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例——肠梗阻、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瘘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zm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1例复杂疑难病例。患者男,62岁以反复肠梗阻起病,先后两次经历回盲部及结肠手术,又出现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经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降部巨大瘘,与回结肠吻合口相通,瘘管内溃疡出血。经多学科讨论,置入空肠营养管旷置瘘管,情况改善后行十二指肠瘘修补、病变肠管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克罗恩病,予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病情稳定好转。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检查中的诊断准确率、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ED)。方法纳入连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6例,年龄<2岁。根据扫描方案不同分为2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12 d~19个月;使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扫描。容积螺旋穿梭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19 d~16个月;使用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扫描。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内皮素-1(ET-1)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A7r5细胞株)内源性一氧化氮(NO)及硫化氢(H2S)体系的影响。方法将A7r5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组中分别加入浓度为10-8~10-6 mol/L的ET-1,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48 h后分别应用NO和H2S探针原位检测A7r5细胞中NO及H2S水平,分别采用NO测定试剂盒和敏感硫电极法检测细胞上清
目的探讨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TCD)的临床及遗传特点。方法总结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个OTCD家系中两姐弟及其母亲的临床诊疗经过,分析其临床及遗传特点。结果先证者,女,2岁2个月起间断呕吐,伴意识障碍,肝功能损伤,血氨增高,血精氨酸降低,尿乳清酸、尿嘧啶增高,疑似OTCD,给予低蛋白饮食、药物及血液透析等治疗,于2岁8个月时死于脑疝。期间先证者母亲再次妊娠,并于产后第4天出现精神异
期刊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Korotkoff第Ⅳ音(K4)与Korotkoff第Ⅴ音(K5)对成年高血压及亚临床心血管疾病(CVD)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北京地区儿童血压研究"。于1987年在北京市选择6~18岁的健康学生共计3 198人(男1 700人,占53.2%),进行包括血压、身高、体质量等指标的测量,以有联系方式的2 242人(70.1%)作为基线随访人群。于2010年至2012年进行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作为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解剖畸形,主要治疗方式为体外循环下行手术矫治。手术后部分患儿会出现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使得机体血流重新分布,心脏及脑部是首先要保证血流灌注的器官,因此胃肠道组织不能得到充分的灌注,使得胃肠道缺氧缺血,酸性代谢产物堆积。胃黏膜pH值(pHi)能敏感地反映胃黏膜缺氧缺血状态,对低心排有一定的预警作用。目前测定pHi的方法有盐水张力计法和连续空气张力计
新生儿危重及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心功能不全、严重低氧血症或两者兼有,由于病情发展迅速,多数患儿早期就会夭折。现通过对新生儿阶段一些重症先天性心脏病的成功介入治疗病例分析,提出可以有目的地根据不同的先天畸形使用不同的个体介入治疗方法,并合理使用与儿科心脏学不同的医学学科的介入材料,使得在外科术前或术后采用许多介入治疗方法,甚至取代传统手术治疗来治愈或姑息治疗这一特殊阶段的先天性心脏病。
期刊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IEMs)是由于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所必需的酶或转运蛋白等功能缺陷导致相应代谢途径阻断的一组少见遗传性疾病的总称。近年来随着临床分子遗传学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EMs是儿童心肌病的重要病因之一。部分IEMs患者通过早期正确干预及针对其病因纠正代谢紊乱后,心肌病有望得到改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因此,提高临床医师对遗传代谢性心肌病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咯血是儿童较常见的临床症状,病情轻重取决于咯血发生的速度和咯出血量的程度,其发病原因多样,其中血管相关性咯血是因素之一,尽管其发生率临床并不常见,但多为大咯血发生的首位病因。血管相关性咯血在临床的诊断相对滞后,缘于该病因在经过渐进的诊断步骤后才能明确,而且该病的治疗及预后取决于异常血管的类型、数量、形态和咯血的程度,因此,在临床工作应进一步提高对咯血的认识,早期识别血管相关性咯血,制定规范的诊断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