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教师希望自己在课堂上带动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学习发展与减轻师、生的负担能并存的时候,会依照《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来审视课堂,调整教学,利用评价这个教育工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航。
【关键词】赏识;心灵对话;生成价值;学习发展
常常在观看电视台的现场访谈节目时,看到含蓄的特约嘉宾和观众、看客在主持人的精彩评论、带动、点拨下,一起争先侃侃而谈,积极参与互动交流。这种主持人的评论、带动、点拨,不就如同我们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面对面、心与心的言语评价交流吗?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希望自己在课堂上带动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学习发展与减轻师、生的负担能并存时候,会依照《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来审视课堂,利用评价这个教育工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航。
在教学《珍珠鸟》這一篇充满浓郁诗情和深刻哲理的散文时候,一次次试教后,我对照《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一次次修改教案。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去找方法、找灵感,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当我恰当、有效地运用语言评价来进一步改善和调整学习进程和效果时,感觉在教学中能更有效地带动学生去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学习发展。
一、引导学生用“赏识”的眼光互动,去挖掘思维的闪光点
执教《珍珠鸟》,面对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孩子,发现使用“很好”“太棒了”“顶呱呱”等概括性语言或发小礼物之类的方式评价学生,开始孩子们还有新鲜感,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这种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的评价就流于一种形式。这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一句话跳入我的脑海:“实施评价,应该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于是,我尝试更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动,结果矛盾出现了。
在引导学生认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这一教学环节的时候,第一次试教,我是这样安排教学:
师:请同学们把描写珍珠鸟的片段找出来读读,然后用朗读把鸟儿带到我们面前。
一名男同学: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球儿。
(这名同学很积极参与学习,他快速地举起手争取到了发言的机会,找的句子很准确,朗读的也比较流畅。)
师:大家说说,他朗读得怎么样?
生1:他有一个字“的”读漏了。
生2:我觉得他读得感情不够充分,没有读出珍珠鸟的外形特点。
生3:他的儿化音读的不标准,应该这样读“球儿”。
……
虽然同学们提出的意见都很对,可看着那位回答完毕后兴高采烈等着同学评价的学生听了大家的一个个意见后很沮丧地低下头,垂头丧气地坐回座位,我心里觉得自己有些失策了。是啊,课堂上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采取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方式互动,认为这种评价的过程既是学习他人的过程,又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可忽视了“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这样告诉我们:“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生做完一件事后,最希望的首先是对其劳动的肯定。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总是指出其不足,必定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来我在总结时候虽然对该生回答的正确性和朗读的流畅性大加肯定,可他整节课学习的热情再也没有被点燃,我十分遗憾。
虽然这是一个细小的环节,但还隐藏着一种危险的倾向: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会形成一种挑剔、看不到别人优点和不尊重别人的坏习惯。为此,课后我引导和点拨学生在评价他人时,要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对别人的付出给予肯定,然后针对其不足提出建议。这样别人容易接受,更会受到鼓舞,去做得更好。后来在第二次试教时,我更改了教案,再次进行了教学尝试:
师:(利用课件出示四幅小鸟的照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你能结合从课文中了解到珍珠鸟外型特点,从鸟群中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经过充分地阅读,很快纷纷举起手,找出了珍珠鸟。)
师:那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认出它的?
生:书中这样描写:“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球儿。”
(学生摇头晃脑地将课文描写片段朗读出来,因为紧张,读得有些不流畅。读后他一脸渴望地望着我,等待我的肯定。)
师:(摸摸他的头)你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珍珠鸟,还让我们看到了你的朋友。你能再次流畅地为我们介绍你的新朋友吗?
(这位学生可起劲了,他再次摇头晃脑地把片段描写生动地朗读出来,这次读得很顺利,赢得同学一阵掌声。)
师:我们来评评,他朗读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刚才某某读得好,将小鸟都带到我们课室了,不过我还有一点提议,他可以把“瞧”字读得更惊喜一些。
生2:我很喜欢他读书时候的表情,很陶醉。不过他的头晃得幅度有些大了些。
(同学们听后都忍不住发出笑声,而那位被评价的学生也边笑边小幅度地再次摇晃自己的头。)
师:那我们一起带着陶醉,带着惊喜,小幅度地晃动脑袋,美美地把珍珠鸟这个新朋友带到我们的教室好吗?
