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立意枷锁 放飞学生心灵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er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在学生作文前大讲特讲作文的立意,反复强调作文的中心主题要积极要健康,不要偏离社会的主潮流,对于“出格”的作文横加扼杀,殊不知学生生活在如此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他们不可能对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但在分数的威压之下慢慢地对老师唯命是从,在作文时失去自己应有的理智分析,极少有理性的思考。
   据报载,珠海某电子厂韩国女老板,以工人在工休时没按“规矩”办事为由,逼迫全体工人下跪,面对淫威,在场的中国员工纷纷下跪,只有河南农村23岁的孙天帅一人没有下跪,此事轰动一时。教育学家们反思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只有一人不下跪,因为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会下跪的学生,习惯于听从别人(尤其是上级)的学生,不需要自己理性思考的学生。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很多时候在这方面在潜移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早已习惯于这样的“思维习惯”:面对蜡烛,一定要赞颂无私奉献的老师;面对铺路石,一定要赞颂默默无闻的铺路工;面对梅花,一定要抒发不畏严寒的情怀;面对中秋圆月,一定要写家人团聚,港澳回归,台湾统一 ……在学生的头脑中,一切高尚和卑下,正确和错误,伟大和渺小,争议和谐,正义和邪恶,都是早有“定论”(由老师确定)。黄鼠狼永远“没安好心”,狗拿耗子永远“多管闲事”,乌鸦自然不能赞美,麻雀也不值得歌颂,老鼠也自然不能同情。总之,在老师的立意指导下,学生的思维已经被老师“习惯”了,学生的脑袋长到老师脖子上去了,哪里有多少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简直毫无创新可言。
   解除学生立意上的枷锁,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如笔者在一次作文课上,一学生作文《春天里的见闻》,文中写到雷锋精神三月里来,四月里走,小孩们学,少年们干,大人们看,描写了社会上一些阴暗面,文笔优美,有点有评。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我给评了90分,在学生中引起了轰动,在对学生适时引导、分析,学生的创作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涌现了许多全新的立意。如批评白雪包庇肮脏、掩盖真相,否定愚翁移山不讲技巧不讲效率,肯定南郭先生择机而退有自知之明……
  逆向思维是作文创新立意的一个好办法,能使学生摆脱许多束缚,提出别出心裁的立意,如赞美狗拿耗子见义勇为,批评蜡烛流泪软弱,都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可在常规意义上另辟蹊径,先顺推出新观点,再找出确立新意的根据,使反意思考进一步深入。如由“学海无涯‘苦’做舟”竟而推出“学海无涯‘巧’作舟”的观念,侧重强调学习中应讲究科学方法,由一般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进而立意为“甘甜良药更利病,顺耳忠言倍利行”。这样推陈出新,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还可运用发散思维,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选择最佳角度作文。如同样是对“砖”,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见解:1、 总是把后来者举得高高的(甘为人梯)。2、 从外到里一种颜色(表里如一)。3、 一旦放在路上,就会成为绊脚石(英雄无用武之地)。4、 砌在哪里,就稳在哪里(服从安排,乐于奉献)。5 、手挽手筑起万里长城(团结就是力量)。6、 不经过烈火焚烧就只是土坯一块(艰难困苦,造就人才)。7、 由烂泥变成砖,先要接受砖模的制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又如窗口,我们可以联想到:眼睛、电视、深圳、纱窗(反腐)等等。
   同样是《课间十分钟》可立意为1、活动丰富多彩;2、助人为乐;3、课间不应打闹;4、课间噪音应重视;5、课间“用功”更不行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不因循守旧,能敏锐地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在思考问题,认识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具有超常性和独创性。针对某一问题或事物,从不同的方面去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使之不断开辟思维路径,增强创新性的思维因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前阶段红眼病十分流行,笔者指导学生写新闻,学生们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次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如:1、红眼病到处传,传的药店药卖完。2、红眼病真流行,逼得老师戴眼镜(预防隔离)3、红眼病的种种危害。4、医生建议:应该这样预防红眼病。5、请看,同学的眼睛是雪亮的。6、由红眼病流行想到的等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解除作文立意的枷锁,放飞学生自由的心灵,充分尊重学生的写作自由,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是一对教育者。”的确,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应是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共同教育的结果。而家长会则是家庭、学校共同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班主任联系家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重要途径。所以,作为班主任组织好每一次的家长会可以说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怎样才能与时俱进,开出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新型家长会呢?  又要召开家长会了,我可真犯了难。对于农
