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作文现象 提高写作效率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fl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文是师生都头痛的事情,通常是学生抓耳挠腮地写,教师头昏脑胀地改,双方都苦不堪言,教学效率极为低下。请看八年级学生的作文——《会呼吸的痛》的片段:“我发现时间在冻结,心也在冻结,甚至气息,成了会呼吸的痛。当阳光一点一点地射进我的心窝里,我才发现,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流泪了。”思绪尽情发挥,内容却是很空洞。这“痛”是什么?痛苦?抱怨?牢骚?郁闷?前面加上“会呼吸的”进行修饰,诗意难说,歌味倒很浓。作文《会呼吸的痛》代表着学生那种不真实、装深沉、内容空洞的写作情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一是受流行歌曲、网络语言等影响。优秀的歌词能成为作文中的一抹亮色,比如,“感恩”的话题作文里,歌曲《感恩的心》经常被引用。但遗憾的是不少流行歌曲低劣粗俗,比如,语法混乱、不合逻辑、词不达意等,还有许多流行歌曲“只有欲望,没有情感”。但学生却很喜欢,认为与众不同,有味道,在作文中滥用歌词、网络流行语言。
  二是缺乏真情。九月份教师节前夕,写关于“教师”的命题作文。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三个班,大约两百多名学生,不约而同写语文老师,怎样“诲人不倦”,“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作文,经过老师一次又一次的“面授机宜”,很多学生的作文思考能力已经固定成一个模子,作文本往往成了学生撒谎的合理、合法场所,学生成为专讲空话、套话、假话的“作文高手”。
  三是学习上的压力。学生每天被数学、英语、物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作业挤得笔头日渐生涩,文思愈趋枯竭,兴趣渐感泯灭。父母、老师急功近利的期望,让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体悟。正像一位学生所说:“我想悠悠地踱,慢慢地吟,享受学习的过程,才会对生活充满憧憬,对未来有更高的期望。”
  面对学生的作文现状,重新审视写作教学,深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理念下的写作教学,必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为此,作了如下尝试:
  一、突破传统,凸显主体地位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源于教师的讲授,起于教师的“限题”“限体”甚至“限旨”,终于教师的批改,整个过程就是教师控制下的写作技能迁移训练,完全漠视了学生活生生的主体特征。新课标强调写作是一种个体行为,是一种心灵的倾吐,所以要凸显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社会性,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酝酿,去创意,让学生有个性地表达。为此,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作文教学的主宰者为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更要有开放型教学的新举措。
  1.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由于目标是学生自定的,且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写作兴趣,激发自己的自主意识。
  2.允许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独立思考,也可以互相讨论。可一人多篇,也可以多篇各有分工,合作完成。总之,只要学生在“写”,教师对“写”的过程尽可能不加干涉。教师要做的就是用民主的指导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由的合作小组,引导他们大胆准确地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允许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如文学社团、作文竞赛、手抄报评比、学校广播站、黑板报评比、专栏评比等,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4、教师评价学生的作文要“因材施评”。
  对学生的作文,教师要做忠实的读者——认真阅读,再做客观的评论家——评论具体中肯,使学生既看到长处,最后做有心的教育家——努力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予肯定。
  二、体验生活,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以知识代替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这是当前学生作文的共性,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对美的发现。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在写作指导时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染,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陶冶,在写作时引导学生做到“三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让独一无二的心灵自由地表现出来,就是作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1.选材上的自由。不一定非要社会大事、好人好事才是可写的对象,一种自然现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次小小的风波等,都可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内容。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写作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
  2.情感上的自由。要引发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真实地、自由地表现出来,思想感情发自肺腑,就会给人感染,就会引发共鸣。这种情感上的自由,不仅对写作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培养学生诚实的人格,完善学生的个性。
  3.形式上的自由。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形式上的技巧训练,其实形式上的不自由,不仅造成写法上的千篇一律,而且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广泛阅读,获取写作信息
  现代写作学研究表明:读是写的基础,读可以促写,读写关系密不可分。为了让作文不再是件苦差事,不再搜肠刮肚地挤牙膏,必须强调读。读课本,读《语文读本》,读名著,读报纸,读杂志,等等。以读为起点,以读为写作铺垫,让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其他文献