生齐:好。(兴趣盎然地朗读句子。)
这一句句有赞有谈的评价,不仅没有让刚刚那位摇头晃脑的学生把自信的头低下去,相反他听得可认真了,对提出的意见还认同地点点头,真心接受。而同学们也更乐意在教师营造的安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在这火花碰撞中更加投入地合作创新。看到这一幕,我庆幸自己拥有《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这样一位良师,它引导我学会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是啊,真正意义上的评价,既是一个促进别人的过程,又是一个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提升过程。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的不仅是观察、表现及学习方式的不同,而是一种跃跃欲试的愿望、求新求異的想法和倾听、交流、思辩、创造的能力,在评价参与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二、在评价中为学生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
在学习《珍珠鸟》课文中描写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的段落时候,我在前后试教中,由于备课思路的不同,课堂中的教学评价语言不同,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和课堂教学的生成价值也截然不同。
片断A: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读课文,划出描写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的片段。
生1: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描写出这种美好的境界。
师:你找的真对。你能说说这是怎样的境界吗?
生1:(思考片刻)恩……这说明小鸟不怕我,很和谐。
师:很和谐的画面,还有补充吗?
生2:小鸟和我很熟悉了,所以才敢落到我的肩上,小鸟很亲近我。
师:敢和人亲近,很信赖我是嗎?
生3:是,人爱护动物,所以有了信赖
……
在这堂课前,我在教材研究上付出了很多努力,甚至是艰辛。曾为了这个教学环节是否通顺而冥思苦想多时,为了一个问题的提问学生能否顺利回答而绞尽脑汁。在设计片段A时,我预设了种种学生可能的回答答案,并为了让学生尽快奔向接受课堂传授知识的“绿色通道”,而精心设计多种教师的课堂引导评价方案。结果,当学生不按照我所设想的“套路”进行,有“出轨”的行为时,由于超越了我的预设,便被我一句“很和谐的画面,还有补充吗?”而自以为巧妙地搁置。接着让其他学生补充,然后一步一步地回归到我的预设中来。我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可惟独忽视了和学生思维的碰撞,于是课堂上将重心从学生身上移开,无法放开自己,只一味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这样的教学,让我感觉教师的课堂评价如此苍白,只能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失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精彩!
走入备课的死胡同,我放下课本,又一次打开《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来认真阅读:“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等待,注意把握评价时机,给学生的有效学习以指导与引导。”是啊,苍白的评价让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只有思维火花的碰撞,才能让课堂焕发活力。我在学习《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得启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有了后来这样的教学:
片段B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走进珍珠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画画、演演,待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品味到的美好境界。(汇报形式:可选择朗读、绘画、表演、选演员、采访等)
同样是“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这一片段,我邀请了一个选择用“边读边演”的方式合作学习的小组来汇报。学生读演完后,
师:瞧,这个小鸟多陶醉。大家有什么想问问这只小鸟吗?
生1:小鸟,你怎么这么陶醉啊?
小组:因为小鸟睡的很熟,还咂咂嘴,所以我们表演的很陶醉。
师:这只小鸟简直把“我”的肩头当作?
生1:柔软的沙发——我也真想去躺一下;
生2:小鸟把我的肩头当作温暖的家,在我身边就向在亲人身边一样。
师:说得多好啊,这家的感觉能不让小鸟陶醉吗?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生3:小鸟把我的肩头当作舒服的窝
……
师:如果请你给这幅画命名,起个什么名字?
生1:可爱的小鸟
生2:人鸟图
生3:美好的境界
生4:信赖
……
师:因为信赖,小鸟才会在“我”的肩头熟睡,也才有了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
师:让我们带着温柔的遐想,通过朗读一起进入这美好的境界,注意,别把小鸟吵醒了。(配乐读文)
在片段B中,对于美好的境界,我让学生通过表演去感悟,在教学时作好学生和教材的“介绍人”,为学生营造和教材真诚地对话的氛围。同时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创设自己探究学习的机会,他们的潜能便能惊人地发挥。在学生表演完毕后,我没有问学生看到什么,而是引导大家有什么想问问这只小鸟吗?学生被带到人鸟相依的画面,真情更加投入。学生发现表演的很陶醉,就问“小鸟,你为什么这么陶醉啊?然后一步步引导他们思考“这只小鸟简直把“我”的肩头当作?”“如果请你给这幅画命名,起个什么名字?”这提升对文本理解的问题,学生在相互思考、探讨、相互启发中建构起对画面的深入概括、理解,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回答的答案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地超出了我的预想。改变原先预定的教学设计,在评价的内容上关注学生的发言是否有重点?表達的知识内容是否在原有内容上有所拓展?材料组织的形式和语言的表达有何特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得来知识,同学们感到异常兴奋、有成就感,在获得对文本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
最近在参与本区组织的教研学习活动中也深有感触。听完了两节研讨课后,自己还在放松地等待在场的教学专家评课例时候,专家先抛出三个问题让我们思考:一、这节课学生学习到了什么?二、这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哪些你认为学生容易掌握?哪些需要老师多加关注引导?三、这堂课的收获是什么?我在思索这三个问题后,再对照《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新的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更进一步意识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要成为老师表演的舞台。所以,教师要掌握好评价上的“收”和“放”,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时候,说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评价,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要忽视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要本着在促使学生评判能力,显露特长,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的目的的同时,真正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赏识;心灵对话;生成价值;学习发展
