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言伤害”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ing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篇外国寓言故事,写一位樵夫救了小熊,母熊感激不尽。有一天夜晚,樵夫迷路借宿到熊窝,熊安排他住了一宿,还以丰盛的晚餐款待了他。翌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得很好,只是有一点,也是我不喜欢你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心里怏怏不乐,但嘴上说:“作为补偿,用你的斧头砍我的头吧。”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以后,樵夫遇到熊,问起熊头上的伤好了么。熊说:“奥,那次痛了一阵子,后来就不痛了,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可见,语言的伤害,刺伤的是心,是灵魂,有时它超过肉体所承受的伤害。
  一、恶语伤害:“你这个笨蛋”
  有人说:“善良的语言是花”,可以孕育出丰硕的果实;又有人说:“恶意的批评可以让天才变成白痴”。可见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应当:“谨言慎语”。面对缺点较多或成绩较差的学生,作为教师,应多从善良的角度出发,婉言相劝,春风化雨,切不可恶语相向,出口伤人。一般来说,后进生的心灵,已经受到过创伤,思想感情上与同学、教师、家长往往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如果教师在情急之下,脱口而出“你这个笨蛋,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则后进生那已经变了形的心灵,犹如雪上加霜。幼芽需要阳光,但一阵暴晒又可能使他枯焦。后进生特别需要善意的爱护和帮助,若教师能从“笨鸟先飞”、“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以爱心鼓励他们重塑自我,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相信定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责任性的语言伤害:“你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如果教师能够常以表扬的方式,通过鼓励的言辞给学生设定一个充满希望的舞台,那么学生就会以成功的角色演出,其结果自然就会获得成功。但有些教师往往对学生寄予的期望值过高,一旦学生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时,便习惯以挑剔的目光、责备的口吻给学生设下一处黯淡的前景,经常指责学生“你怎么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你怎么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教师如果只是指责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看不到一点积极的因素,那么不论讲多少大道理,提出多少严格的要求,他们也只会充耳不闻,无动于衷。而且,指责的话听多了,还易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严重的还会导致“破罐破摔”的自暴自弃心理。正如一位后进生所说:“我从来得不到任何表扬和夸奖,身边充满老师的责备、同学的歧视,真让我心灰意冷。”
  三、强迫性的语言伤害:“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青少年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不高。对一些问题认识不清楚、不全面,有片面性和偏激情绪是很自然的。在他们之中所发生的问题,多是属于思想认识方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着重于提高认识,说服教育。要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情绪。要广开言路,让学生敞开思想,在疏通中进行引导,经过充分的、耐心细致的、具有说服力的分析,把学生的思想引入正确的轨道。如果教师一味采取强制性命令手段,不仅不能使学生提高认识,分清是非善恶的界限,而且还会导致师生之间感情上的对立。
  四、威胁性的语言伤害:“我再也不管你了,你滚吧”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由于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够成熟,语言有时难免粗鲁,举止有时难免不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擅于运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恰当节制自己的情感表示的方式和分寸,切忌对学生进行威胁和恐吓,出现诸如“我再也不管你了,你给我滚吧”之类有伤大雅的冲动言词。尤其是在学生无理取闹、人身攻击等错误行为面前,要能沉着、冷静地对待,善于掌握自己的心境,控制自己的冲动,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正确分析,做出恰当的判断。选择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影响学生,促使他们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及时自省,继而自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讽刺性的语言伤害:“这位未来的数学家,怎么会……”
  有些青少年学生,智力超群,求知欲强,上进心切,但是教师在教学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多余的精力,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结果朝着邪道上发展,不拘小节,玩世不恭,惹事生非。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只要紧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时辅以得体的健康文明、温暖人心的礼貌用语,提醒其自重,便不难收束之。但有的老师却采取了冷言冷语、讽刺、挖苦的手段来对待,结果使师生矛盾激化,严重者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讲究语言艺术。在文明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才能如坐春风,如沐春雨,顺利成长,早日成才。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兼有毕业考试和选拔性考试两项功能。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常常扮演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角色,因而备受关注。要想中考语文考出好的成绩,就必须在作文训练上下大力气,下足功夫。那么,应当如何去实际操作呢?  作文应在平时训练中打牢基础,并辅以专题训练技巧。  让学生学会赏评美文、好文。“你现在可以不会炒菜,但至少要能分辨什么菜好吃什么菜不好吃”。写出好作文的前提,是
期刊
能听得到花开的声音是幸福的一种极致。作为老师,我见证着花开的过程,我欣喜的看着我面前朵朵花儿在舒展着枝叶慢慢地开放,聆听着天籁般美妙的声音,并为此深深陶醉……  ——写在前面  “王浩,怎么分到了我们班!”看到分班名单的时候,我惊恐的大喊。  “不行,不行,我要求调剂王浩。”我急匆匆的去找级部主任。  “名单已经公布了,不能再做更改!”级部长坚决的一口回绝了,不论我怎么软磨硬泡都无济于事,也只好悻
期刊
“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也就谈不上持久的兴趣。”这是新课程标准确立的大语文观,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很重要,可以这样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就没有生活,就没有完美的人生。阅读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应注重课内阅读的点拨方法,并在课外为学生精选有益的读物,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一、课外阅读是认识生活的钥匙  现代社会,信息是载体。一个人对社会的认识,最便捷、最快捷的途径就是通过
期刊
《关雎》流传两千余年而不衰,是一首对后世文学和爱情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古老恋歌。这首脍炙人口的优秀民歌,巧妙运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女子时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纵观全诗,真切地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因此,作品健康向上的爱情观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特点是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那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能合理引导学生解决此重点,成了课前
期刊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是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近些年来在中考中,一套试题有三分之一的题目均是阅读分析题,分值占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由此可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  一、对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教师应
期刊
栩栩如生、色彩绚丽的图画对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翻开语文课本,那赏心悦目的背景图让孩子爱不释手,他们仔细地观察图画,尽情地欣赏图画,认真地读好图画背后的故事。教师应该把握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把绘画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欣赏绘画美的同时,品味语言文字的美,体验思想情趣的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利用绘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找春天》一课时,不用急于让学生去读课文,
期刊
语言是记录、传承人类文化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交流的工具,语言可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向学生传播知识信息的有效载体,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调动学生,感染学生,创造出教学的动人情境与氛围。教学中一旦出现生动局面,就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控制力和感染力,使教学进入一种教学艺术较高的境界。探究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
期刊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儿,应细心地为孩子浇水施肥,修枝剪叶,让这些花儿尽情地开放,绽放出绚烂的光彩。但为什么教师费尽心思,绞尽脑汁,而这朵朵花儿开得却不尽如人意。就以作文来说,孩子面对作文,内心是痛苦的,作文面容是枯槁的。  这是因为:没有给孩子一个开花的时间。  冰心说:“这个世界是个性的、自然化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这个性化、自然化的世界,投射到孩子的心
期刊
写作文是师生都头痛的事情,通常是学生抓耳挠腮地写,教师头昏脑胀地改,双方都苦不堪言,教学效率极为低下。请看八年级学生的作文——《会呼吸的痛》的片段:“我发现时间在冻结,心也在冻结,甚至气息,成了会呼吸的痛。当阳光一点一点地射进我的心窝里,我才发现,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流泪了。”思绪尽情发挥,内容却是很空洞。这“痛”是什么?痛苦?抱怨?牢骚?郁闷?前面加上“会呼吸的”进行修饰,诗意难说,歌味倒很浓。作文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及各种感官活跃起来,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