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乙己》中的“笑”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y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笑”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比比皆是。孔乙己每次在酒店出现时,总是“引得众人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两句话在小说中重复使用了两次,其他描写“笑”的场面在作品达十多次,足见“笑”的重复率之高。人们笑孔乙已什么呢?笑他屡试不第,笑他因窃书被打,笑他言谈举止的迂腐。这“笑”声中有“喝酒人”幸灾乐祸的嘲笑,有酒店掌柜奚落的笑,有酒店伙计“附和着”的笑,也有孩子们天真的笑,凡此种种,“笑”在小说中多次重复出现也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色。
  请看孔乙己的出场:“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杂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一副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乞丐样,虽然屡试不中,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但还是不肯脱掉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年没有洗的”当时读书人的标志——长衫。但他又没有那些穿长衫的阔绰,也没有那种踱进店内隔壁屋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坐着喝的“资格”“气势”。万般无奈,只得和那些短衣帮混在一起,所以就成了“满口之乎者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孔乙己这一副迂腐、满脑子封建科举等级制思想,倍受其害的穷酸像,是对吃人的封建科举制的血泪控诉,但他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这样的笑是尖刻的,充满了对这个“科举”迷了心窍、神魄颠倒、无所事事的孔乙己的无情嘲笑。对于这些,孔乙己似乎耳熟了,毫不介意,可见麻木程度之深。当别人说他又偷了人家的东西时,孔乙己睁大眼睛,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极力狡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什么“君子固穷”,什么“之乎者也”,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这样哄笑是常有开心,同时也包含着同情成分;但尖锐、深刻、憎恶成份居多。人们憎恶他毫无悔改之意,更无虔诚之心,只有强词夺理死要面子的虚荣之心。
  当旁人问他当真认识字时,孔乙己这时“显出了不屑置辩”的神气,但当接着问:“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样子,脸上笼上一层灰色,嘴里说些之乎者也,众人又哄笑起来。这里由“神气”到颓唐这一感情的骤变,可以看出在孔乙己看来捞不到半个秀才的滋味比窃书要难受得多,不光彩得多。这个时候他那副涨红了脸,额上绽出条条青筋,极力争辩的气势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当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条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头上挂住。酒店掌柜和平时一样,笑着说:“孔乙己,你又偷人家东西了!”这回孔乙己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并低声说道:“跌断……跌,跌……”几乎哀求掌柜不要再提,这时掌柜和围观的人都笑了。孔乙己喝完了酒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同样是知识分子,中了举的丁举人就可以把偷了他家东西的孔乙己的腿打断,可见封建制度所造成的人和人之间的等级是如此森严,如此的不合理。
  孔乙己这个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社会摧残了的悲剧人物,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笑声中表演,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作者不厌其烦地重复描写这一次又一次笑,目的就在于通过人们对孔乙己的笑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孔乙己的悲剧,从而深化小说的主题。鲁迅先生善于把深刻的悲剧主题,巧妙地安排在“笑”的气氛中加以表现,笑中藏泪,含泪而笑,笑中见悲,悲喜相映,产生了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人的注意力,激发人对作品主人命运加以了解的兴趣,令人每读一次,都沉思深省,刻骨铭心,备受教益。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难度极大,学生的感性认识缺乏,原因亦颇多。如何雕工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古典诗词的魅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重点,也是一难点。  传统的教法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沉默是金”。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老师的讲解后,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神韵。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只得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本人对初中古典诗词赏析的教法进行了尝试,现总结如下:    一、遵循原创规律是前
期刊
一、初中学生作文现状  (一)作文题材过于狭窄  不少学生作文选材范围小、题材多为老生常谈的旧闻,“假、大、空”是通病。有少数学生无话可写,东拼硬奏,写出来的“文章”字数严重不足,这与他们没有体验生活、深入生活有很大关系。  (二)立意单一、陈旧  不少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没有真情实感,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没有什么独特见解。  (三)构思公式化、程式化  很多学生过分注重机械地模仿
期刊
1.“诵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们常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都有韵律,语文老师在文言教学中要加强对诵读的要求。首先,要了解“诵读”的重要性。进入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往往会把文言文当做“半个外语”来学习,所以要抓紧抓好这个时期的朗读训练,诵读先入于口,再入于耳,然后聊于心。学生在一读一听中,便可以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语感由此而来。   其次,要讲究“
期刊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入了一篇杜甫的诗歌《石壕吏》,诗中第四节对于“如闻泣幽咽”一句中的“泣幽咽”一词,参考书作了如下解释:指老妇人媳妇的断断续续的哭泣声。但仔细思考,又觉得这种说法不够完整、深入。从“如闻”来看,是“好像听到”的意思,有隐隐约约之意,也有猜测之意,这种感觉可以是实的,即眼前的声音,也可以是虚的,指内心的哭声。基于此,我对“如闻泣幽咽”的理解作如下补充:  首先,杜甫暮投石壕,夜宿
期刊
1.教学理念简朴  第一、凡事是越简越好,语文“倡简”实际上要运用裁剪技术,把语文味不浓的或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额外“营养”剪掉,我们的课就会简简单单并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了。  第二、凡事越实越好:要洗尽铅华,返朴归真。“简”与“实”联姻,要想做到简约,首先我们教师要做到“实”,做到朴实、真实、落实。  第三、敢于取舍。十全十美的课堂是没有的,过于追求完美,反而会失去更多。我们要学会取舍。要以
期刊
早晨醒来无事,翻开前些年的剪报,看了覃彪喜写的《用一种思考的姿态读大学》和孙汉洲写的《有一种生活叫读书》,有些启发。这两位作者,都是事业有成的文化人,前者是深圳鸿儒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后者是著书立说的专家。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两位作者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对于读书,他们的观点让我感触至深。归纳为:一、多读书,中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玩的。二、不要过于功利性地读书。三、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的
期刊
当前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在学生作文前大讲特讲作文的立意,反复强调作文的中心主题要积极要健康,不要偏离社会的主潮流,对于“出格”的作文横加扼杀,殊不知学生生活在如此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他们不可能对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但在分数的威压之下慢慢地对老师唯命是从,在作文时失去自己应有的理智分析,极少有理性的思考。   据报载,珠海某电子厂韩国女老板,以工人在工休时没按“规矩”办事为由,
期刊
一、关于读的认识和创新思维  传统意义上的读是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所传递的浅表信息,这就必然会导致学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现象,并且也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而现在教学中,也有不少教师陷入此误区,使语文课堂的读处于一种形式状态,学生通过读不能获得信息。而读是我们获取知识,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特别是目前国际国内形势下,知识渺如云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品质,不可能在短短的一生中,尽可
期刊
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兴趣是一切认知和创造的原动力。只有当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他们才可能在学习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认真地对待所学的内容,积极探索所学的知识,顽强地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则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在教民族新歌剧《白毛女》时,考虑
期刊
综合性学习主要运用的是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借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以语文综合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来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