常常在观看电视台的现场访谈节目时,看到含蓄的特约嘉宾和观众、看客在主持人的精彩评论、带动、点拨下,一起争先侃侃而谈,积极参与互动交流。这种主持人的评论、带动、点拨,不就如同我们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面对面、心与心的言语评价交流吗?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希望自己在课堂上带动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学习发展与减轻师、生的负担能并存时候,会依照《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来审视课堂,利用评价这个教育工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航。
在教学《珍珠鸟》這一篇充满浓郁诗情和深刻哲理的散文时候,一次次试教后,我对照《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一次次修改教案。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去找方法、找灵感,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当我恰当、有效地运用语言评价来进一步改善和调整学习进程和效果时,感觉在教学中能更有效地带动学生去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学习发展。
一、引导学生用“赏识”的眼光互动,去挖掘思维的闪光点
执教《珍珠鸟》,面对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孩子,发现使用“很好”“太棒了”“顶呱呱”等概括性语言或发小礼物之类的方式评价学生,开始孩子们还有新鲜感,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这种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的评价就流于一种形式。这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一句话跳入我的脑海:“实施评价,应该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于是,我尝试更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动,结果矛盾出现了。
在引导学生认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这一教学环节的时候,第一次试教,我是这样安排教学:
师:请同学们把描写珍珠鸟的片段找出来读读,然后用朗读把鸟儿带到我们面前。
一名男同学: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球儿。
(这名同学很积极参与学习,他快速地举起手争取到了发言的机会,找的句子很准确,朗读的也比较流畅。)
师:大家说说,他朗读得怎么样?
生1:他有一个字“的”读漏了。
生2:我觉得他读得感情不够充分,没有读出珍珠鸟的外形特点。
生3:他的儿化音读的不标准,应该这样读“球儿”。
……
虽然同学们提出的意见都很对,可看着那位回答完毕后兴高采烈等着同学评价的学生听了大家的一个个意见后很沮丧地低下头,垂头丧气地坐回座位,我心里觉得自己有些失策了。是啊,课堂上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采取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方式互动,认为这种评价的过程既是学习他人的过程,又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可忽视了“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这样告诉我们:“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生做完一件事后,最希望的首先是对其劳动的肯定。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总是指出其不足,必定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来我在总结时候虽然对该生回答的正确性和朗读的流畅性大加肯定,可他整节课学习的热情再也没有被点燃,我十分遗憾。
虽然这是一个细小的环节,但还隐藏着一种危险的倾向: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会形成一种挑剔、看不到别人优点和不尊重别人的坏习惯。为此,课后我引导和点拨学生在评价他人时,要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对别人的付出给予肯定,然后针对其不足提出建议。这样别人容易接受,更会受到鼓舞,去做得更好。后来在第二次试教时,我更改了教案,再次进行了教学尝试:
师:(利用课件出示四幅小鸟的照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你能结合从课文中了解到珍珠鸟外型特点,从鸟群中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经过充分地阅读,很快纷纷举起手,找出了珍珠鸟。)
师:那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认出它的?
生:书中这样描写:“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球儿。”
(学生摇头晃脑地将课文描写片段朗读出来,因为紧张,读得有些不流畅。读后他一脸渴望地望着我,等待我的肯定。)
师:(摸摸他的头)你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珍珠鸟,还让我们看到了你的朋友。你能再次流畅地为我们介绍你的新朋友吗?
(这位学生可起劲了,他再次摇头晃脑地把片段描写生动地朗读出来,这次读得很顺利,赢得同学一阵掌声。)
师:我们来评评,他朗读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刚才某某读得好,将小鸟都带到我们课室了,不过我还有一点提议,他可以把“瞧”字读得更惊喜一些。
生2:我很喜欢他读书时候的表情,很陶醉。不过他的头晃得幅度有些大了些。
(同学们听后都忍不住发出笑声,而那位被评价的学生也边笑边小幅度地再次摇晃自己的头。)
师:那我们一起带着陶醉,带着惊喜,小幅度地晃动脑袋,美美地把珍珠鸟这个新朋友带到我们的教室好吗?
生齐:好。(兴趣盎然地朗读句子。)
这一句句有赞有谈的评价,不仅没有让刚刚那位摇头晃脑的学生把自信的头低下去,相反他听得可认真了,对提出的意见还认同地点点头,真心接受。而同学们也更乐意在教师营造的安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在这火花碰撞中更加投入地合作创新。看到这一幕,我庆幸自己拥有《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这样一位良师,它引导我学会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是啊,真正意义上的评价,既是一个促进别人的过程,又是一个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提升过程。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的不仅是观察、表现及学习方式的不同,而是一种跃跃欲试的愿望、求新求異的想法和倾听、交流、思辩、创造的能力,在评价参与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二、在评价中为学生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
在学习《珍珠鸟》课文中描写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的段落时候,我在前后试教中,由于备课思路的不同,课堂中的教学评价语言不同,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和课堂教学的生成价值也截然不同。
片断A: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读课文,划出描写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的片段。
生1: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描写出这种美好的境界。
师:你找的真对。你能说说这是怎样的境界吗?