进入初四,在中考的压力下,学生表现出迥乎不同的精神状态。有的同学为了追寻梦想,如饥似渴的学习,再苦再累从不叫一声。而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上课会周公,下课似猛龙。更有甚者,自己学不进去,又无事可做,于是不停的和周围的同学说话,扰乱得大家都无法安宁,整个班级都被这几个人弄得乌烟瘴气。他们似乎总想搞出点什么状况,来吸引师生的眼球。老师想管教他们吧,又担心浪费宝贵的时间,不理他吧,又实在
期刊
改革后的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采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是,实践过程中,农村中 学的许多教师都反映: "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农村中学 很难推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中学的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 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就这个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传统基础教育课程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以下特点:①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 授;②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
期刊
众所周知,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兼有毕业考试和选拔性考试两项功能。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常常扮演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角色,因而备受关注。要想中考语文考出好的成绩,就必须在作文训练上下大力气,下足功夫。那么,应当如何去实际操作呢?  作文应在平时训练中打牢基础,并辅以专题训练技巧。  让学生学会赏评美文、好文。“你现在可以不会炒菜,但至少要能分辨什么菜好吃什么菜不好吃”。写出好作文的前提,是
期刊
能听得到花开的声音是幸福的一种极致。作为老师,我见证着花开的过程,我欣喜的看着我面前朵朵花儿在舒展着枝叶慢慢地开放,聆听着天籁般美妙的声音,并为此深深陶醉……  ——写在前面  “王浩,怎么分到了我们班!”看到分班名单的时候,我惊恐的大喊。  “不行,不行,我要求调剂王浩。”我急匆匆的去找级部主任。  “名单已经公布了,不能再做更改!”级部长坚决的一口回绝了,不论我怎么软磨硬泡都无济于事,也只好悻
期刊
“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也就谈不上持久的兴趣。”这是新课程标准确立的大语文观,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很重要,可以这样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就没有生活,就没有完美的人生。阅读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应注重课内阅读的点拨方法,并在课外为学生精选有益的读物,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一、课外阅读是认识生活的钥匙  现代社会,信息是载体。一个人对社会的认识,最便捷、最快捷的途径就是通过
期刊
《关雎》流传两千余年而不衰,是一首对后世文学和爱情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古老恋歌。这首脍炙人口的优秀民歌,巧妙运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女子时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纵观全诗,真切地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因此,作品健康向上的爱情观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特点是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那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能合理引导学生解决此重点,成了课前
期刊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是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近些年来在中考中,一套试题有三分之一的题目均是阅读分析题,分值占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由此可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  一、对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教师应
期刊
栩栩如生、色彩绚丽的图画对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翻开语文课本,那赏心悦目的背景图让孩子爱不释手,他们仔细地观察图画,尽情地欣赏图画,认真地读好图画背后的故事。教师应该把握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把绘画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欣赏绘画美的同时,品味语言文字的美,体验思想情趣的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利用绘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找春天》一课时,不用急于让学生去读课文,
期刊
语言是记录、传承人类文化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交流的工具,语言可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向学生传播知识信息的有效载体,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调动学生,感染学生,创造出教学的动人情境与氛围。教学中一旦出现生动局面,就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控制力和感染力,使教学进入一种教学艺术较高的境界。探究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
期刊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儿,应细心地为孩子浇水施肥,修枝剪叶,让这些花儿尽情地开放,绽放出绚烂的光彩。但为什么教师费尽心思,绞尽脑汁,而这朵朵花儿开得却不尽如人意。就以作文来说,孩子面对作文,内心是痛苦的,作文面容是枯槁的。  这是因为:没有给孩子一个开花的时间。  冰心说:“这个世界是个性的、自然化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这个性化、自然化的世界,投射到孩子的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