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给学生放飞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_go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读的认识和创新思维
  传统意义上的读是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所传递的浅表信息,这就必然会导致学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现象,并且也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而现在教学中,也有不少教师陷入此误区,使语文课堂的读处于一种形式状态,学生通过读不能获得信息。而读是我们获取知识,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特别是目前国际国内形势下,知识渺如云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品质,不可能在短短的一生中,尽可能多获得知识。故在处理好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步骤进行:
  1、科学证明:有目的阅读,最容易获得信息。所以在学生读之前,教师应有精心设计的问题导向,使学生能够明确读什么,怎么读,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让学生在读后能心中有所得,初步树立读的成效感。如在教学记叙文上,笔者一般首先设计的问题:ɑ、本文写了哪些具体的事件?b、这些事件安排的顺序是什么?c、作者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向,学生通过第一次粗读,都基本上把握了这些问题,再通过点名问答,肯定学生的成功,调动起班级的学习气氛。
  2、学生读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很多学生读书的就是摆在面前一本书,笔都没有一支。这就是造成学生读一遍,而头脑空空如也的原因之一了。好的习惯,才有好的开端与好的结果。一个高素质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品质、习惯低下的人。
  3、学生读的过程中,推敲标题、字句、语段、选材、篇章特点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学习,现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就越俎代庖包办了,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体现于何处呢?故笔者在处理这方面的教学上,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我或集体研究中,学到知识,形成能力。
  二、关于写的认识与创新思维
  读的目的是造就写,只有把读的信息转换为文字材料时,我们才能说读是有效果的,是成功的。而过去的教学中,有一种忽略写的重要性的倾向,认为学生只要阅读好了,写就不在话下了,其实这是一种十分极端的认识,它忽略写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的内在规律,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形象地展示,是创造的实践。初一的学生进入初中,有着底子薄的缺点,但也有可塑性强的优点。故笔者在以下方面做出了探索。
  1、学生写的意识培养。写不只是思索,它是形诸于笔端的实际过程。有许多学生不会写,或者写不出来,因为表达方式不恰当。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开学伊始,就有意安排学生进行日记训练。写一件小事,写一次小的心灵触动,写一次景物描写并且强调字迹工整,字数达到要求,记事要准确、生动,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学生开始做得较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发觉自己能写了,原来认为自己都不能写那么多字的学生更是大吃一惊,这是我写的吗?这样,学生尝到了写的乐趣,从而使写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差使。
  2、学生读与写的结合训练。学生有了写的习惯和兴趣,于是就苦恼写得不好,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渴求进步。教师应把握好这个时机那样就距离成功仅是咫尺了。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探索:指导学生抓准结合点,所谓结合点,并不是件神秘的事,它只是一个摹仿的变式。在教学中,讲授一些典范的文章时有意识地针对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叙事的层次顺序安排、写法作深入分析,并选取身边材料具体举例,让学生感受课文的特色之外,也感受借鉴这样写法也并不难的心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并不是一个天外来物,它是我们可以实际操作,可感知的一个切身事情。注重学生的个体素质、创新品质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地做好基础教育,只有具备坚实的基础、强烈的创新意识,才可能有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
其他文献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至今语文教学都贯彻着“文道统一”的原则。因此,语文课以它独特的性质特点,显示了它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根据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规律性,可以用以下十种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一、课前谈话法。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设计有关德育教育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谈话。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又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例如苏教版八年级语
期刊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只是读书,但是,读书却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古今中外无数的圣人,贤士,无不是在让读书成为习惯中走向成功的。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是人一生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黄金时期。每天坚持读一点书,哪怕就读十分钟,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书便会成为孩子们形影不离的朋友,读书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去年,当我再一次站在一群活泼、可爱又纯
期刊
一、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改革  (一)感知阶段(预习阶段)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新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内容和思路”,这就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用心感知材料,然后独立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用了哪些材料?有什么特点?写作目的是什么?读后有何感受?  2、充分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句等问题  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应变教师串讲为学生主动探索。在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原来的机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难度极大,学生的感性认识缺乏,原因亦颇多。如何雕工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古典诗词的魅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重点,也是一难点。  传统的教法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沉默是金”。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老师的讲解后,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神韵。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只得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本人对初中古典诗词赏析的教法进行了尝试,现总结如下:    一、遵循原创规律是前
期刊
一、初中学生作文现状  (一)作文题材过于狭窄  不少学生作文选材范围小、题材多为老生常谈的旧闻,“假、大、空”是通病。有少数学生无话可写,东拼硬奏,写出来的“文章”字数严重不足,这与他们没有体验生活、深入生活有很大关系。  (二)立意单一、陈旧  不少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没有真情实感,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没有什么独特见解。  (三)构思公式化、程式化  很多学生过分注重机械地模仿
期刊
1.“诵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们常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都有韵律,语文老师在文言教学中要加强对诵读的要求。首先,要了解“诵读”的重要性。进入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往往会把文言文当做“半个外语”来学习,所以要抓紧抓好这个时期的朗读训练,诵读先入于口,再入于耳,然后聊于心。学生在一读一听中,便可以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语感由此而来。   其次,要讲究“
期刊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入了一篇杜甫的诗歌《石壕吏》,诗中第四节对于“如闻泣幽咽”一句中的“泣幽咽”一词,参考书作了如下解释:指老妇人媳妇的断断续续的哭泣声。但仔细思考,又觉得这种说法不够完整、深入。从“如闻”来看,是“好像听到”的意思,有隐隐约约之意,也有猜测之意,这种感觉可以是实的,即眼前的声音,也可以是虚的,指内心的哭声。基于此,我对“如闻泣幽咽”的理解作如下补充:  首先,杜甫暮投石壕,夜宿
期刊
1.教学理念简朴  第一、凡事是越简越好,语文“倡简”实际上要运用裁剪技术,把语文味不浓的或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额外“营养”剪掉,我们的课就会简简单单并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了。  第二、凡事越实越好:要洗尽铅华,返朴归真。“简”与“实”联姻,要想做到简约,首先我们教师要做到“实”,做到朴实、真实、落实。  第三、敢于取舍。十全十美的课堂是没有的,过于追求完美,反而会失去更多。我们要学会取舍。要以
期刊
早晨醒来无事,翻开前些年的剪报,看了覃彪喜写的《用一种思考的姿态读大学》和孙汉洲写的《有一种生活叫读书》,有些启发。这两位作者,都是事业有成的文化人,前者是深圳鸿儒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后者是著书立说的专家。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两位作者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对于读书,他们的观点让我感触至深。归纳为:一、多读书,中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玩的。二、不要过于功利性地读书。三、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的
期刊
当前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在学生作文前大讲特讲作文的立意,反复强调作文的中心主题要积极要健康,不要偏离社会的主潮流,对于“出格”的作文横加扼杀,殊不知学生生活在如此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他们不可能对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但在分数的威压之下慢慢地对老师唯命是从,在作文时失去自己应有的理智分析,极少有理性的思考。   据报载,珠海某电子厂韩国女老板,以工人在工休时没按“规矩”办事为由,
期刊