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1a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学生作文现状
  (一)作文题材过于狭窄
  不少学生作文选材范围小、题材多为老生常谈的旧闻,“假、大、空”是通病。有少数学生无话可写,东拼硬奏,写出来的“文章”字数严重不足,这与他们没有体验生活、深入生活有很大关系。
  (二)立意单一、陈旧
  不少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没有真情实感,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没有什么独特见解。
  (三)构思公式化、程式化
  很多学生过分注重机械地模仿范文、课文。个别学生纯粹为完成作文而作文,照搬照抄范文,没有半点新意可言。
  二、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意义
  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祖国的栋梁。新世纪人才日趋世界化,地域观念将被彻底打破。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除知识广博外,还需要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怎样培养初中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一)要训练学生进行选材创新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因此,我们训练学生写作时,要求学生用新材料来写。一位作家曾说:“别人没有看到的,你看到了,这是新;别人看到了但没有想到,你看到了,想到了,这也是新;别人看到了,想到了,但没有写出来,你看到了,想到了,写出来了,这也是新。”由此看来,在选材上要有创新,就要见他人之所未见,想他人之所未想,写他人之所未写。我们教师应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平时,应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地接触社会,组织他们去调查、参观、访问……让他们在生活的海洋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收集写作素材;还要让学生加大阅读量,布置学生假期阅读中外名著,多记多想,积累素材。有了写作的素材,还要求学生大胆地抛弃那些你用他也用的“陈谷子,烂芝麻”,去选用那些紧扣社会节奏,反映当代生活的、生动新颖的材料入文。只有选新材,走新路,作文才会有新意。
  (二)要指导学生进行立意创新
  古人云,文“以立意为宗”。文要取胜,贵在意有创新。而意要创新,关键在于面对题目选材时,要善于从他人习以为常的材料中挖掘出他人没有或尚未发表过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感受、新体验,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新颖别致。我们教师应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能力,使其作文立意有独创性。
  1、运用求异思维指导学生作文
  比如:对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如:“失败乃成功之母”对这句名言,我们也可这样认为:这是失败者推卸责任,自圆其说的解脱之言;我们应该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经验教训应该从成功中总结出,不应该从失败中得出;愚蠢者从自己的失败中总结出经验教训,聪明者从别人的失败中和自己的成功中总结出经验教训。
  2、运用逆向思维指导学生作文
  “滥竽充数”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对南郭先生人们普遍持批评态度,批评他没有本领冒充有本领,后来落了个逃跑的下场。现在,假如我们反贬为褒,去肯定南郭先生的“逃”是有自知之明的表现,这种立意就显得很有创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写出创新作文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值得一提的是,立意要富有时代气息,表现时代精神。凡与时代不合拍的观点也不能算创新,教师要予以正确引导。
  (三)要鼓励学生进行构思创新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不少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为学生写作构思提供了典范。学生习作有借鉴模仿课文的必要,但要活学活用,有所创新,坚决反对学生机械地模仿照抄。如朱自清的《背影》,一开篇就点题,“最使我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有不少学生遇到写人或叙事的作文题,就千篇一律地套用“最使我难忘的是……”,这样就令人觉得乏味。何不来点倒叙,何不来点悬念,去吸引读者?教师指导学生构思,绝不能过分规定写作套路,使得学生构思公式化,程式化,抑制了学生得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构思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当然,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但只要持之以恒,耐心实践,从上面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的作文指导、训练,注意让学生去观察生活,留心生活,广阅博览,勤于练笔,学生的作文水平、创新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其他文献
开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然后,或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切磋,或通过知识层面的拓展、提升,或接受老师的点拨、讲解,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总结规律,最后让学生尝试写出研究性的语文小论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教师们的普遍关注。在此,试把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一、课题的确立  所选的课题应具有可研究性。这可根据
期刊
一、注重自身形象的书生  鲁迅笔下,是这样描写孔乙己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为何孔乙己在穷苦潦倒之际,仍然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呢?我想,这就得从中国的传统理念去找寻答案了,在中国文化里,文人是很注重自身形象的。“宁愿站着死,亦不愿跪着生”这正是中国文人的气节所在。作为一名书生,自然很是注重自己的形象。哪怕穷得要死,也要固守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这
期刊
新课改方兴未艾,有人又开始倡导生本教育。不管是新课改还是生本教育,都强调学生主动性、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阵地,本人以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找准学习的起始点,有的放矢。课堂上,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实际与生活实际,滔滔不绝地讲教案上早写好的内容,结果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感到索然无味。这是备课时忽略了备学生的表现。  二、充分利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资源,以学
期刊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就是发展学生在阅读的兴趣、情感、性格、爱好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同时鼓励学生在听中思考培养能力,在读中感悟,体验享受阅读的快乐,在悟中品味,促进精神成长。  一、在“听”中思考,培养能力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倾听”不但是汲取知识的重
期刊
《荔枝》是现代作家肖复兴写的怀念母亲的一篇情景交融的叙事散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地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课文的情节比较简单,学生只要通读两遍就能理解大意,但要实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理解和思维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样几道思考题,让
期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是一对教育者。”的确,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应是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共同教育的结果。而家长会则是家庭、学校共同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班主任联系家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重要途径。所以,作为班主任组织好每一次的家长会可以说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怎样才能与时俱进,开出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新型家长会呢?  又要召开家长会了,我可真犯了难。对于农
期刊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至今语文教学都贯彻着“文道统一”的原则。因此,语文课以它独特的性质特点,显示了它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根据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规律性,可以用以下十种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一、课前谈话法。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设计有关德育教育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谈话。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又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例如苏教版八年级语
期刊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只是读书,但是,读书却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古今中外无数的圣人,贤士,无不是在让读书成为习惯中走向成功的。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是人一生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黄金时期。每天坚持读一点书,哪怕就读十分钟,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书便会成为孩子们形影不离的朋友,读书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去年,当我再一次站在一群活泼、可爱又纯
期刊
一、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改革  (一)感知阶段(预习阶段)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新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内容和思路”,这就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用心感知材料,然后独立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用了哪些材料?有什么特点?写作目的是什么?读后有何感受?  2、充分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句等问题  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应变教师串讲为学生主动探索。在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原来的机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难度极大,学生的感性认识缺乏,原因亦颇多。如何雕工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古典诗词的魅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重点,也是一难点。  传统的教法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沉默是金”。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老师的讲解后,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神韵。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只得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本人对初中古典诗词赏析的教法进行了尝试,现总结如下:    一、遵循原创规律是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