期刊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至今语文教学都贯彻着“文道统一”的原则。因此,语文课以它独特的性质特点,显示了它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根据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规律性,可以用以下十种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一、课前谈话法。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设计有关德育教育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谈话。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又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例如苏教版八年级语
期刊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只是读书,但是,读书却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古今中外无数的圣人,贤士,无不是在让读书成为习惯中走向成功的。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是人一生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黄金时期。每天坚持读一点书,哪怕就读十分钟,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书便会成为孩子们形影不离的朋友,读书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去年,当我再一次站在一群活泼、可爱又纯
期刊
一、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改革  (一)感知阶段(预习阶段)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新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内容和思路”,这就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用心感知材料,然后独立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用了哪些材料?有什么特点?写作目的是什么?读后有何感受?  2、充分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句等问题  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应变教师串讲为学生主动探索。在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原来的机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难度极大,学生的感性认识缺乏,原因亦颇多。如何雕工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古典诗词的魅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重点,也是一难点。  传统的教法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沉默是金”。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老师的讲解后,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神韵。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只得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本人对初中古典诗词赏析的教法进行了尝试,现总结如下:    一、遵循原创规律是前
期刊
一、初中学生作文现状  (一)作文题材过于狭窄  不少学生作文选材范围小、题材多为老生常谈的旧闻,“假、大、空”是通病。有少数学生无话可写,东拼硬奏,写出来的“文章”字数严重不足,这与他们没有体验生活、深入生活有很大关系。  (二)立意单一、陈旧  不少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没有真情实感,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没有什么独特见解。  (三)构思公式化、程式化  很多学生过分注重机械地模仿
期刊
1.“诵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们常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都有韵律,语文老师在文言教学中要加强对诵读的要求。首先,要了解“诵读”的重要性。进入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往往会把文言文当做“半个外语”来学习,所以要抓紧抓好这个时期的朗读训练,诵读先入于口,再入于耳,然后聊于心。学生在一读一听中,便可以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语感由此而来。   其次,要讲究“
期刊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入了一篇杜甫的诗歌《石壕吏》,诗中第四节对于“如闻泣幽咽”一句中的“泣幽咽”一词,参考书作了如下解释:指老妇人媳妇的断断续续的哭泣声。但仔细思考,又觉得这种说法不够完整、深入。从“如闻”来看,是“好像听到”的意思,有隐隐约约之意,也有猜测之意,这种感觉可以是实的,即眼前的声音,也可以是虚的,指内心的哭声。基于此,我对“如闻泣幽咽”的理解作如下补充:  首先,杜甫暮投石壕,夜宿
期刊
1.教学理念简朴  第一、凡事是越简越好,语文“倡简”实际上要运用裁剪技术,把语文味不浓的或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额外“营养”剪掉,我们的课就会简简单单并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了。  第二、凡事越实越好:要洗尽铅华,返朴归真。“简”与“实”联姻,要想做到简约,首先我们教师要做到“实”,做到朴实、真实、落实。  第三、敢于取舍。十全十美的课堂是没有的,过于追求完美,反而会失去更多。我们要学会取舍。要以
期刊
早晨醒来无事,翻开前些年的剪报,看了覃彪喜写的《用一种思考的姿态读大学》和孙汉洲写的《有一种生活叫读书》,有些启发。这两位作者,都是事业有成的文化人,前者是深圳鸿儒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后者是著书立说的专家。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两位作者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对于读书,他们的观点让我感触至深。归纳为:一、多读书,中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玩的。二、不要过于功利性地读书。三、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