生1:(思考片刻)恩……这说明小鸟不怕我,很和谐。
师:很和谐的画面,还有补充吗?
生2:小鸟和我很熟悉了,所以才敢落到我的肩上,小鸟很亲近我。
师:敢和人亲近,很信赖我是嗎?
生3:是,人爱护动物,所以有了信赖
……
在这堂课前,我在教材研究上付出了很多努力,甚至是艰辛。曾为了这个教学环节是否通顺而冥思苦想多时,为了一个问题的提问学生能否顺利回答而绞尽脑汁。在设计片段A时,我预设了种种学生可能的回答答案,并为了让学生尽快奔向接受课堂传授知识的“绿色通道”,而精心设计多种教师的课堂引导评价方案。结果,当学生不按照我所设想的“套路”进行,有“出轨”的行为时,由于超越了我的预设,便被我一句“很和谐的画面,还有补充吗?”而自以为巧妙地搁置。接着让其他学生补充,然后一步一步地回归到我的预设中来。我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可惟独忽视了和学生思维的碰撞,于是课堂上将重心从学生身上移开,无法放开自己,只一味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这样的教学,让我感觉教师的课堂评价如此苍白,只能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失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精彩!
走入备课的死胡同,我放下课本,又一次打开《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来认真阅读:“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等待,注意把握评价时机,给学生的有效学习以指导与引导。”是啊,苍白的评价让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只有思维火花的碰撞,才能让课堂焕发活力。我在学习《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得启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有了后来这样的教学:
片段B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走进珍珠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画画、演演,待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品味到的美好境界。(汇报形式:可选择朗读、绘画、表演、选演员、采访等)
同样是“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这一片段,我邀请了一个选择用“边读边演”的方式合作学习的小组来汇报。学生读演完后,
师:瞧,这个小鸟多陶醉。大家有什么想问问这只小鸟吗?
生1:小鸟,你怎么这么陶醉啊?
小组:因为小鸟睡的很熟,还咂咂嘴,所以我们表演的很陶醉。
师:这只小鸟简直把“我”的肩头当作?
生1:柔软的沙发——我也真想去躺一下;
生2:小鸟把我的肩头当作温暖的家,在我身边就向在亲人身边一样。
师:说得多好啊,这家的感觉能不让小鸟陶醉吗?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生3:小鸟把我的肩头当作舒服的窝
……
师:如果请你给这幅画命名,起个什么名字?
生1:可爱的小鸟
生2:人鸟图
生3:美好的境界
生4:信赖
……
师:因为信赖,小鸟才会在“我”的肩头熟睡,也才有了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
师:让我们带着温柔的遐想,通过朗读一起进入这美好的境界,注意,别把小鸟吵醒了。(配乐读文)
在片段B中,对于美好的境界,我让学生通过表演去感悟,在教学时作好学生和教材的“介绍人”,为学生营造和教材真诚地对话的氛围。同时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创设自己探究学习的机会,他们的潜能便能惊人地发挥。在学生表演完毕后,我没有问学生看到什么,而是引导大家有什么想问问这只小鸟吗?学生被带到人鸟相依的画面,真情更加投入。学生发现表演的很陶醉,就问“小鸟,你为什么这么陶醉啊?然后一步步引导他们思考“这只小鸟简直把“我”的肩头当作?”“如果请你给这幅画命名,起个什么名字?”这提升对文本理解的问题,学生在相互思考、探讨、相互启发中建构起对画面的深入概括、理解,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回答的答案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地超出了我的预想。改变原先预定的教学设计,在评价的内容上关注学生的发言是否有重点?表達的知识内容是否在原有内容上有所拓展?材料组织的形式和语言的表达有何特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得来知识,同学们感到异常兴奋、有成就感,在获得对文本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
最近在参与本区组织的教研学习活动中也深有感触。听完了两节研讨课后,自己还在放松地等待在场的教学专家评课例时候,专家先抛出三个问题让我们思考:一、这节课学生学习到了什么?二、这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哪些你认为学生容易掌握?哪些需要老师多加关注引导?三、这堂课的收获是什么?我在思索这三个问题后,再对照《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新的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更进一步意识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要成为老师表演的舞台。所以,教师要掌握好评价上的“收”和“放”,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时候,说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评价,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要忽视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要本着在促使学生评判能力,显露特长,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的目的的同时,真正能促进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