划、指导学生走进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